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vo推出V60 T6 Twin Engine,所有品牌都向電動車靠攏

打算在2025年前把50%的新車銷售改為電動車,並且降低全球相關供應鏈的二氧化碳排放量25%,以及使用25%的可再生原料,雖然以上的!計劃看來還有點距離,但我們這次試駕的V60 T6 Twin Engine,倒是讓我們覺得電動車這件事,已經離我們愈來愈近。

Volvo推出V60 T6 Twin Engine,所有品牌都向電動車靠攏

不管是V60或是S60,由於Volvo不斷地推出各式動力與配備組合,讓它一直擁有不小的聲量,不過我們這次試駕的T6 Twin Engine車款,倒是跟先前推出的其他車款很不一樣,雖然名為Twin Engine,但車上並不是裝了兩個引擎,而是裝上了一套由鋰電池與電動馬達所構成的插電式混和動力系統,而由於車上安裝的這套插電式混和動力系統,為車輛的動力特性與使用方法都出現了大幅度的變化。

如同前言所提到,Volvo計劃逐漸在未來幾年逐漸增加純電動車款以及像是這次試駕的PHEV車款以取代傳統的內燃機車款,對於汽車製造商來說,愈來愈嚴苛的排放法規,走上混和動力系統或是純電動的動力設計顯然是可以預期的發展方向。

Volvo推出V60 T6 Twin Engine,所有品牌都向電動車靠攏

儀表臺的架構跟其他動力車款相同,頂規車款的產品設定讓這車有著豐富的配備與用料。

Volvo推出V60 T6 Twin Engine,所有品牌都向電動車靠攏

論舒適性,Volvo的座椅可說數一數二,空間方面表現也相當不俗。

Volvo推出V60 T6 Twin Engine,所有品牌都向電動車靠攏

後座具備相當大的空間,座椅的乘坐感也保有一定水準。

Volvo推出V60 T6 Twin Engine,所有品牌都向電動車靠攏

行李廂空間相當驚人,標準為529公升,座椅放倒之後則可擴大到1441公升。

45公里級的續航距離 V60的動力系統大概是由安裝在車頭的引擎與變速箱,搭配安裝在後軸的電動馬達,以及在傳統安裝傳動軸的中央通道位置的電池所構成,並且加上在左前葉子板上的充電專用插座,可以透過充電樁位車輛充電。

Volvo推出V60 T6 Twin Engine,所有品牌都向電動車靠攏

插電式的充電接口位於左前葉子板。

安裝在原本傳動軸通道位置的大型電池,為這部車準備了11.6kWh的電力容量,根據Volvo官方所提供的說法,這電池的容量可以讓V60擁有45公里左右的純電續航力,以家用電價來計算,大約10元左右的費用就可以換來45公里的續航距離,以現在的電價來計算可說是比汽油相對划算。

Volvo推出V60 T6 Twin Engine,所有品牌都向電動車靠攏

Hybrid系統有著專屬的儀表,油電使用的狀態都能一目瞭然。

由於電動系統的輸出足夠強大(61.77KW /218.05Nm),V60單純以電力行駛不僅不成問題,而且不太需要太過龜速行駛,如果每天的通勤距離低於45公里,並且天時地利人和還記得每天充電,或許可以一整個月都不用發動引擎使用汽油也說不定。試駕當中,試著以純電力行駛公路,Volvo所規劃的路線總長約莫34公里,以V60車上電池的45公里續航距離來對應可說是綽綽有餘,而我們一路以正常的車速,偶而無車的路段還稍微加速前進,還繞進許多叉路拍照,最終回到起點時雖然把電池用盡,但卻跑了將近50公里的距離。

Volvo推出V60 T6 Twin Engine,所有品牌都向電動車靠攏

2.0升渦輪增壓引擎配上電動馬達擁有高達227.2KW的動力輸出,性能其實相當強悍。

高性能內燃機印象中的混和動力車款大多非常強調節能取向,都採用輸出不大的小排氣量引擎,而在我們這次試駕的V60車上,則是搭載一具2.0升渦輪增壓引擎,最大馬力輸出達179.63KW,如果油電齊發全力衝刺,則可以達到227.2KW的最大動力輸出,0~100km/h加速只需5.4秒,極速也有230km/h的表現,如此的動力表現可說是相當強悍,也完全掃除了過去混合動力車款的溫和無趣印象。

Volvo推出V60 T6 Twin Engine,所有品牌都向電動車靠攏

19寸的圈胎設定有著霸氣的視覺效果。

其實不輕盈 根據Volvo所提供的數據,此車的車重達2020公斤,但由於電動馬達的扭力飽滿,渦輪增壓引擎的動力輸出也十足強大,藉著強大的動力隱藏車重,在一般行駛時很容易讓人忽略了重量,不過在帶著坡度的彎路上,就得稍微注意車重所帶來的額外慣性,而eAWD系統事實上也夠聰明,在灣中能協助駕駛者抓住車輛慣性。 PHEV或許是從內燃機車款過渡到電動車之間會經過的歷程,也是一個讓用家習慣電動車特性的產品,跟早年實驗性質濃厚、特別強調其節能面向的車款相比,現在的V60顯然已經成熟圓融得讓大多數的買家都能接受了。

感言~電力的獨到魅力每次試駕這類型的車款,總會忍不住想試試電池的續航力極限以及動力,而在試駕之後,得到了「原來是這樣的感覺」的結論,就動態方面的表現,多數人應該在開過之後就不會排斥電動車,至於充電的部分,只要確認了經常充電會比偶爾加油更為划算,肯定也就不會忘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