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順潯江源茶館:既是一種味,也是一種道

踏著青石板,穿過古驛道,在苗嶺屯堡古鎮,沿著小橋,嗅著茶香,抬頭處,懸掛“潯江源茶坊”幾個行書大字牌匾的茶館格外引人注目。這是安順名流商賈、文人雅士常聚會的地方。

安順潯江源茶館:既是一種味,也是一種道

古鎮中心,茶館邊上,小橋流水,兩岸楊柳依依,特別是夜晚伴著蟲子的吟唱,總讓人聯想起“二十四橋明月夜”的古詩句。古鎮裡的小河,迴環彎曲,既有傳統和自然的風貌,又不失現代氣息,可謂匠心獨運。

睡蓮還在夢鄉,河岸的依依垂柳已經在風中舒展了腰肢,倒映水中極具詩情畫意。“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風吹著水波逆流而上,這意境,恰巧與潯江源茶館中的“潯”字不謀而合。

安順潯江源茶館:既是一種味,也是一種道

潯江源之“潯”者,尋也。這“潯江”,好似李白的“尋溪”,“輕舟泛月尋溪轉,疑是山陰雪後來”( 李白《東魯門泛舟》)。尋的是那一份傳統,尋的是那一份鄉愁,尋的是那一份鬧中取靜。

茶館為木質的整體構架,傳統雕花紋樣。木質房屋,比鋼筋混凝土多了些古意,更多了幾分平和。閒暇時光,三五客人圍坐一起,或家長裡短,或暢談人生,或聊著商場軼事,或談論國際風雲。上可談天文地理,下可說雞毛蒜皮。當然,客人們偶爾也對生活發發牢騷,讓胸中怨氣伴隨著茶香四散開去。中等身材的茶館老闆羅麗娟神情自若,悠然地把弄著三才碗,流暢地衝泡著茶湯。周圍的一切,客人們的天南海北,與她有關,又無關。

安順潯江源茶館:既是一種味,也是一種道

茶館窗外,冬日的暖陽越發金貴,似杯中茶水柔和溫婉。此時,客人臉上的愜意和老闆臉上的慈祥,一如三月陽光下的緩緩的河流。

潯江源茶館原先開在安順府文廟,後因安順府文廟古建築修復,才搬遷至現在的苗嶺屯堡古鎮。關於安順府文廟和安順府,值得一提的是,當年,安順軍民府改為安順府。因這裡是“黔之腹、滇之喉粵蜀之唇齒”,當時朝廷考慮到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清朝康熙年間開始,雲貴總督府在一段時期曾設立安順,貴州提督府長期就設在文廟旁的北大街上,直到民國成立才撤銷,時間達243年之久。原先在潯江源喝茶,除了杯中的清冽回甘,安順那一段被塵封的曾經輝煌的歲月也常被老人們提起。

潯江源茶館的老闆羅麗娟把茶館遷至苗嶺屯堡古鎮,不僅僅是要找到與茶“門當戶對”的優美環境,更多的是,她發自內心對茶的那一份尊重和敬意。羅麗娟常說,自己幾十年的心血,都花在了茶葉上。每一次沖泡自己親手從種植到管護到採摘甚至親手揉捻的茶葉,內心都是幸福的、虔誠的。在她看來,茶人與茶,須有著天生的敬畏之心。

其實,羅麗娟接觸茶的初衷,僅僅是為了“爭口氣”。生於安順九溪村,羅麗娟是地地道道的屯堡人。之前,羅麗娟在貴陽從事IT業,經營著電腦電子設備。那時,IT業還算是比較火的行業。一次偶然的回家,羅麗娟得知自己祖輩父輩打理經營的茶山,湧來了大批省外茶商。茶商們低價收購茶青,加工後高價出售。有的茶商甚至服務於國內知名的茶企。當地種茶戶告訴羅麗娟,茶商們在高價收購茶青的同時,個別商家甚至把生產加工的流水線都搬到了安順。

安順潯江源茶館:既是一種味,也是一種道

雖然自己那時的生意與茶葉已經沒有半點關係,但是想到自己祖輩、父輩苦心培育的茶山、茶葉沒有得到合理公平的對待,特別是想到安順茶搖身一變成外地“品牌”,用她自己的話來說,非常內疚,想為安順茶“爭口氣”!風風火火的羅麗娟說幹就幹。在不和任何人商量的情況下,羅麗娟毅然辭去在省城貴陽的所有生意,回到老家下九溪,先從成立合作社(安順市西秀區下九溪茶農互助經濟合作社)開始,邁入了茶人的行列,開始了她的幾近於固執的出擊與堅守。

幸福的花朵,終於被羅麗娟採摘到了。她牽頭成立的合作社於2007年9月獲得加工、銷售茶葉的《食品衛生許可證》,2008年9月獲得茶葉(綠茶)《全國工業產品生產許可證》。2007年9月,合作社向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商標局申請註冊的“潯江源”商標及標誌。羅麗娟越戰越勇,在2010年,合作社生產的茶葉獲得在上海舉辦的國際茶葉博覽會獲得銀獎,企業品牌“潯江源”獲得“貴州省著名商標”稱號,2014年獲得“國家級農民合作社示範社”稱號等。

