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觀潮》原文及譯文

周密 (1232-1298),字公謹,號草窗,又號四水潛夫、弁陽老人、華不注山人,南宋詞人、文學家。祖籍濟南,流寓吳興(今浙江湖州)。宋德右間為義烏縣(今年內屬浙江)令。入元隱居不仕。自號四水潛夫。他的詩文都有成就,又能詩畫音律,尤好藏棄校書,一生著述較豐。著有《齊東野語》、《武林舊事》、《癸辛雜識》、《志雅堂要雜鈔》等雜著數十種。其詞遠祖清真,近法姜夔,風格清雅秀潤,與吳文英並稱“二窗”,詞集名《頻洲漁笛譜》、《草窗詞》。

文言文‖《觀潮》原文及譯文

觀潮

(宋)周密

  浙江之潮,天下之偉觀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為盛。方其遠出海門,僅如銀線;既而漸近,則玉城雪嶺際天而來,大聲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勢極雄豪。楊誠齋詩云“海湧銀為郭,江橫玉繫腰”者是也。

  每歲京尹出浙江亭教閱水軍,艨艟數百,分列兩岸;既而盡奔騰分合五陣之勢,並有乘騎弄旗標槍舞刀於水面者,如履平地。倏爾黃煙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轟震,聲如崩山。煙消波靜,則一舸無跡,僅有“敵船”為火所焚,隨波而逝。

  吳兒善泅者數百,皆披髮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爭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沒於鯨波萬仞中,騰身百變,而旗尾略不沾溼,以此誇能。

  江干上下十餘里間,珠翠羅綺溢目,車馬塞途,飲食百物皆倍穹常時,而僦賃看幕,雖席地不容間也。

文言文‖《觀潮》原文及譯文

  錢塘江的潮水,是天下雄偉的景觀。從(農曆)八月十六日到十八日潮水是最壯觀的。當潮水遠遠地從錢塘江入海口湧起的時候,(遠看)幾乎像一條銀白色的線;不久(潮水)越來越近,玉城雪嶺一般的潮水連天湧來,聲音大得像雷霆萬鈞,震撼天地,激揚噴射 ,吞沒天空,衝蕩太陽,氣勢極其雄偉豪壯。楊萬里的詩中說的“海湧銀為郭,江橫玉繫腰”就是指這樣的景象。

  每年(農曆八月)京都臨安府長官來到浙江亭教閱水軍,幾百艘戰船分列兩岸;不久水軍的戰船演習五陣的陣勢,忽而疾駛,忽而騰起,忽而分,忽而合,極盡種種變化,同時有在水面上騎馬、舞旗、舉槍、揮刀的人,好像踩在平地上一樣安穩。忽然黃色的煙霧從四面升起,人和物彼此一點兒也看不見,只聽得水爆的轟鳴聲,聲音像山崩塌一樣。(等到)煙霧消散,水波平靜,就一條船的蹤影也沒有了,只剩下被火燒燬的“敵船”,隨波而去。

  幾百個善於泅水的吳地健兒,披散著頭髮,身上畫著文彩,手裡拿著十幅大彩旗,爭先恐後,鼓足勇氣,逆流迎著潮水而上,在萬仞高的巨浪中忽隱忽現,翻騰著身子變換各種姿態,但是旗尾卻一點也不被水沾溼,憑藉這種表演來顯示他們高超的技能。

  江岸上下游十多里的地方,滿眼都是穿著華麗的服飾的觀眾,車馬堵塞道路,吃喝等各種物品(的價錢)比平時要高出很多倍。租用看棚的人(非常多),中間即使是一席之地也不容有。

文言文‖《觀潮》原文及譯文

註釋:

浙江:就是錢塘江。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從農曆(八月)十六日到十八日。既望,農曆十六日(十五日叫望)。

方其遠出海門:當潮從入海口湧起的時候。方,當……時。其,代詞,指潮。出,發、起。海門,浙江入海口,那裡兩邊的山對峙著。

僅如銀線:幾乎像一條(橫畫的)銀白色的線。僅,幾乎,將近。

玉城雪嶺:形容泛著白沫的潮水像玉砌的城牆和白雪覆蓋的山嶺。際天:連接著天。

沃日(wò rì):衝蕩太陽。形容波浪大。沃,用水淋洗,衝蕩。

海湧銀為郭,江橫玉繫腰這兩句詩是《浙江觀潮》一詩裡的句子,意思是,海水湧起來,成為銀子堆砌的城郭;浙江橫著,潮水給繫上一條白玉的腰帶。“……是也”:就是指這樣的景象。

