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弘一法師的書法究竟好在哪裡?

即之愈希


我是個出家人,喜歡書法,所以我認為有一點資格回答一下,說錯見諒!

因為弘一是學律的,所以我們都稱之為弘一律師!出家之前不否認李叔同是多才多藝之人!第一個將話劇引入中國,經典的“送別”等等就不多說,大家都知道,才子多情!李叔同也沒閒著,幾任妻子!最後還是個日本裸模,據傳是他將失傳的四分律戒本從日本帶回,但無法考證。皈依佛門之後宛如開悟!追尋近乎自虐式的戒律要求自己!曾經閉關幾年,自知時至時還叮囑不要壓到螞蟻!綜上所述,(原諒我不敬)這就是一個多才多藝的紈絝子弟最終醒悟的一生!那麼他到了生命的盡頭(或是說再輪迴的開始)交代了些什麼?應該就是就是佛法的不爭,是眾生平等!是返璞歸真!但是!我想說幾句;


題款格式不妥!沙門(比丘)應在法號之上!

此處題款“支那”二字什麼意思?

按理來說律師出家前就是個才子,書法也見一斑,這種錯誤不應該,猜測雖然生活上嚴持戒律,思想上還有所欠妥!不然怎麼解釋?,要不就是這些字就是假的,我面壁!按理說議論前輩修行就是過,但是我還是想說,為什麼大家都知道陳曉旭李娜出家了?因為是名人!哪個行業也得名人效應!懂否?現在的佛法叫行業了!罪過!

律師後期的字是想表達佛法的眾生平等!別在意色相!拋棄一切法,寫字就是寫字,識得就好!然而被後人憑空揣摩出大量信息!(看回復有高人恨不得從弘一律師字裡體會出華嚴經的奧義!服了這慧根了,你咋不上天呢?)!大巧若拙?醜書橫行!



此回覆如果影響到了某些人的收益!不好意思!你打我!來吧!


荒漠胡楊


一、欣賞書法作品之難

我覺得你這樣的感覺一點都沒錯,弘一法師就是那樣的人,弘一法師的作品也是這樣。或者說書法作品歷來如此,他只能給人以模糊的意象,而不是清晰具體的存在,這也是我們欣賞書法的難點,重點所在。

我們可以整體感知這一幅作品具體的好,他好在什麼樣子,但是具體哪裡是他變的好,是他讓人感覺非常好,這又是另外一番功夫了。

二、拆分

我們可以從書法的筆法、結構、章法三個層面來分析為什麼或者是怎樣去感知一個作家、一個書法家的書法作品。

三、筆法分析

弘一法師的字體筆法以及筆畫造型,非常細膩溫潤,而且你在弘一法師的作品裡根本就看不到任何方硬或者尖銳的東西存在。每一個筆畫都是那樣溫潤秀雅,外表非常潤滑,每一點稜角,因此,沒一個筆畫都像是被拋了光,上了蠟的寶石珠玉,閃閃發光,非常惹眼,這也是他的書法顯得溫潤的原因。

四、結構分析

弘一法師在結字方面,尤其是漢字筆畫的造型處理方面,簡直是一個天才的人物,為了表現自己心目中那種淡泊功利、與世無爭、忘我之境的精神狀態。在書寫的過程中,著意將一個字的結構故意寫散,筆畫相對縮小,因此在一個字之中也留有縫隙和餘地,者是非常明智的舉動。這樣一來,弘一法師在看似漫不經心的書寫中,透露自己內心的情感世界,那種天人合一、毫無波瀾的心境,便顯得淋漓盡致。

雖然鬆散的結構非常令人乏味,也顯得很幼稚。但是弘一法師畢竟是弘一法師,這樣的處理。非但沒有乏味,而且還繞有情趣,顯得非常有童趣、童真。這大概也是佛家追求的最高境界吧,崇尚天真自然。捻花而笑,參悟佛禪。

五、章法分析

弘一法師在章法上的處理基本上和筆法是一致的,沒有可以找尋齊整,沒有刻意安排,而是隨性自然,自然地書寫流淌,讓自己的真摯感情伴隨書寫的過程滲透在作品黑白線條的世界裡。這一點也使得他的作品有一種超脫不俗之氣撲面而來。


