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改革家张居正成为首辅后为什么不重用刚直不阿的海瑞?

嫣然一笑992


我是历史店小二,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张居正为什么不重用海瑞呢?

一是从二人的经历来看

张居正少年成名,被称为“神童",1547年,也就是张居正23岁时考中进士,可谓是人生得意。入朝做官后,得到内阁成员徐阶提携和推荐,仕途一路看好,明穆宗即位后,即1566年,张居正开始进入内阁,参与朝廷大事的决策。万历元年,张居正联合大太监冯保,在万历皇帝的母亲李太后支持下,扳倒高拱,就任内阁首辅,执掌朝政,开始了为时10年的改革。

海瑞则自幼丧父,由母亲拉扯长大,后来屡试不第,1554年,才在福建南平县开始当教师,而此时的张居正已经作为庶吉士被朝廷培养多年,前途一片大好。海瑞没有开骂嘉靖帝以前,此二人应该没有什么人生交集,海瑞既不是张居正的熟人,可能也不是同僚口口相传的能人。

二是从两人的政治抱负来看。

张居正入选庶吉士以后,来给他们上课的大臣里就有后来的内阁首辅徐阶,在朝中重臣的指导之下,想必张居正的政治视野要比海瑞更开阔、更深远,加之嘉靖朝几位内阁成员夏言、严嵩、徐阶的明争暗斗,还有朝廷一阵阵的血雨腥风,内阁首辅的被屠戮,使得张居正政治上更加成熟,对大明王朝存在的问题和危机看的更加透彻和明白,而要想解决诸如土地兼并、财政空虚、军备松弛等问题,就要静观其变,相机而动,执得权柄,才能有机会解决这些问题。断然不会像海瑞一样,刚做到户部主事就给嘉靖帝上书,谈”民为贵,社稷次之,而君为轻“,大逆龙鳞,不惧身死。海瑞当然也看到了明朝存在的问题,但他应该没有从一个政治家、改革家的角度去思考解决的办法,而是从一个臣子的朴素“忠君”职责去勇敢上书,而政治家、改革家解决问题是要犯禁忌、留骂名的,因为你不可能让所有人都满意。

三是二人解决矛盾的手段不同。

海瑞为官清正廉洁,不惧权贵,敢于直言,勇敢践行儒家孟子思想,骂嘉靖皇帝的那些话其实是挺重的,嘉靖说:此人有比干之心,但朕不是商纣。然而嘉靖最后却没有杀他,成全了他的名声,海瑞死后连体面的埋葬都没有家产支持,还是朝廷最后给料理的,海瑞也成为后世廉洁的模范和表率;张居正则团结冯保,掌握朝政大权,推行改革,丈量全国土地,简化赋税,制”一条鞭法“,考核官员,提高效率,维护北境,延续大明国祚五十余年,促进中华文明向前发展,而改革的代价就是得罪同僚和利益阶层,也难免在处理和万历小皇帝的君臣关系上失了体统,犯了忌讳,让皇帝觉得皇权受到挑战,心里不爽,还有就是张居正本人私德有亏,死后家人遭劫难,令人唏嘘,也许历史上的改革家大多逃不过这种命运和争议。

综上所述,张居正不重用海瑞,一是二人的为政理念差异较大,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同,在封建专制那样的环境下,要想干一番事业只有正和直是根本行不通的,还得知权谋,懂韬晦,全身而后动,然后执权柄而操天下;二是张居正改革开始后,本身已经有相对成熟的政治手段和措施去推动改革,而从对海瑞的了解来看,张居正可能并不欣赏这种不解决实际问题的清流,满朝文武之中听话又可大用之才应当不少,用他或者不用他,对张居正本身要完成的改革事业没有任何的影响,所以束之高阁也就很正常了。

张居正和海瑞作为封建王朝的两个个体,他们都摆脱不了历史的局限性,然而瑕不掩瑜,正是这一个个有着明显缺点的鲜活人物,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虽步履维艰,但也使得改革担当、清正廉洁,成为后来人们不断追求的理想和信念,引导中华民族不断前进。


历史店小二


社会改革,常常通过一些清正刚直的人去参与,才能成功。那么,以海瑞之嫉恶如仇、廉洁奉公,为什么得不到明代改革家张居正的重用呢?

