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域水电站——三门峡水电站

三门峡水电站(又称三门峡大坝、三门峡水库)是新中国成立后在黄河中上游段建设的第一座大型水利工程项目,连接河南省三门峡市及山西省平陆县。

工程于1957年4月动工,1961年4月基本建成投入运用,坝体上有“黄河安澜,国泰民安”八个镶红色大字,坝后一砥柱石挺立于黄河惊涛骇浪之中,“中流砥柱”成语便由此而来。库区面积约200平方公里,河中石岛屹立,将河流分成三股:鬼门河、神门河与人门河,故名“三门峡”。


黄河流域水电站——三门峡水电站


黄河流域水电站——三门峡水电站


门峡水利枢纽是黄河干流上兴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利枢纽。位于黄河中段下游,河南省三门峡市和山西省平陆县交界处。具有发电、防洪、防凌、灌溉等综合利用效益。原设计正常蓄水位360m,电站装机容量1160Mw。多年平均年发电量60亿kw·h,大坝为混凝土重力坝,最大坝高106m。工程于1957年动工兴建,按正常蓄水位350m施工,相应初始总库容354亿立方米。1960年水库蓄水,1962年第一台机组试发电。水库蓄水后,由于泥沙淤积,库尾河床抬高,造成上游大量农田淹没并威胁城镇安全。因此,试发电后不久,电站即停止运行。为减缓淤积,保持调节库容,尽可能发挥水库防洪、防凌、灌溉效益,于1964年至1981年间,先后两次进行改建。第一次改建,增建2条泄洪排沙洞,改建5号至8号4台机组段为泄洪管。第二次改建,打开1号至8号8条施工导流底孔,将其改造为泄流排沙底孔,并将1号至5号机组的进水口高程降低13m,相应改建引水钢管,以实现“蓄清排浑,调水调沙”的运用原则。改建后,电站装机容量降为250Mw,年发电量为10.2亿kW·h,运用最高水位为340m。经多年运行后,泄流排沙底孔因长期运用,泥沙磨蚀严重,于1985年又对1号至8号底孔进行了二期改建,并打开和改建9号、10号施工导流底孔,以扩大枢纽泄流能力。现为进一步提高发电效益,又恢复原6号和7号机组段,正重新安装2台单机容量为75Mw的混流式水轮发电机组,使水电站装机容量达到400MW,多年平均年发电量达到13.17亿kw·h

黄河流域水电站——三门峡水电站


黄河流域水电站——三门峡水电站

泄洪排沙洞


坝址以上流域面积68.84万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年径流量424亿立方米,多年平均流量1344立方米/秒。工程设计洪水标准为:千年一遇设什,万年一遇校核。改建后设计洪水流量40000立方米/秒,相应库水位329m;校核洪水流量52500立方米/秒,相应库水位332.6m。改建后,水电站最大水头52m,最小水头15m,设计水头30m。


黄河流域水电站——三门峡水电站


拦河坝座落在坚硬的花岗岩和闪长玢岩上,混凝土重力坝坝顶长713m。改建后,枢纽由左岸1号和2号泄洪排沙洞、左岸非溢流坝段、溢流坝段、厂房坝段、右岸非溢流坝段、发电厂房以及220kv和110 kV屋外开关站等建筑物所组成。


黄河流域水电站——三门峡水电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