松風閣書法日講



俗話說,書如其人,字如其人。一個人是什麼樣的精神狀態和心理狀態,那麼,他寫出來的書法就是什麼樣子。

弘一法師原名李叔同,他在1918年,39歲時,入虎跑定慧寺正式出家,才有了這個法號。

後世把弘一法師評為上世紀10大書法家之一,是對他公正的評價。可以說,他是藝術天才,在文學、音樂、書法、油畫、戲劇等方面,都有突出成就,他的全能和博學多才,完全可以媲美宋代全才蘇軾。


在入佛門後,弘一的思想境界提升了很多,加上他在其它藝術門類的深刻見地,所有這些優勢加起來,把他的書法滋養得非常耐看,表現出幾個顯而易見的風格。

一、靜氣。

他的書法嫻靜平和,既吸收了魏碑的沉穩,又融合了楷書的平正,從而生髮出一種柔中帶剛的寧靜,讓人看著很舒服,猶如聆聽舒緩的輕音樂,能去除心中浮躁之氣。這完全是他內心的自然流露。

二、書卷氣。

書卷氣是由內至外自然散發出來的,假裝不來,它是讀萬卷書後凝結成的儒雅氣質的外在流露,給人不驕不躁,不亢不卑之感,是書法家骨子裡的一種文化自信的表現。


文學修養深厚的書法家,大多能捕捉到書法的書卷氣,如歷史上的蘇軾就是代表,弘一同樣是代表。

三、具有禪意和天真散淡的氣質。

這個特點主要還是源於他的心態和性情所致。

我覺得,弘一法師應該是借鑑和領悟了同是高僧的日本19世紀著名書法家良寬書法作品的風格,給人強烈的禪意,看著是那樣的清寂和淡定,彷彿是一朵出淤泥而不染的蓮花,沒有塵世的煙火氣。


鴻鵠迎罡


1、這個問題很有意思。對於大部分欣賞者來說,弘一法師的書法是看不出有什麼好的,可是專家和主流媒體都說好,這是為什麼呢?專家們都在裝逼嗎?非也!麓風軒覺得有必要再來談一談這個問題。

(弘一法師絕筆)


2、看所附幾幅弘一書法,看起來沒有很多技巧,非常的平靜。弘一法師自己曾說:“朽人的字所示者,平淡、恬靜、衝逸之致也。”意思就是說,我就是要用最減省的筆畫勾勒出凝鍊、寧靜、衝逸、平淡虛靈的空間。

(弘一法師書法)


3、對於書法,有的人追求技巧精到,有的人追求氣勢磅礴,有得人追求蒼茫渾厚......而弘一法師呢?他追求的是禪一般的寂靜、平淡和空靈,落筆輕清,彷彿無一點塵世煙火氣,這就是他作品的風格,他作品精彩所在!

(弘一法師書法)


4、弘一法師認為最上乘的字是從佛法中得來的,字帶禪意,佛在心頭。極力排斥匠人的機巧用心,把各種技法都省略掉了。筆法變化上微乎其微,傳統的技巧蕩然無存。他的書法,正像他的人一樣,一念放下,萬般從容。


(弘一法師書法)


5、有人說,不好就是不好,說得那麼冠冕堂皇無非是找寫不好的藉口!其實,弘一法師不是不懂書法技巧,不是不會寫俗字,他臨寫的古代碑帖幾乎可以以假亂真。他寧願放棄這些大技巧,放棄傳統,就像他放棄塵世間的一切繁華,隻身皈依佛門——這是另一種境界,只是我們大部分人,無法領悟其中之美。

(弘一法師臨習魏碑)


歡迎網友留言交流!


更多書法技巧與精彩內容,請關注【麓風軒】

書法公益課堂,寫字經驗分享!


麓風軒


弘一法師年輕時候未出家的作品依舊是穩紮穩打的楷書路子,所以從其出家之後的作品中能夠看出間架結構的穩定。出家後改變最大的就是其線條的感覺,線條恢復到篆隸的圓筆上。古意濃厚。附弘一法師1931年作品



書法探微


首先,弘一法師的字不能稱“好”,因為在佛道的人是沒有好壞的分別心的。眾生平等,有了好壞之分,就有了很多的分別心。再者,真的按照書法法度的嚴格要求,弘一法師的字也稱不上好。因為它在六度六塵之外,不在世俗的“好壞”範疇。

所以弘一法師的只能稱作“妙”。

那麼妙在何處?妙在沒有法度,就是最大的法度。

之所以沒有法度,是因為它超脫了真草隸篆的所有書法之法,在一切書法的法度之外,他是超脫的,是在另一個淨域的範疇。金剛經認為,一切有為之法,皆是無為之法。在有為和無為之間,在入世與出世之間,弘一法師的字行走在一個自由的邊沿。