《明史》说:“瑞生平为学,以刚为主,因自号刚峰,天下称刚峰先生。”还说:“海瑞秉刚劲之性,戆直自遂,盖可希风汉汲黯、宋包拯。苦节自厉,诚为人所难能。”

此种品性,确实值得人们学习,值得人们赞佩,值得社会大力推崇。

但是,美籍华人学者黄仁宇先生却说:“他的所作所为无法被接受为全体文官们办事的准则。”

由此可见,海瑞的为人处世还值得商榷。

一、不易用:容易被他人利用。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二月,海瑞安排好后事后,向明世宗朱厚熜呈递了《治安疏》,批评朱厚熜迷信巫术,生活奢华,不理朝政等等。朱厚熜读了海瑞的《治安疏》后,异常震怒。于是,就把海瑞抓捕入狱。


朱厚熜(剧照)

当有的朝臣借机主张对海瑞处以绞刑时,被首辅徐阶和刑部尚书黄光升压了下来。于是,海瑞的命保住了。也就是说,徐阶和黄光升是他的救命恩人。

明穆宗朱载垕继位后,海瑞被释放出狱,官复原职。不久,首辅徐阶提携海瑞做了大理寺右丞。

海瑞(剧照)

之后,当徐阶被御史齐康弹劾时,海瑞上了一道奏疏,主要意思是说:徐阶虽然有缺点,但是自主持朝政以来,为国勤谨努力,不辞辛苦;为人宽宏大量,包容体恤。而且说,齐康甘为鹰犬,比次辅高拱还可恶。

当时,徐阶和高拱已经势同水火,在这个关键时刻,这篇奏疏的效果是,受到徐阶提携的一些言官,全力攻击高拱,最后导致高拱致仕。

高拱(剧照)

这一事件背后,隐隐约约地说明着,海瑞帮着徐阶清理了政敌。也就是说,海瑞被徐阶当枪使了。

二、不想用:不管不顾认死理。

隆庆三年(1570年)夏天,朱载垕重用海瑞为右佥都御史(正四品),外放应天巡抚。辖区为应天、苏州、常州、镇江、松江、徽州、天平、宁国、安庆、池州十府及广德州,多为江南富庶的鱼米之乡。

这样一来,海瑞管理了大明王朝大半个粮仓,这个职位的重要程度可见一斑。

海瑞担任应天巡抚期间,制定了许多严苛的施政条款,其中最主要的一款是“退田”。这一条款的实施,影响到了他曾经的救命恩人徐阶。

致仕后的徐阶(像)

不要以为徐阶斗倒了严嵩,徐阶就是多么地清廉。其实,据统计,严嵩的地产只有徐阶的十七分之一。此时的江浙一带就是被以徐阶为首的士绅阶级把持着。



严嵩(剧照)

当海瑞得知徐阶的三子徐瑛霸占民田、鱼肉乡里、强占民女的恶行后,迅速查明真相,立即判处徐瑛死罪,并严令徐家退还相关田产。而且,当海瑞得知徐阶图谋解救他的儿子时,忙不迭地将徐瑛斩杀了。

这样看来,海瑞确实刚直不阿,是非面前,只认死理,不管其它。就是涉及到提拔自己,救了自己命的恩人,也是如此!

