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孩子怎麼溝通才算是有效溝通?家長在溝通時候要注意什麼方式溝通?

豆小米媽媽說


不知道多大的孩子?0一7歲放棄。感覺小樹長歪了。再要扶正就很困難了。所以父母要有遠慮,要把目光放長遠一點。別浪費時間。孩子的陪伴也就十年時間。前面規矩做好了。就會受用一生。德智體全面發展。德最重要。感恩父母。這樣溝通起來啥問題也沒有了。4個月開始給寶寶念念有畫的故事書。讓孩子知道。14個月自己會吃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玩耍中學到知識。5歲能識字一千。建議你看看頭條視頻,李玫瑾心理教師的育兒知識。要把是非對錯給孩子指出來。


蕾蕾283831526


01

劉瓊忙了一中午,回到家剛放下手中的包,就聽到坐在客廳沙發上的兒子說道:“媽媽,趕緊做飯,我肚子好餓。”

於是,劉瓊還沒來得及喝口水就去了廚房準備做飯,一邊準備一邊給兒子提了個小小的要求:“兒子,你能不能給媽媽削個土豆?媽媽現在特別的忙。”

“我不削,我也不想吃土豆。”兒子抱著ipaid連頭都沒有抬起來。

“媽媽最近腰疼的厲害,今天還忙碌了一天,你就幫幫媽媽。”劉瓊開始打情親牌。

“我不削。”兒子一邊說一邊抱著ipaid去了自己的房間。

劉瓊很生氣,已經快16歲的兒子在傢什麼家務都不幹,學習成績還不好,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為懶。

說著,她打開廚房的窗戶對著外面的空氣深深的呼吸了幾口,發怔了一會兒,調整了下自己的心態,繼續做飯。

做好後,她因為生氣就沒有叫兒子吃飯,自己一個人吃完收拾好就開始午休了。

02

晚上,回家看到兒子還是抱著ipaid繼續玩遊戲,她實在忍不住就說了幾句:“今天我在樓下見到王家豪的爸爸了,他爸爸說王家豪每天早上起床就去圖書館做作業,看書,從來不玩耍,讓他來咱家找你玩,人家都不來。你看看你,媽媽替你著急。”

“你不要說了,我心情很不好。”兒子很不耐煩的大聲吼道。

“你每天都心情不好,你每天做了什麼,除了吃飯就是玩遊戲你還心情不好。”劉瓊控制不住自己的說道。

“我明天不去培訓班了。”兒子隔了一會兒,像攢著氣的說道。

“不去就不去,你現在不上學都可以,我也想開了,最多養你到18週歲。”劉瓊傷心的說道。

然後回到書房,坐下來心裡在想,自己趕緊要努力,給自己攢夠養老錢,千萬不能再抱著靠兒子的想法了。

然後打開電腦看到日本的一則新聞,說道一個50幾歲的男子,啃老啃到父母老死後,竟然在家裡餓死了。

劉瓊的心裡難過極了,假如兒子將來不努力,找不到好的工作,無法養育自己,那她該怎麼辦呢?所以從現在開始她應該學會心狠。

對待兒子的懶和不思進取應該用強硬的辦法來阻止繼續發展,於是,劉瓊想好明天不再給孩子做飯,讓他暑假一個人待在家裡。

自己洗完澡晚上找個同事家裡睡去,不要在家睡。

03

想到這裡的時候,她剛好在電腦中點開今年4月份上海一17歲男孩跳橋事件。於是,接著往下看,看完後,發現能讓那個男孩子衝動去跳橋的主要原因來自於母親沒有好好和孩子進行溝通。

