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同經歷繁華最後做和尚,你怎麼看待這事這人?

林蒔薇


弘一法師可能是近代以來最為人樂道的和尚了吧,畢竟這種才子出家的故事,非常容易吸引人。

我們常聽到許多讚揚他的人,也聽到許多詆譭他的人,但我想,其實這些都只是名氣帶來的影響力,和真正的他可能都不太有關係。瞭解一個身邊的人都不是一個簡單的事,何況一個離我們遠去的人呢。

世界上的所有生物之中,大概人的層次是最複雜的,由於智力、性情的差異之大,讓人不太容易瞭解另一個人。所以評鑑古人其實是一件頗為滑稽的事。

我們只能從那些故事中去尋一些話頭而已。關於李叔同,弘一法師,這前後身份的突然轉換,幾乎是集中在有關他的所有話題中的焦點。畢竟,大多數人一生之中也並沒有過這樣的鉅變。

那麼一個平凡的人如何去了解他呢,換句話說,一個連他的某一項才能都不具備的人,怎麼能夠知道這個滿身才華的人丟掉才華去尋找的是什麼呢?

所以只有在某種程度上接近他的人,才有可能瞭解他。那麼,一個沒有文藝的認知,沒有佛學的基礎的人,可能很難參與到這個話題中來。因為你不通文藝,就無從瞭解他前半生的光華璀璨,不通佛學,就無從瞭解他後半生的寂靜莊嚴。

深悲早現茶花女,勝願終成苦行僧。

無數奇珍供世眼,一輪明月耀天心。

這短短四句,濃縮了他的一生。他在文藝上的貢獻是非常多的,早年在日本留學,演了話劇《茶花女》,回國後不僅把舞臺戲劇帶回來,還把西方繪畫也帶進來,把西洋音樂也帶回來,把新的文藝思想也帶回來。那個時期的他,應該是一時風光無兩的吧,文學與藝術,貫穿他的生命,讓他全面開花。似乎所有與美相關的事物,他都有天賦。

這是基於一個人的慈悲與同情心,所以敏感細膩的他懷著最深厚的情感,企圖用藝術來書寫人生。本來對於個人而言,這實在是最好的一種人生道路,但生命裡仍然有別的東西攪擾著他的精神。家道的衰落,民族的屈辱,百姓的苦難,一樁樁一件件,都無法讓人漠視。一個人自我苟全的話,應該會容易點吧,但他不可能是這樣的人。

他不得不透過藝術的那邊去,去直追生命的根本。因為只有瞭解了人生的根本,才能得到真正的解脫,也才有資格說擁有了人生觀,更重要的,才會知道應該對眾生對世界抱有怎樣的態度。藝術的格局終究是小了點,和他的廣闊胸懷已經有了裂隙了,那麼抉擇就必然要發生,要麼縮回去,要麼往前去。

可以說,他的心性註定了他天生就是個和尚,只等機緣到來,就要撒手便行。一個人但凡有了對眾生的大悲心,有了追求真相的勝願心,那麼他或遲或早,都會接觸到宗教,這是這一類人的宿命。因為他們很容易看透世間的表象,瞭解到世俗中的一切追求的背後,其實只是暴力,只是貪婪,只是愚痴。

那麼繁華落盡,便是夢醒時分。夢醒之期,便是歸家的時節因緣了。許多人說他拋妻棄子,有違人倫,其實只是大多數人還沒有真正瞭解所謂的人倫,到底意味著什麼,背後的原理是什麼。一旦瞭解了,就知道人們用來束縛自己的那些東西,本質都是荒誕的,經不起推敲的。

他作為一個僧人最後的影響力,難道不比他作為一個藝術家更有意義嗎?從美走向真,實則是人生的必然。如果沒有,只是你還在半路上而已,或遲或速,你終究還是會到達那裡的。如果你現前只能揹負著慾望前行,那也沒關係,只是時間沒到而已,終有一天,你還是會成為主人,而非奴僕,成為解脫尊者,而非五欲凡夫,不過是他先走一步,為大家做先驅和引路人。


魚生文化雜談


一個人的選擇需要我們去猜測嗎?或許因為厭倦虛偽,也或許因為身體原因,也或許個人信仰等等。只要沒愧對天地還輪不到我輩評論異想🙏🙏🙏選擇是一個人的自由!

