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觀儲君之亂:是太子李承乾太蠢?根源在於李世民三大錯誤

貞觀儲君之亂:是太子李承乾太蠢?根源在於李世民三大錯誤


身為太子的李承乾為什麼要謀反?

在看過李承乾的事蹟後,很多人可能要歸因於承乾本人的愚蠢。《舊唐書》也曾言:“承乾之愚,聖父不能移也”。指出李承乾悲劇的原因是其個人的愚笨和頑固不化所造成的,後來大多數人也都接受這一觀點,認為李承乾謀反被廢,完全是他咎由自取的結果。

但這種觀點忽略外界環境對李承乾的影響,尤其作為一個年輕的太子,他同樣還有一個年富力強,有著一代明君稱號的父皇以及諸多名臣良將的輔佐。

事實證明,正是李世民本人的態度,這個外在環境對太子成長的關鍵時刻,起到了巨大的反面影響。

貞觀儲君之亂:是太子李承乾太蠢?根源在於李世民三大錯誤

因此,在我個人看來,李承乾的愚蠢只能算是表面原因,並非根本原因。貞觀太子李承乾謀反以及接下來的立儲事件都表明,造成這些問題的根源都在於太宗李世民本人,或者說是李世民本人對嫡子教育、關愛以及施加影響的不當而導致的。

在針對太子李承乾的教育以及接下來的立儲事件中,李世民都是從個人感情出發,是從他認為的標準出發,而沒有考慮到太子李承乾的承受能力等因素,最終導致事件不可挽回。

下面我們來看看在關於太子教育以及立儲事件上,李世民犯下的三大錯誤。

第一,太子屬官諷諫強,而迂迴柔和不足

貞觀大臣以直諫聞名於史,因為善於納諫的皇帝真的不多,畢竟人們本能地不喜歡聽否定自己的話,即使納諫也要講究方式方法,委婉些。有了一個喜歡納諫的李世民,貞觀大臣們就不用考慮委婉的措辭了,相反一個比一個激烈。

太子犯了錯,作為臣子肯定也要勸諫。當時太子李承乾東宮的兩名重要官職,左庶子于志寧、右庶子孔穎達都是受詔輔導太子,對待太子錯誤和問題,他們是怎麼做的呢?

“志寧撰《諫苑》二十卷諷之”,君上犯了錯,作為臣子專門寫了一本書來批評你,把你的錯誤一條條列出來,進行諷刺批評,就問你怕不怕?——這得需要一個多麼強大的心臟才能虛心接受啊。

貞觀儲君之亂:是太子李承乾太蠢?根源在於李世民三大錯誤

于志寧畫像

孔穎達的表現也毫不遜色,天子每有不循法度,“穎達每犯顏進諫”

。所謂的“犯顏進諫”,就是不顧場合,不顧臉面進行勸諫,批評,這讓年輕氣盛的太子如何能忍受?要知道李世民以納諫著稱,也經常受不了這種直諫,下朝後也經常大罵這些大臣出氣。

年輕人正是要面子的時候,每次都“犯顏直諫”,誰能受得了。有一次可能孔穎達的話實在難聽,太子承乾乳母遂安夫人看不下去了,對孔穎達說:"太子成長,何宜屢致面折?"穎達對曰:"蒙國厚恩,死無所恨。"太子還是一個孩子,你幹嘛老是損他臉面?老孔的回答很“諫臣”:我不管,死也要說。


貞觀儲君之亂:是太子李承乾太蠢?根源在於李世民三大錯誤

十八學士圖-孔穎達畫像


而太子就是在這些以勸諫聞名的貞觀名臣下“輔導”了十七年,沒有心理疾病才怪呢!

但是,李世民並沒有注意到太子的問題,反而對兩位的大臣,“並嘉之”,二人各賜帛百匹、黃金十斤。

只要瞭解,從八歲開始所處的成長環境,我們對於李承乾從優秀到愚蠢的轉變,就毫不奇怪了,他真要變成和李世民一樣強大和出色,那才是奇怪呢。

在太子成長中最重要的轉折關口,作為父親和皇帝的李世民做了什麼呢?他派了最厲害的兩大大臣(本來還委派了名稱魏徵,因病未到任)來火上澆油,2VS1的碰撞中,以太子李承乾失敗告終。


貞觀儲君之亂:是太子李承乾太蠢?根源在於李世民三大錯誤


第二,立承乾,卻偏寵李泰

李世民非常魏王李泰非常寵愛,李泰喜歡文學,就特別下令在李泰的王府置文學館,“任自引召學士”,按道理說,對於非太子的李泰來說,李世民這種行為是違制的,等於給了李泰正大光明培養勢力的藉口。同樣也會引起臣子的不同解讀,比如魏王府司馬馬蘇勖以自古名王多引賓客,以著述為美。“勸泰請撰括地誌。”遂奏引著作郎蕭德言等,就府修撰。

