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格老石桥下的沉思

桥,尤其是石拱桥,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中是一个标志性符号,关于石桥的各种传说与故事也是不胜枚举。本文要记述的石拱桥横跨富源县营上镇与大河镇交界的河上,当地人称“都格大桥”、“小格基桥”,也有人管这座桥叫“谢家桥”。虽然这座桥名不见经传,关于它的故事却牢牢吸引着我。在一个晴朗的周末,我与几位文友踏上了寻访老石桥的路。

从都格大寨子出发,走过绿油油的田间小路,一路向下,大约半个小时就到了老石桥边。这是一座很少有人经过的老石桥,桥上长满荒草,看起来有点萧条也多了几分古意。从都格方向看过去,石桥主体后面是用青石支砌起来的堡坎,整座桥像一个巨大的木瓢,横卧在河上。走近了看,河水在桥下哗哗的流淌着,太阳照在河面上,发出淡蓝色的光泽,像一匹舞动的绫,让人心情愉悦。不远处的村庄、庄稼地与河流构成一幅恬静的乡村油画,欣赏之余,不停摁下相机的快门,仿佛一眨眼这些美景就会消失。

都格老石桥下的沉思

在桥上赏风景不是我们此行的目的,我们此行的目的与其说是看风景,不如说是听故事。说实话,这座老石桥的外观在富源县境内太普通了,若是没有故事或由来,我们这一行人未必有大老远从曲靖、富源赶到实地探访的动力。站在桥头,我们一行人认真聆听都格村委会当地人卯大爹讲述这座桥的历史和建桥的经过:都格大石桥,又称“小格基大桥”、“谢家桥”,是贵州兴义、富源下半县黄泥河、老厂、雨汪、富村和营上的人们到曲靖、昆明的必经之地。这个地方,在谢显琳之前就有人建过桥,但因年久失修,不牢固,洪水一来就被冲毁,人们只好涉水过河,还有人被洪水卷走丧生。

民国十二年(1923年),省立第三师范(后改称曲靖一中)校长谢显琳从曲靖来到这里,实地察看地形后决定捐银元2500元修一座牢固的大石桥。谢校长公务在身,就请其父亲来监修石桥。当地人称谢校长的父亲为“谢老太爷”。谢老太爷住在小格基村晏家。谢老太爷走访沿河两岸村寨,与当地百姓商谈建桥事宜。1923年冬,启动建桥,两岸村民热情高涨,自愿出工出力参加建桥。家住黄泥河的伍文渊师长路过都格时,看到村民正在建桥,伍师长被谢显琳父子和当地民众的义举所感动,当场捐银元500元,其他知名人士合计捐赠1000元。修建好的大桥全长36.6米、宽4.8米、高6.8米。1924年底,大桥将要完工时,谢老太爷生病不得不回家治疗修养,大桥填补工程因此搁置。后来,都格保长晏汉清牵头,动员当地百姓投工,将低洼之处全部用石头填平,才有了今天这座老石桥的现状。听卯大爹讲述完建桥的经过,我不由得对当年出钱、出力建桥的老一辈人肃然起敬!

听完卯大爹的讲述,我们从老石桥上下来,走到河里拍照。从石拱桥下面穿过时,我注意到两侧桥墩下面的基础是由数块平整、巨大的条石镶嵌,也难怪这些桥墩经过近百年河水的冲刷依然坚固、美观。站在石拱桥下面,用手摸着一块块被打磨得方方正正、用石灰、砂浆勾出缝来的拱桥石,仿佛触摸到了那段久远的时光,感受到老辈人建桥时热火朝天的场面。想起卯大爹说的话:拱桥支架全部砍伐杉树木沿河堆积如山,堆放成板瓦形状做支撑。听了卯大爹的话,不由想起2018年,我在富源县营上镇大坪村委会包村扶贫时,亲眼见到烂泥田村的村民自发砍树、出资、拆小房子、开挖毛路支持修建村庄道路的情景,深深打动了我。为了实现村民修通水泥路的愿望,我多次与包村领导和施工方反映,争取硬化村庄道路的指标。工程结束后,村庄道路更加整洁与敞亮了。无论哪个年代,老百姓对搭桥铺路这种好事都是十分支持的!

听卯大爹说,以前桥下正中央悬挂着一把宝刀,大桥上方两侧用石头支砌的围栏高70公分左右,大桥两侧竖立建桥碑各一座,桥的南北两头各有一尊石狮子。据都格村志记载,桥头碑文稿子是谢显琳校长拟稿,由谢校长的学生,时任沾益县三区区长的李希和(羊肠营合依人,历史上羊肠营属于沾益县的飞地,行政区划为沾益县三区)撰写。说到李希和,现在营上镇合依村的老人都知道他带领羊肠营官绅向沾益县衙抗税,还支持羊肠营人民要求将羊肠营划归平彝县管辖的请求。沾益县的县长对身为区长的李希和非常恼怒,派武装人员来羊肠营抓捕李希和。沾益县派来的武装人员将李希和押解到大河镇起堡一带时,羊肠营数百民众手拿木棒、锄头追赶营救,将押解李希和的武装人员打败,救下了李希和。作为大河镇与营上镇交界河上唯一的石桥,当年营救李希和区长的民众应该是从这座桥上过去的。都格大石桥还留下了红军的足迹。1935年4月,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率领红一方面军从羊肠营海丹铁索桥上经过,向墨红车心口进军途中也是从都格大石桥上经过。这座桥见证了羊肠营百姓对李区长的拥护,也见证了红军主力从这座桥上走过时沿途播下革命的火种。这样一座有年代、有教育意义的大石桥理应得到珍惜和保护。让人十分痛心的是大石桥上方的围栏、建桥碑、石狮子和桥下的宝刀都被无知村民毁坏了!

这座近百年的老石桥,经历了百年风吹雨打仍巍然不动,却奈何不了人为的破坏,让人非常惋惜。这座坚固、美观的老石桥寄托着谢校长对富源县父老乡亲的一片关爱之心。在那个没有钢筋、混凝土、没有起重机,全靠人背马驮的年代,要建筑这样一座石拱桥是多么不容易!为了保护老石桥,为了警醒世人,个人认为很有必要在桥头重新立一块石碑,重刻当年石碑上的碑文内容,教育后辈子孙要珍惜先辈的心血与汗水,好好保护这座老石拱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