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聊一聊北京话,顺带说说北京的“礼儿”和“理儿”


继续聊一聊北京话,顺带说说北京的“礼儿”和“理儿”

最初由“豪横”引发的话题,闲的没事儿,写了两篇文章,也看了一些网友的评论,觉得很有意思,所以想再啰嗦几句。

关于“豪横”,有南城的大爷,大妈,大叔,大婶,大哥,大姐(不知该如何准确称呼,您挑一个合适的),说是没听过这个词,也有的说在老舍先生的作品中听到过这个词,还有的说在评书中听到过。我谈谈我的想法,“豪横”这词也许在解放前有,解放后就逐渐消失了。但更有可能的是这个词只是在影视文学作品中有。正如有一位网友留言的那样,“豪横”是“牛X”的雅化,毕竟在影视文学作品中,不能老把“牛X”挂嘴边,这样实在是不雅。

评论中,还有人提到“咋儿了”这个词,或者说“咋儿”这个发音,说这不是北京话。有位网友据此认为我是“唐山老塔儿”,我可以肯定的说,我不是唐山的,正宗北京远郊区县人士,而且家里几辈人也和唐山扯不上关系。不过“老塔儿”我认,不住二环内,不在四九城儿,爷爷辈还是种地的,父辈才农转非。几十年了,晚们村也变成晚们院儿了。我也细细的琢磨了一下,确实在赵丽蓉老师的小品中经常听到这个词,但这个词或这个音应该不止是唐山说,我打小儿也说,我周边的人也都说,说了也有几十年了。“你今儿是咋儿了,净出错”,“你瞅我这身儿衣服咋儿样?新买的”。希望也有这么说的人挺我一下,也证明一下咱们不是“唐山老塔儿”。

为了弄明白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分歧,我这两天特意看了一下电影《老炮儿》,也看了几集的电视剧《情满四合院》,里面的“六爷”和“傻柱儿”算是北京人,还是四九城里面的,他们说话应该有代表性。看完之后发现,确实没听见他们说“咋儿”或“咋儿了”。可能分歧就在这儿,城里人不说“咋儿了”,只有晚们郊区的说。

之前说过,北京有广义上北京,16个区,也有狭义上的北京,二环内,皇城根儿。那么北京话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老北京话算是狭义上的北京话了,希望能传承的,也是这部分老北京话了。

突然想起个事儿,对于叔的称呼。二叔的叔,不发“书”的音,发“收”,二叔儿=二“收”。我听过好几个区的人这么叫,而且河北沧州那边也是这么叫,也许是沧州传到北京这边来的,还没具体考证。以后闲的没事,可以研究一下。

看完《老炮儿》,“六爷”讲礼儿也讲理儿,这是咱北京人。电影开头是个问路的事,我也想起之前一个事儿来,也是问路的事儿。夏天,晚上,路边乘凉,一个开车的停在我们跟前,摇下窗户,一男的张嘴就问:“唉,知道北京怎么走吗?”我瞅他这么说,没想搭理他,我一哥们儿倒是搭茬了,“还远着呢,您顺着这路往前走,前边路口左转后一直走,看见山了,你再打听一下。”那人听了,就“嗯”了一声,摇上窗户就走了。他走之后,我跟我哥们儿说:“有点儿损吧。”我哥们儿笑笑说:“这样的主儿,就得这么治他,让他知道知道以后该咋儿问路。”我另一个哥们儿说:“他过会儿再问路,要还是这德行,会不会一竿子支承德去了?”我们听了,哈哈大笑,后来也不知道这大哥开哪去了,现在想想,是有点儿损。问道儿是个小事儿,但在北京问道儿得有规矩,这就是“礼儿”。

继续聊一聊北京话,顺带说说北京的“礼儿”和“理儿”


继续聊一聊北京话,顺带说说北京的“礼儿”和“理儿”


继续聊一聊北京话,顺带说说北京的“礼儿”和“理儿”

一码归一码,事儿要一件件的了。在我小时候,也秉承这一原则,这应该算是北京的“理儿”了。其实北京的“理儿”还有很多,懂的,自然不用多讲,不懂的,一时半会儿也学不会。

很可惜,现在的年轻一代,“礼儿”和“理儿”都快丢光了。希望这些小辈儿们,不要忘了老北京话,更不能丢了咱们北京人的“礼儿”和“理儿”。

瞎写一通,喜欢就多看两眼,不喜欢就少看两眼,还是那句,大伙乐呵乐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