據上海相關部門接受採訪時稱,跳橋的男孩在事發之前,曾和自己的母親發生了口角,原因是孩子在學校和同學發生了矛盾,遭到了母親的責罵。

當劉瓊看到這裡的時候,立即把自己帶入到那個母親的角色中,想象自己會怎麼做,應該怎麼做。

劉瓊先是站在孩子的角度想:孩子原本在學校已經和同學發生了矛盾,心情極不好,回到家和母親說,肯定是尋求幫助的。

可是,母親不能沒有安慰孩子,給予她感情的慰籍,和他一起分析矛盾的根源尋求解決的辦法,相反還謾罵他。

假如我是孩子的話,我肯定也很氣怒,即便不會極端的去跳橋,但是也會找個辦法發洩自己心中的委屈。

在我們現實生活中,如果我們把自己的痛苦跟自己的父母說了的話,往往我們的痛苦只會增加,原因就是父母不但不會安慰我們還會各種奇葩的謾罵我們。


劉瓊想到這裡,從書房來到兒子的房間,笑著說道:“兒子,明天你想吃什麼?媽媽現在就給你準備。”

“媽媽,你看我今天做的數學題,還有腦圖。”兒子好像忘了剛才和媽媽的不愉快,一邊揉著眼睛,一邊寄過來作業本。

“很好,沒有想到我兒子玩遊戲僅僅是做完作業的休息而已。”劉瓊適時的誇獎。

“媽媽,我保證下一次一定努力考出好成績,你等著看吧!”兒子很自信的說道。

這個世界上即便再垃圾的人,都不願意聽到別人說自己壞話,人最大的尋求其實是得到別人的認可。

孩子也是的。雖然他們小,但是我們還是要顧及他的自尊心,溝通交流最主要的一點就是一定要先讓孩子覺得你認可他,其次才能談更深的要求。

我是情感領域創作者,喜歡研究婚戀,兩性關係,痛恨道德說教,喜歡挖掘事情的根源解刨分析問題,如果喜歡歡迎關注我!


謝汶青


孩子出生後,我一直陪著她慢慢長大。在她成長的點點滴滴中,和她一起度過。

在她去幼兒園,每天的接送。問問幼兒園的事,說說小朋友趣事。孩子在我的身邊像只小喜鵲似的,嘰嘰喳喳的說著小朋友的事,說著幼兒園的事。孩子慢慢養成了和我聊天的習慣。有什麼事都願意和我說說,說說她身邊的事,說說她自己的事,說說她的想法。問問我的看法。慢慢的慢慢的,我們母女倆成了無話不說的好朋友。

從孩子點點滴滴的成長中,我體會到,你真誠的去對待她,面對她,孩子的世界就會對你打開,就會接納你。成為好朋友。


沙漠君子


與孩子溝通,是一門家長的必修課。

高效溝通應注意的幾個方面:

  1. 自然和諧的溝通,往往比強權型溝通效果要好;

  2. 談話式溝通,往往比訓責式溝通更容易使孩子接受;

  3. 溝通要給孩子指引方向,教給方法;

  4. 溝通要能夠促進親子關係的和諧。


我的孩子馬上要上六年級,前段時間,明顯能感覺到他的學習自覺性和態度上出了一些問題。做事沒有那麼謹慎,時間觀念也不強,作業馬馬虎虎,上課聽講也不專注,還和他的媽媽頂嘴、甩臉子,發脾氣。

我問他:“你還得我曾經給你講過學習的四大要素嗎?”

“記得。”

“那你說給我聽。”

“自覺、態度、時間、專注”

“你感覺自己做的怎麼樣?”我問他。

“不好。”

“為什麼做不好?”

他低頭不語。



我說:“做不好主要是態度上的問題。一個人即便有再高的天賦,再好的才華,如果態度上出了問題,最終都不會走向成功。同樣一件事,認真做是一種結果,不認真做是一種結果,你會選擇什麼?”

“認真。”

“那你的學習做到認真沒?上課認真沒?作業認真沒?”

他搖頭“沒有。”

“為什麼做不到?”

他不語。



我對他講:“真正的學霸,他們身上有一個共同的品質,那就是學習特別自覺,特別認真,特別專注,態度特別積極。如果做不好這些,那就一定不會成為真正的學霸。你的理想是將來當科學家,那你知道做科學家應該具備什麼樣的品質和素養?”

他搖頭。

我說:“還是自覺、態度、時間和專注,有強烈的自律自覺意識,能管得住自己,有很強的時間觀念,能駕馭住自己的時間,有嚴謹認真一絲不苟的科學態度,有專注如一永不放棄的科學精神。你對照一下自己身上有這些品質沒有?”