每歲京尹(yǐn)出浙江亭教閱水軍:每年(農曆八月)京都臨安府長官來到浙江亭教閱水軍。歲,年。京尹,京都臨安府(今浙江杭州)的長官。浙江亭,館驛名,在城南錢塘江岸。

艨艟(méng chōng):戰船。

既而盡奔騰分合五陣之勢:演習五陣的陣勢,忽而疾駛,忽而騰起,忽而分,忽而合,極盡種種變化。盡,窮盡。五陣,指兩、伍、專、參、偏五種陣法。

乘騎(chéng jì)弄旗標槍舞刀:乘馬、舞旗、舉槍、揮刀。騎,馬。弄,舞動。標,樹立、舉。

略不相睹:彼此一點也看不見。睹,看。

水爆:水軍用的一種爆炸武器。

一舸無跡(yì gě wú jì):一條船的蹤影也沒有了。舸,船。

敵船:指假設的敵方戰船。

逝:去,往。

吳兒善泅(qiú)者數百:幾百個擅於泅水的吳地健兒。吳地即今江蘇、浙江一帶。因春秋時為吳國之地,故稱。善,善於。泅,游泳、浮水(可不翻譯)。

披髮文(wén)身:披散著頭髮,身上畫著花紋。文,動詞,畫著文彩。

溯(sù)迎而上:逆流迎著潮水而上。溯,逆流而上。而,表修飾。

鯨波萬仞(rèn):萬仞高的巨浪。鯨波,巨浪。鯨所到之處,波濤洶湧,所以稱巨浪為鯨波。萬仞,形容浪頭極高,不是實指。

騰身百變:翻騰著身子變換盡各種姿態。

江干(gān):江岸。

珠翠羅綺(qǐ)溢目:滿眼都是華麗的服飾。珠翠羅綺,泛指婦女的首飾和遊人的華麗衣服。溢目,滿眼。

倍穹(qióng):(價錢)加倍的高。穹,動詞,高;倍,形容詞,指很多倍。

而僦(jiù)賃(lìn)看幕:租用看棚的人(非常多)。而,錶轉折。僦、賃,都是租用的意思。看幕,為觀潮而特意搭的帳棚。

雖席地不容間也:中間即使是一席之地的空地也不容有容。許,使。間(jiān)空間。雖,即使。席地,一席之地,僅容一個座位的地方。

文言文‖《觀潮》原文及譯文

典故:

  原先錢塘江的潮來時,跟其他各地的江潮一樣,既沒有潮頭,也沒有聲音的。

  有一年,錢塘江邊來了一個巨人,這個巨人真高大,一邁步就從江這邊跨到江那邊了。他住在蕭山縣境內的蜀山上,引火燒鹽。人們不曉得他叫什麼名字,因為他住在錢塘江邊,就叫他為錢大王。錢大王力氣很大,他打著自己的那條鐵扁擔,常常挑些大石塊來放在江邊,過不多久,就堆起了一座一座的山。

  一天,他去挑自己在蜀山上燒了三年零三個月的鹽。可是,這些鹽只夠他裝一頭,因此他在扁擔的另一頭繫上塊大石,放上肩去試試正好,就挑起來,跨到江北岸來了。

  這時候,天氣熱,錢大王因為才吃過午飯,有些累了,便放下擔子歇歇,沒想到竟打起瞌睡來。正巧,東海龍王這時出來巡江,潮水漲起來了。漲呀漲的,竟漲到岸上來,把錢大王這頭鹽慢慢都溶化了。東海龍王聞聞,水裡哪來這股鹹味呀,而且愈來愈鹹,愈來愈鹹。他受不了,返身就逃,沒想逃到海洋裡,把海洋的水都弄鹹了。這位錢大王呢,睡了一覺,兩眼一睜,看見扁擔一頭的石頭還放在硤石(就是現在有名的硤石山),而另一頭的鹽卻沒有了!

  錢大王找來找去,找不著鹽,一低頭,聞到江裡有鹹味,他想:哦,怪不得鹽沒有了,原來被東海龍王偷去了。於是他舉起扁擔就打海水。一扁擔打得大小魚兒都震死;兩扁擔打得江底翻了身;三扁擔打得東海龍王冒出水面求饒命。

  東海龍王戰戰兢兢地問錢大王,究竟為什麼發這樣大的脾氣。錢大王說:“你把我的鹽偷到什麼地方去了?”東海龍王這才明白海水變鹹的原因。連忙賠了罪,就把自己怎樣巡江,怎樣把錢大王的鹽無意中溶化了,使得海洋的水也鹹起來的事情,一一說了。