三、不愿用:道不同不相为谋。

隆庆六年,张居正把高拱排挤出权力最高层,成为首辅之后,海瑞曾给张居正写过一封书信,言辞之间悄悄地申明了自己的意愿:施展才能,参政为国,效力社稷。

张居正拜读了海瑞的书信之后,很明确地告诉他,您所理解、把控、运用法律法规的方法,现在已经不时兴了。您搞的突击严打那一套,现在已经行不通了。

如今,关于您的谣言越来越多,而且气势汹汹,听到的人们都被搞得晕头转向,不知所以然了。

我现在虽然勉强当了国家的首辅,掌管着朝政,也只能是在朝堂上参与政事,不能为您消除那些不利于您的闲言碎语,很是对不起!


张居正(剧照)

张居正的话语,看似委婉客气,实则暗蕴着讽刺、不屑,但基本上又是实话。

这样一来,弄得海瑞说不得道不得,一点脾气也没有。道不同不相为谋,施政理念的不同,导致二人不能搭班子共事。

综上诉述,海瑞如此的性格特征,如此的为人处世,警示着人们:他刚直得容易被别人利用;他清正得不讲任何情面。他就是一枚不知道何时会爆炸的定时炸弹!



定时炸弹(像)

张居正的改革,可是在“宫府”和悦相处的情况下进行的!

再者,虽然二人都痛恨贪官污吏,反对士绅兼并土地,但张居正认为“三尺之法不行于吴久矣”,海瑞的理念、作为不适合现实中的大明王朝。

为此,张居正掌控大明朝政后,驳回了多人的建议,没有让海瑞参与他的改革。


老王头谈历史


先把林语堂的话送给那些说海瑞无能的人,海瑞无欲则刚,而水至清则无鱼,他的道德要求太高别人做不到,张居正肯定是做不到的,他信奉钱要拿事要办生活享受不能差。放一个清廉无私的在边上上眼药吗?他的《治安疏》连那么强势的嘉靖帝都敢骂。

海瑞的价值在于其无以复加的高尚道德情操,张居正看的很明白,南京才是海瑞的好去处,官位最终也很大,就是没钱,反正他也不贪污,在哪都一样,但是海瑞的智商肯定不低,至少在黑暗的官场可以善终也是需要点本事的,而他对张居正的评价“工于谋国,拙于谋身”这是大部分人认为中肯而准确的,张居正没有重用海瑞,海瑞却这么了解张居正,说明他的眼光不错。

按道理说张居正不清廉应该是海瑞的头号敌人,是因为海瑞自身的性格道德使他不愿意向腐败妥协,他要的是名,事实上他做到了,在明朝做个清正廉洁的清官又是敢直言强谏的诤臣却能善终,放眼在坐诸君,谁能做到?我是做不到的。



清风照佳人


  • 海瑞以刚直、清廉和不畏强权名满天下,但在玩弄权术上,用“低能儿”来形容也不为过。因此,如果张居正重用海瑞,以他的手段,海瑞根本不可能威胁到张居正的宰辅位置。

无人能否认海瑞是一个干才,可一旦用起来肯定出现问题,因为他完全不符合张居正提拔用人的标准。在漫长的官场生涯中,深处帝国权力中枢的张居正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用人标准,概括起来就是八个字,“重用循吏,慎用清流。

循史,就是那种多做事,少说话,并且头脑比较灵活的官员;清流,就是满脑子一根筋,只知道道德教化而不知道变通的官员。很遗憾,在张居正心目中,海瑞就是后者。

在张居正看来,海瑞这个连皇帝都不怕的人,一旦真正进入了权力中枢,他一定按照自己的“一根筋”来评判。试想,如果海瑞看到张居推行的改革政策不顺眼,可能站在道德角度振臂高呼,一定会引起那些自命不凡的官员的响应。

  • 张居正因为害怕海瑞的“峭直”,尽管面对舆论高度地推崇海瑞,但是就是不重用他。为此后人很是诟病张居正,认为他心胸狭窄,嫉妒海瑞,拼命地打压海瑞。张居正对海瑞的弃而不用是理智的,在封建官场中要干大事,仅仅凭道德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对这点张居正深有体会,他在官场上的发达已证明了要有大的作为,是不能保持个人品德的高洁,有时还得不择手段,自污名节。



