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林奇:机构投资者的研究与买入的滞后性,分析师研究报告跟踪


彼得林奇:机构投资者的研究与买入的滞后性,分析师研究报告跟踪


通常而言,机构投资者的专业性是我们普通投资者无法企及的,而机构投资者得到的消息的全面性和真实性也是我们业余投资者难以触及。那么这并不代表机构投资者没有缺点,事实上他们也会错过很多大牛股。

一只热门股票的产生一般是由于股价的上涨引发众人的目光,而这种股价的上涨要么由于基本面发生巨大变化,要么是各种机构的扎堆买入。基本面发生变化很好理解,行业好转,产能受限,产品涨价,需求大增等等。机构的扎堆往往不是近期发生的,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只是近期看到才发现,原来一直都是受到机构投资者的青睐。我们只有在每个季度末过去一段时间后才知道前十大股东的调仓换股,这种披露机制也存在极大的滞后性。

为什么说机构投资者在买入一只股票的时候具有滞后性,一方面是由于现行制度下,公募机构、保险机构、证券自营等大型机构在决策机制上的滞后性,从研究到真正买入产生的时间差,这种时间差往往会错过良好的买点,而当大部分市场机构研究者开始关注的时候,上述的机构投资者才开始重视,建仓布局,而这个时候价格已经不便宜了。

这里举一个华尔街滞后性的例子。1969 年The Limited刚上市时,几乎根本不为大型机构投资者和著名分析师所知,公司发行股票时的承销商是一家位于俄亥俄州首府哥伦布的名为沃克(Vercoe & Co)的小证券公司,而

彼得林奇:机构投资者的研究与买入的滞后性,分析师研究报告跟踪

The Limited 公司的总部也在那里。那时The Limited 公司的主席莱斯利威克斯纳的高中同学彼得赫乐迪(Perter Halliday)是沃克证券公司的承销部门经理,赫乐迪把华尔街对The Limited 公司的股票反应冷淡归因于俄亥俄州首府哥伦布根本不是一个吸引投资者注意的小地方。


第一位注意到这家公司的分析师是怀特魏尔德公司(White Weld)的苏茜霍姆斯(Susie Holmes),好几年都只有她一个人孤独地对The Limited 公司追踪研究,直到1974 年才有第二位分析师— 第一波士顿(First Boston)的玛吉吉莉姆(Maggie Gilliam)对The Limited公司产生了兴趣。五年时间才有两个分析师评论,也太惨了。

而这也是因为玛吉吉莉姆在机场遇到暴风雪使她困在奥黑尔机场(O’Hare),然后他偶然步入位于芝加哥伍德菲尔德(Woodfield)购物中心的The Limited服装专卖店。分析师普遍具有的行业敏感性,这样的案例枚不胜举。

第一个购买The Limited 股票的机构投资者是T.罗普莱斯新地平线基金公司(T.Rowe Price New Horizons Fund),而此时已经是1975年的夏天了,那时The Limited 公司已经在全美国范围内开了100 家服装专卖店,成千上万眼光敏锐的购物者在这期间本来应该开始对这家公司进行跟踪研究,遗憾的是他们并未如此。一直到了1979年,也才只有两家机构投资者购买了The Limited公司的股票,而这两家的持股量也仅占该公司总流通股本数的0.6%。上市十年,才有两家机构小幅买入。


彼得林奇:机构投资者的研究与买入的滞后性,分析师研究报告跟踪


1981 年,The Limited 公司已经开了400 家专卖店,生意蒸蒸日上,而此时也仅有6 位分析师对这家公司进行跟踪分析,这时距离吉莉姆发现这家公司的时间又已经过了7 年。1983 年当该股票涨到阶段性的高位9 美元时,那些在1979 年股价仅为50 美分(根据股票分割进行股价调整)购买了该股票的长期投资者的投资已经上涨了18 倍(四年十八倍)。

当然,我知道在1984 年The Limited 公司的股价又跌到了5 美元,下跌了将近一半,但是这家公司的经营状况却依然良好,因此这时又给投资者提供了一次趁低买入的好机会。很难相信一只大牛股股价腰斩还能够再重返巅峰。

但是一年后的1985 年,The Limited 公司的股票上涨到每股15 美元,远远超过了1983年的9美元,大多数分析师才注意到这只大牛股,并开始加入对这只股票大唱赞歌的队伍中。事实上,分析师们一个接一个竞相把这只股票列入推荐买入股票的名单,机构投资者也纷纷抢购这只股票,使股价一路狂涨到52.875 美元—如此之高的股价已经远远脱离了公司的基本面。

那时,已经有30 多位分析师在对The Limited 公司的股票进行跟踪分析(37 位分析师),其中很多分析师刚刚蜂拥着加入跟踪队伍却马上看到The Limited 股价掉头下跌。想想从50美分到52美元,已经是一百倍的涨幅了,那么多分析师还在跟踪分析,有啥意义?

所以机构投资者的羊群效应和滞后性也是相当严重,不要觉得机构投资者就是圣人,他们也会犯普通投资者的错误,致命的希冀与贪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