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统壮志未酬身先死,说明了什么?

小小的萤火之光


首先有几个疑点 第一个疑点:卧龙凤雏的说法可能有问题 竟然诸葛亮和庞统都才华横溢 名声在外 那为什么庞统去投奔刘备的时候 刘备只让他去当个县令呢 以刘备之求贤若渴不可能没听过庞统的名号 既然庞统主动来投奔为何只给个县令 等到张飞把他发掘出是个了不起的人才报告给刘备了 诸葛亮才说庞统有大才 这才重用庞统 既然庞统与诸葛亮齐名那待遇也差太多了 那就引出第二个问题庞统是不是真的有大才 肯定是有的 那么多三国名人都称颂他 也不会是草包 那再来看为什么庞统突然的死在落凤坡了呢 刘备入蜀带的是魏延黄忠庞统 先看几段刘备和庞统在攻蜀期间的对话 刘备带大军入蜀 庞统建议刘备在和刘璋会面的时候埋伏刀斧手把刘璋干掉 然后趁乱夺蜀 刘备说恩信未立不可行 刘备的想法明显是对的 庞统的建议太急躁了 由此可以看出庞统立功心切 之后刘备在涪城大破刘璋举办庆功宴说今日之会可为乐乎 庞统说把攻打别人的国当成快乐不是仁者之兵 刘备听了说武王伐纣前歌后舞难道不是仁者之兵吗 你给我下去 把庞统赶了出去 刘备后来一想自己有些不对又把庞统招了进来继续参加宴会 刘备问谁刚刚有错 庞统说都有错 然后君臣一笑而过 刘备一直以仁义自居 庞统当着众人的面说刘备不是仁者打刘备的脸 刘备心里肯定不舒服 之后刘备攻蜀陷入僵局 庞统没有提出好的办法解决 刘备对庞统失去信心然后命令诸葛亮赵云张飞带兵入蜀 这个时候庞统本来就立功心切 等到诸葛亮等带兵来了 自己的首功就没了 这个时候要打雒城 所以庞统就没想太多走小路奇袭然后就中了埋伏中箭身亡 有个插曲就是庞统在进军的时候刘备把自己的的卢马给庞统骑了 很早就有人告诉的卢马妨主 当时打雒城有两条路一条大路一条小路 庞统坚持要带兵走小路 然后刘备把妨主的的卢马给庞统骑了


风来的时候


庞统一死,直接导致诸葛亮从荆州入川,关羽缺少了一个最佳军师。试想,诸葛亮在荆州辅佐关羽,他既熟悉荆襄人脉地理,又与东吴关系良好,是孙刘联盟的创立者,关羽再任性傲慢,诸葛亮的面子还是要给的,想想,要是关羽在诸葛亮辅佐下,发动荆襄战役,会有什么结局!孙刘联盟就不会那么快瓦解,即使孙权想夺荆州,凭诸葛亮的谨慎,东吴还能轻易偷袭成功吗?简单地说,是战争总要死人的,还是刘备人才太少了,死一个庞统,就少了一根顶梁柱。刘备巧取豪夺益州,本来就是一场风险巨大的赌博。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益州易守难攻,正常进攻是难得手的,且劳民伤财。刘备凭借刘皇叔的名号,与刘璋拉亲戚,才得以入川,这是百年不遇的好机会,之后中心开花,里应外合,才能巧取豪夺。过程中,四面处处都是敌人,付出伤亡也很正常。庞统为了主公创立基业,呕心沥血,身先士卒,折戟沉沙落凤坡,也算是死得其所,我想刘备取成都后,应该是非常怀念这位好军师的。只是,庞统一死,直接诸葛亮从荆州入川,关羽少了一位最佳军师。


笑傲江湖161104


“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这是司马徽先生给诸葛亮和庞统两个人定的高级职称。就是说这两个人都是最好的人才。