他搖頭不語。



我摸一下他的頭,“兒子,其實你身上也有很多好的品質,比如善於思考,喜歡鑽研,酷愛閱讀,知識面寬,勤於動手,作文寫的不錯。再比如,你對科學感興趣,知道很多天文地理、自然科學方面的知識,你喜歡探索大自然中那些奇妙的事物等等,這些都是你身上的優秀品質,但如果學習的自覺性和態度不轉變的話,你身上所具備的這些優秀品質就什麼作用都不能發揮。想一想,一個人如果學習做事都不能自覺,態度都不端正了,他有再多的知識,再高的才能又能怎麼樣?”

我接著說:“這個學期,你有很多次作業完成的不好,上課也不注意聽講,學習任務完成的質量也不高,這個表現很不好。一個班那麼多學生,每個人都像你這樣的話,那這個班會怎麼樣?你作為班級一員做得好不好不僅是你自己的事,還關係到班集體。一個班要想好,班中的每個人都要努力,誰都不能落下,你覺得我說的有道理嗎?”

他點點頭。



我拍拍他,“爸爸,相信你。你本來就不是那種聽不進道理,不會管理自己的孩子。

其實,你各方面都挺優秀的,正是因為這樣,你才要對自己有更高的要求,增強自覺性,轉變態度,從優秀走向卓越。爸爸也相信你一定能做到,也一定能做好,你自己有沒有信心?”

他點點頭。

我摸一下他,“這就對了,這才像一個男子漢,知錯能改就是好孩子。”



談完後,他顯得很開心。那天晚上,我陪他一起做作業,一起閱讀,他向撒嬌,給我講了很多他所知道的奇聞樂事。

指尖輕輕梳理他汗漬漬的頭髮,聽他滔滔不絕的說這說那,有一種深沉的幸福在心中升騰。



溝通感悟:溝通是一個用心,用情,用智慧的過程,不要指靠一兩次的溝通就能解決問題,孩子成長中的問題會反反覆覆的出現。根本的辦法並不在於一次次的溝通,而在於溝通中的幫助、指導、鼓勵、賞識、肯定和支持。當孩子的成長從家長外在的監管轉化為內在的自我判斷、矯正、修正和不斷地完善,他們就真正長大了。




教育探微


如今的孩子,大都是被愛重重地包圍著,享受著“小皇帝”、“小公主”式的美好生活,自然而然被嬌寵和溺愛,性格也隨之變得怪異。孩子雖小,卻有著自己的思想和看法,要與孩子進行溝通,如果不講究方式方法,很容易被孩子左右,起不到教育效果。那麼如何溝通才有效呢?一是要掌握孩子的一舉一動,做得不對要及時予以糾正,不能讓其隨性所為,若是不從,可以進行冷處理,讓孩子明白不聽話的孩子是不會逗人喜歡的。二是用講故事的方法引導孩子說出那些是對,那些是錯,對的給予表揚,錯的要讓孩子知道錯在哪裡,並示範給孩子看,讓其立即改正。三是在與孩子溝通時,最好無他人在場,要是在大庭廣眾之下,也要把孩子拉至一旁進行勸說,切不可當著眾人之面進行批評。四是最忌對孩子大聲吼叫,用嚇唬的辦法叫孩子就範,若經常這樣,孩子心裡難免有陰影,再想好好溝通就難了。五是家長平時要多與孩子相處,瞭解孩子的習性和脾氣,便於在溝通時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總之,與孩子面對面溝通需要耐心和信心,切不可操之過急,否則,適得其反。



東方木718


作為一名教育從業者,日常工作中,我會大量和家長以及學生打交道,我想這個問題我是比較有發言權的。

上面幾張圖,是一些家長和我們聊天過程中的真實反饋,真的是隔著屏幕都能感受到他們的無奈與抓狂。相信這也是不少家長會遇到的問題。我更願意把上述情況,以及其他經常出現的情況,歸納為溝通不暢。家長和孩子沒有一個令雙方都感到舒服的溝通方式,久而久之,雙方的溝通就會出現障礙,要麼孩子不願意與父母交流,要麼一交流就變成父母的單方面指責或者雙方的互相埋怨。

