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同除了填了一首詞,還有什麼其它驚人的成就?

俺吃故俺在


李叔同,出家後就是弘一大師。

才華橫溢,音樂、文學、書法俱精,於當時再無二人可與之並列。

李叔同是著名音樂家、美術教育家、書法家、戲劇活動家,是中國話劇的開拓者之一。他從日本留學歸國後,擔任過教師、編輯之職,後剃度為僧,法名演音,號弘一,晚號晚晴老人,後被人尊稱為弘一法師。

作為佛弟子,對弘一大師甚為敬仰!且有幸在福州鼓山親拜過大師的紀念塔。

在民國時期,佛教界,律宗是少有人講,更是少有人推廣踐行的。實在是苦。而弘一大師一己之力,弘揚律宗。精神極為難得。

其修行境界,也是非吾等晚輩所能猜測。圓寂時留下筆墨:悲欣交集,靜然而去。






光頭奶爸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看看他身邊受他影響的人,就知道他的貢獻在哪。

他治印,西泠印社受他影響,至今還有“叔同印藏“。他演戲,是中國話劇的首創者,大師歐陽予倩受他影響,他是把西洋音樂、油畫和戲劇引入中國的第一人。他教書,浙江一師的夏丏尊先生和求學的豐子愷先生都無比尊崇他,以為教育典範。他做和尚,更是踏踏實實,數十年如一日,過午不食,不參加任何高官的宴請,枕衣而臥,一心整理律宗經典,臨終還囑咐身邊人,將他入龕時不能誤傷螻蟻。


俊190277973


弘一法師 有十項一 中國新文化先驅 做人數度風流 佛門半路出家 南山宗律 失傳六百年 先生回復 培養兩位大師豐子凱音樂家劉先生 ……


絲路國際公益


他是中國話劇的開拓者,中國最早的話劇導演、話劇演員。當時風氣未開,沒有女演員,李叔同男扮女裝在日本東京演出話劇《黑奴籲天錄》(改編自美國小說《湯姆叔叔的小屋》)。

1906年留學日本的留學生李叔同、歐陽予倩等創立了中國第一個話劇團體——春柳社,並於1907年在日本東京上演了根據美國作家斯托夫人的小說《湯姆叔叔的小屋》改變的話劇《黑奴籲天錄》,被中國話劇界公認的中國的第一部話劇。


