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謗與自修

止謗與自修

《尚書》有云: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寧。意思百姓可以親近,卻不可以輕視;百姓是國家的根本,百姓安定,國家才能安寧。《孟子》也提出了“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思想,再次強調在國家統治中,百姓受到應有的尊重,國家才能強盛不衰。

止謗與自修

歷史總不乏反其道而行之的例子,周厲王就是。《國語》記載:”厲王虐,國人謗王“,召公勸誡厲王說:"老百姓忍受不了暴政了!”按理周厲王應該反躬自省,及時修正錯誤,誰料到周厲王找來衛國巫師去監視誹謗的百姓,“以告,則殺之”。老百姓害怕不敢多說,“道路以目”。召公再次告誡周厲王,“防民之口,甚於防川”,老百姓發表評論,政事的成敗能顯現出來,當政者方可揚長避短。“若壅【堵塞】其口,其與能幾何?”周厲王剛愎自用,不聽勸阻,路再也沒有老百姓敢發聲了。三年後,國人暴動,周厲王鎮壓不住,只得逃離了鎬京。若沒有後來召公與周定公的共和執政,周朝也就拉上歷史的帷幕。

止謗與自修

另一個例子與魏謨有關,魏謨是唐名相魏徵的五世孫。他步入仕途頗有些傳奇色彩,據《新唐書·魏謨傳》記載,魏謨進士及地後,唐文宗有天讀《貞觀政要》,想起了魏徵的賢德,於是下詔尋訪魏徵的後人,受長春宮巡官楊汝士的舉薦,魏謨擔任了右拾遺,負責監察文宗的政策得失。魏謨不負眾望,多次向文宗上書諫議,唐文宗悉數採納。唐文宗曾對宰相談到:“太宗得徵,參【檢驗】裨【益處】闕失【闕失:失誤】,朕今得謨,又能極諫,朕不敢仰希貞觀,庶幾【庶幾:或許】處【處於】無過之地。”魏謨在諫議中曾引入一句諺語:‘止寒莫若重裘,止謗莫若自修’,禦寒不如多穿毛皮衣物,阻止誹謗不如提高自身修養。

止謗與自修

東漢魏朗有云:”源靜則流清,本固則豐茂;內修則外理,形端則影直“,內心修省自然外在理順,誹謗自然也化於無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