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怀王为何要发出一道愚蠢的盟约,先入关中为王?

猪猪大师


楚怀王和诸侯约定,先入关中者为王。这个盟约可一点都不愚蠢,而是有楚怀王对自己当时所面临的处境的反应,是充分考虑了后果之后做出的决定。

楚怀王是项梁做主,从民间找到的之前的楚国王族后裔,立为楚王的。在这之前,楚怀王在民间东躲西藏已经很多年了,连温饱都无法保证,更不用说有什么恢复楚国的雄心壮志了。而项梁之所以立他为楚王,也恰恰是看中了他一方面具有王族血统,比之前的景驹更有合法性,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本人没有什么势力,便于项梁操控。也就是说,项梁找他来,就是让他当傀儡的,没打算真的把他当楚王。

楚怀王得到这个从天上掉下来的大馅饼,一开始当然是很高兴的,但很快就发现了,他不过是项梁号召楚国旧部的工具而已,他丝毫享受不到当君主的权力,一切都是项梁说了算,他根本插不上手。不过,很快,他翻身的机会就来了,因为项梁在率军与章邯率领的秦军作战的时候战死了,项羽还年轻,威望和能力都不足以替代项梁,楚国成了群龙无首的局面,而楚怀王作为一个所有人都能接受的交集,就有机会重建自己的权力了。

项梁战死是在定陶和陈留一带,当时项羽和刘邦是项梁手下最得力的两个将领,他们正率兵围攻陈留,得到项梁被章邯突袭杀死的消息后,项羽和刘邦率军后退到了彭城和砀郡一带驻扎,处于守势。楚怀王得到消息后,马上赶赴前线,接管了军队,并马上调整了人事任命,加强了对楚国和军队的控制。先是任命吕臣父子分别担任司徒和令尹,又任命刘邦为砀郡长,封武安侯,将刘邦的地位提高到了和项羽大致相当的水平,显然都是为了打压项羽。

这时候,章邯认为项梁一死,楚国已经碎成了渣,就没有继续进攻楚国,而是掉头北上,围攻赵国去了。这其实也是秦灭六国的传统线路,先是韩国,接着是魏国,再是赵国,然后燕国,再是楚国,最后逼迫齐国投降。后来韩信大体上也是这个路线,只不过他在平定燕赵之后,下来就直接平定了齐地,没有留下尾巴,最后再到淮海地区和项羽进行战略决战。所以,章邯这个操作看上去似乎问题不大。

楚怀王这一顿操作下来,觉得自己基本上控制住了局面,于是和诸将相约,先入关中者为王。这里说的意思就是,谁能攻入关中,灭了秦国,他就可以册封谁为秦王。这同样是为了压制项羽家族的势力。其实当时有能力独立领兵出征的楚国将领,无非就是那几个人,不是项羽就是刘邦,但楚怀王故意不直接分配任务,而是做出了这样的安排,也是满满的小心机。最后,刘邦率兵西进攻秦,项羽则随宋义军北上救赵。实际上,还是不想把灭秦的机会留给项羽。

楚怀王这时候也和其他诸侯一样,派兵救援赵国。而且,楚怀王派去的五万军队,领军的为宋义,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项羽并不是主帅。而宋义到了前线,也不着急与秦军作战,而是和其他诸侯一样,观望不前,隔岸观火,坐观成败,看看有没有机会不出力气就能捞点好处。他这个操作就是秦灭六国时,六国的正常操作,大家都不出力,谁当出头鸟谁先死,大家都等着捞好处。最后的结果是六国被秦国各个击破,挨个消灭。

这时候就看出来了项羽的与众不同,他和项梁一样,是真正准备灭秦的,而不只是像其他诸侯一样,只是恢复自己被秦国灭亡之前的地盘而已。所以,项羽认为不能这样坐观成败,而应该主动进兵,与秦军决战。宋义不同意,项羽几杀宋义,夺取了兵权。马上破釜沉舟,一举击败秦军残余的主力兵团,也就是王离率领的长城兵团,章邯兵团的二十万秦军就在附近,但却没有出动。项羽就此一战成名,诸侯都承认了项羽的地位,章邯也被迫向项羽投降。

