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如何欣賞李叔同的書法?

歐陽子說


圈裡看到松風閣先生髮了這個答題,正好這兩天我也談到李叔同弘一法師的書法。所以,不如也回答一下“如何欣賞李叔同的書法”。我是千千千里馬。其實,這個標題嚴格說是有問題的。

問題在哪?千千千里馬給你說說這裡面的道理。

我們大家都知道的弘一法師的俗名叫李叔同。


李叔同是一個富家弟子。早年留學日本學習藝術。包括音樂,戲劇和繪畫。他在日本演出由法國大仲馬的小說改編的《茶花女》話劇,是中國話劇史上最早的話劇。他的素描繪畫作品,是中國最早的素描。

李叔同回國以後創辦新式學校,倡導新學,是民國時代最早的教育家。

李叔同早年的書法藝術作品,包括了書法諸體。尤其在隸書、篆書、魏碑用功甚勤,書法造詣非常深厚。

所以,李叔同的弟子很多,而且優秀學者也很多,其中漫畫家、翻譯家、文學家豐子愷和教育家夏尊丏最為著名。

但是,李叔同1930以後,就不再是李叔同了。他成為佛門弟子,法號弘一法師。

這一時期,李叔同的入世思想完全破滅,他有一個出名的格言說:唸佛救國,救國必須唸佛。

所以,李叔同是一個入世的教育家,他的書法有古意和熱情的進取,而成為佛門弟子的李叔同是一個徹底改造自己轉變自己的弘一法師。

成為弘一法師的李叔同晚年。書法風格也與他的精神一樣大變。

所以,李叔同是兩個不同時期是精神的人物。


從書法來說,晚年的弘一法師的書法,更有創造性,所以,人們也非常稱道他晚年的書法。

這些書法有什麼特點呢?

第一,字體較長,筆畫較少變化,沒有大開大合的動勢,佈局疏密分明,有一定的誇張,但是,非常沖淡。

第二,沒有明顯的繼承關係。不是隸書,也不是草書,也不是行書,所以,風格鮮明。

第三,意境深遠,凝練脫俗。欣賞弘一法師晚年的作品,你彷彿進入到一個完全脫離世俗的清淨世界。這是弘一法師的書法靈魂,也是他的深刻美學遺產。

第四,章法蕭散。弘一法師晚年書法作品的章法,非常反常。

他一去早年字字相依的茂密,轉而是字字距離較大的孤寂蕭疏,好像一個一個的字,互相沒有了聯繫,這種章法是歷代書法家都沒有的。這大概與他禪定的佛境很有關係。

他用書法的章法意境體現了自己的唸佛意志。

以上千千千裡馬的個人意見,歡迎你的批評補充。



千千千里馬


孟子說:知人論世。欣賞李叔同的書法,就必然要了解李叔同這個人。

李叔同先生那首《送別》幾乎可以說是家喻戶曉。李叔同其一生主要的貢獻和成就在話劇、音樂和繪畫藝術上。

將傳統的東方藝術以及西方藝術理念相結合。在多個領域開創了第一。

然而就在他一生事業到達頂峰的時候,李叔同選擇了歸入佛門。

這一舉動也是我們欣賞李叔同先生書法的鑰匙。

李叔同先生在未出家之前,書法就已經很好了。在碑學和帖學方面都有很不錯的成就。

然而出家以後,李叔同先生的書法就變得如同佛僧一般,清新淡雅,用筆圓潤,由內而外的通透明鏡。其筆畫和結構上的處理、安排猶如嬰兒一般可愛。

而欣賞李叔同的書法,就要理解李叔同在出家前後的心理變化,尤其是對於書法的態度變化。

對於自己歷經大半人生而換來的成就和事業,李叔同用八個字來總結“一無是處,一無可取”。

因此,持有否定態度的李叔同,自然在書法上就放下了自己生前所有的藝術觀點、主張,甚至是書法技巧,在書法上返璞歸真。

理解了這一點,我們再來看李叔同的書法,就如同見到佛一樣,令人心靜和感動,任何世俗的念頭,在他面前,都是褻瀆。


松風閣書法日講


關於李叔同,做為一名學佛居士,其實並不陌生,《三寶歌》把佛菩薩的雄勁崇高、大慈大悲的形象用文筆淋漓的刻畫了出來。

李叔同,幼名成蹊,學名文濤,字叔同,出家號弘一法師,律宗第十一代世祖,他終身以教印心,以律嚴身!其中“以戒為師”直指末法時代慈憫的佛陀在滅度前仍對眾生不離不棄,指引的求法成佛的必走路徑


