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聲淫:鄭衛之音的千年辯論

先秦以降,穩定的政治局勢下,儒家的理念開始登堂入室,成為統治者治國的主要方針。儒家經典,特別是儒聖先師孔子的理念,不斷的被後人挖掘,孔子關於“鄭聲”之說,在後世也一直爭論不休。

鄭聲淫:鄭衛之音的千年辯論

孔子

何為“鄭聲”

“鄭”即春秋戰國時候,周王朝分分封下的一個諸侯國——鄭國,與鄭聲一同為孔子所鄙的,還有“衛聲”,後世並稱之為“鄭衛之聲”。“鄭衛之聲”最初指的只是春秋戰國時候的音樂現象,是當時鄭地和衛地的民間音樂。關於“鄭衛之聲”亂國,《史記*樂書》一篇中, 記載了這樣的故事:

衛靈公之時,將之晉,至於濮水之上舍。夜半時聞鼓琴聲,問左右,皆對曰“不聞”。乃召師涓曰:“吾聞鼓琴音,問左右,皆不聞。其狀似鬼神,為我聽而寫之。”......平公曰:“可。”即令師涓坐師曠旁,援琴鼓之。未終,師曠撫而止之曰:“此亡國之聲也,不可遂。”平公曰:“何道出?”師曠曰:“師延所作也。與紂為靡靡之樂,武王伐紂,師延東走,自投濮水之中,故聞此聲必於濮水之上,先聞此聲者國削。”


鄭聲淫:鄭衛之音的千年辯論

師曠

意思就是衛靈公在衛國境內濮上這個地方聽到了很好聽的音樂,讓自己的樂師師涓把這樣的音樂複製出來,供自己欣賞,但是被另外一個樂師師曠勸阻,說是亡國之音。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這樣的音樂是紂王名樂官做的,最後因為沉溺於這樣的音樂中導致國家滅亡,所以才說是亡國之音。

鄭聲與鄭風

既然說“鄭衛之聲”亂國,那麼鄭衛之地的音樂都是不好的嗎?這個問題後世其實一直都有辯論,我們先來看一下最早的“鄭風”與“鄭聲”

孔子主持編纂輯錄的先秦時期的著作《詩經》之中,就有專門的《鄭風》一篇。而對於詩經,孔子曾說過“思無邪”這樣的話,就是說《詩經》中輯錄的作品,都是純真無邪,適合人學習的。如果說“鄭聲”和“鄭風”是一樣的話,那相當於是孔子在自己打自己的臉,這樣的明顯的“打臉”行為孔子不可能不知道,所以被孔子斥責為“鄭聲淫”的鄭聲和《詩經》中的《鄭風》可能並不是一回事。

鄭聲淫:鄭衛之音的千年辯論

關於“鄭衛之音”,《史記*樂書》中記載:

鄭衛之音,亂世知音也,比於慢矣;桑間濮上之音,亡國之音,其鄭散,其民流,誣上行私而不可止。

說的是桑間濮上的音樂,關於“桑間濮上”,《漢書·地理志下》:“衛地有桑間濮上之阻,男女亦亟聚會,聲色生焉。”意思就是這個地方,就是古代男女約會的地方,男女約會,自然要唱情歌,而且這些歌還

“聲色生焉”。這樣的內容在提倡恢復周禮的孔子看來,當時是不合乎“禮”的,而且內容多是男女之事,自然便稱之為“淫”。

《左傳》中的記載,則給了“鄭聲淫”不同的記載:

先王之樂,所以節百事也,故有五節;遲速本末以相及,中聲以降。五降之後,不容彈矣。於是有煩手淫聲,慆堙心耳,乃忘平和,君子弗聽也。

美哉!其細已甚,民弗堪也。

這裡的“淫”則不是音樂內容上的聲色之淫了,而是音樂表現形式上的。大雅之樂有嚴格的音樂形式限制,中正平和。而俗樂則煩聲淫手,演奏過程中過於強調錶演性,內容上過於強調變化多端,沒有一定的節制,與當時的宮廷音樂相悖,因此稱之為“淫”。鄭國之地的音樂,恰巧就是這種纏綿悱惻,婉轉動人的音樂形式,細膩的程度,連普通民眾都不堪忍受了。


鄭聲淫:鄭衛之音的千年辯論

在宮廷音樂和民間音樂涇渭分明的年代,兩種音樂形式的作用是不一樣的。宮廷之樂又稱為“雅樂”,用意是祭祀,還有用以規範統治者的;而產生於民間的“俗樂”則更多的是娛樂性質。鄭衛之地的上層統治者,不但不抵制這種娛樂性質比較強的靡靡之音,相反還專門讓樂師演繹這樣的音樂,沉溺於聲色之間,在儒家看來,必然是要大力抨擊的。

後世之辯

關於“鄭聲”和“鄭風”是否屬於同一形式,在春秋至西漢這個時間段內,一直是沒有異議的,這個時間段距離孔子的年代也最近。到了東漢,許慎先提出:

鄭詩二十一篇,說婦人者十九矣,故鄭聲淫也

認為《詩經》中,《鄭風》一篇,記載的大都是婦人情詩,所以才有“鄭聲淫”一說,開始將“鄭風”和“鄭聲”劃為一談,自此,後世對於二者是否屬於同一主體的爭論就一直沒有停休過。


鄭聲淫:鄭衛之音的千年辯論

朱熹

宋代理學大家朱熹在著作《詩集傳》說“鄭、衛之樂,皆為淫聲。”,在“鄭聲”和“鄭風”之外,又提出了“鄭詩淫”的論點,從而建立了他在經學史上影響深遠的“淫詩說”。南宋的王柏則質疑《詩經》傳至後世是否還是最原來的面貌,以秦始皇焚書坑儒為例,認為最初的《詩經》可能已經不是現在的面貌,以此來論證“淫詩說”的觀點。

宋朝之後,則有很多大家反對“鄭聲即鄭詩”的觀點,明楊慎在《升庵經說*論語》中說:

鄭聲淫者,鄭國作樂之聲過於淫,非謂鄭詩即淫也,後世失之,解鄭風皆為鄭詩,謬矣。

認為“鄭聲”和“鄭詩”是兩個不同的個體,否定了“淫詩說”。清代的戴震《戴東原集》、陳啟源《毛詩稽古編》 等,都否定“淫詩”說,認為“聲淫”而詩不淫。今人也大都秉持這種觀點。

鄭聲淫:鄭衛之音的千年辯論

楊慎

結語

“鄭聲”與“鄭風”之辯,無論是唐宋抑或明清,都是後世的看法,在研究前人的理論學說的過程中,最重要的尊重歷史,以史為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