楚怀王的算计也没错。项羽正面强攻秦军主力的时候,刘邦先在秦军背后攻占韩魏故地,然后试探性的攻击了一下函谷关,就没有继续进攻了,而是转兵南下,进入南阳一带,然后从这里走武关道攻入关中,秦王子婴出城投降,还是刘邦灭了秦国。对楚怀王来说,刘邦的势力和项羽不在一个档次,刘邦灭了秦国,要做秦王还需要他册封,如果是项羽灭了秦国,那就没有楚怀王什么事了。所以,楚怀王这个安排,本身就是为了牵制和打压项羽,意图也是保住自己的地位。

刘邦进入关中之后,并没有马上自称秦王,而是恢复秩序,先派人报告楚怀王。项羽听到刘邦已经攻占秦国的消息,果然气不打一处来,马上直接率军进攻函谷关,进入关中,大肆焚掠一番之后,扬长而去,完全没把楚怀王放在心上。之后,项羽又召集诸侯,名义上尊楚怀王为义帝,但很快就派人杀了楚怀王,接着就调整诸侯封地,他自己自称西楚霸王。刘邦于是以为义帝报仇的名义,出兵进攻项羽,楚汉之争由此开始。


萧武


楚怀王的心思你别猜,猜来猜去也猜不明白!我来说说吧!

一、楚怀王本是项梁扶上去的傀儡,目的是为了利用楚怀王凝聚人心、提高人气、笼络人才和聚集兵源。

秦灭六国,其他五国的军队基本上被秦屠杀殆尽,只有楚国仍然保留着一定的实力,楚国虽亡,但是,仍然有许多散落的人才。

所以,原来的六国再度自立起义时,楚国力量最为强悍。

楚怀王本是楚国君主的子孙,号召力自然是最大的,所以,项梁扶持傀儡,楚怀王是最佳选择。

二、项梁被杀后,楚怀王想就此崛起,掌控大权。

项梁由于大意,被章邯干掉。楚怀王本是傀儡,他自己也知道,项梁如果在世,他很难有机会翻身,但是,项梁突然被章邯干掉了,这让楚怀王惊喜不已,这可是千载难逢的翻身良机呀!抗争命运的时刻已经来临!

所以,楚怀王立刻行动起来,几项措施还是非常靠谱的。

1.牢牢把控项氏的军权。项梁一死,他趁项羽羽毛还没有长全,迅速把楚国的军权牢牢地控制在手里。楚怀王利用自己的身份剥夺了项羽的军权,为了表示对项羽的安慰,给项羽封了个没有实权的长安候,因为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被项梁控制的时光是暗无天日的,现在,必须抑制项羽。怪只怪项梁身前没有做好安排,根本没想到自己会突然身死,项羽又年轻,没有很好的应对之策,让楚怀王轻松地钻了空子。

2.打压项羽的同时,迅速培养自己的亲信。他组织召开军事会议,决定分两路攻打秦国。秦国的主力部队正在围攻赵国,有章邯和王离两大军团共计四十余万兵力,所以楚国主力军必须北上;另外一路非主力军向西攻打咸阳,干掉咸阳的军队、干掉秦二世。

两路领军将领的人选,楚怀王费尽了心思。

他提拔了宋义作为北上军队的大将军,而让项羽给宋义当副手。一是用宋义压制项羽,管住项羽。二是提拔宋义作为心腹和亲信,统领最精锐的主力军队,就是要牢牢掌控楚国的军事。

楚怀王之所以没有除掉项羽,是因为项羽有超强的统兵打仗能力,没有到必须除掉的时候。

他同时提拔了刘邦作为西进军队的大将军,楚怀王一方面希望刘邦能够成功,一方面也不是太看好刘邦,因为刘邦的兵力太少,楚军主力都在宋义那儿呢。他让刘邦带兵西进的主要目的应该是吸引分散秦国的兵力,配合北上救赵的主力军作战。这个决策有利而无害,如果刘邦真能打进咸阳,那么刘邦是自己提拔的,应该会心存感恩,就算刘邦自立,那么这边还有宋义呢,等到宋义北伐取得胜利,可以率领胜利之师一举西进,楚怀王反正都是不吃亏的。

三、“先入关中者为王”的盟约一举多得,并不愚蠢。

1.“先入关中者为王”看似会引起各路诸侯争先恐后的西进,其实不然。原因很简单,因为还有章邯、王离的主力大军正在北方呢,如果贸然西进攻击咸阳,待到章邯、王离回军,就会形成前后夹击的险境,所以,一般诸侯是不敢贸然出击咸阳的,只有消灭了秦军在外的主力,才能放心进击咸阳。