如果說他出家拋卻紅塵伴侶有過,試問一些革命先烈為了自己信仰,不惜犧牲生命。大處說是英雄值得我們歌頌,那他紅塵中的親人又當如何?個人認為只要不去做傷天害理事情,怎麼選擇都沒錯。就是因為有人為我們負重前行,生活才如此美好!


空27165


1、很不負責任的一個男人,不如一個豬八戒。

2、晚年腎炎,早年進妓院造成的。花花公子,不務正業。

3、不懂禮數,日本老婆來找他,起碼可以盡一個友人、朋友接待她。丟中國人的臉。無情無義,一夜夫妻百日恩,古訓丟到哪裡去????

4、做事無毅力,半途而廢,本想去泰國,可到廈門,就不去泰國了。


鄭遊山


李叔同創作的詞作《離別》一詩:“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指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這是一曲多麼哀怨的歌啊,字裡行間透露出來的,是對人世無常的深深的嘆息,他把人生功名看透了,他把塵世生死看透了,更把名利和一切悲歡離合看透了,寫下悲欣交集。因此,他只能遠去,在孤寂中尋找生命存在的理由,尋找靈魂的家園。他從藝術到宗教,達到人生最高層級了。


灞陵山水


李叔同是近代歷史上偉大得近乎不出世的傳奇人物。

填詞一曲《送別》訴說不盡人世間悲歡離合的不了情;自編自導自演一出《茶花女》開創了現代中西文化交流的先河;書法作品自成一家,沒有一絲煙火氣;“學佛更需愛國”的情懷令人神往;詮釋“律宗”讓佛學發揚光大;為草菴摩尼教認祖歸宗解疑釋惑;彌留之際絕筆“悲欣交集”大徹大悟體察人生真諦…

李叔同原繫上海十里洋場的翩翩佳公子,留戀風花雪月中無比倜儻,一夜之間醍醐灌頂勘破滾滾紅塵,倏然蛻變為律宗得道高僧,之間反差讓世人瞠目結舌,是學界百年不解之謎。其實,許多聰明人看破不說破,本人淺薄,實話實說:無非二個原因~個人身患難予治癒的梅毒,或者陽萎不舉。妖嬈女子,卿本佳人,然…事物發展有個規律:物極必反!

這樣揣摩這位了不起的稱得上“大師”的大人物,有點兒“大不敬”哦!


訥於行


孬種。孬到無以復加的孬種。為了自己不敢承擔責任卻又不敢承認的真正理由,把負擔全部留給年輕妻子及出生不久的幼兒。連自己家都顧不好,還掰什麼大智大慧?你要去做你的自了漢,可以,請先賺足足夠家庭生活無憂的銀子,再去自己瀟灑去。丟下弱妻幼兒自生自滅而還能理直氣壯的四大皆空,若是佛祖庇護這樣的人,這樣的佛祖不信也罷!


初墨濃濃


普通人的思維維度在一個層面的 不論貧賤富貴都如同一個竹簍裡的螃蟹 相互牽制 愛護 難以爬出,而偶有悟到者 就像爬出竹簍的螃蟹,李叔同出家時也說的很明白:就當他突然病故了 家人朋友們還是繼續會生活。這就是思維維度已經不在一個層面了 拉扯無益,人類這麼難得出一個悟道者 說親情 友情 愛情來牽絆住他,可悲,若絆住了 那李叔同就只是一個普通人裡的佼佼者而已 不足以論高人。


墨漠靜閱


都一樣繁華過後一場空,一揚夢。不是嗎?什麼是你的!肉體都不是你的!你還執著什麼?阿彌陀佛!



daliu15


李叔同先生歷經人間繁華、滄桑,體悟到世間名利財色一切皆如夢幻泡影,深刻理解到萬法皆空,因果不空之真理,捨棄私情小愛擴大長情大愛,出家淨修梵行,弘揚佛法普度眾生,淨化人心造福社會,弘一法師的經歷是我們凡夫學習的榜樣![祈禱][祈禱][祈禱]


許木林——大元草


李叔同和佛家的緣份是從小就有的,小時候就經常去寺院親近僧人,學會了蒙山施食,施食增福報,所以他的人生像開了掛,一路高歌猛進,從學生期的學霸到年輕時的高富帥再到中年的名士,到了晚年,他的福報達到極致,出家以期能窺破生死間的秘密,而普通人晚年則要面對老病死所帶來的巨大痛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