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雍正要杀年羹尧?

粤漂小二哥


一个很关键的年份,康熙四十八年。

这一年,胤禛受封雍亲王;

这一年,年父年遐龄投入雍亲王门下;

这一年,康熙赐婚,将年遐龄幼女指给胤禛做侧福晋;

这一年,还不到30岁的年羹尧被康熙帝提拔,升任四川巡抚;

胤禛自立门户,年羹尧崭露头角,种种迹象表明,雍亲王和年羹尧的蜜月期从此时开始,逐步升温的。

年羹尧可不是电视剧中“傻大笨粗”,一无是处的形象。

他的起步得益于他的父亲年遐龄,当然也有自己争气的原因,年羹尧是典型的官二代,其父官至湖广巡抚,也算是朝廷大员,人脉还是有的,年羹尧书读的不错,也很努力,康熙三十九年中进士,改庶吉士,授职翰林院检讨,累迁内阁学士。

由此看来,年羹尧文化底子不薄,受父亲熏陶也有些从政经验和手段,但也不能说完全是靠父亲帮衬得志的,至少有一部分是源于自己的努力和自身所具备的实力。

年羹尧仕途转折点就在康熙四十八年的二月,他被授予内阁学士之后,不久升任四川巡抚,不到三十岁的年纪,不知有多少老臣混到死也升不到这职位,真是羡煞旁人,年羹尧对康熙帝的提拔感动的无以复加,表示:“以一介庸愚,三世受恩”,一定要“竭力图报”。

四川巡抚;

四川总督兼巡抚事;

定西将军;

川陕总督;

三等公,世袭阁替,加太保;

抚远大将军;

二等公;

一等公。

······

年羹尧的简单履历,看得出来,在康熙朝尤其接近末年和雍正帝执政初期,一时间年羹尧荣宠无二,但就在雍正三年十二月,年羹尧被赐死,年仅四十七岁,这就牵出了一个问题:

雍正杀年羹尧的真正原因是什么?罪有应得?还是兔死狗烹?

既是罪有应得,也是兔死狗烹,但是最根本的原因是在年羹尧身上,而非雍正帝。

首先,年羹尧的身份是雍正帝的潜邸中人,但是在康熙末年深受荣宠提拔,年羹尧没有很好的控制住自己“恃宠而骄”,虽以现任皇帝为尊没有错,但是自己被康熙帝提拔上来以后,对胤禛的态度如果有所改变,对于敏感的胤禛来说,他是受不了这种态度的。

确认一下,雍正帝即位后,满朝文武震惊,任谁也都没想到和硕雍亲王能够拔得头筹。

请注意,年羹尧也不是神仙,他也同样不会提前知道,就是因为他没想到,所以才因为恃宠而骄的忽略了雍正帝的面子和感受,在当时虽不严重,但这确是君臣决裂的引子。

以康熙末年,年羹尧混得风生水起的样子,面对一个“闲散”王爷,态度怕是除了假模假样的恭敬也就没啥了,但是胤禛没有办法,年羹尧在他执政初期,就还得用,这跟谁说理去,所以也就捏着鼻子认了,但是后续二人的关系发展,好像一直都没有归入“正途”,也就是没往好的方向发展。

康雍两朝,年羹尧已经无法有效刹车了,如果康熙帝的荣宠让他恃宠而骄的话,那到了雍正朝,年羹尧就基本上属于肆无忌惮了。

起初,雍正帝和年羹尧的书信中,胤禛措辞几乎可以说是肉麻的可以,予取予求,没有什么不能答应的。

可是大家从雍正帝上台后的下手方向就应该知道,即便从表象上来看也肯定是要整治诸如:结党营私,败坏吏制等等。

结党这肯定是落实的,“年选”嘛,朝中文武他的“嫡系”不少,尤其是在西北地区······安排这些官员本身就是谋私行为,既有高额的好处费,又为自己阵营拉入一员干将,相关联的吏制就更不用提了,年羹尧实在飘的太厉害了,连擅自修改皇帝谕旨,架空皇帝越权自作主张都能干得出来,这些都已经严重超越了雍正帝的底线,与此相比,雍正帝更为担心的是年羹尧所掌握的势力。

于公于私,都没把雍正帝放在眼里:

从雍正母亲大寿,到阿哥成婚,雍正帝这里有什么喜事,年羹尧是半字祝福都么没有的,荣宠如斯,竟然半年多不跟雍正帝请安,无心之过么?

