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美國、日本實體店要比電商發展的好,而在中國正好相反?

1234822987


我認為出現這種情況,主要是因為中國的房價太高了。

房價高就意味著實體店成本高

要知道,現在動不動一個三四線城市就是上萬的房價,商鋪的價格一般是普通住宅的2-3倍左右也就是2-3萬一平都很正常。按照這樣的店鋪價格,你買一個50平方米的商鋪,價格動不動就是100-150萬,按照年租金回報哪怕是5%計算,這一年的租金至少也要5-15萬元,這些成本都是算在了商品裡面了。

電商可以沒有實體店,成本低了很多

而電商的一個最大的優勢就是不需要實體店,只要一個倉庫就可以了。很多農村人家,比如我們這裡,在農村的宅基地都有可以做倉庫的房間,對於他們來說這方面是不需要成本了,也就省了這些成本。

雖然實體店有一定的人流量,但是現在很多地方的商鋪都做不起來

就拿我在的城市來說,前幾年大量的建設商鋪,現在很多商鋪不是賣不出去就是沒生意,很多買了的人租都租不出去,順便說一下,我在長沙。

就拿我們這裡的萬達來說,也是在中心地段,前幾年商鋪賣的非常貴,動不動一個商鋪就要大幾百萬甚至上千萬,很多人買了萬達的商鋪,結果是一直都租不出去,而租了的人又沒生意,買下商鋪的價格就已經非常高了,那租的價格就不會便宜。按照一年收益5%計算,或者說買下商鋪的人至少要還銀行貸款計算,一年的租金少說也要100萬左右,而那裡確實沒什麼人流量,很多店鋪一天到晚門可羅雀,許多人都為此急的病了。

當然這些也和經濟發展、人的收入以及消費有關

眾所周知,房價實際上是現在我國經濟的一大痛點,很多人都揹負了房貸,而且是鉅額的。就拿我來說吧,在長沙有兩套房子,一套是我家的老房子,一套是我買了結婚用的,120平,當時是一萬一平買的,背了近100萬的房貸,一個月還貸要將近5000,我和老婆一個月工資加在一起(我老婆是學校教師,我本人在政府機關上班)也就10000多一點,還要養一個孩子,還了房貸,再加上養孩子,哪有錢出來消費?在長沙,我們家庭的情況還算是好的了,屬於條件不錯的家庭,其他的家庭就可想而知了,大多數的工資都用在了房貸、教育、養孩子和醫療上面,真的是沒錢消費了。


老威說財經


原因的話應該說,中國電商趕上了好的時代,在中國線下實體店體系還不夠成熟時,電商通過良好的用戶體驗實現了彎道超車。

但是發達國家情況就不一樣了不。

先來看鄰國日本。

日本的實體店實在是太發達。發達到什麼程度呢,可以說在日本鄉村的街道上,都可以很容易找到便利店或者自動販售機,而且價格也很合理。日常生活中需要的東西都非常容易買到,而且日本的便利店經常會推出各種新穎的食品。所以作為日本的消費者,基本不需要去電商上買東西。即使是中國的O2O,你下單後也需要2小時左右才能從附近的門店送貨上門,而在日本,從樓下的便利店或販售機在幾分鐘內甚至就可以買到熱騰騰的快餐。

再來看大洋彼岸的美國

在美國,經太發達了,沃爾瑪這樣的大型連鎖超市,都是可以覆蓋到每個鄉鎮的,即使在一些居民區也又很多中型的生鮮超市。美國連鎖超市的發達程度也是遠遠超過中國的。

基於這些原因,日本和美國的實體店確實比電商發展的要好。

當然美國和日本還有一個重要的相同點那就是人工成本高,物流體系不夠發達,送貨成本太貴而且還很慢。

而在中國情況就完全不同

中國的電商的發展快,一個原因是傳統零售業實在太落後,另一個重要原因是政府管制相對較少。

以及:

1價格,大家都知道網上的價格特別是淘寶的價格比實體店的價格便宜很多。

2服務態度,實體店的太多不敢恭維,愛買不買,不買拉到。

3售後,說實話有些商家的售後沒有保障,而電商則可以退貨。


艾琳講金融


我個人一直在做電商,對此問題可以很負責的講幾句

中國電商為何如此,首先,快遞物流便宜,其次,國家相關的管理制度不完善,對網絡平臺內的競爭,沒有有效制約,同時對於假冒偽劣仿製沒有有效的制裁,

在其次,實體店租金一場昂貴,國家引導人民進行網絡消費

最後,國外電商要交稅國內電商沒有交稅


江少晨


在電商銷售之中,真正看到賺錢的就是平臺,利用各種手段,巧妙的設立各種收費的工具,從每一個從業者身上剝奪大量的資金,真正的從業的人員及店鋪,有幾個是真正賺錢的呢?除了惡性的競爭,給社會帶來不穩定的因素,大量的實體店面和實體經濟遭受了重大的創傷。從全面的經濟發展變成一個壟斷的,畸形的銷售模式,促進了社會的失業率,難道這是社會進步了嗎?難道說真正的你們自己失業了,還會說他好嗎,歡迎點評


我是誰52732631


這個問題實際應該分解成兩個問題:

1.美、日等發達國家實體店為何比電商發展的好?