海瑞生在广东,四岁就丧了父亲,孤儿寡妇靠着祖上留下的几十亩土地,勉强生活。母亲谢氏性格刚强,对海瑞从小就要求严格,海瑞也是从小就懂事,他认真读书,从不惹母亲生气。他自号“刚峰”,立志做一位不谋私利、刚正不阿的好官。嘉靖二十八年,海瑞凭借自己的文章《平黎策》中举人,海瑞的仕途仿佛一片光明,但是嘉靖二十九年、嘉靖三十三年两次会试失败,海瑞放弃科举考试,在海南当起了老师。

海瑞把张居正当做自己的知己和同道,他给张居正写信,表示愿意为张居正变法出力,赴汤蹈火,在所不辞。他还很积极地对变法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和措施。在回信中,张居正表面上称赞海瑞的忠勇和刚直不阿,言下之意却全在打太极,您大才难以小用,我这里实在容纳不下。就这样,在张居正当权的十年之中,海瑞一直赋闲在家。

黄仁宇先生认为海瑞在那个封建的社会体制下是一个十足的好人,是一个应该流芳百世的清官。但是,在那样的一个社会制度下,这样的人并无用处。为什么这样说呢?嘉靖皇帝有一段话说:长江和黄河好比清官和贪官,长江可以灌溉流经的数省,同样,黄河也可以灌溉沿途的各省,浇灌庄稼,造福百姓。但海瑞偏偏要让我重用长江而废弃黄河,这怎么可能呢?



億偲朢


海瑞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但是一个好的实干家。有关资料楼主可以参考《万历十五年》

海瑞一生,都在实现自己的梦想,这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给嘉靖皇帝上书,将其打骂一顿。不仅仅为了规劝他,更是成就自己,所以他给自己准备了棺材。海瑞有的是理想,但现实和理想之间的差距往往是巨大的。

例如,海瑞在苏州为官时。当地的乡绅听说海瑞到来,都十分惊恐。海瑞推行的种种政策,他们都不予配合。加上海瑞本人实在太过于刚强,不愿意妥协,不愿意退让,反倒使得他的改革,无人听从,更是受到了众多反对。再加上,他的改革内容也不切实际,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很难获得成功。

所以,张居正需要的是,能干事,会干事的人。这种人可以和官场的人打交道,可以讨好豪绅,可以变通做事。而这些,都是海瑞所不具备的。所以,海瑞不受重用,只有空名号,也是在所难免。


秋山散人


张居正不敢重用海瑞,刚直不阿的海瑞,道德要求太高,这样的人更适合作为一面旗帜,让人们去瞻仰去追赶,但是不适合作为一个官员在官场上混。

要知道张居正是一个改革家,也做实事,为了大明朝算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张居正却不能说是一个清官,史载万历皇帝登基的第一年,张居正就着手在老家江陵建造豪华府第,历时达3年,花费20万两。这些钱据说是当地官员孝敬的。

像张居正这种又能干又贪污的,把海瑞放自己面前,这不是恶心自己吗?要知道海瑞可是个敢抬着棺材骂嘉靖的主,嘉靖都不敢把海瑞放自己面前,有人会说嘉靖昏庸?其实说实话,嘉靖只是重用了一个严嵩,其他的其实与昏庸沾不上边,最多是比较懒,喜欢修道而已。

海瑞要是被重用之后,估计第一个骂的就是张居正,在海瑞心里,你做事是应该的,因为你是首辅在那个位置上,但是你贪钱就是不对的,不管你要钱是干什么,就算你贪钱是为了疏通关系,给手下点甜头,让手下可以尽心办事,这样也是不行的,因为所有人在所处的位置上就该好好办事,这是要以圣人的标准要求张居正啊,张居正肯定是做不到的。