如何把更多的安順茶人團結起來,把更多的專家請出山……多年來,羅麗娟一直在堅守,一直在思索。

潯江源茶館,是羅麗娟解鎖安順茶的密碼。茶人們在這裡聚集,茶商們在這裡討論……輕鬆愉悅的環境裡,無數的安順茶從這裡走了出去。

無論是原先在安順府文廟,還是今天的苗嶺屯堡古鎮,潯江源茶館的茶葉品質、茶道、茶藝還是整個館所散發出來古香古色的草木氣息,一直為外人所津津樂道。當然,這也是潯江源至今在安順頗有口碑的原因。

根植於厚重的安順茶館文化,商賈人家、平頭百姓、販夫走卒……在潯江源茶館裡,在一杯茶的清香中,大家都是飲者,都是過客。

茶館與茶,和安順人的生活節奏息息相關。作為夜郎故地牂牁舊址的安順,出土的漢代銅馬車、搖錢樹、末央瓦當等種種珍貴文物,讓人們看到了當年這裡作為方國之都時的情景、撫摸到這一方之地上厚重的歷史。從六百年前的朱元璋調北征南到後來的鑄劍為犁,戰場的滾滾狼煙化作了屯堡村寨的裊裊炊煙。一切都慢了下來。慢節奏的安順,讓人們內心平和,亦豁達:“為名忙為利忙忙裡偷閒喝杯茶去”。 一切流水,可爭,可不爭。

乾淨、質優的安順茶是大自然的饋贈,當地人可小杯慢啜這青山綠水間的“槍”與“棋”,亦可端大碗茶牛飲,精細與粗獷,全憑自己喜好。如果願意,你還可以在茶館裡,當個世俗的局外人:坐藤椅,搖蒲扇,說古風,道黃梁,古樹倚石牆,青條石上,風過簷廊稻花香。

潯江源茶館門前永遠一派春意盎然。還有個小院,小院裡有著知名不知名的花花草草,清風不時拂來花香和竹葉唰唰的聲音,不禁人讓人想起“因過竹院逢僧話,偷得浮生半日閒”的詩句。茶館裡,常有人提起這句詩,茶客們常說,一個“偷”字,用得實在是精妙呀!的確,在成年人的世界裡,哪有容易二字?在與生活的鬥智鬥勇中,人們要扮演太多的角色,要用智慧去化解太多的壓力。

在這裡,在聞香品茗中,只管把一切先暫時放下,世事一如杯中的茶水,在沸騰過後,在從一個茶器轉移到另一個茶器後,任外面的世界風雲變換,需要堅守著自己的精神領地,波瀾不驚。

在潯江源茶館,到底是時光雕刻了古鎮的悠閒生活,還是古鎮的悠閒生活雕刻了時光?時間和空間彷彿在錯位。六百年很遙遠,又彷彿就在眼前,就在這瀰漫著這中國風的茶館裡。

茶館裡,有著大些當地文化名人的詩文、墨寶,他們用自己的獨特形式,抒發著對潯江源茶館,潯江源茶的那一份迷戀。其中的一篇《潯江源茶賦》,讓人讀罷唇齒生津。

另附:

潯江源茶賦

高原有厚土,安順多茶香。黔中東大門,紫氣繞穹蒼。群山巍巍,寶盆中央。源起大明,可追漢唐。承蒙天地澤被,各方人文盡享。實華夏福地,水潤沃土;乃黔中雄郡,福澤鄉邦。鎖滇黔,控湖廣。萬馬歸槽處,一城分兩江!

黔地無閒草,安順多好茶;好茶生九溪,潯江佳茗香。吸朝夕之霧氣,吐故納新;得日月之華光,調和陰陽。

明置茶馬司,古驛馬蹄忙。黔人餘上泗,善作竹枝詞。“白頭巾破白衣頹,扶岸攀羅過水隈。草屋山腰童下指,呼爺牽犬背茶回”。

潯江茶者,聞之心神曠,飲罷齒生香。色若千年之翡翠,韻比群山之綿延。紅茶醇厚,倚靠後天雕琢。綠茶清冽,皆屬自然造化。評時品事,談今論古。啟朱唇,頃刻浮雲散聚。回首處,已是塵土飄揚。老也性情,凋也容貌。嘆尺璧寸陰過隙白駒,使潯江之臻於完美大氣。光陰荏苒,春秋彈指過。此去經年,千載一純香。

註冊“潯江源”,全省時無雙。作別“小作坊”,譜寫大文章。安順好佳茗,塑我旗與槍。俊傑逢盛世,美名傳鄉邦。

人在草木間,能斂能放;草木人合一,可柔可剛。茶盞小,乾坤大。毛峰翠芽,茶花綻放。惠民新產業,脫貧有擔當!

賞黃果飛瀑,看龍宮風光。走大明古城,品潯江茶香。百言文未成,月過窗前竹梢。半盞喉已潤,茶綠九溪崗。

此賦一氣呵成,朗朗上口,看得出作者是這茶館的常客。

好些年了,苗嶺屯堡古鎮一帶的人們,常到潯江源茶館喝茶。他們說,這裡的味道非常好。殊不知,這一切皆是茶館主人的用心。

品一杯茶,生草木之心。人最難的,是與自己握手言和。在潯江源茶館,所有的味,皆是一種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