2.中國為何電商比實體店發展的好?

這不是一個問題嗎?不是!

先說第一個問題,很多人看問題喜歡流於表面,上來就事論事的一通坐馬觀花,其實要從更深層次來分析:

商業發展歷程的巨大區別

與中國相比,美國和日本的商業特色非常鮮明。

美國可以說“地廣人稀”,也由此造就了所謂的“車輪上的國家”。經常看美劇的就知道,美國人習慣以一週為單位到超市採購生活物資。美國第一大實體商業沃爾瑪的布店原則是5公里輻射圈。以沃爾瑪超市為核心,加上大量超外店,形成巨無霸型的區域商業中心,除了購物,這也是普通美國人週末休閒的固有場所,這種商業模式經過長期積累已經演化成為了生活方式。

日本和中國一樣人口密度高,但是太高了,所以可利用土地面積小,除了居住所需,其他土地的使用都精打細算,所以到日本可以發現,大多數店面都有“小而美”的特點,日本商業巨頭的表現就不是沃爾瑪那樣的巨無霸,而是711、全家那樣遍地都是的微型便利店,圍繞著各個社區提供著精細而全面的服務。

再看中國,改革開放前,我們的商業生態是計劃經濟下的國家配給、統購統銷;八、九十年代一直在補著物資短缺的課,店裡有什麼都不愁賣,還以進口貨馬首是瞻;直到進入二十一世紀,我們的商品種類、質量、價格才逐步和世界水平看齊,商業競爭才進入正常軌道,到今天也就二十年時間。

你這麼比較,到底想說啥?還不明白?美日的實體商業經過長期的發展、積累,無論企業實力還是消費文化都已經形成了很高壁壘;而中國實體商業的正常市場化發展從二十一世紀才能說真正開始,這時候,馬爸爸們出現了。所以,中國的實體店被打得沒有人樣那是先天不足啊,上來就是和電商刺刀見紅了,和美日比,太不公平。

實體店關鍵商業基因的區別

實體店關鍵的商業基因是什麼?是服務!服務、服務!

縱觀中國現代商業發展的過程,大家印象深刻的關鍵詞裡,一定有:“假貨”、“侵權”、“價格戰”等等,這些都是中國特色嗎?有人會一臉花痴的面向西方,為何他們就沒有?對不起!他們也有過,而且比我們更厲害,不信可以去自行百度或翻翻他們的商業歷史。

只是,漫長的發展歷程,必然伴隨著競爭的白熱化、精細化,商業成熟度的提高,催生法律和行業自律更加完善,消費者的維權意識變得越來越強大。實體店的商家在淺層技巧玩爛了之後,就必須向滿足消費者的更深層次需求不斷髮展,誰的附加服務能讓消費者覺得貼心貼肺,誰的產品才能賣得出去。你以為日本生意人喜歡“跪式”?如果皇帝女兒不愁嫁,那店家都是大爺。正是長期商業競爭及發展得沉澱,讓這種服務意識與服務理念深入骨髓。

國內也有店家開始強調服務,引進國外得服務模式,但看樣學樣,味道不一樣。所以實體店還靠老套路和電商打價格戰,那不是找死嗎?靠提升服務,增加客戶粘性,一堆所謂老師吹著自己都整不明白得商業理念,販賣營銷策劃的權宜之計,殊不知,缺的不是枝葉,是根。

資產盈利模式的區別

商業靠運營,運營要有耐心,需要團隊的磨合、品牌的積累,也需要在營銷上持續的投入。國外的商業運營是與房產物業相對獨立的,掙得就是長期穩定但並不高的現金流。即便是李嘉誠模式,自己開發自己運營,那也通過資產證券化的方式由專業管理團隊長期操盤。

國內的商業有很大的比例是附庸於房產之下的,各種眼花撩輪的商業噱頭都是為房產銷售服務的,開發商房子賣完了,還有什麼動力去繼續在商業上長期投入、所以爛尾商業遍地都是,開發商掙得盆滿缽滿後留個空殼管理公司應付幾年後成功脫殼,留下一堆業主和商家在風中凌亂。這樣的環境下,主流商圈中實體店的發展缺乏穩定的環境和前景。

商業管理體系的區別

在美日,經歷過無數個經濟週期的發展,商業容量與人口及經濟水平已經達成動態平衡,不會出現一哄而上的重複性規劃和同質化項目,既沒有野蠻發展也沒有暴增的機會。

針對各種商業形態的稅收、租金成本控制也在成熟軌道,商業環境相對穩定。

從以上的原因可見,中國實體店的窘迫狀況,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內因,即自身發展還未強大,理念尚未豐滿,同時所處商業環境不夠成熟穩定。