庞统在东吴应聘时,孙权问他,庞统不是很在意的回答,使孙权没有用他。却在赤壁之战时向曹操献了连环计,也是立功一件。

诸葛亮在给庞统写的推荐信上说“庞统之才,强我十倍”。庞统却故意不用。

刘备取得荆州各郡的胜利,站住脚跟。正好张松来见,并献上益州地形图。使刘备打算取益州。这就是庞统有了施展自己的机会,因为荆州各地刚刚平定,诸葛亮对荆州熟悉,需要他安抚筹划各郡的事物。庞统由于显然不合适留守荆州。

刘备与庞统攻取涪关,久攻不下。这时彭羕来投,法正与庞统将他推荐给刘备。彭羕告诉刘备“前寨前有涪水,两侧是高山峭壁,如后被用军队堵住撤退的路,河水暴涨必然全军覆没”。“为将之道岂有不知地理乎”。刘备赶紧命令魏延的前军撤退。

庞统攻取涪关后,在攻打雒城时,被流矢击中身亡。刘备感念他有功,派人远风水好的地方埋葬。庞统被埋在了“落凤坡”。


庞统英年早逝,的确是可惜。庞统有才,但却清高,他去孙权那里应聘就是前例。后有诸葛亮推荐信,他不用。说明此人确实清高傲气些。在攻打涪关,被彭羕指出布阵的缺点。庞统肯定不会不懂得行军的地理常识,只是他的清高与不在意,是之处于危险之地。

庞统英年早逝,在于他的清高侍才无物,与诸葛亮的处处谨慎入微相比,只能说是计不如人了!


路遥lgy


暗示刘备无法一统天下,而且使得作者可以自圆其说,所谓的凤雏卧龙得一可安天下,刘备都两者兼得,结果是死了凤雏,梦想破灭的第一步,尽管后来还是夺得了益州,但最终只能维持了个三国鼎立。

再说凤雏,他是刘备集团的一位军师,甚至可以说是和诸葛亮属于不同终端的体系。

体系很重要,优化的体系代表着效率和效益。

若是凤雏活着,相信诸葛亮可以管理荆州体系,而凤雏则是管理益州体系,相辅相成,再加上二人是挚友,心意相通,双管齐下,想必曹操就要倒大霉了。

奈何啊,凤雏挂了,诸葛亮自个挖下的坑就要自个填。

荆州、益州都得管理,最后只能将荆州托付给关羽。

时不时的打听与指导关羽,说明诸葛亮依旧对关羽的信赖程度不如庞统。

但也说明一件很重要的事,战略调整与人事优化还是诸葛亮,也就是刘备集团的致命点。

毕竟战略体系因庞统的死崩坏,唯一需要做的就是修复或者更新,奈何都不是,愣是拖着原系统继续前行,刘备集团能不泥潭深陷?


鸿哥iouyh福小铺


庞统(179年-214年),字士元,号凤雏,汉时荆州襄阳(治今湖北襄阳)人。东汉末年刘备帐下重要谋士,与诸葛亮同拜为军师中郎将。与刘备一同入川,于刘备与刘璋决裂之际,献上上中下三条计策,刘备用其中计。进围雒县时,庞统率众攻城,不幸中流矢而亡,年仅三十六岁,追赐统为关内侯,谥曰靖侯。后来庞统所葬之处遂名为落凤坡。

庞统壮志未酬身先死,说明了些啥?还真不太好说。不过,庞统死之前说了些啥,倒是说明了一个很有意思的事。

这个过程,值得仔细品味一下。


01

建言入蜀

益州牧刘焉死后,其儿子刘璋继承了他的职位。由于汉中张鲁不听招呼,刘璋就杀死了张鲁的母亲和弟弟。

刘璋害怕张鲁报复,于是在建安十六年(211年),派法正到荆州迎接刘备,入益州共拒张鲁。

法正私下向刘备献密计,请刘备借机谋取益州。刘备犹豫再三,不能决断。

于是就有了类似于《隆中对》的一段君臣对话。

军事中郎将庞统对刘备进言说:“荆州荒芜残败,人物流失殆尽。而且东有孙权,北有曹操,难以有大的发展。益州户口百万,土地肥沃,物产丰饶,如果能夺取此地,以为根基,可成就大业。”

刘备心里清楚,诸葛亮也是这么说的,但心有顾虑,仍然担心:“如今与我水火不同的是曹操。曹操峻急,我便宽厚 ; 曹操暴虐,我便仁慈 ; 曹操奸诈,我便忠诚。凡是与他相反,才有今天的成就。如今为得益州,采用这等手段,恐怕失信于天下,这不行吧?”