恐怕不是,雍正二年,年羹尧二次进京,很多京官在广宁门外

跪迎,年羹尧的反应是,没有反应。只有当王公贵族下马向他施礼的时候,他也就是勉为其难的作势“颔首”,也就是稍稍低一下下巴,也算是点头示意,仅此而已,这人已经了不得了,更可怕的是,进了皇宫,对雍正也缺乏起码的尊重。

雍正的抱怨,慢慢产生了效果,就象当初大臣们察言观色戳尸多尔衮一样,一时间,弹劾的折子不断的递送到雍正帝手里,桩桩件件都是黑料,随便挑几个都够年羹尧死几次的,其实这就是罗织罪名的过程,年羹尧的死罪仅仅雍正帝自己的证据就够法办他了,无非就是再添些罪名的数量而已,最终罗列92条大罪。

到年羹尧被赐死前,他曾经不遗余力的表忠心,要悔过,但是雍正根本不搭理,大臣们顺着皇帝的意思已经积极弹劾了,所有人的兴趣和胃口都被吊起来,都眼巴巴的等着年羹尧倒大霉呢,怎么会半途而废,于是雍正三年十二月,因念年羹尧曾经有功,恩诏自尽。

年羹尧好歹是个庶吉士,我可不敢说年大将军没脑子,但是他做的事,确实让人觉得此人愚痴无智,本来深受康熙重用,又在雍正刚继位的时候,在控制和稳定局面方面有一定贡献,这点连雍正都无法否认,雍正对年羹尧宠溺的不要不要的,年羹尧只要自己不作死,基本上不会死的。

这件事没有那么多阴谋论,也不用猜年羹尧知道雍正什么内幕,有这事的话,年羹尧不等到任杭州将军,恐怕半路就“自尽”而死了,要说隆科多知道些内幕,还可以这么一猜。

年羹尧没有及时调整“状态”,亲王现在变成了皇帝,僭越太多,终究肇祸,本身就染指军权,在军政一把抓的位置上安插嫡系,这股势力一旦做大那皇帝的宝座就坐不踏实了,种种迹象都预示着年羹尧虽未必造反,但却是一代权奸的好苗子,弄权也就罢了,问题是他手里还有军权,雍正开始下手也得多思量思量要几个人质什么的,由此可见,雍正帝已经对年羹尧有所忌惮了,我们天天看历史都能明白,被皇帝忌惮的结果,一般来说,结果都是死,所以年羹尧死的一点都不奇怪,能等那么久才死,已经算是他们君臣亲密无间了。

.............


古今通史


年羹尧被雍正所杀,原因就是一个不知收敛的笨下属遇到了一个过于精明的主子,年羹尧死都不知道怎么会死,也不知道雍正已经隐忍他很久了,只是时候未到而已才没有动手!

当然说年羹尧“笨”,大家可能都不会同意,年羹尧绝对不笨,而且还很聪明。不然雍正也不会把众多大事安排给年羹尧处理,而且悉力培养他,让年羹尧最终成为大将军,雍正登基前最为得力的部下,并为雍正登基立下汗马功劳。

说年羹尧不笨吧,但是他也太蠢,只知道自己是雍正的忠实奴才,也知道自己为雍正做了贡献,自己的妹妹也成了雍正的爱妃,但是并不知道琢磨皇帝的真正帝王之术!

皇帝喜欢什么样的人?除了才干之外(这个年羹尧有),还有忠心、明智、知退进等。忠心耿耿这个年羹尧也没有问题,他绝对不会起兵造反,当然他也没有实力也不敢。但是他的确不知道该怎么成为皇帝喜欢的下属。

权倾朝野,任意妄为。他可以自己决定他自己管辖范围内的官员任命,他推荐的官员被称为年选,肆意插手不在他范围内的事情,放大了皇帝对他的信任。他行进的时候,地方官员要跪地叩首,甚至官衔只比他低一等的官员也要如此。就这样当他出事的时候,别的官员只会幸灾乐祸,绝对不会为他求情,可怜他的。

胆大包天,不懂规矩。在江夏镇他自作主张,把江夏镇全镇灭光,就为了谋取财产,事后虽然胤禛并没有多说什么,还鼓励她,但是也对年羹尧的胆大残酷感到担心。他带领的兵士回到北京,只听他自己的话,皇帝下命令将士都要看看年大将军,只有年大将军发话,将士们才敢照做。这样的行止,作为精明过人的雍正心里会怎么想?恐怕他一旦没用了就会杀之而后快!