2.“先入关中者为王”是一道恩赐令。是楚怀王送给刘邦的恩赐令,因为楚军只有刘邦的军队是西进攻取关中的军队,宋义的主力部队是开往巨鹿准备与秦军主力开战的,所以,刘邦是最有可能先入关中的,这也可以看成是拉拢刘邦的一项手段。但是,凭刘邦的一点兵力是不是能攻入关中,又或是真的攻入关中,能不能坐稳关中王,楚怀王心知肚明,楚怀王最大的宝是押在宋义身上的,在他的心里,是要通过宋义的成功,达到自己政治理想的巅峰的,所以,最终由谁做什么王,肯定是由自己说了算的,这一道恩赐令真正说起来也只是一道“伪恩赐”!

3.“先入关中者为王”是一道催命符。有了这个约定,北伐的军队就会奋力杀敌,以期早日取得胜利而转战关中,有了这个约定,一些零散的势力,都会不约而同杀向关中,直取咸阳,零散的势力虽然弱,但是数量多了,也不是开玩笑的。刘邦的军队越打越多,就是得到了一些零散势力和散兵游勇的加入,因为他们是同一条路线、同一个梦想。这也加快了秦朝灭亡的进程,所以,说这个约定是秦二世的催命符,凝聚起了超强人气和战略意图。

4.“先入关中者为王”是一副提气散、兴奋剂。关中财宝无数,美女如云,秦始皇将所有的家当都放在了咸阳,有谁不垂涎欲滴。舍生忘死的战争到底是为什么,不就是为了过上好日子吗?这个约定是激发天下人贪婪欲望的兴奋剂,提振天下人勇气的提气散,极大地激发了天下人攻取咸阳的斗志和勇气。

5.“先入关中者为王”是一道平衡术。楚怀王虽然把最大的宝押在了宋义身上,但是乱世之中,人心难测,如果宋义做大之后,学着项梁干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也不是没有可能。所以,他必须要有两手准备,如果刘邦先进关中为王,不尊自己,那就利用宋义干掉刘邦,如果宋义做大之后不尊自己,就利用刘邦抗衡宋义。如果两人都想自立山头,那就是天意,楚怀王也只能认命了,他能做的也只有这些了,剩下的就是等待!

可惜,令楚怀王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自己最大的希望——宋义,在北伐的路上就被项羽杀掉,项羽崛起的速度太快太快,一个多月的时间,楚怀王的梦想就被项羽无情地打破,最终,楚怀王连个寿终正寝都没享受到,被项羽派人杀害,令人唏嘘不已。

我是正史风云,致力于正史的研究和分析,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带给您一些快乐或历史人文知识。期待着您的点评!啥?关注了,啥也不说了!眼泪汪汪滴!




正史风云


楚怀王与诸侯约定“先入关中者为王”,这条盟约并不愚蠢,是当时楚怀王为了激励反秦将领,而制定的奖励措施。

1、这条盟约是为了激励诸侯王反秦

据史书记载,楚怀王熊心是反区秦大将项梁所立,是秦末反秦各路诸侯的首领。

当时,首先揭竿起义的陈胜已死,并且反秦大将项梁战败死亡,秦国军队力量还非常强大,所以楚怀王为了激励诸侯王反秦,尽快灭亡秦国,就与诸侯王约定“先入关中为王”

2、当时并不是所有将领都抢着想去关中

因为当时,秦国大将项梁刚刚战败,秦国军队还非常强大,常常乘胜追击,各路将领都认为先入关中不利。

而只有项羽因为怨恨秦军击败项梁,所以自告奋勇,愿意同刘邦一道西进入关。

3、因为项羽暴虐,所以楚怀王没有派项羽与刘邦一起西进入关

当时,诸侯将领都反映,项羽为人凶悍暴躁、狡黠狠毒。曾经在攻打襄城的时候屠城,城中没留下一个活口,全部坑杀而死。他所经过的地方,没有不遭残杀毁灭的。

并且楚军屡次轻率出兵,以前的陈胜、项梁都失败了,诸侯将领建议变更办法,派遣忠厚年长者,持仁义之师而西进,向秦国的父老兄弟讲明道理。

而秦国的父老兄弟都饱受秦始皇危害很久了,如果要是真有位宽厚年长者前去,不施暴虐,应该容易攻下关中。而项羽凶暴,不可派遣,只有沛公刘邦一向是宽大厚道的长者,可以派遣。