學生最討厭聽到這些

在想想如何做才能改變上述困境之前,我們不妨看看一份針對學生與家長溝通日常的調查報告,換位思考,看看學生最討厭和最希望聽到父母說些什麼?首先是學生最討厭聽到的話:

一、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類——“學一下你哥哥”、“你們班xxx如何優秀,再看看你”等

二、圍繞“學習”的話題—— “快去寫作業”、“不寫完作業不可以碰手機”、“這個分數連高中都考不上”等

三、看似提醒實則“指責”——“你怎麼這麼笨呢”、“怎麼這麼簡單都算錯”、“你怎麼做的都是錯的”等

四、命令式的語句 ——“不要玩手機”、“馬上去做作業”、 “不要和我談條件”、“期末考必須進前十”等

五、最“傷人心”的話——“你太讓我失望了”、“你沒救了”、“不知道我上輩子作了什麼孽”,類似還有粵語裡經典的那句:“生舊叉燒都好過生你”

各位家長不妨想一想,有沒有戳中現在學生的這些“雷區”?

學生更希望聽到這些

作為對照,該調查同樣收集了學生希望聽到父母的話語:

一、陪伴——“我帶你出去玩”、“這個問題我們一起解決”、“今晚我陪你”……

二、愛要大聲說出來——“我真的很愛你”、“我愛你孩子”……

三、支持——“孩子,放手去闖蕩吧!如果不行,回來還有一口飯吃”、“我支持你畫畫”、……

四、鼓勵——“你在爸媽眼裡是最好的”、“可以,沒問題”、“你真棒,真厲害”、“繼續努力吧,孩子”、“不錯,相比自己進步很大了,繼續加油”……

五、自主——“我們不干涉你的決定,但後果自己負責”“孩子,你去玩吧,你也要有自己的時間”“你現在14歲了,我可以給你200元”“按照你自己的想法做”……

除了上面調查報告反映出來的部分之外,在日常和學生交談中,我發現他們說得最多的是一個字“煩”,即學生非常抗拒父母不斷重複類似的話。我同時發現,越是我們認為優秀的學生,除了成績之外, 還有一個共同點:他們當中大部分和父母關係很好,也願意與父母分享自己的生活點滴,自己對各樣事情的想法。同時相應地,這部分學生的父母對孩子干涉也會更少。

不妨試試這樣

結合上述調查以及我接觸的的學生和家長,有幾點看法和建議:

1、約法三章,嚴格而不嘮叨

家長可以嘗試在給孩子定下某些短期目標(包括但不限於學習),只要完成就能有某些獎賞(儘量不用懲罰措施)。

比如在處理令人頭痛的手機問題上,有的家長嚴厲禁止,有的家長放任不管,我認為這兩者都是不可取的。可以試試以下這個方法:允許孩子在特定時間、滿足一定條件下使用手機。

我有一個初二的學生,被家長禁了一整個學期手機,期間只能夠用老人機,為此他一直覺得父母管得太嚴,也多次為了這件事爭吵,但是成績也沒見得因為限制了手機而上升。於是我告訴他的家長,我們可以提前與孩子定下規則:在期末考年級排名比期中考進步30名,暑假期間就可以在完成當日作業任務的前提下每天使用1小時的手機。最終學生達標,家長也履行了承諾。此方法在我接觸的家長裡面效果頗為理想。

值得注意幾點:目標不宜太遙遠或過高,這樣會讓學生缺乏動力;定下目標後,可以偶爾適當提醒,但不應過分介入;一旦達標,家長必須按照約定執行,若不達標但是看到孩子的努力,也可以適當放寬條件以作鼓勵,若不達標並且孩子甚至沒有為此做出嘗試,則應堅持原則不作妥協。

2、尋找學習外的其他話題

學生與父母溝通發生衝突時,主導因素是學業。但是在父母與孩子溝通時,談及最多的話題也是學業。其實,我們在溝通的時候,其實可以有更多其他的話題。例如:孩子在學校的生活、孩子的愛好等。我們可以發掘出孩子感興趣的話題,並表現出自己也有興趣聆聽與參與,這樣的交流顯然是孩子樂意的,並可能會滔滔不盡地打開話匣子。