庞统说:“凡事不能墨守成规,如今正当乱离之际,要随机权变才好。不趁现在攻取益州,到时就会被别人占了先机,悔之晚矣。况且吞并弱小,攻击暗昧,逆取顺守,报之以义,正是古人所重视的。只要事定之后,封还他一块儿土地,还有谁能说您有负信义呢?”

刘备认为,庞统说得有理,决定留诸葛亮,关羽等镇守荆州,而自己则带领庞统率领数万兵士进入益州。

益州牧刘璋和刘备在涪城相会。庞统劝刘备于宴席中挟持刘璋,但刘备以自己初来乍到 , 在蜀中恩信尚未确立为由 , 而拒绝了庞统的建议。

刘璋隆重地招待刘备及其部下,增拨给刘备不少人马粮草和军用物资,连战略要隘白水关也交给他督理,命他率兵去进击张鲁。刘璋交代完毕就回了成都,刘备则率部到了葭萌关。

02

献计征蜀

建安十七年(212年)十二月,刘备已经在葭萌关屯住一年。

庞统就下一步的战略问题,向刘备献上三条秘计:

第一,挑选精兵,昼夜兼程,直接偷袭成都,可以一举而定,此为上策;

第二,杨怀,高沛是蜀中名将,手下有精锐部队,而且据守关头,我们可以装作要回荆州,引他们轻骑来见,可就此将其擒杀,而后进兵成都,此为中计。

第三,退还白帝城,连结荆州,慢慢图谋益州,此为下计。

如果犹豫不前,继续呆在这里,将会有大难,不能在此久留。

刘备认为中计最好,依计而行。斩杀杨怀,高沛,直取成都。

一路势如破竹,很快就打到涪城。

在涪城,刘备大会将士,置酒作乐,志得意满。

刘备乘着酒兴对庞统说:“今天这个宴会还高兴吧?”

不料庞统却很扫兴,说:“把讨伐别国当作快乐,不是仁者之师啊。”

此时的刘备已经喝醉啦,大怒道:“武王伐纣,前歌后舞,难道不是仁义之师吗?你说啥呢,给我滚出去。”

于是,庞统起身退出。

看到庞统走了,刘备马上就后悔啦,立即请他回来。

庞统回来后,看也不看刘备,也不道歉,自顾自地吃吃喝喝。

刘备沉不住气啦,就问庞统:“刚才我们的讨论是谁的过失呢?”

庞统说:“呵呵,你我两人共同的过失。”

刘备哈哈大笑,酒宴又恢复了欢乐的气氛。

03

刘备之仁,庞统之不义

刘备说:我也想跟曹操一样做啊,可我玩不过他哦,我只好假仁假义,跟曹操反着干,忽悠那些不明白事的,才有了今天这点成绩。如果就这么取了益州,岂不就露了馅了哦?”

庞统:“逆取顺守,报之以义,古人都这么玩啊,也不算很不仗义啊!关键是叫别人占了先机,就没你啥事啦。”

关键是这一句,刘备听进去啦。

刘璋与刘备在涪城相会,庞统要做鸿门宴的故事。既然要夺人家的地盘,就别讲究手段啦,反正做的是下三滥的事,就不必一定要高大上的方式啦。结果重于过程。

刘备怕万一杀不了他,被刘璋杀了咋弄呢?董承搞得那个衣带诏,要不是我跑得快,就没命啦。这事不合适。

上中下三计,直取成都是好计,好说不好听啊,传出去不好再在江湖上混啦。那就中策吧,就说杨怀,高沛找事,我不得已才收拾了他们。

涪城宴会,刘备是真喝高啦,千年的老狐狸也露出了尾巴。

庞统一看明白啦,于是就有了“你我都有过失”一说。

庞统认为自己是看错人啦。向来就喜欢品评人物,自以为看人很准,但这次看走眼了。

建安十九年(214年),刘备带兵围困雒城。

庞统一个军师率众攻城,被飞箭射中,死去。时年三十六岁。

庞统躺在落凤坡,心里想,刘备不是啥好鸟,与其将来被他弄死,还不如躺在这里舒服哪!

