《西藏地平线》:那曲

下午6点多,我们顺利抵达高原之城——海拔在4600米的那曲。

《西藏地平线》:那曲

青藏高路一路弯曲向前,路旁成群的牛羊随处可见,羊毛上的红色印记是牧羊人用来区分自家羊只的标志。


“那曲”因境内那曲河(怒江上游)而得名,旧译“黑河”,明末清初和硕特蒙古称喀喇乌苏,清代作哈拉乌苏、喀拉乌苏,为“那曲”这一藏语地名的满语义译。


《西藏地平线》:那曲

那曲是西藏北部的重镇,青藏铁路开通后得到了更加迅速的发展。街道的两旁几乎全是各色的小商店,汽车维修店和销售酥油的店最多,川菜馆和藏餐厅也很多。


《西藏地平线》:那曲

让我担心的是,那曲的车辆排放和灰尘污染比较严重。希望这座高原之城,可以在发展的时候避免先污染再治理的怪圈,把蓝天、白云、绿草、鲜花的生态环境保护好。


《西藏地平线》:那曲

清晨6点,我们就在迷迷糊糊中离开那曲。开到安多时天色已大亮,我们在安多大桥旁边的一家24小时营业的粥店里解决了早餐。

前往唐古拉山的道路海拔在慢慢增高,队友余志川在车里一个劲儿嘀咕,担心高原反应重现。当我们真正翻越海拔5411米的唐古拉山口时,除了一点小头疼,他并没有大碍。


《西藏地平线》:那曲

穿越昆仑山的时候,迎面交汇的货车明显增多,在荒凉的高原开车也很容易疲劳。这时候一定要停下来休息一下,下车走走最好。

当我们经过4646米的昆仑山口时,一大群游客站在那里兴奋得大叫,估计是刚刚从青藏铁路进藏的客人。像我们这样,在阿里地区就经过了多座海拔5000米以上山口的人,对4646米的昆仑山口已经没有多大兴趣了。

翻过昆仑山口后,我们进入青海。


《西藏地平线》:那曲

在青藏高原的公路上见到这些旗杆一样的东西,可不是搞欢迎仪式用的。这些深深插进土壤呢的其实是导热杆,传导温度和湿度,防止冻土层因为温差而出变形和损坏。

在经过一些路段的时候,公路两边插满了两排旗杆一样的东西。原来这就是导热杆,专门用于将冻土内的热量传导出去,以防止冻土从内部融化变软,从而导致公路塌陷。

不多时,我们进入乌云笼罩的区域,然后遭遇到雨夹雪。不一会,我们发现前后四周都变成了一片洁白的世界。

大约20分钟后,我们才驾车冲出了冰雪区,没有了雪,可是雨还在下。翻越五道梁后,我们冒雨冲进可可西里保护区的索南达杰保护站。




《西藏地平线》:那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