3、鼓勵孩子表達觀點並嘗試認可

另外,我們可以鼓勵孩子表達自己的想法和觀點,比如就新聞裡面的某些點民生甚至政治事件。即便孩子觀點幼稚或者與家長相左,我們也不必急於駁斥,可以嘗試認可其正確的部分,並加以引導。這樣做即可以促進溝通,又能夠培養孩子獨立思考能力與表達能力。

溝通是一門非常大的學問,在親子關係裡面同樣如此,良好的溝通,有助於維護好家長和孩子間的關係,這應該成為家長的必修課。改變孩子,試試從改善溝通開始。

歡迎關注區老師,分享教育政策,教學心得,給你不一樣的視覺。


區老師不是qu老師


很多的家庭,在孩子上了初中之後,家長和孩子之間除外吃穿住,難得再有更多的交流和溝通。

孩子越長大越沉默,家長也很擔心——說重了,怕孩子受不起;說輕了,無關痛癢,孩子根本不理不睬。

家長怎樣做,才能夠和孩子有效溝通?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對孩子的管理,“苦口婆心”的講道理是為大忌。

沒有一個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

從一個孩子出生之日開始,每個爸爸媽媽都儘自己的能力給孩子創造最大可能的優質環境——最好的奶粉、最舒適的衣服、最貴的早教機構、最好的幼兒園、最重點的小學。


我見過一個爸爸,他一個人掙錢,一個月5000塊的樣子;他給寶寶買配方奶粉——一桶800多,在這個爸爸的能力範圍之內,他真的盡責了,他真的掏心掏肺的愛著孩子。

孩子後來不乖了,他訓斥他——從小給你吃最貴的奶粉、給你穿最好的衣服,耗盡了心血,你怎麼能不聽話!

孩子的世界裡面,是不懂大人的邏輯的;太小的孩子,無法懂得生活的辛苦,他早已經視父母的付出是理所當然;父母的委屈——他在成年之後,在社會上碰的頭破血流之後,才會懂。


所以,不要給孩子講道理。

不要期待孩子在這麼小的時候就懂得回報父母。

事實上,靜下心來想的時候,家長仔細看自己的說教——是不是更像一場控訴?

說盡自己的辛苦和不易,說盡自己的付出和失去。

全是情緒。

越說越生氣。

父母的經驗來自切身體會,父母希望說給孩子聽——可以少走彎路,

但是,孩子不會聽的,他是一定要自己錯過之後才能刻骨的記住——自古至今,有哪一個人不是如此?

學會用孩子的方式貼近孩子的心,去理解他、接納他、引導他、改變他。

學會做一個理性的家長。

孩子一定是會犯錯誤的。家長對孩子的糾正是責任也是幫助。

然而,如何糾正?怎麼幫助?


怎麼說?怎麼做?

孩子能聽,孩子願意說。

我家孩子2歲的時候迷上了巧克力。

有一次早上11點快半的時候,她玩累了,跑到廚房找到我——要吃巧克力。

小小的人兒,那樣笑意盈盈的拿著那雙墨黑的眸子信賴的看著你,

如何拒絕?


可是,快到午飯時間,零食一打擾,午飯肯定打折扣。

不想讓她吃。

簡單粗暴的說——不許吃!

孩子肯定會哭還會鬧,她的心情變的惡劣,我的情緒也會暴躁。


我蹲下,笑嘻嘻的看著她,我說:好吧,小饞嘴要吃就吃吧。

孩子非常高興,她的需求獲得了大人的肯定。


我接著說:但是呢,現在吃的話,只有一小塊巧克力;如果寶寶等會吃過午飯後再吃的話呢,就可以拿到二小塊。你想怎麼選呢?

孩子看看我,盤算了一會兒,然後,

她認真的跟我說:媽媽,我要二塊的。

你可以等嗎?

孩子點點頭。


她真的堅持到了午飯吃完。

她那天的午飯吃的又快又好。吃完最後一口飯的時候,孩子伸出小手:媽媽,巧克力!

