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生活更輕鬆——《斷舍離》

今天先由我向大家分享一本書,名字叫做《斷舍離》,拋磚引玉。


如何讓生活更輕鬆——《斷舍離》

昨天晚上羅振宇的跨年演講《時間的朋友》不知道咱們這裡有沒有看?目標為20年的跨年演講,今年的主題叫做:基本盤。

開場時,他就問到:你的心目中有沒有一個特定的人,在這一年、在某一刻,曾經點亮了你?他說:我有。

點亮他的高光人物是世界著名的華人建築大師貝聿銘先生。貝先生的每一個建築作品,在當時都面臨責難和挑剔,都是歷經千難萬險才來到世間的。曾經有人問貝聿銘:“你怎麼看待外界對你的挑剔?”

貝聿銘對此的回答是:“我從來沒有考慮過這些問題,因為我一直沉浸在如何解決自己的問題中。”


羅振宇在演講中說:“你,我,每個人都會有過這樣的“貝聿銘時刻”。不論你做過什麼、在做什麼,你都會遇到形形色色的挑戰。怎麼辦呢?貝先生的這句話是我聽過的最好答案。我一直沉浸在如何解決自己的問題中。”


這,也是我要向大家推薦這本《斷舍離》的目的——就是通過做減法,關注你自己!


如何讓生活更輕鬆——《斷舍離》

通過這本書的學習,你將收穫如何擺脫物質對人的綁架的能力,通過斷舍離,讓你重新認識自己,找回對自己的瞭解和信任,最終徹底脫離沒法兒收拾的自己,從新的角度認識世界,獲得宇宙的支援和能量,收穫更幸福的生活。

下面,我就帶大家瞭解一下這本書的精髓。


我們先說說斷、舍、離這三個字。它們來源於瑜珈的“斷行”、“舍行”和“離行”,聽上去像是通過斷舍離達到人生修行的目的,其實這也就是作者想要表達的人生整理觀念。


那麼,斷舍離究竟是什麼?是怎麼操作的呢?


如何讓生活更輕鬆——《斷舍離》

作者說,斷舍離就是通過收拾物品來了解自己,整理自己內心的混沌,讓人生更舒適的行為技術。

換句話說,就是通過收拾家裡的破爛兒,也整理內心中的破爛兒,讓人生變得開心的方法。

總而言之,斷舍離就是通過收拾自己居住的空間,讓自己從看得見的世界走向看不見的世界。


因此,要採取的行動是——

第一步:斷,斷絕進入自己家的不需要的東西

第二步:舍,捨棄家裡到處氾濫的破爛兒

然後通過不斷地重複前兩步,最後達到離的狀態,即:脫離對物品的執念,讓自己處於遊刃有餘的自在的空間。


聽起來是不是挺簡單的,不就是:減少輸入、加大輸出嗎?它有什麼特別之處呢?

不同於普通的整理術、收納術這樣的整理技術:


斷舍離關注的是人,人是整個過程的主角。

斷和舍的標準,是通過物品與人的關係來判斷。

你要考慮的是:這個物品是否適合我?我要用它,所以它有必要被買、被保留。

而不是從:它性價比高,所以要買;它還有用,所以要留;它買得太貴,扔了很可惜——這樣的角度來考慮。


作者對人和物品之間的關係,有三個觀點:

物品要用才有價值

物品在此時、當下,應該出現在需要它的地方

物品處於恰當的位置,才能展現美感。


作者提出:東西要用才有價值。

在你的衣櫃裡,有沒有買了一年多還沒有穿過的衣服?在你的書架上,有沒有已經落灰卻還沒有啟封的書?你的抽屜裡,有沒有一大把一次性餐具、過期藥品?你的冰箱裡,有沒有因為超市打折買回來,卻沒什麼機會吃的大罐醬料?在你的櫃子上面床底下,都放著什麼東西?這些東西對你的生活產生了什麼樣的價值呢?你有沒有覺得你的衣櫃、廚房、甚至整個房屋越來越不夠用了?如果如上面說的這樣,那麼這些物質非旦沒有給我們的生活提供幫助,反而影響了身心的舒適感。


所以,我們從對現在的自己是否有用這個角度出發,再來看一看家裡存放的這些物品,它真的有價值嗎?


如何讓生活更輕鬆——《斷舍離》

斷舍離的最終目標,就是讓所有物品各得其所,比如,把你的衣服捐送給需要它的人,你自己不會覺得沒有機會穿它而可惜,也讓其它需要的人得到了幫助。再比如,把你的醬料分給需要用它的朋友,讓大家享受到了分享的快樂,既不至於等到醬料過期而心痛,還讓你有機會買回你自己喜歡的其它醬料。


這時,我們要強調一下斷舍離的另一個重點:關注當下。作者在書中,列舉了三種扔不掉東西的人:逃避現實型、執著過去型、擔憂未來型。


有一種人常常忙碌於社交活動,幾乎沒什麼時間收拾家裡,物品越積越多,他越不想回家,越不回家收拾,家裡的物品越多,這種人常常是源於對這個家庭有所不滿,這種情況就是逃避現實型。


