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佬们的爱情故事(二):季羡林

​本文参考资料:季羡林《小姐姐》《忆念荷姐》《我的妻子》《留德十年》以及相关日记、季承《我和父亲季羡林》、百度百科、蔡德贵《季羡林口述史》。

“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

这是2006年感动中国写给季羡林的颁奖词,这时的季羡林已经96岁了。

大佬们的爱情故事(二):季羡林


-1-

季羡林出生于山东,作为季家那一代唯一的男丁,叔叔和父亲决定让他读书上学。

叔叔家只有一个女孩,为了季家传承子嗣,叔叔与父亲商量给季羡林娶两房媳妇,农村媳妇生的孩子归父亲,城里媳妇生的孩子归叔叔。

于是,6岁的季羡林来到济南投奔叔父,开始了他的求学之路。

季家租住在一座院子的前院,后院则由一户彭姓人家居住。

彭家上一辈有四位兄弟,这一辈中的女孩共有四个,依次是二大爷家的大姐、二姐,四大爷家的女儿以及二大爷家的小女儿。

两家交往颇多,然而彼时的季羡林相貌平平,成绩也不出众,同季羡林交谈往来的只有二大爷家的二姐与小女儿。

二姐比季羡林大不许多,季羡林称之为小姐姐。

大佬们的爱情故事(二):季羡林

在季羡林的回忆里,小姐姐有不可方物的美,仿佛宋词里的绝妙句子都描述不来。

当时麻风还是一种凶恶可怕的病,而小姐姐家里就有一位患麻风病的使女,在季羡林看来,小姐姐是真诚、热情、有同情心的。

那时的季羡林,有着寄人篱下的自卑感,对于小姐姐自然不敢有非分之想。

二大爷家的小女儿只比季羡林大两岁,季羡林称她作荷姐。

荷姐没有小姐姐的花容月貌,但也称得上光艳动人。

大佬们的爱情故事(二):季羡林

左一为荷姐,中间为彭德华,右一为彭德华的朋友

作为家中的独苗,等到季羡林十八岁时,叔父开始为他张罗婚事。

季羡林自然的想到了荷姐,在季羡林看来,荷姐漂亮、聪明、伶俐、温柔。

只是最终的结婚对象却是四大爷家的女儿--彭德华。

彭德华只读过小学,大概认得千八百字。她曾将演义小说中常见的“飞檐走壁”念成“飞胆走壁”,一时传作笑谈。

大佬们的爱情故事(二):季羡林


-2-

季羡林读完高中后,进入清华专修德文,毕业后,回济南任教。

次年,也就是1935年,清华与德国交换研究生,季羡林应试录取,开始了自己的留德生活,主修印度学。

大佬们的爱情故事(二):季羡林

季羡林的毕业证

这时,季羡林已经有了一双儿女,女儿三岁,儿子则刚三个月大。

婶母于去年去世,此时叔父正准备续娶陈绍泽,季羡林对叔父这么快就娶一个小他很多的女子不甚赞成,于是季羡林借口准备留学未曾参加婚礼。

留学初时,季羡林与家中还有消息往来,但两年后,二战爆发,消息一下子中断了。

只靠叔父的收入家中已经入不敷出,后来叔父在动乱与战争中精神开始颓废,整日苦闷下开始抽起大烟,这时,新婶母站出来扛起了家庭的重担。

婶母陈绍泽出生于中医世家,她靠着所学中医开始为人看病,日本统治下的济南瘟疫横行,常有人半夜敲门,她也一概不拒。

除此之外,婶母还尝试做过其他生计,只是似乎并没有很大成效。

而另一方面,彭德华则负责扛起了生活起居,上有公婆,下有子女,全靠彭德华一人操持。

因为丈夫长久不归,曾有不怀好意的人前来滋扰,但彭德华坚贞不渝,再加上婶母的保护,坏人阴谋粉碎。

大佬们的爱情故事(二):季羡林

留德期间家中寄给他的全家福

通信中断,各种说法却慢慢滋生。

“季羡林已经在国外有人了,他回来时一定会带个黄头发蓝眼睛的外国女人”,这样的言论对彭德华而言无疑有着巨大的压力。

有一段时间,彭德华患上了严重的妇科病,看不起西医,又是婶母的中医起了关键作用。

另一边,到达德国的季羡林先到柏林,后到哥廷根,本来以为只需住上两年,哪知一住就是十年整。

大佬们的爱情故事(二):季羡林

两年后的1937年,交换期满,可是七七事变爆发后济南被日军占领,回家成了遥遥无期的念想。

又两年,德国进攻波兰,二战全面爆发,归乡变得遥遥无期。

留德的日子里,季羡林结识了迈耶一家。季羡林的博士论文需要用打字机打成清稿,但季羡林没有打字机,又不会打字,迈耶家的大女儿伊姆加德便帮忙打字。

一直到考完试后,季羡林又写过一些论文,所以还常去迈耶家。

迈耶一家有什么喜庆日子,便会邀请季羡林参加,伊姆加德生日时迈耶夫人便安排他坐在伊姆加德旁边。

大佬们的爱情故事(二):季羡林

伊姆加德

1945年,美国兵占领哥根廷,是时候离开了。

伊姆加德依依不舍,劝他不要离开德国,最终,季羡林还是离开了哥廷根。

(待季羡林回国后,两人便断了联系。1983年,季羡林曾再次到过哥廷根,打听起伊姆加德,最终毫无音信。)

