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的詩詞歌賦有很多寫悲、寫愁?

浮雲62598367


為賦新詞強說愁!

悲、愁,既是一種人生的寫意,也是一種詩詞的基調。

古人的生活和感情,其實比起現在是更豐富的,因為沒有太多外在干擾因素,所以內心更加豐富,詩詞是最直接的表達出口。

而悲和愁的理解,也不能僅以現代的理解,裡面更多會有一些情懷,但那又不是悲觀主義的論調,而是有一種無形中的責任和義務。

悲與愁,與我們所理解的傷春悲秋不同,站在他們的歷史角度去看,其實更多了一層悲憫又可愛的形象。

總之,古人之悲愁,與現代之悲愁,仍然有著意識上的區別。


當下一杯茶


  • 專訪1:高興的時候,您最想幹什麼?
  • 喝酒,娛樂,哈皮……
  • 專訪2:悲傷的時候,您最想幹什麼?
  • 答:喝酒,發呆,寫詩……

所以,這個問題很有意思,也說出了一個普遍現象。確實,流傳到今的詩詞歌賦,寫秋、寫悲、寫愁的很多,為什麼呢?原因或許很簡單:

人在高興的時候,哪有時間去寫詩詞歌賦

心想事成了,升官發財了,往往有很多事情是一定要做的,根本沒有時間坐下來寫寫畫畫。

要想如何把工作搞好,新的崗位,新的挑戰,萬事開頭難;

還要和朋友一起喝酒聚會,慶祝一下也是必要的,喝高了倒頭就睡了;

還要衣錦還鄉,回家給父母擺談擺談,到親戚朋友家坐一坐,再到祖先墳前燒點紙,求先人繼續保佑。

人在得意的時候,也寫不出觸及靈魂的詩詞歌賦

得意就容易忘形,這個時候一是沒有時間坐下來寫,哪怕是坐下來,也靜不下心寫,哪怕寫出來了,也是瞻前顧後的,不知如何來表達自己的心情,表達過了,怕別人說自己顯擺,表達不到位,又覺得不盡興,不如不寫。

其實,在古代,詩人、詞人,文學家們一定也寫過關於高興、快樂、安逸這方面的作品的,只是這類作品一般藝術水平不是很高,早被歷史長河給沉澱到河底了。

在失意的時候,只有寫點詩詞歌賦打發時間

在失落的時候,就不怎麼想到奮鬥了,反正都那樣了;也不想見朋友了,受不了那些得意洋洋的。於是就有了大把時間了,可以坐下來,一坐一大半天,也沒人打擾。有時夜半醒了,無事可幹,那就只有寫詩詞吧;有時獨自喝悶酒,看到月亮也孤獨,就斗酒詩百篇了。中國古代很多的詩詞歌賦就是這樣產生的。

在灰心絕望的時候,作品才能夠深刻到觸及靈魂

失落了,悲哀了,才開始反思自己的人生,才可能刨除掉虛榮挖掘真實內心,才可能看透世間事。這類作品,在古時候的詩詞歌賦中是大把大把的了:

1.屈原的《離騷》是這樣產生的。東漢王逸釋為:“離,別也;騷,愁也。”“信而見疑,忠而被謗”“嘆奸佞之當道”“哀民生之多艱”,屈原苦不堪言,整日遊蕩在汨羅江,寫《離騷》抒發苦悶彷徨之情,“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雖然漁夫也點撥他,他還是走不出心裡的陰影。

2.李白的《將進酒》也是這樣產生的。李白從長安放還以後,思想非常消沉,悲涼的感情像黃河之水那樣奔騰激盪,找不到人生的方向,只有縱酒行樂,李白懷才不遇的感嘆,又強抱著樂觀、通達的情懷,也只能“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3.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也是這樣產生的。南唐後主在前期過著安逸舒適的宮廷時候,詞寫得很多,好的很少,回來,亡國成為階下囚了,政治生命沒有了,詞的水平起來的,回憶往事,看看現在,不由悲從中來,“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千古名句就出來了。