年輕時買的西裝,質量很好卻沒穿過幾次,現在因為身材變化和款式要求不會再穿了,這種就是執著過去型。


在超市打折時囤積衛生紙、清潔劑等,潛意識裡其實是擔心以後再碰不上這樣的好機會了,這種就是擔憂未來型。


可是,無論是這三種人中的哪一種類型,都是“不想扔”類型,作者說:扔不掉就是不想扔。雖然不合適、不需要、不舒服,但是還是要找個地方保留它,甚至留到自己都忘記有這麼個東西存在了。這個時候,這些當時再寶貴的、或者將來有可以非常有用的東西,都已經變成了垃圾,你被物品綁架了,你沒有關注到自己當下的需求。違反了我們前面提到的原則:斷舍離關注的是人,人是整個活動過程的主角。斷與舍的標準,通過物品與人的關係來判斷。


作者在書中,提出這樣一個斷舍離的高級標準:和物品交朋友。有人就要問了:“和物品成為好朋友?人不應該是物品的主人嗎?只要我不被物品綁架不就好了嗎?”


作者說,首先,把物品減少到自己可以把握的量,也就是物品全部都在自己的支配下了,先把做物品的奴隸調整到自己成為物品的主人。然後精挑細選,和它成為好朋友,就是要和自己喜歡的東西生活在一起。這樣的話,你在買東西的時候,就會精挑細選,反覆思量,讓東西物盡其用,確保它的功效發揮到極致,一直到用完,這就達到了斷舍離的最終階段。這種情況下,你的內心會有效用最大化的充盈感,會有一種收穫的喜悅。


這樣,就會達到作者提出的“住育”目標。你居住的空間裡放著的,都是自己最重要的東西了,那麼它就是一個連收納物也不需要的空間,連收納術都沒有用武之地的世界,它已經不止是住所那麼簡單,而可以稱之為“自在空間”了。


通過對物品、住所的重新發現和認識,在確保健康和安全的前提下,通過改變,讓家成為最棒的放鬆地,成為能夠款待自己的空間,通過身——心互動,達成環境養育我們身心靈的目的。


如何讓生活更輕鬆——《斷舍離》

作者在書中舉過這樣一個例子:和惠小姐在整理廚房時,把那些不必要的不鏽鋼餐具全部處理了,但怎麼也捨不得把便利店盒飯上附贈的勺子,這些勺子越攢越多,連抽屜都被塞得快打不開了。她為什麼要攢這些勺子呢?她的理由是:出去野餐的時候可以用,可是什麼時候野餐呢?如果野餐時使用不鏽鋼勺子不行嗎?


除了這些勺子,還有過時不會再穿的廉價裙子,原本都裝進垃圾袋裡了,自己又覺得捨不得又拿了回來,好東西都能毫不猶豫地扔掉,可是這些東西卻讓她戀戀不捨。


當她直面這種心態以後,和惠小姐發現,在她的潛意識裡似乎很畏懼那些高價、高品質的物品,覺得用便宜的東西就剛剛好,很合適,這時,她發現了自己的問題:自我貶低。


這就是通過斷舍離了解自己的一個很好的案例。


斷舍離的過程中,讓你認識自己,讓人清楚自己當下處於什麼樣的位置,是一種什麼樣的狀態,從而為追求更美好的生活而做出改變。


如何讓生活更輕鬆——《斷舍離》

那麼,怎麼改變自己呢,作者提出:利用物品提升自己——觀察你留下的物品,發現自我的形象,試著用高於自我形象的物品。


就像上面的和惠小姐,扔掉了不鏽鋼餐具而保留一次性勺子,當她認識到自己有自我貶低的心態時,就要識別出是自己給自己提供了廉價、普通的物品,這時要有意識地允許自己使用更高級的不鏽鋼餐具,當她有一天使用那些看起來不必要的好餐具,不再感到彆扭時,她的心態就更加積極,她的形象也會隨之提升。


而隨著物質越來越豐富,人的精神世界受到了極大的衝擊,抑鬱、焦慮、憂鬱等情緒越來越常見,而且我們這樣人到中年,各種壓力與張力並存的階段。在經歷過物質豐富到過剩的時期之後,我們應該面對物質和生活,做出反思:我真的需要那麼多東西嗎?這些東西有沒有影響我的效率?我是不是關照物品過多而關注我自己太少?


建築大師師路德維希·密斯·凡德羅說了一句非常有名的話:”less is more” 少即是多。


在古希臘德爾菲神廟門楣上,鐫刻著這樣一個神諭--“人啊!認識你自己。”這是哲學家蘇格拉底經常引用來教育他學生的一句話。


通過對斷舍離的學習,讓我們來重視“自己”這個原本就最為珍貴的東西。

現在,讓我們回顧一下今天收穫的內容:

首先,我們認識了什麼是斷舍離

第二,我們瞭解了斷舍離與普通整理、收納方法的不同,斷舍離關注的主角永遠是人,它的時間軸永遠是當下;

然後,通過對斷舍離的學習,重新梳理了物品與人的關係,在認知上開始改變;

最後,通過對斷舍離幾個小技巧的學習,讓我們在行動上更有效用。


這本書中還有很多有用的技巧,我並不認識需要完全照搬學習,但是我們可以從這些方法和標準中得到啟示,通過斷舍離的實踐,找回失去的空間和能量,獲得更美好的生活體驗,達到人生的新高度,這是我向您推薦這本書的最終目的。


我是淺淺言,一個用心感受生活的職場人,願與你分享更多生活與人生感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