当然除了这些因素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当时年羹尧已经不是那么不可或缺了,岳钟琪等已经逐步发展起来了,完全可以代替年羹尧!年羹尧也差不多完成了他的主要任务,青海叛乱已经基本平定了。年羹尧可以处理了,雍正不能再忍受他了,所以也就到了该死的时候了!


敏学讷言


年羹尧是雍正帝从夺嫡到继位初期稳固皇位的两大功臣之一,另一个是隆科多。

在夺嫡的阶段,年羹尧主要的作用是身为川陕总督,钳制在西北统兵的“大将军王”十四阿哥,在继位初期的阶段,年羹尧帮助雍正帝平定青海罗卜藏丹津的叛乱,稳固了局势,增长了雍正帝的威信。

年羹尧平定青海叛乱是在雍正二年,当年十月就进京面圣,一时之间荣耀加身,满朝的王公大臣无人可及,甚至于年羹尧面对前来迎接的文武百官,视若无物,也不下马,面对满族宗室王爷,也只是在马上颔首而已。

从雍正继位开始,到年羹尧被撤掉抚远大将军职位,雍正多次赏赐年羹尧,肉麻的雍正帝恨不得要跟年羹尧并股而眠。

雍正帝除了不断给年羹尧加官进爵,赏赐朝服朝珠、冠带花翎、金银珠宝,甚至赏赐他一些平常的日常之物,比如折扇、珐琅鼻烟壶、荔枝、枷楠香等等,为了安稳住年羹尧,雍正帝还一厢情愿地把年羹尧的长子年熙过继给他的另一个大功臣隆科多为子,而年羹尧向来不喜欢隆科多这个人,说隆科多是个平常人。

雍正二年,雍正给年羹尧的折子批过很多的朱谕,除了跟年羹尧说正事,还夹杂着很多肉麻的话,以及罕见的家常话。比如,雍正说不知道怎么疼年羹尧,跟年羹尧说,你过继给隆科多的儿子年熙病了,不过快好了,你别担心,比如说,我把你儿子过继给隆科多,你虽然没说什么,可是你爹终究是祖孙情深,颇有不舍,别担心,你家里的事,我都好好给你看着呢,你好好打仗就行。

然而,就在年羹尧打完胜仗,雍正对年羹尧的态度从如胶似漆,就变成了恨之入骨,漠然如路人。雍正三年,雍正帝就开始借势整年羹尧。

其实年羹尧刚打完胜仗,雍正就开始压制他了。

青海西藏叛乱,皆因当地各部族不合,又天高皇帝远,今天罗卜藏丹津叛乱了,说不定哪天又有哪个部族要叛乱,所以,趁着刚刚平叛完,大棒打过以后赶紧给个萝卜,好好安抚青海西藏的各部落。

而这颗萝卜就是年羹尧。雍正帝通过打压年羹尧,换取各部族的信任。

所以,当时年羹尧在打完胜仗以后,给雍正帝上奏的处理青海的相关建议,很多都没通过,甚至于雍正还安排其他人去处理青海的善后问题,把年羹尧隔绝在外。

所以,清代史料上说,刚打完胜仗的年羹尧“颇失圣意”。这很反常态。

但是,打压归打压,年羹尧毕竟还在前线,他的很多问题还没暴露。雍正二年十月,年羹尧进京面圣,这时候他的问题开始暴露。主要有三点。

一,年羹尧整天上奏雍正帝,一方面要求罢黜他认为不合格的西北地方大员,另一方面要求重用自己推荐的人填补。这其中当然包括自己亲信家奴和仇敌。

年羹尧参与官员的选任,特别是西北督抚大员,是雍正许可的,毕竟当初为了平叛,雍正帝为了使年羹尧便宜行事,统一指挥,不但把大将军印信交给他,还命令西北各省的督抚道总兵等等大小官员,全都受年羹尧的节制。

打完仗以后,年羹尧不知收敛,仍旧行使如故,甚至变本加厉,而且,年羹尧借此有日渐做大,要做西北王的态势。这渐渐演变成了朝野皆知的“年选”。这不得不说触动了雍正以及很大不批人的利益。