就他那个个性,暂时还会对我不错的。

牵强附会,庞统之死,或许就说明了这点吧。


豹眼看历史


一龙并一凤,相将到蜀中。才到半路里,凤死落坡东。

风送雨,雨随风,隆汉兴时蜀道通,蜀道通时只有龙。

这就是东南之处的童谣。卧龙凤雏二人得一可安天下,这就是三国仙人水镜先生司马徽对诸葛亮庞统的评价,可谓之高。

庞统是了不起的军事家,在同刘备时入川中埋伏死于落凤坡,年仅36岁。壮志未酬身先死,说明了什么?

《三国演义》这部小说,有许多的超自然现象,如诸葛亮的借东风,摆续命之阵。可以说那时的名士,不会一点巫术、卜卦之学都说不过去。那么浮人来看看,与诸葛亮齐名的庞统英年早逝说明了什么。

  • 龙凤不呈祥,大汉难再兴。一个大一统的国家光有龙气的存在是不完整的。诸葛亮号卧龙,庞统号凤雏,二人都是仰慕刘备贤德之名而出仕的。当时刘备留诸葛亮留守荆州,自己与庞统入蜀地帮助刘璋,引狼入室而已。庞统身死,凤死龙飞。刘备没有龙凤相助,没有大一统国家君主的命运。倘若刘备在东征东吴时庞统未死,何苦犯下如此大错,也不至于多年基业毁于七百里火烧连营。

  • 雏凤坠地,卧龙升天。二人都是当世齐名的大才,龙凤齐名,却互相争斗,不能通力合作,那时,刘备的打算就是留一人守荆州,带一人取益州,扩展疆土。庞统这只凤过于高傲。刘备军一路凯歌,得益州指日可待,在进攻洛城的前一天。马良带来荆州诸葛亮的书信,亮曰:亮夜算太乙神数,今年岁次癸亥,罡星在西方;又观乾象,太白临于雒城之分,主将帅身上多凶少吉。切宜谨慎。此时诸葛亮也算出这将帅二人将有灾难,刘备也略有担忧,可庞统不这么想,看看庞统怎么说:孔明怕我取了西川,成了功,故意将此书相阻耳。唉,诸葛亮叫你小心,而庞统则说诸葛亮阻止自己拿的功名,有点狗咬吕洞宾的意思。本来刘备看到诸葛亮书信打算不进兵,而庞统自作聪明说:统亦算太乙数,已知罡星在西,应主公合得西川,别不主凶事。统亦占天文,见太白临于雒城,先已斩蜀将冷苞,已应凶兆矣。主公不可疑心,可急进兵。结果庞统身死落凤坡。龙凤争斗,必有一死。二人都是当世大才,谁也容不下谁,可以说庞统不死,诸葛亮很难施展才华。这既是三国中紫虚上人对二人评价:雏凤坠地,卧龙升天。

古岘相连紫翠堆,士元有宅傍山隈。儿童惯识呼鸠曲,闾巷曾闻展骥才。

预计三分平刻削,长驱万里独徘徊。谁知天狗流星坠,不使将军衣锦回。

凤雏凤雏,虚负凌云万丈才啊。


海浮人


说明了运气这玩意,真的很重要。

庞统是怎么死的?他是中流矢而死。也是说敌人并不是特意瞄准他射箭,而是不知道从哪里飞来一支乱箭,把他射死了。



可真够倒霉的。

按照常理,庞统是文官不是武将,是参谋不是先锋,他上阵杀敌,应该是在中军指挥。不可能冲到第一线和最前沿。一般情况下,还是很安全的。


可是偏偏被一支不知从哪飞来的莫名其妙的箭就给射死了。这运气太差了。

相比之下,诸葛亮的运气就要好得多。

长坂坡那么凶险,全军覆没的情况下,诸葛亮能跟着刘备全身而退。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庞统之才,略逊于诸葛亮,与法正在伯仲之间。如果不是发生意外,将来封侯拜相少不了他。