既然这样,张居正将海瑞放到南京,作为一面旗帜标杆,也算是发挥了海瑞的作用。


枫叶0829


明朝的海瑞可以说是一个很有争议的存在了,官场上对海瑞的评价就是迂腐滞缓,不通晓施政的要领,但是在道德方面可以威服风雅之士和流俗之人,振作日趋败坏的风气,所以他是有价值的存在。当时的首辅张居正对海瑞的评价也大致如此,但张居正当国十数年始终没有召用他,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张居正的胸襟也非一般官员可比,但是在他的眼里却容不下这个道德模范海瑞。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二人之间的矛盾在于祖宗之法上面,据《万历十五年》等相关记载当时的张居正和海瑞都希望寻找一种合适可靠的方法,来将国家融入到他们所规划政治规范当中,但是张居正提出的做法多多少少有一些变法的意思在里面,海瑞则是希望把洪武年间的法律制度重新施行起来,张居正作为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心里还是比较尊重祖上的制度的,但是稽古而不泥。

政治上:他以干才入主文官系统,尊崇主权,考核吏治,信守赏罚,统一号令。

经济上:对土地进行彻查,对赋税进行改革,军事上派用戚继光等名将管理边务,开创了万历新政的局面。

而海瑞虽追求考成法也心系百姓,但不赞成应时权变见形施宜,他巡抚应天的时候就锐意兴革,执着祖宗之法的形象,但是由于其迫于求成,反而最终没有什么作为。

对于海瑞的性格和思想,张居正看的一清二楚,海瑞这样的性格造成了他在官场上的结果。他的刚正不阿会被有心人当做武器对付政敌。这个时候他就成了一枚不定时炸弹,不论你是他的敌人还是提拔他的恩人,张居正在给海瑞的信中已经表达过对海瑞迫于求成的做法不大支持。

尽管张居正和海瑞都倡导知行合一,经世致用,但是张居正是务实的改革家,而海瑞是激进的思想主义者,二人之间的矛盾也难免会激化。

明朝思想家李贽对二人的评价颇为中肯,他认为张居正是历史上位居宰相的杰出者,是兴国安邦的重要人物,有着崇高的地位。

而对海瑞的看法则是虽然清正廉洁,刚正不阿,但是思想迂腐没有太大作为。

从现代来看,俩人又相同之处,明朝后期,国患严重,到处危机四伏,自然灾害频发,民不聊生,二人在振兴国力,改善民生行为上比较一致把国家安危的责任都放在自己身上,所以二人在这方面有一定的成就,但张居正的改革比海瑞更理性一些,海瑞的做法让人感觉木讷迂腐,甚至有些意气用事,急于求成。

总而言之

1.海瑞本人作为政治上的不安定分子,容易被人当枪使的性格让张居正很是不安。

2.治国方略实在是不相同不能谋合,所以张居正当朝后没有重用海瑞 。 ,


暴雪长空


张居正用人一向主张重用循吏、慎用清流。循吏做事认真执着,注重结果,不太顾及做事过程中的道德约束。而清流则总是把道德放在第一位,说的多争论多,往往很少能干成事、干好事。

海瑞就属于清流这一类。张居正担任首辅后,让三品以上的官员推荐干部,举荐海瑞的人也不少,吏部尚书杨博就是其中一个,他找到张居正说打算启用海瑞。而张居正则说不准备用。杨博大感意外,这样的清官好官为何不用呢?

众所周知,海瑞是个大清官,为迫使皇帝听他的意见,他曾抬着棺材给嘉靖皇帝上万言书。嘉靖皇帝十分震怒,但并没有杀他,只是把他关进监狱了事。嘉靖死后,徐阶考虑海瑞清官的名声,就把他放了出来,并安排他到最富裕的江南应天府任巡抚,管理应天、苏州、松江、镇江、常州、徽州、宁国、池州、太平、安庆等十府。