4.蘇東坡《念奴嬌·赤壁懷古》也是這樣產生的。蘇東坡真正的好詞都在黃州、在海南流放的時候的,特別是黃州,“烏臺詩案”蘇軾差點被砍頭,死裡逃生到黃州當個團練副使,百無聊賴,只有寄情山水,”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還有前後《赤壁賦》也是:“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

除此以外,還有王安石退隱江寧後的詩文,兩宋之間李清照的作品,南宋范成大的作品,等等,這些傳唱千古的佳作都是他們在悲觀失意的時候自然而然產生的。

自古遷客多騷人,遷客之中才有好騷人

詩言志,歌詠言,詩詞歌賦主要用來抒發感情的。高興時,“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就已經能夠表達完整了,失意時,才會有“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的深刻靈魂介入。

以上回答希望能夠解您之惑。歡迎點贊,不對之處敬請留言。


武哥說文


為什麼中國的詩詞歌賦有很多寫悲、寫愁愁?

詩由心生,情隨意動,詩歌是由詩人而寫,與詩人本來就是相互交融的混合體,兩者不棄不離,形影相隨,悲喜共渡,患難與同。詩人的感情風格,或歡快或抑鬱,或浪漫或憂傷,或婉約或豪放,總是與個人的成長經歷緊密相連,主要取決於現實環境的刺激。

詩人的心思細膩,善於由感而發,他們很多時候都是空有一腔報國熱情,但卻壯志難酬,仕途不順,鬱郁不得志。也有可能是因為當時社會黑暗,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進而產生的憂國憂民的情感。也有可能是詩人本身就是那多愁善感的性格。

詩人的詩詞能被後世所流傳,就是因為這些詩句裡流露出最真摯地情感,無論是悲是喜,是苦是愁,抒情、敘事抑或說理,也無所謂百姓高官,詩的精華也都在千古流傳,給後人留下豐厚的文化底蘊。也許說古人的詩詞皆是悲愁有些片面,但悲傷、愁緒卻更能夠引起人的共鳴。只有在落寞失意之時,才不會去刻意堆砌辭藻,想著如何完善心中所思,和詩句中的主旨、理想。詩人就如那池中之蓮,出淤泥而獨清,或有悲憤、愁苦,卻依舊敢於直抒胸臆,也許,這才是詩詞該帶給我們的思考。


雲采薇


不同的年代,境遇造就不同風格的詩人。

有寫歡暢明亮的,有寫淒涼悲愁的等等。通過詩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成了古今詩人抒情的一種方式。

寫愁的詩句: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一種相思,兩處閒愁。

試問閒愁都幾許,一川煙雨,滿城飛絮,梅子黃時雨。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歸時方始休。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寫悲的詩句:

莫到傷高恨遠,付與臨風笛。

十年愁,眼淚巴巴。

我當二十不得意,一心愁謝如枯蘭

悲歡離合總無情

還有很多寫悲愁的詩句。這裡不再舉例說明。

不同的境遇造就不同的人生。詩詞歌賦只所以在文壇上大放異彩,都和詩人所處的環境,時代背景有關。

今人也有很多寫悲愁的詩句。

生在當今社會,每個人的一生不可能沒一點雲雨。悲愁其實人人都有,無論你生活在多麼富裕的家庭,你也不可能沒一點憂愁,這是肯定的。


明月耀眾星


“文學是悲傷的產物”,顛撲不破的真理。

自古以來,傷春悲秋,生死離別萬古愁,流放的流離顛沛,霸業壯志未酬身先死,與親友恨別離,愛而不得……不僅是中國古代故事,傳承著經典的悲傷情緒,悲傷主題貫穿中國古典文學的經典作品。

甚至,跨越種族國界來看,仍然可以說悲傷主題造就永恆傳世的經典之作:不僅莎士比亞、歐里庇得斯的古典文學戲劇作品如此。

即使跨越文藝的結界,來看看藝術作品吧!傳世佳作的夢娜麗莎悲傷神秘的微笑,鑄就了經典……悲傷主題的文藝作品,亦是主流。



時光旅人日記byWXY


為什麼中國的詩詞歌賦有很多寫悲、寫愁的?