所以學習弘一法師的字,至今無出其右者。原因就在你達不到他那個境界,你不在他的那個境界之內。字就是心。你沒有那個沒有法度之心,就練不了弘一法師的字。

弘一法師的心,在去世去俗去觀去唸之中,那是比孩童更純潔的本真之心。那是妙法蓮花之心。看似無形,實則有形。看似無度,實則有度。



其實我們沒有必要去完全學習法師的字體。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經歷,生活體驗。每個人的性格都不一樣,而且每個人的審美也有所不同。所以眾生平等,所以如果趨向自己心的本真,都可以寫出屬於自己的字來,你的字與你的身心靈合一,那就會臻入一種境界。那就會與眾不同。也同樣可以超凡面脫俗。

一花亦真。每一朵花都是一個天堂。所以你也有屬於自己的天堂。屬於你的字,自在你的天堂。


大師心理


高山流水 又見悲欣——追緬弘一老人圓寂75週年


弘一大師俗名李叔同,他的可貴之處,不僅在於諸多藝術的造詣,尤為難得的,是他一生始終恪守奉行 “士先器識而後文藝” 的藝術觀。這對當下藝術領域的發展,以及精神傳承等,都有非常難得的現實意義。李叔同出家以後,棄捨諸藝,獨書法不廢,並將此作為利益世間的善巧方便。

弘一大師說:“朽人的字就是法”。一心說:“我的法就是字”。

一心,1971年生,弘一研究專家。多年來,一心一直在用一顆靠近弘一大師的心,來降伏自己的心。

究竟什麼是弘一大師的內心?什麼是弘一大師的精神?在弘體童真稚拙的外形裡,包裹著百歲長者的大智慧;在去盡鉛華的簡約的線條內,有著百鍊鋼化繞指柔的張力;在通篇看似漫不經心的佈局中,每個字有如論道君子般的從容。一心希望通過他所創作的弘體書法作品,帶觀眾進入淨、靜、敬的狀態,這也是尋味藝術之道。

本次將展出84件作品,展覽以一心的書法為顯軸,並以裝裱、影像作品為隱軸,穿插並陳,呈現弘公至真至簡之道。

此主題的靈感來自有感於弘一大師一生敦品勵德,士先器識而後文藝之高尚情操。師出家後以書法為方便,普利十方,悲心未已。其後期獨創的弘體書法與其自身的人格水乳交融,溶於一體。

“弘書演道”蘊含二義

其一,大師晚年嘗夫子自道:"朽人的字就是法。"其書與道,確實難分彼此。大師法號弘一,法名演音。此處"弘書"即指弘一之書,"演道"即指演音之道。合之即是:弘一之書,即是演音之道。

其二,前人已往,來者不息。弘一精神崇高的人文價值有待後人去挖掘、繼承、弘揚、推演,並薪火相傳。是為"弘書演道"主題的緣起和立意所在。

該作以方正為佈局,不偏不倚,以喻恭敬;略款,以示無我;鈐印於中,以顯正心。


愛我中華文明


這是弘一法師李叔同圓寂前留下的四個字--“悲欣交集”,理解和評價一個人的書法應該和時代背景以及個人經歷聯繫起來,縱觀大師一生,少年風流倜儻,中年受三皈依,號弘一,在虎跑寺正式出家。大師一生造詣極高,動亂的年代,他的內心是平淡、恬靜、衝逸的,他的作品難見稜角,這就是外人所臨摹不出來的,當一個人的涵養極高時,就有一種外在的力量,讓人敬畏,我想弘一法師的書法作品應該和他本人一樣高尚,一樣令人敬畏。


筆下春風


清微淡遠,不著塵煙。

瘦勁通達,平和內斂。

悲憫蒼生,心燈點燃。

無上清涼,沉靜安然。

品弘一法師書法有感




薪火之路


弘一法師的書法,特別是出家後,慢慢地實現了佛教律宗苦修的兌變。

像一個個鵝卵石,經歷了從山上風吹日曬的風化,經歷了天崩地裂的爆炸,經歷了山谷的打磨,經歷了河水的翻滾,最後終於沉澱下來。沒有了鋒利的稜角,沒有了世俗的做作,沒有了得失的憂患,宛如初生的嬰兒,裸露身體,珠圓玉潤,自然而然。

此種境界的書法如同弘一法師本人,筆筆有佛,字字珠璣,不是軟弱無助,而是處處顯示出“看破”“放下”的佛法真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