以上說了說為何美、日等發達國家實體店比中國發展的好,下面就說說中國的電商為什麼發展得好。

人口基數優勢

“乞丐效應”,這是我首提的理論,意思是隻要基數足夠大,哪怕單價很低,也會獲得驚人收益。中國世界第一的人口規模,通過互聯網的電商最大限度得彙集了消費洪流,不留死角,使得消費需求得到了充分滿足,巨大的資金流足以撐起怪獸級得電商企業。以此為基礎,把線上支付、快遞、外賣都順帶做成了世界第一。

區域差別優勢

中國太大了,沿海與內陸、一線與三線以後直到十七八線,發展得階段差別很大,所分享的實體商業資源極不均衡,但中國一、二線城市外人口占到總人口90%以上,電商的出現能迅速抹平資源流動的地域鴻溝,釋放了巨大的商業消費力。拼多多能在三年多時間做到電商頭部,銷售額數千億,就是抓住了下沉市場的紅利。

靠實體店去實現最大限度平衡地域差距,需要很長的時間,當這種差別還沒被平衡時,電商就殺進來了,並以水銀瀉地之勢搶灘。

物流成本優勢

實體店+各層級的銷售網絡=傳統商業,由此構建了四通八達的商品流通網絡;而電商為代表的新商業模式=網店+物流,很大程度上替代了原有網絡。這其中,發達的物流網絡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有過在海外網購經歷的可能都有體會,不但效率低下,物流費用更是驚人,人工費高是一方面,消費基數小導致邊際效應低也是原因。而在中國,能吃苦耐勞的千萬快遞小哥使商品流通效率與成本達到了讓人瞠目結舌的地步,強化了電商渠道的優勢。

產品比較優勢

這個大家都知道,上寶寶東東會引發人的選擇困難症,價格、品類、形制......只要有時間有耐心,理論上能刨出全國之最甚至世界之最來,其背後深層次原因是中國這個“世界工廠”幾乎無所不能得生產能力所支撐得,這種恐怖得能力也是絕無僅有的,因為世界上不能同時並存兩個。


好了,大概說明白了,這種比較還會引發系列問題,諸如實體店出路何在?電商是否無敵?等等,需要另開話題解決了。


我是@玄同商道,商業地產運營二十年,頭部金融企業合夥人。嚴肅財商 有趣分享 歡迎關注 共同進步

玄同商道


美國,日本,他們沒有重視電商的發展,是因為國家趨勢和政策的問題,中國的電商發展如此強大,還是因為背後資本的驅動?大家要知道中國電商的發展,國家沒有出什麼錢,國家出了一筆特別的費用,是通訊這方面,我們國家在四級,五級這方面的超越通訊的基礎是做得非常牢固的,而且國家在通信基礎上的投入是非常大的,這點有依賴於電信,移動,聯通!中國電商行業的發展,主要還是外資驅動型的,你比如說滴滴打車的補貼,美團的補貼這都是靠資本運作的,而我們國家發展電商有得天獨厚的成本優勢,人口密集集中,城市規模大,如果得到政府的支持,會得以特別大的推動,所以在這方面,政府還是支持的,因為政府沒有拿一分錢投入到具體電商方面發展,只是投資到了相關基礎建設方面!美國和日本電商的發展顯然沒有得到美國政府和日本政府的支持,日本的人口密集度比中國還高,其實他也有成本優勢的,所以從各種方向來考察,我認為還是因為這裡面有一些政治方面的一些原因摻雜其中,電商是打破傳統商業模式規則的一種經營模式,具有巨大的社會風險,這一點是日本和美國政府不敢輕易大舉進入的一個原因,而中國地大物博管理困難,想突破世界發達國家的瓶頸,發展我國的商貿,我們敢於冒險,敢於打破條條框框,才有了電商資本的推動和政府的扶持,有了這個條件,所以電商在中國得以大發展!任何事情有利必有弊,我們享受了電商給我們帶來的方便和服務,同時我們也遭受著電商帶給我們的衝擊!任何事情的發展都是需要代價的!


科幻人文創新動力


首先了解一下,什麼是電商平臺?電商平臺嚴格來說就是個中國最大的商場,主要就是收租。只是換了一個模式,電商平臺無非就是強力作用的殺富濟貧,好是一面但是如果繼續發展電商就會完全衝擊社會體系,導致社會體系潰散。以前一個行業能養活10個人,現在只能養活5個人。另外的5個人財富都聚集在頂部。如果都這樣就會造成中空而導致倒塌的金字塔。


戲說人生事


實體店和電商的優劣勢主要體現在各自的成本不一樣,除了商品本身以外,實體店的成本主要在店面房屋水電和商品運費及僱員工資等等,而電商的成本卻低的多,除了快遞費用可以省去很多費用,也就可以比店商的價格優惠很多,我個人認為中日兩國除了以上原因還有國土面積大小不一樣,也給電商和店鋪帶來了更多的價格差異,同時兩國在快遞費用方面的價格差距也非常大,中國快遞費用價格非常便宜,也促進了中國電商的飛速發展


滄海一粟32541


發達國家注重質量和服務,國人拼價格,窮


紅巖石上梅花開


日本的實體店都是靠中國人維持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