孩子拿到巧克力的時候,表情十分的滿足和快活。


在這之後,孩子學會了這種講條件的方式和我處理很多僵持不下的局面。

有妥協有堅持,但是最終,會是一個雙方都滿意的結局。

接近孩子、親近孩子,最好的辦法就是先明白孩子當時的狀態,媽媽一定不要先入為主以大人的想法和思路去自以為是的解釋孩子的行為——這樣做,會直接把孩子想說的話堵死。


一旦孩子的情緒不能被最親近的人理解和接納,

孩子不會再去聽大人說的任何一個字。

相信我,這時間,孩子滿心想對抗的想較勁兒的,

不是別人,正是那個擺了訓人姿勢自說自話苦口婆心的爸爸媽媽。


這樣的溝通次數越多,孩子內心越抵抗,直到完全聽不到。

孩子離開大人越來越遠。

終致無話可說。

未必見得是代溝,只是孩子感覺不到大人發自真心的愛他。

共情——其實這是父母需要補上的一課。


孩子錯在先,大人的錯在於——找不到孩子錯的動因和孩子內心真實的想法。

無法溝通,在於找不到交點。

——————————————————————————————————

我是芯媽,與孩子共同成長;與您共同探索孕育養兒之道。每日遇到新問題,每日解答新問題;互幫互助,敬請關注[芯媽心語]。


芯媽心語


與孩子溝通更多的是觀察和了解孩子。很關鍵的一點就是不是看你說什麼,而是你給出什麼樣的情緒。

很多家長都是專制的溝通方式,告訴孩子我都是為了你好,你要按照爸爸媽媽的想法和要求去做。這樣長期單方面專制的服從關係的溝通很容易讓孩子產生牴觸的情緒,特別是孩子年紀越來越大,家長的強制力會變的越來約弱。

那麼怎麼樣才是家長和孩子之間好的溝通方式呢?

首先家長要儘量少的帶著目的性的方法去溝通,比如“你在學校怎麼樣啊今天?有沒有同學欺負你啊?”家長可以嘗試著告訴孩子自己今天的工作生活,一些發生的趣事,和孩子建立平等的溝通關係,告訴孩子自己的一些想法和安排。這樣孩子會更願意同家長溝通自己的情況。

孩子願意跟家長溝通的時候,家長需要做為一個傾聽者,並不需要過多的指責和教導。認真聽完孩子的敘述,再表達自己的意見和建議而不是要求和責備。

家長平時與孩子之間的信任關係也是非常重要的,家長平時言行榜樣與規則的樹立在日常生活中已經展現出來了,所以怎麼和孩子溝通其實基礎已經潛意識的在家長日常的言行舉止中建立起來了。

以上,希望能幫助到你~


西瓜太郎多


家長應該如何與孩子溝通?

溝通的方式有很多種,然而大部分家長,要麼是強權式溝通,要是放羊式溝通,這兩種教育方式,都走了極端。

同時,溝通也不知道分場合、分時機,導致親子之間的代溝,轉化為了內心的抗拒。

家長永遠要牢記,溝通應該是雙向的,我對你講,你也對我說,千萬不要把雙向交流,變為單向教育和發洩。



強權式溝通

“你給我閉嘴,一天到晚就知道犟!”

“你再說一句!回來讓你爸治你!”

“我說話你就給我聽好了!誰讓你插嘴了!”

家長們帶著強勢教育的口吻,和嚴肅的表情,威懾孩子,雖然他一時閉上了嘴,但是等他將來敢直言的時候,主動權就不在你手裡了。你能依靠的,就只有“孝道”,用“長輩”這個稱呼來壓制他。

放羊式溝通

放羊人通常把羊群趕到劃定的區域,只要羊群不出格,不管它們到哪吃草。

採取放羊式教育的家長,像是無為而治,只要不是什麼大事,很少跟孩子溝通,只忙於工作。回家跟孩子也沒什麼要說的,孩子缺錢就掏錢,孩子想買東西就給他買,認為這樣就能滿足孩子的需求,任憑孩子自己生長,孩子有話也不知道跟誰傾訴。

不分時間不分場合

在公共場合,自家小孩調皮,上去就是一腳,大聲呵斥,嚇得孩子拼了命地逃跑,一路哭聲不斷,一點面子都不給。

孩子在情緒很糟糕時,家長對其喋喋不休,引的孩子怒從心頭起,非但達不到溝通的目的,反而增加了雙方溝通的阻礙。

那麼家長應該如何與孩子溝通呢?