4、所以派遣刘邦西进,攻入关中

因为诸侯将领的建议,楚怀王于是派遣沛公刘邦西进进取关中,而没有同意项羽一起前行的请求。

改派项羽与宋义北上,救助当时已经被秦军围困的赵国,并且封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但是后来,项羽将宋义杀了,自封为项王。

结语

项羽虽然是被后世经常赞扬的英雄将领,但是他采取暴政,屠城坑杀,极度残忍。并且刚愎自用,不舍得封赏有功之将,所以后来项羽的很多部将都归附了沛公刘邦,让刘邦最终先入关中,占取道义上的优势。


管理故事会


这一盟约是为了救赵国而做出的决策。

当时楚国的形式十分危急。

楚国实际上的当权者,项羽的叔父项梁在定陶被秦朝章邯军大败,项梁身死。

诸侯震惊!

好哥俩项羽和刘邦只得从陈留撤军。

项羽和吕臣各居彭城东西,而刘邦则前突至砀郡,三军拱卫彭城。

于是,楚怀王将国都从盱眙迁至彭城。

而吓得楚军东躲西藏惊恐不已的章邯军却大摇大摆的北上去打赵国去了。

刘邦的老朋友赵国丞相张耳派使者到楚国求救。

救不救赵国,?如何救赵国?

救赵国是大义所在,也是在救楚国自己。

当时抗秦的首义,张楚政权的陈胜已被秦军击败。

而战国时期的山东六国贵族后裔纷纷被各路义军推举出来号召百姓抗秦。

楚怀王熊心正是作为楚怀王熊槐的孙子被项梁推举出来的。

作为抗秦各诸侯王的比较强的一支,救援赵国是大义所在。

各路诸侯分立才能有效的分解秦军的力量,所以,救赵王歇,就等于救自己。

楚怀王内部商议已定要救赵国,但是,面对强大的刚刚击杀了项梁的秦军,

如何救赵,变成了最关键的问题。

分散秦军兵力,分兵两路,一北进救赵,一西进攻击秦都关中成了最好的方案。

秦军的主力在邯郸,如果倾尽全力去攻打,以楚方新败之军,风险未免太大。

所以,兵分两路,一路北上相机救赵;

而一路西进,进攻关中,“攻秦救赵”,分解秦军的主力兵力成了当时最好的方案。

北路,以宋义为主将,项羽为次将。

西路:以刘邦为主将。

其实,谁都不愿意西进,毕竟秦兵正盛,关中腹地的防卫能力更是强盛。

除了项羽,谁都不愿意往西。

但是楚国诸老将偏偏不愿让项羽领军西进。

认为项羽太年轻,而且老爱屠城,不易聚拢人心。

而西路军单靠兵力是不行的,必须有个宽厚的长者领军,

西进途中,宽柔并济,又拉又打,才能长途奔袭到咸阳。

所以,年届五十的刘邦,被选中担此大任。

楚怀王定下先入关中为王,也算得是鼓励两路军积极作战的好策略。

以当时的情况,两路军的难度相当,甚至西路军更艰难。

不能说是一项愚蠢的盟约。


泰林说趣史


楚怀王与众将“先入关中者王之”的约定,是在吸取陈胜、项梁失败经验的基础上做出的。

他试图达成三个目标:提出楚怀王对天下秩序的构想,赢得诸侯支持;改变单纯军事路线,瓦解大秦;释放楚国国内矛盾,并力反秦!

只不过,计划不如变化快,形势的发展使这个约定成了一纸空文。

“先入关中者王之”提出时的各方形势。

赵数请救,怀王乃以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北救赵。令沛公西略地入关。与诸将约,先入定关中者为王。——《史记.高祖本纪》。

楚怀王提出这个约定时,天下的形势是:

1、反秦大业陷入危机,但大秦也已遭重击。

九月,章邯大败项梁,楚军主力损失大半!

