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流域水電站——三門峽水電站

三門峽水電站(又稱三門峽大壩、三門峽水庫)是新中國成立後在黃河中上游段建設的第一座大型水利工程項目,連接河南省三門峽市及山西省平陸縣。

工程於1957年4月動工,1961年4月基本建成投入運用,壩體上有“黃河安瀾,國泰民安”八個鑲紅色大字,壩後一砥柱石挺立於黃河驚濤駭浪之中,“中流砥柱”成語便由此而來。庫區面積約200平方公里,河中石島屹立,將河流分成三股:鬼門河、神門河與人門河,故名“三門峽”。


黃河流域水電站——三門峽水電站


黃河流域水電站——三門峽水電站


門峽水利樞紐是黃河干流上興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利樞紐。位於黃河中段下游,河南省三門峽市和山西省平陸縣交界處。具有發電、防洪、防凌、灌溉等綜合利用效益。原設計正常蓄水位360m,電站裝機容量1160Mw。多年平均年發電量60億kw·h,大壩為混凝土重力壩,最大壩高106m。工程於1957年動工興建,按正常蓄水位350m施工,相應初始總庫容354億立方米。1960年水庫蓄水,1962年第一臺機組試發電。水庫蓄水後,由於泥沙淤積,庫尾河床抬高,造成上游大量農田淹沒並威脅城鎮安全。因此,試發電後不久,電站即停止運行。為減緩淤積,保持調節庫容,儘可能發揮水庫防洪、防凌、灌溉效益,於1964年至1981年間,先後兩次進行改建。第一次改建,增建2條洩洪排沙洞,改建5號至8號4臺機組段為洩洪管。第二次改建,打開1號至8號8條施工導流底孔,將其改造為洩流排沙底孔,並將1號至5號機組的進水口高程降低13m,相應改建引水鋼管,以實現“蓄清排渾,調水調沙”的運用原則。改建後,電站裝機容量降為250Mw,年發電量為10.2億kW·h,運用最高水位為340m。經多年運行後,洩流排沙底孔因長期運用,泥沙磨蝕嚴重,於1985年又對1號至8號底孔進行了二期改建,並打開和改建9號、10號施工導流底孔,以擴大樞紐洩流能力。現為進一步提高發電效益,又恢復原6號和7號機組段,正重新安裝2臺單機容量為75Mw的混流式水輪發電機組,使水電站裝機容量達到400MW,多年平均年發電量達到13.17億kw·h

黃河流域水電站——三門峽水電站


黃河流域水電站——三門峽水電站

洩洪排沙洞


壩址以上流域面積68.84萬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年徑流量424億立方米,多年平均流量1344立方米/秒。工程設計洪水標準為:千年一遇設什,萬年一遇校核。改建後設計洪水流量40000立方米/秒,相應庫水位329m;校核洪水流量52500立方米/秒,相應庫水位332.6m。改建後,水電站最大水頭52m,最小水頭15m,設計水頭30m。


黃河流域水電站——三門峽水電站


攔河壩座落在堅硬的花崗岩和閃長玢岩上,混凝土重力壩壩頂長713m。改建後,樞紐由左岸1號和2號洩洪排沙洞、左岸非溢流壩段、溢流壩段、廠房壩段、右岸非溢流壩段、發電廠房以及220kv和110 kV屋外開關站等建築物所組成。


黃河流域水電站——三門峽水電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