二、年羹尧自恃功高,居功自傲,跋扈专横。

雍正三年十月,年羹尧进京,雍正帝为了树立自己刚继位就打了胜仗的威信,要求全国督抚大员进京集合,跟朝廷里的文武百官去迎接打了胜仗的年羹尧。

结果年羹尧居功自傲,专横跋扈,不下马,对文武百官视若无物。见了满族王爷才打个招呼。这惹了众怒。然而,此时,年羹尧还是受到雍正重用的,年羹尧还被雍正委任为宣布上谕的重任,这种活平时只有身为宰相的总理事务大臣马齐和隆科多才有资格干。

据史载,年羹尧甚至要求雍正皇帝给他侍卫,然后让这些侍卫给他在前开道。在西北大营,年羹尧更是无法无天,他不仅让随军的满族皇室给他下跪,还让蒙古和各族的王爷族长们给他下跪。

三、年羹尧跟朝廷很多家族和重臣不合,尤其是雍正信任的“舅舅隆科多”。

年羹尧早年追随雍正于潜邸雍王府,自认为是雍正家门的老人,他平时上折子,有时候也不称雍正为皇上,称雍正为主子。所以,他自以为资格老,瞧不起隆科多,说隆科多实在是太平常。

雍正为了撮合自己这两大功臣,多次跟十三阿哥怡亲王从中翰旋,比如把年羹尧的长子年熙过继给隆科多,比如,赏赐年羹尧物件的时候往往也有隆科多的份,赏赐隆科多的时候,也不会忘了年羹尧。

前面说的,雍正赏赐年羹尧御笔书扇,就有隆科多一份。

而雍正通过在雍正三年“借势”整年羹尧的导火线,就跟这把扇子有关。

雍正喜欢赏赐年羹尧一些小玩意儿,其中有这把亲笔御书的扇子,扇子上有三个字“为君难”。在赐扇的同时,雍正帝还赐给年羹尧两方图章,章文分别为“朝乾夕惕”、“雍正宸翰”。隆科多有一把一样的扇子和两方同样的图章。然而:

二月庚午,日月合璧,五星联珠,羹尧疏贺,用“夕惕朝乾”语,上怒,责羹尧有意倒置,谕曰:“羹尧不以朝乾夕惕许朕,则羹尧青海之功,亦在朕许不许之间而未定也。”

结果,雍正帝借着年羹尧这个错误,突然发难。

接着,西北大军和西北各省参年羹尧的折子开始纷至沓来。于是雍正以这些弹劾为由,说年羹尧不再适合做抚远大将军,把他贬为杭州将军,后来又降为闲散旗人。

在此期间,雍正给年羹尧下过一道谕旨,警告年羹尧:

朕闻得早有谣言云,“帝出三江口,嘉湖作战场”之语。朕今用你此任,况你亦奏过浙省观象之论,朕想你若自称帝号,乃天定数也,朕亦难挽;若你自不肯为,有你统朕此数千兵,你断不容三江口令人称帝也。此二语不知你曾闻得否?

给年羹尧安上了造反的大罪名。因为有人参劾年羹尧的时候,曾经参 劾他有谋逆之心,说年羹尧以黄土填道、用鹅黄色荷包、擅用黄包袱等罪状。黄色向来是皇家御用之物。

此时,全国各地官员,特别是西北和杭州的,意识到雍正有意要弄死年羹尧,纷纷开始上疏揭露年羹尧的各种罪状,这其中包括广西巡抚李绂,河南巡抚田文镜等等封疆大吏。

然后,雍正帝以年羹尧不思悔改为由,将年羹尧逮捕进京,交由议政大臣审讯,议政大臣罗列年羹尧九十二大罪,请求立正典刑。这九十二条为大逆之罪五,欺罔罪九,僭越罪十六,狂悖罪十三,专擅罪六,贪婪、侵蚀罪分别是十八、十五款,忌刻罪四条。

但是雍正此时又表示出一种君臣一场的态度,格外开恩,让年羹尧自裁。

至于年羹尧的家人,他的父兄也曾经是朝廷大臣,削去爵位,但是不受连坐,他的儿子年富判斩立决,其他子女发配边疆充军。

年羹尧在大狱中自裁前,曾给雍正上过《临死哀求摺》云:“臣今日一万分知道自己的罪了。若是主子天恩,怜臣悔罪,求主子饶了臣。臣年纪不老,留作犬马自效,慢慢的给主子效力。”

此时,年羹尧还认雍正为主子,想以主仆之情打动雍正,求得一条活命。

然而,雍正其实早就警告过年羹尧了,当时雍正说:

为君难,为臣不易,但知难诸事是矣!为君为臣原是一苦境,不过尽此天地父母所生之身,利益社稷苍生,造他日之福耳!