可是,海瑞在那工作两年,就把那弄的乌烟瘴气,官员有意见,有钱人家纷纷逃跑,致使经济萧条,赋税锐减。原因是,海瑞处理公务、断案无章无法,意气用事,感情办案。官司不管是非曲直,总是有钱人败诉。催交赋税穷苦人交不起一律免除,均分摊到有钱人头上。为此地方士绅意见很大。

官员出行,本有仪仗规定,可他就是骑驴,使同僚怨气重生,导致劾疏不断。海瑞是个理想主义者,让他治理一方实在是难为他了。工作搞的如此糟糕,海瑞也很不爽,一气之下辞了职。张居正认为,论人品,海瑞清正廉明无懈可击,论做官,海瑞不能造福一方,如果给他个闲差,人们会骂我不重用他。 所以,只有弃之不用。


历史的波澜壮阔


对于张居正排挤不重用海瑞历来是喜欢明史的朋友时常讨论的话题。笔者以为,对于“用人”要从三个层面来分析:首先是用人之人与被用之人的目标追求,也就是所谓的“道”是否相同;其次是被用之人具备何种才能,也就是说他适合待在什么位置;第三是现实需求,要求用人之人做出的抉择。

那么今天我们就从这三个层面来分析一下张居正不重用海瑞的原因:

一、张居正和海瑞是两种不同的“人”

熟悉明史的人都知道,张居正和海瑞两个人存在着本质的不同,对于这种“不同”可能我们更多的是存在于感性之中,而今天我们就来详细的盘点一番。

首先我们来说一说海瑞。海瑞此人纵观其为官一生,每到一处都是推行清丈、平赋税,屡屡平反冤假错案,打击贪官污吏,深得百姓爱戴。其个性中的刚直不阿在他的整个仕途生涯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其核心的品质便是一个字“直”!他已经“直”到了极限,为了“直”,他可以不惜性命,不顾亲情,不留退路,从他给嘉靖皇帝上《治安疏》“死谏”,到眼睁睁看着自己的亲人因为自己的“直”而潦倒而死……我们只能说,海瑞是一个“直臣”,为了一个目标径直前进的人,一个黑白分明的人,哪怕路是弯的也能给它走直了,更是一个为自己理想的“殉道者”。

接下来我们说一说张居正。张居正此人的内在有着坚韧不拔的性格,为达目的不惜采取任何的手段。《明神宗实录》:性沉深机警,多智数。及赞政,毅然有独任之志。这一点其实他和海瑞很像,但却有着本质的区别。海瑞为了前进不惜把弯的路走直了,而张居正则是为了达到目的,哪怕绕更多的弯子也没有关系。正是因为这样,张居正做不到“眼里不揉沙子”,包括他收取下属的钱财等等,不过是遵循当时的社会风气。所以张居正不是一个“非黑即白”的人,但却是一个善于整合资源,兼容并蓄的“改革者”。

那么结合上述两种特征,我们可以看出,海瑞与张居正两个人或许能够在目的追求上达成一致,但是在具体实现的过程中却一定会出现各种格格不入和矛盾纠纷,那么试问一下这样两个人如何能长期在一起共事呢?

二、海瑞这个人适合做什么工作

前面我们从人格层面对海瑞进行了一个整体的概括,那么我们从这个层面进行延伸,来谈一谈海瑞在官场究竟适合什么样的位置:

一是海瑞非任事之才。在体制内的人都知道,当官做事绝非一纸命令下达那么简单,往往做一件事情既要考虑上司的需求,还要考虑下属的情绪、老百姓的意愿,横向间还要协调方方面面的关系,当这一切都捋顺了之后,办起事来才会畅通无阻、水到渠成。但是按照的海瑞的性格,恐怕除了考虑老百姓的意愿,其他方方面面都不在他考虑范围之内,那么做起事情来自然是处处受制、到处碰壁。上司用下属的根本目的在于干成事,你这个人办个事情阻力是别人的几倍、几十倍,哪怕你能力再强,谁还敢用?

