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續聊一聊北京話,順帶說說北京的“禮兒”和“理兒”


繼續聊一聊北京話,順帶說說北京的“禮兒”和“理兒”

最初由“豪橫”引發的話題,閒的沒事兒,寫了兩篇文章,也看了一些網友的評論,覺得很有意思,所以想再囉嗦幾句。

關於“豪橫”,有南城的大爺,大媽,大叔,大嬸,大哥,大姐(不知該如何準確稱呼,您挑一個合適的),說是沒聽過這個詞,也有的說在老舍先生的作品中聽到過這個詞,還有的說在評書中聽到過。我談談我的想法,“豪橫”這詞也許在解放前有,解放後就逐漸消失了。但更有可能的是這個詞只是在影視文學作品中有。正如有一位網友留言的那樣,“豪橫”是“牛X”的雅化,畢竟在影視文學作品中,不能老把“牛X”掛嘴邊,這樣實在是不雅。

評論中,還有人提到“咋兒了”這個詞,或者說“咋兒”這個發音,說這不是北京話。有位網友據此認為我是“唐山老塔兒”,我可以肯定的說,我不是唐山的,正宗北京遠郊區縣人士,而且家裡幾輩人也和唐山扯不上關係。不過“老塔兒”我認,不住二環內,不在四九城兒,爺爺輩還是種地的,父輩才農轉非。幾十年了,晚們村也變成晚們院兒了。我也細細的琢磨了一下,確實在趙麗蓉老師的小品中經常聽到這個詞,但這個詞或這個音應該不止是唐山說,我打小兒也說,我周邊的人也都說,說了也有幾十年了。“你今兒是咋兒了,淨出錯”,“你瞅我這身兒衣服咋兒樣?新買的”。希望也有這麼說的人挺我一下,也證明一下咱們不是“唐山老塔兒”。

為了弄明白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分歧,我這兩天特意看了一下電影《老炮兒》,也看了幾集的電視劇《情滿四合院》,裡面的“六爺”和“傻柱兒”算是北京人,還是四九城裡面的,他們說話應該有代表性。看完之後發現,確實沒聽見他們說“咋兒”或“咋兒了”。可能分歧就在這兒,城裡人不說“咋兒了”,只有晚們郊區的說。

之前說過,北京有廣義上北京,16個區,也有狹義上的北京,二環內,皇城根兒。那麼北京話也有廣義和狹義之分,老北京話算是狹義上的北京話了,希望能傳承的,也是這部分老北京話了。

突然想起個事兒,對於叔的稱呼。二叔的叔,不發“書”的音,發“收”,二叔兒=二“收”。我聽過好幾個區的人這麼叫,而且河北滄州那邊也是這麼叫,也許是滄州傳到北京這邊來的,還沒具體考證。以後閒的沒事,可以研究一下。

看完《老炮兒》,“六爺”講禮兒也講理兒,這是咱北京人。電影開頭是個問路的事,我也想起之前一個事兒來,也是問路的事兒。夏天,晚上,路邊乘涼,一個開車的停在我們跟前,搖下窗戶,一男的張嘴就問:“唉,知道北京怎麼走嗎?”我瞅他這麼說,沒想搭理他,我一哥們兒倒是搭茬了,“還遠著呢,您順著這路往前走,前邊路口左轉後一直走,看見山了,你再打聽一下。”那人聽了,就“嗯”了一聲,搖上窗戶就走了。他走之後,我跟我哥們兒說:“有點兒損吧。”我哥們兒笑笑說:“這樣的主兒,就得這麼治他,讓他知道知道以後該咋兒問路。”我另一個哥們兒說:“他過會兒再問路,要還是這德行,會不會一竿子支承德去了?”我們聽了,哈哈大笑,後來也不知道這大哥開哪去了,現在想想,是有點兒損。問道兒是個小事兒,但在北京問道兒得有規矩,這就是“禮兒”。

繼續聊一聊北京話,順帶說說北京的“禮兒”和“理兒”


繼續聊一聊北京話,順帶說說北京的“禮兒”和“理兒”


繼續聊一聊北京話,順帶說說北京的“禮兒”和“理兒”

一碼歸一碼,事兒要一件件的了。在我小時候,也秉承這一原則,這應該算是北京的“理兒”了。其實北京的“理兒”還有很多,懂的,自然不用多講,不懂的,一時半會兒也學不會。

很可惜,現在的年輕一代,“禮兒”和“理兒”都快丟光了。希望這些小輩兒們,不要忘了老北京話,更不能丟了咱們北京人的“禮兒”和“理兒”。

瞎寫一通,喜歡就多看兩眼,不喜歡就少看兩眼,還是那句,大夥樂呵樂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