公元642年(貞觀十六年)二月,由魏王李泰主編的《括地誌》完稿,唐太宗非常高興,如獲至寶,不僅將這部著作收藏進了皇家的藏書閣中,還接二連三地大肆賞賜李泰——先是賜“物萬段”,緊接著又每月賞賜大量的財物,數量之多甚至超過了太子的規格。引起大臣們的重視,諸遂良也勸誡太宗注意規制。

貞觀儲君之亂:是太子李承乾太蠢?根源在於李世民三大錯誤


李泰比較肥胖,“腰腹洪大”,朝拜和跪拜起來比較難受,李世民就令李泰“乘小輿舁至於朝所”,大臣都覺得,“其寵異如此”。

貞觀十六年四月,李世民又讓李泰移居武德殿,規制堪比太子,“禮秩如嫡”。李世民對李泰非同尋常的寵愛,讓大臣都或憂心忡忡,或不明就裡,或意味深長。名臣魏徵上疏諫曰,“陛下愛魏王,宜使知定分。抑其驕奢,不處嫌疑之地,今武德殿近儲後焉,上陵下替,不可以訓。”意思就是說,皇上你喜歡魏王,但是也要分清楚君臣之別,不能超過儲君。李世民恍然大悟,“我幾錯誤”,“遂遣泰歸本第”。

貞觀儲君之亂:是太子李承乾太蠢?根源在於李世民三大錯誤

太子李承乾


可是,這種事情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出現,這樣身為太子的李承乾如何不心驚?“承乾恐有廢立,甚忌之。”

魏王李泰又怎麼沒有想法?“泰亦負其材能,潛懷奪嫡之計。於是各樹朋黨,遂成釁隙。”

李承乾謀反失敗後,李世民曾當面問他,身為太子如何要造反?承乾曰:“臣為太子,復何所求!但為泰所圖,時與朝臣謀自安之術,不逞之人遂教臣為不軌耳。今若泰為太子,所謂落其度內。”李世民聽了啞口無言。


貞觀儲君之亂:是太子李承乾太蠢?根源在於李世民三大錯誤


第三,立李泰,又不捨李治

公元643年,因謀逆造反的計劃敗露,太子李承乾被廢為庶人。李世民第一個就想到了最喜歡的李泰,“上面許立為太”,當面承諾,立李泰為太子。大臣們也都贊同,只有長孫無忌堅持要立晉王李治為太子。

李世民向大臣們解釋說,他已經承諾過魏王李泰了,而且李泰也表示,只要他成為太子,繼承皇位,將來會殺掉兒子,把皇位傳給弟弟李治。不過,他有點於心不忍,“人誰不愛其子,朕見其如此,甚憐之”。

貞觀儲君之亂:是太子李承乾太蠢?根源在於李世民三大錯誤

諸遂良畫像

褚遂良隨即就勸說,這種辦法大大的不妥,“安有陛下萬歲後,魏王據天下,肯殺其愛子,傳位晉王者乎!”因為一旦李泰登基後反悔,李治可能性命不保,“殺子傳弟”的辦法絕對不行。“陛下言大失,願審思,勿誤也!”諸遂良建議,既然要立魏王為太子,就要妥善安置晉王李治,讓李治到封地當個王爺,不要留京,“始得安全耳”。

但是,李世民卻又捨不得,流著眼淚說:“我不能爾!”事情就這樣僵持下來。

李泰擔心立李治為太子,就威脅說:“你與漢王李元昌交好,元昌造反剛剛失敗,你能保證自己就沒事嗎?”李治將李泰的話告之了李世民,李世民又後悔說過立李泰為太子的話了。

第二天李世民就下詔立晉王李治為太子,而把李泰幽禁在北苑。後來,李世民對大臣們解釋說:“我若立泰,則是太子之位可經營而得。自今太子失道,籓王窺伺者,皆兩棄之,傳諸子孫,永為後法。且泰立,則承乾與治皆不全;治立,則承乾與泰皆無恙矣。”


貞觀儲君之亂:是太子李承乾太蠢?根源在於李世民三大錯誤


400多年後,司馬光對此評價說:唐太宗不以天下大器私其所愛,以杜禍亂之原,可謂能遠謀矣!

此言謬矣!司馬光只看到了唐太宗李世民在解決儲君之位時的煞費苦心,以及所謂的“深謀遠慮”,他沒有仔細追究造成一切的根源是誰?——還是李世民本人啊!

對於造成李承乾謀反以及立儲上種種難題的原因,諫議大夫諸遂良就一針見血地指出:“陛下日者既立承乾為太子,復寵魏王,禮秩過於承乾,以成今日之禍。”

斯言如是!

貞觀儲君之亂:是太子李承乾太蠢?根源在於李世民三大錯誤


歡迎關注“趣味讀史”,讓我們一起了解歷史中的有趣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