  錢大王心裡好氣呀,真想舉起鐵扁擔,一下把東海龍王砸爛了才甘心。東海龍王慌得連連叩頭求饒,並答應用海水曬出鹽來賠償錢大王;以後漲潮的時候就叫起來,免得錢大王再睡著了聽不見。錢大王聽聽這兩個條件還不錯,便饒了東海龍王,把自己的扁擔向杭州灣口一放,說:“以後潮水來就從這裡叫起!”東海龍王連連答應,錢大王這才高高興興地走了。

  從那個時候起,潮水一進杭州灣,就伸起脖子,“嘩嘩譁”地喊叫著,漲到錢大王坐過的地方,脖子伸得頂高,叫得頂響。這個地方就是如今的海寧。舉世聞名的“錢江潮”就是這樣來的。

  八月半是最佳觀潮時間。其實,錢塘江湧潮變化是有規律的,潮汐的大小受天文、地理、河床高程、徑流的大小、主槽(航道)的走向和氣候等許多因素制約。其實陰曆每月的月半、月初均是看潮佳期,不必一定選在八月半。但是秋潮要比春潮大,因為錢塘江流域降雨主要集中在3月中下旬至9月中旬的梅雨和颱風季節;10月至次年2月降雨量相對較少。

文言文‖《觀潮》原文及譯文

鑑賞:

錢塘江資料

  錢塘江(又稱浙江)是浙江省最大的河流,全長四百多公里,流經杭州,在杭州灣入海,由於江口呈喇叭狀,海潮倒灌,便形成了錢塘潮這一自然奇觀,被前人稱為“壯觀天下無”。錢塘觀潮也成為古今盛事,天下奇觀。

主題分析

  本文只有兩百餘字,卻寫出了錢塘江潮的雄偉壯觀景象、水軍演習的宏大場面和吳中健兒高超的弄潮技巧。即寫風景,又寫民俗,使讀者歎為觀止!

  本文作者以十分精練,簡潔的語言,寫出了錢塘江潮的雄偉景象、水軍演習的宏大場面、吳中健兒高超的游泳技術和觀潮的盛況,本文作者寫此文時已是南宋滅亡,表達了對故國的思念

分段賞析

  第1段寫海潮之雄。開篇就是一句“浙江之潮,天下之偉觀也”,先聲奪人。接著交代海潮最盛的時間,然後對潮水從形、色、聲、勢四個方面進行正面描繪,由遠及近地寫出了海潮的雄奇壯觀。描繪又以比喻、誇張的手法出之,簡短的“如銀線”“玉城雪嶺”“如雷霆”“吞天沃日”幾句,把海潮從遠方奔湧到眼前的形狀、顏色、聲勢都生動形象地表現了出來。最後用楊萬里的詩句對上文進行形象概括,呼應了首句。

  第2段寫演軍之威。開頭仍是一句總述,說明每年京尹都要在海潮最盛的時候教練水軍。然後描寫了水軍演習的精彩場面:參加演習的船隻眾多,演習中陣勢變化多樣,水兵作戰技藝嫻熟,演習中戰鬥激烈,聲勢浩大,演習結束後撤退迅速。短短一段文字,卻生動描繪了一場複雜的演習活動,而結在“煙消波靜”的靜景上,不僅是一種動靜相襯的寫法,也為下文別開生面的另一場水上表演作了鋪墊。

  第3段寫弄潮之勇。這時潮水已經來到,眾多的吳中健兒在驚濤駭浪中作精彩表演,同時也從側面寫出了潮的雄偉壯觀。

  第4段寫觀潮之盛。觀潮人群如此密集,說明江潮和水上表演是多麼具有吸引力,所以寫觀潮之盛,是為了從側面襯江潮之盛和水上表演之精彩。

  本文是一篇在藝術上很有特點的寫景記事佳作。

  首先,本文結構得當,語言精練。錢塘潮雄偉壯觀,水上表演頭緒紛繁,場面眾多,觀潮者人數眾多,但在這篇短文中,作者卻寫得井然有序,主次分明。這一方面是由於作者結構精巧,以海潮為線索,寫景記事相融合,正面描寫與側面烘托相結合。另一方面也由於作者惜墨如金,用語十分精練的結果。其次,本文描寫十分生動。不僅用了比喻、誇張等描寫手法,而且即便是簡潔的白描,也十分形象生動。