李叔同祖籍浙江,生於天津,父親是同治進士,官至吏部主事,後來辭官經商,成為一帶首富,其父信佛,在李叔同五歲時,其父逝,家中人延請高僧誦《金剛經》超度之,遂終身與佛結緣,李叔同早期臨摩書法多出魏書,故書體秀麗,挺健瀟灑,但深受佛家感化後,則漸而超凡,飄逸直至謹嚴,克律,明淨了

李叔同多才多藝,縱橫詩文、詞曲、繪畫等,但在出家後這些才藝多遭摒棄,唯以書法傳世,不過皆是一位學佛傳士對眾生的一種“廣結善緣,普度眾生”的殷勤冀望罷了。



63歲,於示寂前,弟子祈問弘一法師一生心得,對往生或世間事還有什麼交代,老法師令拿紙筆寫出了

如斯感受。3日後,安祥示寂!

如今對弘一法師書法的誤區多是出於對醜書的抨擊,殊不知,禪茶一味,若能沉心洗瀲,觀以一花一葉,孤芳致潔,昏波不染,成就慧業則何期不能辨別優劣雅趣呢?


塗非山人


你好,很高興能與你探討這個問題。

我認為欣賞一個書家的作品應該首先去了解這個人和他所處的社會背景,同時應該用一個階段性的審視態度去深入瞭解,對於李叔同先生,我們最少應該分為出家前與出家後,再進一步應該分為早期、中期、晚期、臨終幾個階段,這樣才能更好的去探討這個問題。

私以為:李叔同與弘一法師不同,前者是有才華橫溢,詩文書畫無所不能的風流才子,而後者是悲天憫人、普度眾生的得道高僧。心境不同,流露的感情自然不同,對這個世界的認識改變了,筆尖下的文字也就迥異了,變化是永恆的。

(李叔同早期作品)

一些書法前輩曾做過詳細的總結,李叔同先生早年精習“張猛龍碑”,筆法精湛,那個時期所創作的作品可以說是典型的書法作品。

出家後,其書法風格發生了比較大的轉變,看上去十分質樸、單純,有返樸歸真的韻味。弘一法師所處的時代,社會動盪、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這樣的時代背景下,造就了弘一法師極其強烈的普度眾生的信念,併為之努力。

縱觀弘一法師後期的人生經歷,為戒律精嚴之頭陀,傾心西極,選擇了佛教宗派中最重修持的律宗,並身體力行,全心投入。在治學育人方面得到那個時代人們最大的肯定。

現在我們去欣賞其書法作品時,更多的是懷著一種敬畏之心。這種敬畏,每個人有每個人的理解,在不同的理解中,也就有了千變萬化的好,最終變為美美與共天下大同之勢,以上就是我淺顯的認識!




筆下春風


李叔同即是弘一法師,他是一個奇才,無所不通,最後出家,一首《送別》讓人歎為觀止,讓人們體會到了為什麼詞句可以流傳千古!

李叔同是著名音樂家、美術教育家、書法家、戲劇活動家,是中國話劇的開拓者之一。他從日本留學歸國後,擔任過教師、編輯之職,後剃度為僧,法名演音,號弘一,晚號晚晴老人,後被人尊稱為弘一法師。

李叔同在各個領域成就非凡,多少人贊他是奇才,1942年圓寂於泉州不二祠溫陵養老院晚晴室。留下“悲欣交集”四字。

在他的這些成就中,書法也是廣為人們注意的,他的書法前後發生了很大變化,也就是他出家前和出家後的字可以說截然不同了。來看一下對比。

這是他出家前的字。


這是他出家後的字。

從這兩幅字,我們可以看出前後的區別,他早年的字可以說是很有功力的,在書法上是下了功夫的,可是出家後的字,我們看來卻如小孩子的筆跡。我本人才疏學淺,不足以道明白,我借用田蘊章教授的話來解釋。

田蘊章教授在節目裡也曾談到李叔同的書法,他說我們不能以凡夫俗子的眼光來看待李叔同的字,李叔同是大師,他已不拘泥於書法的條條框框,信筆而為,這恰是率真的體現,是貴在天真,妙在自然的做法!

我覺得田蘊章老師講得挺有道理,李叔同的書法不能簡單用好壞二字來評價,他的書法已經超越了一定的境界,是自然而出的,當然了,一般人這樣是不行的!

對於這個問題,大傢伙有什麼看法呢?

我是鐵匠的頭髮,如有高見,歡迎留言評論,謝謝支持!


存希齋書法


李叔同年輕的時候學的《龍門二十品》出家之後褪去火氣收藏稜角,迴歸空靈,天真爛漫


東野牧者聊書法


非常贊同松風閣與raiyu7的解說!

其中,我又特別認可raiyu7的總結:

大師的字,不是藝術的字,是參悟得道後“無心”的字,因無所住而生其心,無心即有最大的慈悲心,可容天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