跪射俑


在中國近百年文化發展史中,弘一大師李叔同是學術界公認的通才和奇才,作為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先驅者,他最早將西方油畫、鋼琴、話劇等引入國內,且以擅書法、工詩詞、通丹青、達音律、精金石、善演藝而馳名於世。李叔同是中國話劇運動的先驅、中國話劇的奠基人。他是中國第一個話劇團體“春柳社”的主要成員。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春節演出的那扯《茶花女》,是國人上演的第一部話劇,李叔同在劇中扮演女主角瑪格麗特。後來,他還曾主演《黑奴籲天錄》和獨幕劇《生相憐》、《畫家與其妹》。李叔同的演出在社會上反響極大。李叔同的戲劇活動雖如星光一閃,卻照亮了中國話劇發展的道路,開啟了中國話劇的帷幕。特別是在話劇的佈景設計、化妝、服裝、道具、燈光等許多藝術方面,更是起到了開風氣之先的啟蒙作用。 1896年時的李叔同在音樂方面,李叔同是作詞、作曲的大家,也是國內最早從事樂歌創作取得豐碩成果並有深遠影響的人。他主編了中國第一本音樂期刊《音樂小雜誌》。國內第一個用五線譜作曲的也是他。他在國內最早推廣西方“音樂之王”鋼琴。他在浙江一師講解和聲、對位,是西方樂理傳入中國的第一人,還是“學堂樂歌”的最早推動者之一。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他編輯出版的《國學唱歌集》,被當時的中小學取為教材,他創作的歌曲內容廣泛,形式多樣,主要分三類。一是愛國歌曲,如《祖國歌》、《我的國》、《哀祖國》、《大中華》等;二是抒情歌曲,如《幽居》、《春遊》、《早秋》、《西湖》、《送別》等;三是哲理歌曲,如《落花》、《悲秋》、《晚鐘》、《月》等。李叔同的歌曲大多曲調優美,歌詞琅琅,易於上口,因此傳佈很廣,影響極大。 李叔同是中國最早介紹西洋畫知識的人,也是第一個聘用裸體模特教學的人。他同教育家、作家夏丏尊共同編輯了《木刻版畫集》。他是中國現代版畫藝術的最早創作者和倡導者。他廣泛引進西方的美術派別和藝術思潮,組織西洋畫研究會,其撰寫的《西洋美術史》、《歐洲文學之概觀》、《石膏模型用法》等著述,皆創下同時期國人研究之第一。他在學校美術課中不遺餘力地介紹西方美術發展史和代表性畫家,使中國美術家第一次全面系統地瞭解了世界美術大觀。作為藝術教育家,他在浙江一師授課採用現代教育法,培養出豐子愷、潘天壽、劉質平、吳夢非等一批負有盛名的畫家、音樂家。 李叔同本人在西畫上也卓有建樹。他畫過大量的素描、水粉畫和油畫。人們在今天仍能看到其炭筆素描《少女》、水彩《山茶花》、油畫《祼女》和《自畫像》等作品。更為可貴的是,李叔同不僅大膽引入西方美術,而且十分重視中國傳統繪畫理論和技法,尤其善於將西洋畫法與中國傳統美術融為一體。他與弟子豐子愷合作的《護生畫集》,詩畫合璧,圖文並茂,為世人所稱道。 李叔同在書法藝術上的成就為世人所矚目。他的書法早期脫胎魏碑,筆勢開張,逸宕靈動。後期則自成一體,沖淡樸野,溫婉清拔。特別是出家後的作品,更充滿了超凡的寧靜和雲鶴般的淡遠。這是絢爛至極的平淡、雄健過後的文靜、老成之後的稚樸,恰如他自我表白的那樣:“朽人之字所示者,平淡、恬靜、衝逸 相關紀念(15張) 之致也。” 李叔同的篆刻可謂獨樹一幟。他早年治印從秦漢入手,兼攻浙派。35歲那年入“西泠印社”。39歲在杭州虎跑定慧寺出家前,將平生篆刻作品和藏印贈與“西泠印社”。該社為之築“印冢”並立碑以記其事。治英賞英論印,是終其一生未曾放棄的癖好。他在給友人的信中提道:“刀尾扁尖而平齊若錐狀者,為朽人自意所創。錐形之刀,僅能刻白文,如以鐵筆寫字也。