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格老石橋下的沉思

橋,尤其是石拱橋,在中國古代建築史中是一個標誌性符號,關於石橋的各種傳說與故事也是不勝枚舉。本文要記述的石拱橋橫跨富源縣營上鎮與大河鎮交界的河上,當地人稱“都格大橋”、“小格基橋”,也有人管這座橋叫“謝家橋”。雖然這座橋名不見經傳,關於它的故事卻牢牢吸引著我。在一個晴朗的週末,我與幾位文友踏上了尋訪老石橋的路。

從都格大寨子出發,走過綠油油的田間小路,一路向下,大約半個小時就到了老石橋邊。這是一座很少有人經過的老石橋,橋上長滿荒草,看起來有點蕭條也多了幾分古意。從都格方向看過去,石橋主體後面是用青石支砌起來的堡坎,整座橋像一個巨大的木瓢,橫臥在河上。走近了看,河水在橋下嘩嘩的流淌著,太陽照在河面上,發出淡藍色的光澤,像一匹舞動的綾,讓人心情愉悅。不遠處的村莊、莊稼地與河流構成一幅恬靜的鄉村油畫,欣賞之餘,不停摁下相機的快門,彷彿一眨眼這些美景就會消失。

都格老石桥下的沉思

在橋上賞風景不是我們此行的目的,我們此行的目的與其說是看風景,不如說是聽故事。說實話,這座老石橋的外觀在富源縣境內太普通了,若是沒有故事或由來,我們這一行人未必有大老遠從曲靖、富源趕到實地探訪的動力。站在橋頭,我們一行人認真聆聽都格村委會當地人卯大爹講述這座橋的歷史和建橋的經過:都格大石橋,又稱“小格基大橋”、“謝家橋”,是貴州興義、富源下半縣黃泥河、老廠、雨汪、富村和營上的人們到曲靖、昆明的必經之地。這個地方,在謝顯琳之前就有人建過橋,但因年久失修,不牢固,洪水一來就被沖毀,人們只好涉水過河,還有人被洪水捲走喪生。

民國十二年(1923年),省立第三師範(後改稱曲靖一中)校長謝顯琳從曲靖來到這裡,實地察看地形後決定捐銀元2500元修一座牢固的大石橋。謝校長公務在身,就請其父親來監修石橋。當地人稱謝校長的父親為“謝老太爺”。謝老太爺住在小格基村晏家。謝老太爺走訪沿河兩岸村寨,與當地百姓商談建橋事宜。1923年冬,啟動建橋,兩岸村民熱情高漲,自願出工出力參加建橋。家住黃泥河的伍文淵師長路過都格時,看到村民正在建橋,伍師長被謝顯琳父子和當地民眾的義舉所感動,當場捐銀元500元,其他知名人士合計捐贈1000元。修建好的大橋全長36.6米、寬4.8米、高6.8米。1924年底,大橋將要完工時,謝老太爺生病不得不回家治療修養,大橋填補工程因此擱置。後來,都格保長晏漢清牽頭,動員當地百姓投工,將低窪之處全部用石頭填平,才有了今天這座老石橋的現狀。聽卯大爹講述完建橋的經過,我不由得對當年出錢、出力建橋的老一輩人肅然起敬!

聽完卯大爹的講述,我們從老石橋上下來,走到河裡拍照。從石拱橋下面穿過時,我注意到兩側橋墩下面的基礎是由數塊平整、巨大的條石鑲嵌,也難怪這些橋墩經過近百年河水的沖刷依然堅固、美觀。站在石拱橋下面,用手摸著一塊塊被打磨得方方正正、用石灰、砂漿勾出縫來的拱橋石,彷彿觸摸到了那段久遠的時光,感受到老輩人建橋時熱火朝天的場面。想起卯大爹說的話:拱橋支架全部砍伐杉樹木沿河堆積如山,堆放成板瓦形狀做支撐。聽了卯大爹的話,不由想起2018年,我在富源縣營上鎮大坪村委會包村扶貧時,親眼見到爛泥田村的村民自發砍樹、出資、拆小房子、開挖毛路支持修建村莊道路的情景,深深打動了我。為了實現村民修通水泥路的願望,我多次與包村領導和施工方反映,爭取硬化村莊道路的指標。工程結束後,村莊道路更加整潔與敞亮了。無論哪個年代,老百姓對搭橋鋪路這種好事都是十分支持的!

聽卯大爹說,以前橋下正中央懸掛著一把寶刀,大橋上方兩側用石頭支砌的圍欄高70公分左右,大橋兩側豎立建橋碑各一座,橋的南北兩頭各有一尊石獅子。據都格村志記載,橋頭碑文稿子是謝顯琳校長擬稿,由謝校長的學生,時任沾益縣三區區長的李希和(羊腸營合依人,歷史上羊腸營屬於沾益縣的飛地,行政區劃為沾益縣三區)撰寫。說到李希和,現在營上鎮合依村的老人都知道他帶領羊腸營官紳向沾益縣衙抗稅,還支持羊腸營人民要求將羊腸營劃歸平彝縣管轄的請求。沾益縣的縣長對身為區長的李希和非常惱怒,派武裝人員來羊腸營抓捕李希和。沾益縣派來的武裝人員將李希和押解到大河鎮起堡一帶時,羊腸營數百民眾手拿木棒、鋤頭追趕營救,將押解李希和的武裝人員打敗,救下了李希和。作為大河鎮與營上鎮交界河上唯一的石橋,當年營救李希和區長的民眾應該是從這座橋上過去的。都格大石橋還留下了紅軍的足跡。1935年4月,毛澤東、朱德、周恩來率領紅一方面軍從羊腸營海丹鐵索橋上經過,向墨紅車心口進軍途中也是從都格大石橋上經過。這座橋見證了羊腸營百姓對李區長的擁護,也見證了紅軍主力從這座橋上走過時沿途播下革命的火種。這樣一座有年代、有教育意義的大石橋理應得到珍惜和保護。讓人十分痛心的是大石橋上方的圍欄、建橋碑、石獅子和橋下的寶刀都被無知村民毀壞了!

這座近百年的老石橋,經歷了百年風吹雨打仍巍然不動,卻奈何不了人為的破壞,讓人非常惋惜。這座堅固、美觀的老石橋寄託著謝校長對富源縣父老鄉親的一片關愛之心。在那個沒有鋼筋、混凝土、沒有起重機,全靠人背馬馱的年代,要建築這樣一座石拱橋是多麼不容易!為了保護老石橋,為了警醒世人,個人認為很有必要在橋頭重新立一塊石碑,重刻當年石碑上的碑文內容,教育後輩子孫要珍惜先輩的心血與汗水,好好保護這座老石拱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