中國的詩詞歌賦之所以有很多寫悲、寫愁除了詩歌原本就是來自民間,真實的描寫民生疾苦,真實地反應當時封建社會的種種矛盾這個重要原因外,還有以下四個方面。

一,古代多戰亂,太多的民生疾苦,大眾背井離鄉,骨肉分離。

古代的戰事頻繁,整個國家動盪不安,導致太多的家庭支離破碎,為了生存,大部分人們選擇了背景離鄉。在搬遷的路上,見識了很多的人生百態,甚至導致骨肉分離。所以湧現了很多的表達鄉愁,表達離別之情的詩詞。

曹丕《燕歌行》

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群燕辭歸鵠南翔。

念君客遊思斷腸,慊慊思歸戀故鄉,君何淹留寄他方?賤妾煢煢守空房,憂來思君不敢忘,不覺淚下沾衣裳。

這首詩就描寫的一位女子在秋天的時候,思念丈夫的憂愁之情。夫妻本該幸福的生活在一起,可是戰爭打破了平靜的生活。而妻子除了思念,更多的是無奈。這是當時很多詩詞的縮影,戰爭的殘酷,這是整個時代背景下獨有的悲哀。

二,自古文人大多空有雄心大志,無法報效國家。

自古文人大多是有志之士,從小學的四書五經,想的是報效祖國。然而現實有很多的無奈,官場的黑暗,導致很多文人壯志未酬,而只能借詩詞來表達自己的無奈,和對祖國的擔憂。

《書憤》 陸游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

樓船夜雪瓜州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書憤》抒發作者壯心未遂、時光虛擲、功業難成的悲憤之氣。

三,古代文人大多忠義之士,憂國憂民,一片赤誠之心。

古代朝代的更替是很頻繁的,文人對國家的時事政治是很敏感的,而且都有顆憂國憂民的心。

《春望》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四,不論哪個年代,愛情都是主旋律。那麼有相愛,就有很多的愛別離。

《雨霖鈴》宋·柳永

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這首詞更是將情人不得不分開的心情描寫的淋漓盡致。以冷落淒涼的秋景作為襯托來表達和情人難以割捨的離別之情。

綜上所述,中國的詩詞歌賦多悲多愁,主要原因是古代多戰亂,生活多艱苦,文人不得志,愛人生離別。


非煙慧語


為什麼中國詩詞歌賦有很多寫悲寫愁,回答這個問題要先從詩詞歌賦的起源說起。

首先,詩詞的起源。是從《詩經》開始,《詩經》的創作者不是今天我們所說的知識分子,而是來自民間的人。比如其中有一點兒像是知識分子傳述的詩——《綿》,它講的是周朝如何遷徙、如何移民、如何拓荒,屬於“雅”的部分。這種人口相傳的文化記錄了人民的農墾之美。是一種日記式的出現,後來的詩詞其實也是詩人詞人的日記,或感概。

其次詩詞的歷史。《尚書.虞書》:“詩言志,歌詠言,聲依永,律和聲。”《禮記.樂記》:“詩,言其志也;歌,詠其聲也;舞,動其容也;三者本於心,然後樂器從之。”早期,詩、歌與樂、舞是合為一體的。詩詞歌賦從《詩經》開始唐宋鼎盛,這期間出現了很多出名的詩詞家。漢代詩是樂府,漢樂府。是唱的形式。興盛與宮廷與舞同在。魏晉南北朝被認為是中國歷史上最混亂、戰爭最多、人民最苦的時代,但那個時代也釋放出了生命的各種可能性,不僅有孤獨和虛無,還有真摯、純粹的自我追求,詩人多以發洩憂憤,和避世作品見多。

詩詞歌賦是古代文人的一種體現自己生活心理活動的方式,就如我們現代的寫日記一樣,高興寫寫,憂愁寫寫。

最後以辛棄疾的詩結尾: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雨雨99


晉代的陸機在《文賦》中認為:“詩緣情而綺靡。”

漢代《毛詩序》:“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所以,詩的本質是抒情。情是心理反應,所謂人有七情是指,喜、怒、憂、思、悲、恐、驚。除了“喜”是正向的,“思”是中性的,其餘的都是負面的、悲苦的情緒。俗話說,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佛說,人生有九九八十一難。悲與愁是人生的主色調,由此凝結成的詩更能引起人的共鳴。