扁尖形之刀可刻朱文,終不免雕琢之痕,不若以錐形刀刻白文能自然之天趣也。”李叔同對印學的貢獻還體現在他對近代篆刻事業的弘揚上。他親自發起成立了繼“西泠印社”之後的又一印學團體——樂石社,定期雅集,並編印印社作品集和史料彙編。這也是在近代篆刻史上領風氣之先之事。 李叔同的詩詞在近代中國文學史上同樣佔有一席之地。他年輕時,即以才華橫溢引起文壇矚目。客居上海時,他將以往所作詩詞手錄為《詩鐘彙編初集》,在“城南文社”社友中傳閱,後又結集《李廬詩鐘》。出家前夕,他將清光緒二十六至三十三年(1900—1907年)間的20多首詩詞自成書卷。其中就有《留別祖國並呈同學諸子》、《哀國民之心死》等不少值得稱道的佳作,表現了作者對國家命運和民生疾苦的深切關注。出家前的五六年間,他還有30餘首歌詞問世。這些作品,通過藝術的手法表達了人們在相同境遇中大都會發生的思想情緒,曾經風靡一時,有的成為經久不衰的傳世之作。 弘一法師對聯語也有濃厚興趣,並有極高的鑑賞和創作水平。尤其是出家後,大師為各地寺院和緇素撰寫的諸多嵌字聯語,更表現出他的奇思妙想和深厚的藝術功底。他在宣傳佛法導引終生佛化過程中,將聯語這一形式作為勸人為善的巧妙手段。他書寫的那些內容深刻、極富哲理的名聯,現也成為警示後人的一筆寶貴的文化藝術財富。 弘一大師對佛學的貢獻,主要體現在他對律宗的研究與弘揚上。弘一大師為振興律 學,不畏艱難,深入研修,潛心戒律,著書說法,實踐躬行。他是近世佛教界倍受尊敬的律宗大師,也是國內外佛教界著名的高僧。 弘一大師入佛初期,除了閱讀僧人必讀的經典,其進修博覽而廣納。何況,他原是個對任何事情,除非不做,做就要做得認真徹底的人。做了和尚,在佛學思想方面,自然也得做出自己的特色。對此,林子青概括說:“弘一大師的佛學思想體系,是以華嚴為鏡,四分律為行,導歸淨土為果的。也就是說,他研究的是華嚴,修持弘揚的是律行,崇信的是淨土法門。他對晉唐諸譯的華嚴經都有精深的研究。曾著有《華嚴集聯三百》,可以窺見其用心之一斑。”弘一法師一生嚴守律宗戒律,悲天憫人,生前每次在坐藤椅之前總是先搖一下,以免藏身其中的小蟲被壓死,其臨終時曾要求弟子在龕腳墊上四碗水,以免螞蟻爬上屍身被不小心燒死,其善心可見一斑。 中國佛教律學,故譯有四大律,即《十誦律》、《四分律》、《摹訶借祗律》、《五分律》。為弘揚律學,弘一大師窮研《四分律》,花了4年時間,著成《四分律比丘戎相表記》。此書和他晚年所撰的《南山律在家備覽略篇》,合為精心撰述的兩大名著。李叔同的 《送別》 長亭外,古道邊, 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 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斛濁酒盡餘歡, 今宵別夢寒。 《送別》曲調取自約翰·p·奧德威作曲的美國歌曲《夢見家和母親》。李叔同在日本留學時,日本歌詞作家犬童球溪採用《夢見家和母親》的旋律填寫了一首名為《旅愁》的歌詞。而李叔同作的《送別》,則取調於犬童球溪的《旅愁》。《送別》不涉教化,意蘊悠長,音樂與文學的結合堪稱完美。歌詞以長短句結構寫成,語言精練,感情真摯,意境深邃。歌曲為單三部曲式結構,每個樂段由兩個樂句構成。第一、三樂段完全相同,音樂起伏平緩,描繪了長亭、古道、夕陽、笛聲等晚景,襯托出寂靜冷落的氣氛。第二樂段第一樂句與前形成鮮明對比,情緒變成激動,似為深沉的感嘆。第二樂句略有變化地再現了第一樂段的第二樂句,恰當地表現了告別友人的離愁情緒。這些相近甚至重複的樂句在歌曲中並未給人以繁瑣、絮叨的印象,反而加強了作品的完整性和統一性,賦予它一種特別的美感。