所以说,运气啊,太重要了。不服不行。


上将嗳福斯


出师未捷身先死的谋士应该是庞统,长使英雄泪满襟的英雄或许就是刘备了。庞统作为刘备中期最重要的谋士之一,居然在三十六岁的时候,攻打雒城时被乱箭给射死,简直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曹操手下哪个谋士会亲临战场呢?江湖小晓生为大家分析这件事背后的故事和原因。

第一,刘备向来随性,并不在乎属下安危。

很多人会出来反对,但是我还是要说,刘备这个人跟曹操不一样,他对生死似乎有一种漠然视之的态度。不仅对属下的安危不在意,对自己的安危也不在意。当年东吴招亲的时候,刘备奋不顾身前往东吴,其实就是非常危险的事情。诸葛亮是强烈反对的,但是刘备本人似乎并不太在意,他后来从庞统那里听说周瑜差一点就要扣留了他,这才心有余悸。在曹操拿下荆州的时候,刘备只顾着自己逃命。手下人全都给走散了,甚至连老婆孩子都给走丢了。他的两个女儿被曹纯俘虏了,他的老婆甘夫人投井自杀了,要不是赵云拼死相救,阿斗可能也不在了。作战他总是亲临现场,有一种亡命徒的风范,这样的人怎么会在意庞统的安危呢?他是在乎庞统的,但是潜意识里认为亲临现场是不会出事的,结果出事了。

第二,庞统立功心切,操之过急了。

诚如很多人所说的,庞统没有听从诸葛亮的建议循序渐进,而是采取了最直接的办法攻打成都。这当然也是会奏效,不过所受到的损失将会巨大。庞统是从东吴这边过来的,他属于第二次就业,跟诸葛亮的心态是不一样的。在大家的推举下,庞统此刻已经跟诸葛亮一样的地位,成为刘备的军师中郎将。然而诸葛亮初出茅庐已经帮助刘备夺取了荆州,庞统此刻却寸功未立。在庞德公的策划下,卧龙凤雏那可是齐名的,现在所做出的功绩却完全不同。尤其是庞统在东吴做了几年官,也是一无所成。所以庞统心里十分想要证明自己,这次夺取成都之战,如果能够成功,他将名垂青史,这是他人生的转折点。

第三,军师亲临现场,本身就不正常。

作为一名谋士,为什么要亲自到攻城现场查看呢?这是一件非常奇怪的事情,我们可以看到曹操帐下有若干谋士,从来没听说曹操会让哪位谋士到前线去作战的。他们全都是在中军大帐之中,为曹操出谋划策,这才是他们的本职工作。那么为什么庞统会出现在前线呢?我们现在已经不能查看当年刘备到底是从哪个角度去攻打雒城的,如果是因为地理位置的原因还是可以理解的,毕竟雒城坐落在山上,如果刘备大军在山脚下往上进攻的话,乱箭难免会射到中军。可是这种情况下刘备为什么要让庞统出战呢?我觉得当时攻打雒城一定十分不顺利,应该是死了很多人。而这个时候庞统心里也着急了,他在乱了方寸的时候,毅然前往前线查探,一个不巧就被射死了。

第四,说明了刘家天下是时候终结了。

庞统无疑是上天赐给刘备最重要的军师,他在帮助刘备夺取西川的路上出谋划策,解决了非常多的问题。一直打到涪城之前,所有的城池基本都是望风而降,没有受到多少阻挠。这说明庞统的能力是没的说的,可是为什么要安排庞统去死呢?我觉得是刘家天下确实走到头了。如果庞统还活着的话,那对刘备来说,绝对是强大的帮助。至少不需要诸葛亮进入益州了,那么这样的话荆州便固若金汤。有了强大的荆州作为粮草后援,刘备便可以实行诸葛亮的隆中对,这是再好不过的事情了。可惜庞统死了,诸葛亮不得不入川,缺少人才的刘备集团只能做出让关羽守荆州的决定。