這就要回到開頭所說,溝通一定要是雙向的,否則就不能稱之為溝通,而叫“強權教育”。

要想了解孩子內心想的是什麼?有什麼困惑?有什麼開心?有什麼生氣?必須要放低姿態,不要把家長的威風,拿到明面上來,在溝通時,家長應該充當一個傾聽者,是說話者的朋友,多引導孩子講。

等到孩子講完以後,不要過於嚴肅,保持平和狀態,跟孩子討論解決辦法,以及對這些問題有什麼看法,以後如何避免。

在溝通當中,可能會聽到不想聽的內容,但是也要壓制住情緒,耐心地等他講完,然後再逐一指出不足。


結語

情緒波動起伏較大的家長,本身就不善於跟孩子溝通,想要讓這類家長,心平氣和地說話,肯定困難重重。

這不要緊,最重要的是,你能讓孩子看到自己每一次溝通情緒的緩和,當孩子不再害怕你,不再嫌你煩,他才會把自己的真心實意表達出來。

否則就算是再笨的孩子,也能學會有所隱瞞,不能完整地瞭解孩子的內心世界,很容易會導致家長錯誤地,判斷孩子存在的問題,加大溝通難度,削減溝通效果。

你的看法是什麼呢?你的溝通否存在上述問題?


菜鳥微成長


到底如何和孩子溝通?我想給大家將一個案例和一個正面管教的工具。

有一天晚上,臨睡前,在床上,兒子舉著手問我: 媽媽,我的指甲是不是要剪了阿?
我說:是啊。等到週末我們就剪了阿。我心裡的聲音其實是,兒子,你現在得睡覺了。如果想剪指甲的話,也不是今天,週末給你剪。你趕緊睡啊。
兒子難過的說:我覺得指甲長長的撓癢好舒服,我不想剪。。。
第三天的晚上(還沒到週末),兒子自己提出要求要媽媽給他剪指甲。
在日常的溝通中,這樣的場景真還是挺多的。但這樣的溝通效果沒有增進親子關係。可是到底如何和孩子溝通呢?我慶幸現在在慢慢提高我的覺察能力。當這樣的對話發生時,我意識到自己對孩子的控制慾,我在希望他按照我的意志去執行,沒有去傾聽他提出這個問題背後的想法和擔憂是什麼。同時,不經意間,我向兒子傳遞了我內心的迫切感。兒子因為內心的需求沒有得到傾聽,他除了感受到媽媽不理解他,可能還會感受到被迫;他一定不明白我的迫切除了媽媽要工作以外,還擔心他的睡眠不夠影響成長。在回答的時候,我並沒有帶著平等和尊重的態度,如果能夠意識到這樣的態度,相信我的語氣和說法也會不一樣。
媽媽這樣的處理方式,對孩子來說他學到的也是在遇到事情或問題時,就直接命令別人做什麼,或者直接給別人答案。這樣的方式不管是成人還是孩子,都會感到被迫,孩子只是個執行者,而不是一個主動思考者。


啟發式的提問也許可以起到不一樣的效果。
當我們遇到問題,啟發式問題並不是說要去控制孩子的行為,讓孩子做我們希望他們做的事,而是帶著真正的平等和尊重,帶著好奇心,去了解孩子(這個天使般的孩子),鼓勵孩子自主思考。那麼如何使用啟發式問題呢。在惠育家裡提到了如何使用啟發式問題的4個要點
1,帶著平等和尊重的態度。
2,不帶預設的去了解孩子
3,問什麼what和怎樣how
4,儘量不要問為什麼why
在這個場景中,也許我可以這樣說:指甲長了,就會藏很多細菌,所以要剪掉。小順是不是在擔心什麼啊?這樣的效果是否會不一樣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