随后,章邯“以楚地兵不足忧,乃渡河击赵”。秦军攻取邯郸,围困巨鹿。

此时,王离军兵粮足,天下诸侯纷纷派兵救援,但只能对峙,不敢直接与秦军交锋。

但是,在此前的战争中,秦帝国也遭到了巨大打击。尤其是荥阳的李由集团已经遭遇重创,在李由被刘邦击杀后,秦帝国在黄河以南地区力量虚弱。

这就给了楚怀王趁势西进的机遇!

2、楚国:楚怀王已夺回大权,但楚国力量、威信不足。

定陶之战后,楚怀王将吕臣、项羽的军队合并,“自将之”,一举夺回了军权。

但是,定陶之战,楚军军力严重受损。连章邯都认为“楚地兵不足忧”了。

值得注意的是:项羽不是项梁。此时项羽的威望不足,并不能继承项梁的影响力。项羽的军队已经被楚怀王掌握。因此:“先入关中者为王”的约定跟限制项家势力应该没有太大关系。

3、诸侯国:自顾不暇,但各怀利益。

一旦巨鹿城破,赵灭亡后,章邯再移兵讨伐,各诸侯谁也不能幸免。

但是,各诸侯的“团结”只是因为大家身出在危急时刻。一旦危机过去,各诸侯彼此利益不同,楚控制关中,对天下诸侯都是威胁!

楚怀王“先入关中者王之”,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的。

“先入关中者王之”,改单纯军事路线为政治、军事双管齐下的路线。

“且楚数进取,前陈王、项梁皆败。比如更遣长者扶义而西,告谕秦父兄。秦父兄苦其主救矣,今诚得长者住,毋侵暴,宜可下。”

这既是楚怀王派遣刘邦西进的原因,同时,也反映出楚怀王对未来作战的规划。

看来,楚怀王君臣吸取了趁胜、项梁单纯军事路线的教训,决心以政治手段瓦解秦帝国。

而这一转变,在当时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此时,大秦的势力呈现出北强南弱的特点。章邯、王离,都部署在河北战场,其势甚众。但是,在广大中原地区,由于荥阳李由在定陶之战前已被刘邦击杀,统治力量十分薄弱。

楚怀王的部署是双管齐下:北路,由宋义、项羽的主力以军事手段解决;南路,由刘邦率领少量军力,以政治手段为主,收拢旧贵族、分散的义军,瓦解秦统治。

“先入关中者王之”,正是楚怀王采取政治手段的产物。

这就是告诫楚将,以后关中秦民就是你的子民。以此来引导众将执行楚怀王政治攻势的构想!

提出了楚国的政治主张:恢复旧制,赢得诸侯支持

此时,天下大乱,山东六国旧贵族、秦旧官僚、起义军余部都有较强实力。

诚如楚军老将曾和楚怀王说:陈胜、项梁数败。

楚军要想以单纯地军事行动扩张实力,力有不逮。只有采取政治手段,充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才可以有效扩张。

“先入关中者王之”,就是鲜明的政治口号,表明了楚国对未来世界的构想:恢复诸侯分治。

楚怀王对灭秦后的政治构想是:旧贵族各复其国。关中地赏赐给表现杰出的反秦人士。

这个秩序安排,既保障了各诸侯的利益,也维系了天下力量的基本平衡,满足了旧贵族的诉求。

有利于团结各诸侯,先团结一直,解决大家的主要矛盾:与秦帝国之间的矛盾。

后来,项羽分封天下不公,引发了诸侯的接连反抗。这说明:当诸侯们的诉求得不到满足时,他们并不会因为单纯的军事压力而屈从。

而自从“先入关中者王之”提出后,诸侯联合反秦空前团结,这与这个政治主张是分不开的。

释放楚国国内矛盾。

此时楚国的力量结构十分复杂。既有旧楚国贵族势力,也有农民起义军势力。

尽管楚怀王表面上掌握了全局,但其控制力并不牢固。

楚怀王以“先入关中者王之”的主张,给了楚国内部实力派一个出口:不必在楚争权夺利,有本事入关为王!