二是海瑞非领袖之才。如果说海瑞不善于任事,那么他适合当领袖吗?当然不适合!如前文所述,海瑞与张居正的差异上很重要的一点便是少了兼容并蓄的包容。所以,以海瑞刚直的性格,其身边自然不可能围绕着一套班底,更不可能打造一个政治集团,所以海瑞只能是“孤臣”!这样的人“可以傲霜雪而不可充栋梁”,当然不可能成为领袖!

三是海瑞是监督之才。海瑞不善于任事,又非领袖之才,那么他能做什么?监督!“黑白分明”的人最适合的便是将他放到关键的环节上,让他盯着别人去干事!比如,军队后勤保障,灾民粮食赈济等等,这些事情容不得丝毫马虎的事情恰恰可以让海瑞来进行监督。而事实也证明,当海瑞的仕途达到顶峰的时候正是担任的右佥都御史等监督职务。所以,海瑞此人是监督的专才,所谓的“重用”,并不是我们传统的观念一定要放到封疆大吏的位置上,将他放在监督的位置上未尝不是另一种“重用”!

三、海瑞和这个时代格格不入

一是明代官吏贪污已成普遍风气。从明朝建国之初,由于官员长期处于一种极低俸禄的状态,导致大多数官员都不得不依靠朝廷俸禄之外的其他收入来补贴自己的用度。那么这样一种情况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就造成了明代官员收受钱财贿赂成为了一种普遍的社会风气,或者说习惯。而海瑞不仅自己不收钱,而且还要阻止别人收钱,这就使得他几乎成了整个官僚集团的“公敌”!明朝中后期的政治是“文官政治”,海瑞站在了整个官僚集团的对立面,自然而然也就被堵死了上升的道路。

二是时代需要改革者而不是殉道者。张居正是改革者,他或许对官吏腐败同样深恶痛绝,但是他一定不会站到整个“文官集团”的对立面,所以他也收钱,他把这一切当成一种普遍的社会习惯,而他自己要做的是以立法的形式,潜移默化的逐步改变这种习惯。但是要改革,就一定要先在文官集团中站稳脚跟,只有掌握了最高权力才能够逐步的去扭转这一现实。所以张居正用人是:重用循吏,慎用清流

很明显,渐渐日薄西山的大明朝需要的是张居正这样一个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改革者,而不是像海瑞那样妄图以一己之力对抗整个官僚集团的殉道者。所以张居正不会重用海瑞,他用了海瑞,不仅可能自己连带着被推到文官集团的对立面,而且就凭他自己的所作所为,极有可能遭到海瑞的“反噬”!

三是超越时代的精神象征是海瑞的归宿。那么海瑞最终的归宿是什么呢?他的精神可以成为人们顶礼膜拜的对象,但是其具体的行为却绝非是大多数人可以复制的。那么这样的人只能是“神”而不能成“人”。简单地说,庙里的菩萨人人都会顶礼膜拜,但是这个菩萨一旦真的从神坛上走了下来,恐怕人们的第一反应应该是惊恐的四散奔逃吧?所以,海瑞的最终归宿还是在那个精神的神坛之上的!

好今天我们就聊到这里,我是华夏问长安,带给你不一样的历史。喜欢我,就关注我!


华夏问长安


人性的本质是贪婪。

张居正很明白,海瑞太清白了,对自己苛刻,也这样要求别人,这是不切实际的,所以他去哪里当官哪里的官员都如丧考妣,在他面前演戏,装穷,就怕被抓住小辫子,这样谁还有心思干活,就想把他弄走,下面没有群众基础,朝中也无人,这是不可能做出一番大事业的, 但是民众心中都是嫉恶如仇的,所以急需一个像海瑞这样的人做精神偶像,但也仅此而已。

张居正太明白了,嘉靖,万历也很明白,所以他只能当大明朝的吉祥物,不能委于重任。

张居正生活奢华无度, 而且有仇必报,但是他开创了大明的中兴,而海瑞呢,能说出来什么特别重要的贡献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