总结:庞统是荆楚高才,却为刘备丧命。

庞统在东吴的人气还是比较高的,除了孙权看不上他的容颜,那些文雅高士对庞统那是佩服的五体投地。在庞统投靠刘备以后,刘备给了他一个县令,他消极怠工,最终被撤职。可是鲁肃和诸葛亮都先后写信给刘备,称庞统不是池中之物,是天下大才,这才被刘备重用。古人是比较看重长相的,庞统这种长相确实不吃香。当时他消极怠工其实也是一种无声的反抗,是对以貌取人这种陋习的一种反抗。这就跟黑人对种族歧视有反抗是一样的。可是反抗的结果却是为了刘备丧命,不过我觉得庞统应该是自愿的,毕竟刘备以宽仁之量重用了庞统,使其名留青史。


江湖小晓生


庞统(179年-214年),字士元,汉时荆州襄阳(治今湖北襄阳)人。三国时刘备的重要谋士和军师。庞统号为凤雏,当时司马徽曾言“卧龙凤雏,得一可得天下。”可见庞统的名声与才干是与诸葛亮不相上下的。

庞统在赤壁之战时,先是鲁肃将他推荐给周瑜,入曹营献“连环计”,使周瑜火攻成功,一举立名。于是鲁肃再将庞统。但因庞统容貌丑陋,态度傲慢而不予重用。于是庞统往荆州投靠刘备,刘备不识人才,仅封为耒阳县令。庞统上任后,整日喝酒,不理政事,导致民怨很大,刘备派张飞前去责罚,才发现了庞统的才略。刘备遂拜庞统为副军师,与诸葛亮共佐军事,并取得了一系列瞩目的战绩。

公元前214年,刘备率军攻打西川,在围攻雒城时,庞统骑着刘备的的卢马带军进入落凤坡,被张任乱箭射死,时年三十六岁。刘备深为痛惜,后追赐庞统为关内侯,谥号为靖侯。

对于庞统之死,历来有三种说法,一种说法是为刘备所陷,明知的卢马为不德之物,偏要给庞统骑;第二种说法是诸葛亮父妒能忌贤,怕庞统取代自己,所以设计引庞统进入落凤坡。第三种说法是庞统立功心切,不顾诸葛亮劝阻,冒险进入落凤坡。

综史书所观,第一种和第二种说法于史无凭,全为臆想,不过是为抹黑刘备、诸葛亮之见。第三种说法尚有一定道理。尽管庞统为旷世之才,但人之宿命却不是自己所能掌控,尤其是生死之事,大智慧者如诸葛亮,虽然懂得奇门遁甲之术,也对生死无可奈何,很多时候就是天意。

庞统、诸葛亮,“卧龙凤雏”,虽有经天纬地之才,仁义道德之心,但是正道沧桑,又都是悲情的,用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名句来形容,就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青史别院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庞统向刘备献上上中下三条臭不要脸的“妙计”,都是坑陷刘璋用的:益州牧刘璋与先主会涪,统进策曰:“今因此会,便可执之,则将军无用兵之劳而坐定一州也。”先主曰:“初入他国,恩信未著,此不可也。”这个不行,否。选择一个中等不要脸的吧,庞统被自己的这个中计给害死了,刘备选择得!

反正都是窃取益州,刘备就不选择“无用兵之劳”的上计?为什么!当下有句名言,既要当婊子又要立牌坊,这才是刘备得真相。他这么做的直接后果就是庞统被KO掉了。

这就好比,刘备和庞统兵在前线败下阵来,刘备逃跑了五十步,庞统逃跑了一百步,刘备就讥笑庞统,说他不中用。其实两人都是在逃跑了,只是跑得远近不同罢了。庞统跑的远了一点,中箭了,活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