同时,由于提前说明了封赏。这就意味着:宋义(项羽)、刘邦攻取的地盘,只有关中地是他们的封赏,对其他地区,依然是楚怀王的。

这就有效地减少了众将拥兵自重,过早割据的风险。

吸取陈胜教训,激励众将反秦。

陈胜起义时,他所派出攻略各地的将领,往往与当地旧贵族联合,形成独立之势,不再支援陈胜反秦。

“先入关中者王之”,正是吸取了这一教训。

从韩信、英布、彭越等人后来的表现看:裂土封王,是当时天下英雄的普遍渴望。

后来,垓下之战前,刘邦也以“割关东地封之”来动员韩信、英布、彭越等人。

看来,以裂土封王激励众将,在当时是最为有效的一种激励手段!

因此,先入关中者王之的约定,既充分动员了楚军众将,宣传了楚怀王的政治主张,也利于楚国的内部稳定,是当时十分明智的决策。

只是,计划赶不上变化,项羽的意外崛起,楚怀王的构想破产。


喝下这口历史的鸡汤


这里是芒果论史!

楚怀王熊心定下“怀王之约”并不见得是一种愚蠢的行为,相反的,这个约定是一种积极的、正面的对楚军将士的激励行为。

其实,楚怀王定下怀王之约的历史背景和大家想象中的有所不同。因为这个时间点距离秦朝灭亡的日子已经不远了,所以大家可能就想当然的认为秦王朝大势已去,起义军风头正盛,其实事实并非如此。


秦末第一个带头起义的陈胜,而起义事业做得较好的是项梁,在楚怀王定下怀王之约前,陈胜早已经溃败灭亡,田儋为章邯所杀,项梁身首异处,赵国被秦军包围,各路诸侯不敢救援。无论从哪个方向来看,在军事上秦军的实力是碾压起义军的。

也就是说,在楚怀王定下怀王之约的时候,正是整个秦末起义军的低谷期,秦朝的灭亡不能归结到章邯军队实力不行,是秦王朝内部的极度腐败和项羽的神勇促成了章邯的投降,秦与起义军的形势变化是一场出人意料的反转。

但在这场反转之前,绝大多数人都不看好起义军。楚怀王将军队分为两路,一路向北救援赵国,一路向西攻入关中。向北走意味着要和章邯率领的大军团进行殊死搏斗,向西走则意味着进入秦王朝的核心领地,与秦军决战。

仅仅是一个章邯就已经打得起义军喘不过气了,那继续向西呢?想必拱卫中央的军队不会比章邯的军队差吧?因此,几乎没有人愿意向西进入关中,所有人都想向北走,唯一有意愿西进的仅是刘邦、项羽二人而已。


向北走,意味着可以不出力气干活,就如同那些围观赵国被困却不敢出兵救援的其他诸侯国一样,而向西走,则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在众多将领的共同决策下,项羽向西走的请求被驳回了,原因在于项羽暴虐嗜杀,楚军实力不足以击溃秦军,反而会激起民怨。

但是刘邦不一样,刘邦是一个“长者”,嘴巴会好听的说话,反正都不能击败秦军,倒不如让刘邦去哄哄百姓,从内部瓦解秦人对秦军的支持,扩大起义军实力。刘邦西进的时候,一共有5000人,想靠这点人端了秦朝的大本营,无异于痴心妄想,所以说,楚怀王给刘邦的作战定位其实并非灭秦。

经过以上的讲述,大家想必已经明白了楚军当时的整体氛围,唱衰起义军是团体共识,人人都觉得秦王朝很强大,人人都觉得起义军打不过秦军,如此这般带来的是士气的极度低落,楚怀王如果不给出点东西激励人心,说不得这支起义军就会崩溃了。


“先入关中者王之”虽然是一个凭空划出的大饼,但实际上却很有效,这让刘邦、项羽等将领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加强了楚军的凝聚力。所以说,根本不会出现题主所言“大家都去打关中,而不北上”的情况,楚怀王的这个决策并不愚笨,反而还很聪明呢。

喜欢别忘了点个关注哦!