“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淡淡的笛音吹出了離愁,幽美的歌詞寫出了別緒,聽來讓人百感交集。首尾呼應,詩人的感悟:看破紅塵。 這首廣為傳唱的歌曲就是李叔同的代表作。 《送別》-背後故事 李叔同在寫《送別》這首歌詞時,還有一段動人故事。弘一法師在俗時,“天涯五好友”中有位叫許幻園的;有年冬天,大雪紛飛,當時舊上海是一片淒涼;許幻園站在門外喊出李叔同和葉子小姐,說:“叔同兄,我家破產了,咱們後會有期。”說完,揮淚而別,連好友的家門也沒進去。李叔同看著昔日好友遠去的背影,在雪裡站了整整一個小時,連葉子小姐多次的叫聲,彷彿也沒聽見。隨後,李叔同返身回到屋內,把門一關,讓葉子小姐彈琴,他便含淚寫下: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問君此去幾時來,來時莫徘徊的傳世佳作。 《送別》一詞寫的是人間的離別之情,述的是人間美好之緣,構築的卻是人生的天問風景。從歌詞的字裡行間,我們也感悟到人間事事本無常的道理。花開花落,生死無常,何況離別呢!在這首清詞的麗句中,蘊藏著禪意,是一幅生動感人的畫面,作品中充溢著不朽的真情,感動著自己,也感動著熟悉的陌生的人們。在弘一法師的眾多作品裡,從另外一個角度也體現了中國文化的意蘊和精神。“一音入耳來,萬事離心去”。弘一法師的作品充滿了人生哲理,蘊藏著禪意,給人啟迪,寧靜淡雅。法師的詞象一杯清香的茶,清淡純淨,淡中知真味。 從李叔同在不同時期的作品中可以看出,追求人生的圓滿境界和對社會的責任感,他的臨終絕筆“悲欣交集”充分說明了這一事實;李叔同一生有三個過程:認識自我,超越自我,完善自我。 對他的一生,趙樸初居士有詩為證: 深悲早現茶花女, 勝願終成苦行僧, 無盡奇珍供世眼, 一輪圓月耀天心。 李叔同是我國現代歌史的啟蒙先驅。接受了歐洲音樂文化的李叔同,把一些歐洲歌曲的現成曲調拿來,由他自己填寫了新詞。這些歌曾在全國範圍內廣為傳播。曲調帶著強烈的外來色彩,歌詞帶著濃重的舊體詩詞的韻調,這便是最初的,也是宣告一個新的時代已經到來的歌。李叔同用這樣的歌完成了啟蒙者的歷史任務。 李叔同不僅是中國“學堂樂歌”最為傑出的作者,而且較早注意將民族傳統文化遺產作為學堂樂歌的題材。他於1905年編印出版的供學校教學用的《國學唱歌集》,即從《詩經》、《楚辭》和古詩詞中選出13篇,配以西洋和日本曲調,連同兩首崑曲的譯譜合集而成的。其中的《祖國歌》,還是當時為數較少、以中國民間曲調來填詞的一首學堂樂歌,激發了學生的愛國熱情。不久他東渡日本,學習西方音樂、美術、戲劇理論,主攻鋼琴。曾創辦我國第一部音樂刊物《音樂小雜誌》,竭力提倡音樂“琢磨道德,促社會之健全,陶冶性情,感精神之粹美”的社會教育功能。同時發表了《我的國》、《隋堤柳》等懷國憂民的樂歌。 李叔同一生迄今留存的樂歌作品70餘首。編作的樂歌繼承了中國古典詩詞的優良傳統,大多為借景抒情之作,填配的文辭依永秀麗,聲轍抑揚頓挫有致,意境深遠而富於韻味。加上他具有較為全面的中西音樂文化修養,選用的多為歐美各國的通俗名曲,曲調優美動人,清新流暢,詞曲的結合貼切順達,相得益彰,達到了很高的藝術水平。因此,他的樂歌作品廣為青年學生和知識分子喜愛,像《送別》、《憶兒時》、《夢》、《西湖》等,特別是《送別》,先後被電影《早春二月》、《城南舊事》成功地選作插曲或主題歌。


luckykiss147005398


弘一法師佛學成就,沒出家前,大膽引入西方油畫、鋼琴、話劇進入中國,出演茶花女舞臺劇大獲成功,寫了很多廣為流傳的詩詞,培養出豐子愷、潘天壽、劉質平、吳夢非等一批負有盛名的畫家、音樂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