《詩經.國風》被稱為抒情詩的鼻祖,其中思婦征夫的離愁別緒最讓人動容。

《離騷》的作者屈原本身就是個悲情人物,憂國憂民、懷才不遇而自沉汨羅,能使司馬遷落淚。

《孔雀東南飛》的劉蘭芝、焦仲卿的悲劇,至今催人淚下。

李白是浪漫主義的詩人,身懷大才,卻是個流浪詩人,也會問蒼天:“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

杜甫生逢安史之亂,才會有“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感慨。

李清照本是個天真爛漫的少女、生活優渥的少婦。後遭國破夫死,已是“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這悲愁之多“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優秀詩歌穿越時空,依然被人傳頌,就是因為有“情”這個品質。





半支蓮6


有幸答題。

正如題主所問,中國古詩詞有很大一部分是在寫悲寫愁,我們來簡單總結一下:

一、時不我待,人生苦短之悲愁

長大後,會發現時間過的越來越快,其實古人何嘗不是與我們有同樣之感。而且他們的平均年齡很短,所以詩人們經常會有此感嘆。

“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隙,忽然而已。注然勃然,莫不出焉;油然寥然,莫不入焉。”——莊子

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

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

——陶淵明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李白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曹操

……

二、時光易逝,壯志未酬之悲愁

堂堂七尺男兒,誰不想建功立業,保家衛國,成就一番偉業,但往往總會有一些事與願違,有此而產生的感慨化作了悲愁。

細雨春蕪上林苑,頹垣夜月洛陽宮。

壯心未與年俱老,死去猶能作鬼雄。

——陸游

往事浮雲杳莫攀,壯懷未展鬢先斑。

不聞奉使通銀漢,空見將軍老玉關。

——丁鶴年

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

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岳飛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陸游

……

三、歷盡滄桑,內心苦悶之悲愁

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很少有人能做到歷盡千帆,回來仍是少年,這便是苦悶之愁。

而今嚐盡愁滋味,卻道天涼好個秋。

——辛棄疾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繫之舟。

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

——蘇軾

……

四、國破家亡,顛沛流離之悲愁

時代變遷,朝代更迭,戰亂四起,國破家亡,人們飽受流離之苦,這種痛訴諸於筆端便成為一種沉痛的悲愁。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杜甫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

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

——李清照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東流。

——李煜

五、離情別緒,相思悽苦之悲愁

愛情是人類亙古不變的主題,由此而產生的相思之苦,便成為詩人筆下最多情、最浪漫的故事。

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李清照

千萬恨,恨極在天涯.山月不知心裡事,

水風空落眼前花.搖曳碧雲斜.

——溫庭筠

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范仲淹

六、無由而起,無法消除之閒愁

總有一些愁緒無由而起,卻如柳絮絲絲縷縷觸動你的心扉,如蔓草滋長延伸遍佈於你的腦海,揮之不去,斬之不斷。

試問閒愁都幾許﹖

一川菸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

——賀鑄

牆裡鞦韆牆外道。牆外行人,牆裡佳人笑。

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蘇軾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

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辛棄疾

一聲梧葉一聲秋,一點芭蕉一點愁,

三更歸夢三更後。

——徐再思

人本來就是情感動物,多愁善感自是本性,更何況文人墨客擁有敏感的洞察力,思維敏銳,才思敏捷,更容易受外界事物影響,所以他們筆下自然多愁,可以理解。


人生在世詩酒花


這就是中國詩歌的作用,它為何而存在。詩歌是極度凝練的文學創作,是詩人內心的真實寫照。詩人在喜時,會有“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的極度自信,會有“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極度喜悅,會有“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的平悅,會有“夜久寂無人,露濃花氣清,悠然心獨喜”的淡歡;也會有“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的落寞和悲傷,也會有“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的苦痛,也會有“笑聲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的無故之悲,也會有“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的無奈之悲,也會有“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裡嘆零丁”的無依之悲,也會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的思念之悲,也會有“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的無盡之悲,也會有“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的無為之悲,也會有“醉裡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的不時之悲,也會有“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的命運之悲,也有“望穿秋水不見君,願為夸父逐朗日”的蕭瑟之悲,悲有萬悲,詩與之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