归乡的路也不是一帆风顺,季羡林先到瑞士,次年到法国后经水路到越南,再到香港,回到了祖国。

季羡林到了上海和南京,由于解放战争正激烈进行,部分铁路中断,季羡林依然有家难回。

这时,季家也终于知道了季羡林回国的消息。

1946年深秋,季羡林由上海乘船北上,到达秦皇岛,又转火车,来到北大任教。

1947年夏,季羡林终于回到了济南,他再一次见到了阔别已久的家人,当然还有小姐姐和荷姐。


-3-

之后的季羡林,一直在北大任教,孤身一人,生活单调。

北大国文系主任马裕藻(1945年已去世)的小女儿马理为季羡林当助手。

大佬们的爱情故事(二):季羡林

季羡林大马理约十岁,但马理渐渐开始钟意这个才华横溢的教授。

最终马理挑明了意图,在当时的时代,这并不是一件不被允许的事。

但季羡林碍于济南叔父的威严或其他原因,还是拒绝了。

最终马理匆匆结婚,生活并不幸福,患肺病很早就离世了。

季羡林在北京工作期间,并没有将家人接到北京的打算,1955年叔父去世后也一直如此。

同年,季羡林的子女都被分配到北京工作,之后,直到1962年,婶母和妻子被接到北京,一家人才团聚。

季羡林在回忆里说这是他一生最幸福的时候,婶母和妻子做好满桌饭菜,看着众人狼吞虎咽,两人却往往坐在一旁,笑容怡悦的看着。

后来,一家人经历了动荡的岁月。

再后来,90岁的婶母去世了,季羡林说她是季家的大功臣。

大佬们的爱情故事(二):季羡林

婶母陈绍泽

再往后,1994年,88岁的彭德华也去世了。季羡林在文章中写道:“德华永远活在我的记忆里”。

2009年7月11日,季羡林于北京逝世。


-题外话-

季羡林先生是我国著名文学家、国学家、语言学家、史学家、佛学家,通12国语言,尤精吐火罗文,翻译过大量作品,出版过多部文集。

大佬们的爱情故事(二):季羡林

吐火罗文

季羡林被许多人尊重,并被一些人奉为“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他的诸多辉煌在此不再赘述。

季羡林6岁投靠叔父,叔父并没有区别对待这个侄子,但第一个婶母对他并不十分友好,这让少年的季羡林一直有着寄人篱下的自卑。

少年的季羡林有些胆小怕事,这种性格的形成与远离父母,跟随叔婶有着很大的关系,用他自己的话说,“一个慈母不在跟前的孩子,哪里敢飞扬跋扈呢”。

家庭这个词汇对于大学时的季羡林来说也是充满阴郁的,这在他的日记中也多有记载。

但季羡林对于叔父将自己带到济南才有了自己读书的机会这件事,确是实实在在感激的。

大佬们的爱情故事(二):季羡林

季承在《我和父亲季羡林》中写父亲季羡林留德归乡的晚上,吃过晚饭后季羡林一直站在叔父床前恭立伺候,以后也每天如此。

季羡林初时不喜欢念书,成绩也并不出色,但初中毕业时却考了十几个班的魁首,因此还惊动了教育厅长,特地给他送来了一副对联和扇面。

也许是在虚荣心的驱动下,之后季羡林奋发图强,三年高中,六次考试,考了六个甲等第一。

在关于荷姐这件事上,季羡林在日后的文章里也有隐晦的谈起。

“假话全不说,真话不全说”,季羡林与荷姐可能有过海誓山盟或者小小的抗争,或者只是相互爱慕心照不宣。但最终,二大娘将荷姐嫁给了殷实富户家的少爷。

对于彭德华,因为文化程度上的差异,在季羡林看来,她对自己这辈子在搞的这套玩意儿根本不知道是什么东西,关于这些,他们毫无共同语言。

季羡林知道她在自己离家的十多年里受尽艰苦,但对此,彭德华只流露过一点。

季承在书中写过他与姐姐开始与季羡林商议接家人来北京团聚时,季羡林曾说:“我和你妈没有感情”,而多年的风雨后是否依然如是,确是不得而知了。

大佬们的爱情故事(二):季羡林

或许是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又或者是从年少时就不善于与家人相处,季羡林与子女之间确是存在着诸多矛盾。

女儿季婉如早在1992年便病去了,儿子季承最后也因母亲去世后的丧葬费用问题最终关系决裂。在此,是非曲直都是季家家事,自然不必评论。

季羡林早年离家,归来时子女已经长大,之后季羡林又远在北京,就算是子女都到北京工作,父子之间的沟通都是少之又少的,无处释放的矛盾最终积聚爆发也就不奇怪了。

一直到2008年,父子之间13年未曾见面,这其中有无坏人阻拦本文不做讨论,但最终父子终于见了面,之后儿子一直陪着父亲,走完人生最后的岁月。

大佬们的爱情故事(二):季羡林

最后说一下远在德国的伊姆加德,据说在2000年有香港电视台女导演为拍纪录片曾找到那栋旧房子,并见到了伊姆加德,伊姆加德一直守着那台老式打印机终生未嫁。

在别人的笔下,他们一起走过哥廷根每个角落。

这样的悲剧爱情故事总会有很多人喜欢,但故事也许终究是故事,笔者暂未就以上故事找到确实可靠的证据。

这也许只是后人的杜撰罢了,为别人的人生添上一笔悲剧色彩可能更具有戏剧性,变成一个吸引人的好故事。


本期内容,为季羡林的爱情故事,欢迎关注作者收看后续更新,另有更多内容欢迎点击观看。

大佬们的爱情故事(二):季羡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