寫作特點

  1.結構得當,語言精練。

  寫景與記事相結合,正面描寫與側面烘托相結合,使本文的描寫井然有序,主次分明。而且作者惜墨如金,用語十分簡練。

  2.描寫生動。

  本文運用了比喻、誇張等修辭手法來增強語言的生動性,沒有運用修辭手法的白描部分,語言也十分簡潔生動。

  3.渲染和烘托手法的運用。

  如:“大聲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勢極雄豪”是渲染錢塘江大潮的“偉觀”,增強了藝術效果。烘托又稱“襯托”“相襯”,江干上下“飲食百物皆倍穹常時”是烘托觀潮人極多和觀潮盛況。

補充註釋

  潘閬宋人,生年不詳,卒於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字逍遙,大名(今屬河北省)人。曾在洛陽賣藥,北宋太宗至道元年(995年),以能詩受薦舉。自制《憶餘杭》多首,一時盛傳,曾得蘇東坡的欣賞,把它寫在玉屏風上,石曼卿還使人照詞意作過畫。

  萬面鼓聲中江潮來時,潮聲像萬面金鼓,一時齊發,聲勢震人。

  弄潮兒指錢塘江畔觀潮時踏潮獻技的人,他們都年輕力壯,善於泅水或指朝夕與潮水周旋的水手或在潮中戲水的少年人。喻有勇敢進取精神的人。

問題解答

  作者在《觀潮》這篇散文中,繪聲繪色繪形地描寫了這一壯美雄奇的景象。全文的著眼點在“潮”上,立足點在“觀”上。作者是從哪些方面寫“觀潮”的?

  ⑴潮來之狀。作者由遠到近寫“潮來之狀”,當它遠遠的從海口那兒漲起來時,僅僅像一條銀白色的橫線。後來,越湧越近,像玉雕的城牆,雪堆的山嶺,潮頭之高能吞天沃日。

  ⑵演兵之威。

  ⑶弄潮之技。

  ⑷觀潮之盛。

中心思想

  本文通過描寫作者耳聞目睹錢塘江大潮潮來前、潮來時、潮頭過後的景象,以及觀潮的盛況,自然美、人情美交織在一起,使人受到美的陶冶讚美了大潮的奇特、雄偉、壯觀,抒發了作者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真摯感情。

文言文‖《觀潮》原文及譯文

賞析二

  本篇選自《武林舊事》卷三。《武林舊事》一書系周密於宋亡之後所寫,內容主要追記南宋歲時風俗、市井瑣細,兼及遊觀之盛、娛樂之資,相當詳備細緻;而滲透於其中的,又是一種“惻惻興亡”的盛衰感慨。

  本篇主要描繪“錢塘觀潮”的盛況。對此,另外幾部杭州的風俗志(《都域紀勝》《西湖老人繁勝錄》和《夢粱錄》)都先已有過記述,不過都遠不如此文生動形象。全文可分四層:

  第一層寫潮來之狀。它用動態的“鏡頭攝像法”描寫了初來之狀(“僅如銀線”)、既來之狀(“既而漸近,則玉城雪嶺”),又配之以“音響效果”(“大聲如雷霆”),收到了文字儘管簡約而令人視聽不暇應接的藝術功效。

  第二層寫教閱水軍的場面。其中的“場景”又多次轉換:先是“艨艟數百,分列兩岸”和乘騎弄旗、舞刀弄槍於水面的雄偉場面;接著寫兩軍(假設的軍事演習)交戰、硝煙瀰漫的場面,最後寫煙消波靜、“敵船”匿跡的場面。使人如同親眼目睹這一番水戰那樣,感到十分真切。

  第三層寫“弄潮兒”的競技,他們披髮文身,手持大旗,爭相逆潮而上;雖於鯨波萬頃之中,卻能不溼旗尾!讀後使人為之咋舌鼓掌。

  第四層寫杭州市民和皇室的觀潮情景,其中突出描寫了杭州城的豪奢:請看,江岸十餘里間,觸處珠翠羅綺;而皇帝在“天開圖畫臺”上觀潮,遠望去簡直就像是在神仙台上那般。讀到這裡,雖然文字嘎然而止,但作者在提筆追憶往事時的那種“時移物換,憂患飄零,追想昔遊,殆如夢寐”的興亡盛衰之感,卻又“言在紙外”地悄然升起矣。

  總觀全篇,儘管篇幅不長,而場面熱鬧、內容豐富,這大大得力於作者善於剪裁、善於描繪的文字功力。首先,它剪裁得當,敘寫井然,給人以場面多變而層次井然的印象,其次,它語言簡練,卻又描繪細緻,又給人以“尺幅之中層千里之勢”的藝術享受。應該感謝周密,他給我們留下了這幅13世紀南宋優美的杭城風俗圖畫。

文言文‖《觀潮》原文及譯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