芒果论史


因为没有‘’先入关中者为王‘’这道盟约,是没有诸侯主动攻击秦国核心区域关中地区的,包括刘邦也不愿意西进。

这和当时的政治形势有关,楚怀王熊心做出这道命令是在反秦起义处于低谷时期。



首先是陈胜、吴广领导的起义军失败,陈胜、吴广先后被杀,陈胜部将周文部打进函谷关,却被秦将章邯一路反杀,最终陈胜部起义失败。

不仅如此,章邯率领的秦军主力剿灭了整个黄河以南的反秦义军主力,魏国首领魏咎被杀,齐国首领田儋被杀,楚国首领项梁被杀,赵国都城被围,整个天下的反秦斗争受到沉重打击。



楚怀王熊心做为楚国名义上的首领,他这个楚怀王还是项梁立的,之前只是个放牛娃,项梁在时,楚怀王不过是个傀儡,现在项梁战死,楚怀王熊心开始处心积虑的想夺回政权。

要想夺回政权,楚怀王进行了内部人事安排,自己掌兵权,夺项羽和吕臣军队,之后令自已亲信宋义为上将军,项羽、范增为副将,带兵北上救赵。

在外部,楚怀王必须要有足够的赏赐封赏诸侯,一是让诸侯服从自己,三是提高自己的威望。



于是‘’先入关中者为王‘’这对诸侯们来说是莫大的诱惑,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所以刘邦去了,不要觉得刘邦有多么伟大,他就是冲着‘’先入关中者为王‘’这个赏赐去的。因为当时西进攻打咸阳没人去的,诸侯们普遍认为咸阳是秦都,防守力量最强,谁去就是送死,当年的周文就是榜样,当然有封王赏赐就不一样了,但也只有刘邦一支队伍去而已。

当时的诸侯普遍和宋义的想法是一样的,畏惧秦军主力,宋义北上救赵,到了巨鹿附近就开始观望,并不急于出手,反而是保存实力,静观其变。宋义这一态度,基本上是当时诸侯的想法,巨鹿城外燕国、齐国都是在观望,不敢主动出击,要不是出了个项羽,秦军主力真没这么容易被击破。



所以楚怀王的这道命令很有必要,既是调动诸侯积极性,又为自己增加权威,只可惜后来事态的发展超出了所有人的意料之外。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当天下反秦事业进入瓶颈时期,先前陈胜吴广的起义失败以及楚国大将项梁的牺牲已经给起义大军造成了重创。此时无论是楚怀王还是其他各国的诸侯贵族都面临着秦国强大军事力量的反扑。但是天下反秦的起义军又不团结,无法单一对抗秦国,如果这种情况继续僵持下去,反秦的起义军将会被秦军镇压。


在这个关键性的节点上,楚怀王向天下发布了“先入关中者为王”的盟约。当然·,这一纸盟约并不是愚蠢的决定,也不是毫无意义的白纸。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这盟约究竟有什么意义吧:

一:重新凝结天下的力量



当大将军项梁死于秦军之手,而剩余的楚军被怀王所整并时,楚军已经失去了对秦朝的威胁。秦军将领章邯也说此时的楚军尚且不足虑。



反观天下各地,先前六国的诸侯虽然纷纷起义,但是各自为战,乱成一团。虽然有刘邦暂且获得了胜利,但是秦军即将发起反扑。

在这种危机的情况下,楚怀王便发出了先入关中者为王的盟约,试图重新凝结天下起义军,只有各国联合起来,反秦的大业才能成功。

二:为了彻底灭亡秦朝



秦国自统一天下建立秦朝以来,秦朝的中枢机构便处在关中地区。虽然此地易守难攻,但是一但拿下关中,灭掉秦朝的中央机构,秦朝便会覆灭。

为了彻底击败秦朝,达到翻盘的目的。楚怀王便发出了先入关中者为王的盟约。此时先拿下关中之地实际上是最为要紧的事情,王不王的都已经不重要了。

总结:



虽然说楚怀王在发出这个盟约之后,天下的形势发展不断超出他自身的掌控,但是从实现效果来看,实际上是达到了覆灭秦朝的目标的。

各位读者大大,如果您愿意的话能不能点开我的头像,给我点个关注呢! 不方便的话,感谢您能点开看我的回答!

弋北谈古今


在定陶大战时,项梁被秦国大将章邯所杀,楚怀王接收掌领军权。

项梁在世时,楚怀王只是他立的一个傀儡,为了号召以前的楚国人出来抗秦的作用,所以楚怀王对此一直有怨恨。项羽是项梁的侄子,感情上对他也是很排斥。另外,项羽的能力太强,在军中很有号召力,担心他气势过盛。

再有,项羽的性格残暴,飞扬跋扈,常有屠城的嗜好,别人很难驾驭。所以,他要打压项羽,扶持刘邦。

项梁前使项羽别攻襄城,襄城坚守不下。已拔,皆阬之。《史记.项羽本纪》项梁使沛公及项羽别攻城阳,屠之。《史记.项羽本纪》

重整军队后,他把军队一分为二。一路以宋义为主将,项羽为副将,负责向上北伐。当时,秦将章邯已经对赵国进行了合围之势,让项羽去解救赵国。章邯是一个硬茬子,杀了陈胜,平定了起义军,项梁也被他收了,能力是很强的,楚怀王是故意给项羽出难题;

另一路以刘邦为主将,向西进攻,目标秦国首都咸阳。这样可以逼迫秦军回军救援,“围魏救赵”,明显派了刘邦一份好差事。最终,刘邦顺利攻破咸阳,因为害怕项羽报复,不敢称王,于是退军霸上。

楚怀王定下“先入关中为王”,一方面是为了激励各路诸侯向秦国首都进攻,加速秦国灭亡,另一个是为了打压项羽。

但是,他没有想到,项羽不但把主将宋义杀了,掌管兵权,而且通过巨鹿之战打败章邯率领的秦军,收编他们的军队后,实力大增。整编军队后,往西进攻,最终攻入关中。

项羽称王后,开始对楚怀王进行报复。汉元年(公元前205年),项羽将楚怀王流放于今天的湖南地区。在路上,指使英布截杀他于江中。

我是老鱼,请关注我,每天和你一起看世界,品历史,长见识,树人格。


老鱼侃世界


这道盟约并不愚蠢,可以说项羽之败,与这道盟约有非常大的关系,鸿门宴上的冷处理,分封刘邦等,都是受制于这道盟约。这是楚怀王熊心制约和夺取项家领导权的重要一步,项梁在定陶战死后,在外攻城略地的项羽和刘邦得知马上收兵后退,陈胜部将吕臣也与英布等驻兵彭城,项梁立起来的旗帜楚怀王借此机会靠前指挥抓领导权,“怀王恐,从盱台之彭城,并项羽、吕臣军自将之”,并且以吕臣为司徒,以其父吕青为令尹。封沛公刘邦为武安侯砀郡长,带领砀郡兵。


后楚怀王熊心本是楚国贵族,在楚国灭亡后,隐匿民间为人牧羊。(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项梁起事后,采纳范增的建议,自称武信君,楚地民众因为楚怀王熊槐因不割地而困死在秦国而可怜怀念他,故项梁找到他的后代熊心立为楚怀王,以从民望,都城设在盱台。但项梁这一次看走眼,熊心在楚国灭亡后流落民间,牧羊为生,这几年的时间,应该是熊心长见识知人情冷暖的重要经历,诗书未必能读,对于权谋手腕倒是无师自通,从项梁死后熊心马上从后方盱台来到前线彭城一事,可见有胆识有谋略,接下来他的做法就更有意思了。


章邯从一举击破叩函谷关的周文军,一路逼死陈胜吴广,大破义军,到东阿先破田齐军,定陶再败项梁,以为楚地名将死尽,就移师北上,攻打魏赵等国。魏国先破,魏王咎自杀,其弟魏豹投奔楚国,楚怀王这时展现出王者风范,给魏豹几千兵马,让他率领再去恢复魏地,这是极有远见的战略,为对手树立敌人壮大己方。与此同时,收了项家军权的熊心,又连续下了两着棋。(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首先,对章邯大军与王离北方军团合围赵国巨鹿的事做出反应,命原楚国老臣宋义为卿子冠军,率项羽、范增、英布等将北上救赵。又在掌控南方各支义军的领导权后,与他们订下著名的怀王之约,即先入关中者为王。还命令刘邦收集项梁、陈胜余部西行攻秦,项羽看到这情形,不愿决前去救赵,自告奋勇也要西行攻秦。熊心不同意。(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从这里可以看出,这是有意在扶持其他势力与楚国中坚项家抗衡,帝王之道边用边压,只有手下多头并起,才能左右腾挪,获得最大的回旋空间,如果刘邦项羽一同西向攻秦,项羽先入关的可能性更大,那时军权再回项家人手里,又有了天下名望,不符合楚怀王的利益,所以压制项羽,提拔刘邦。就这一道看似简单的盟约,对后来突破危局的项羽形成极大的压力,迫使他不得不废罢楚怀王自立,在政治上形成非常被动的局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