意思是,他日我要是我无情了,你可别怪我,你没当过皇帝,不知道为君的难处啊。他送给年羹尧的那柄扇子,题的三个字就是“为君难”!

雍正在奏折朱批里,总是说年羹尧这个人聪明,细心。可是后来的人并不这么认为,他们觉得,年羹尧这个人太粗心了。雍正早就警告过年羹尧,年羹尧粗心大意没有察觉而已,还总是把自己当做潜邸的奴才,以为雍正待自己跟别的人不同,甚至比历朝历代的君臣关系都亲密。

史学家孟森认为,雍正对年羹尧那么好,只是给年羹尧灌迷幻汤而已,年羹尧粗心大意,察觉不到,以为雍正真的待自己跟别人不同,导致自己后来养成了专权跋扈的个性,不懂功高盖主和收敛,年羹尧是咎由自取。


西堤君


年羹尧不是死于功高盖主,而是死于不知收敛。

其实并不清楚年羹尧到底是真把自己当皇帝哥哥了,其实没有谋逆之心;还是真的有造反之心,所以才越来越不把皇权放在眼里。

看过《琅琊榜之长林风起》的人都知道其中的重要情节,长林王和皇帝情同兄弟,在皇帝逝世之后,长林王被授以辅政的重任。长林王也是掌握重兵,在多次捍卫国土的战役中为国拼命,但是长林王和年羹尧不同的一点是,长林王深知自己地位越高,越遭人忌惮,也许皇帝很信任,但是其他群臣终会找到他的问题来暗中挑拨自己和皇权的关系,所以长林王非常克制,很多事情绝不俞矩,时刻把自己放在臣子的位置。

再看看年羹尧,吃穿用度的规格经常远超过皇帝的吃穿用度,这钱根本不是俸禄可以承担的,钱的来源不言而喻是不干净的,但是这个也是再君王的忍耐度范围内的,只要你忠心好好做事,贪污一点钱算什么,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过去了。但是年羹尧不知收敛,开始逐步想要控制皇权,让皇帝重用自己推荐的人,干涉皇帝后宫的平衡,在皇帝面前不逾矩受君臣之礼。

一个人要把自己的位置摆正,这可是心狠到杀害自己的兄弟的雍正啊,所以杀一个年羹尧有什么舍不得。康熙时期的鳌拜也是如此,功高盖主,所以被康熙弃用。越是功高盖主,皇帝越没有安全感,才更要时刻给多疑的帝王以安全感,才能够安全,当然膨胀的年羹尧是不会理智的。


星光邦


年羹尧死在功高但不自持,受宠但作威跋扈,更重要的一点是,他坏了君臣名分,已经严重影响到了皇权。

年羹尧其人及功绩

年羹尧,字亮工,进士出身,清朝叱咤一时的名将,隶汉镶黄旗,官至四川总督、川陕总督、抚远大将军,加封太保、一等公。此人聪敏豁达,善辞令,能办事。当年储位之争,多亏年羹尧献计奔波,雍正胤禛才得顺利登位,可谓雍正的心腹之臣。同时,年羹尧的妹妹又是雍亲王的侧福晋,深受宠恩,这更加拉近了他与雍正的关系。年羹尧自身也是才能出众,先是康熙年平定西藏,后雍正初年又征战青海,为大清保得一方平安,君臣之间这时毫无猜忌,互信若磐石,任凭沧海桑田。

但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雍正二年,年羹尧被召进京;雍正三年,胤禛列九十二条罪状,将年羹尧夺冠削爵,赐死。其子年富处斩,余子十五岁以上者发遣广西、云南、贵州充军,其妻则发还娘家。可谓家破人亡!

年羹尧为什么会陨落的这么快?雍正究竟出于什么原因杀了自己的肱骨之臣呢?

其一,功高但不自持

《清史稿》记载:“羹尧才气凌厉, 恃上眷遇,师出屡有功……入觐,令总督李维钧、巡抚范时捷跪道送迎……公卿跪接于广宁门外,年(羹尧)策马过,毫不动容;王公有下马问候者,年颔之而已。世宗前,亦箕坐无人臣礼。”这还哪像个做臣子的,比主子还威武。雍正在年羹尧的奏折上朱批:“凡人臣图功易,成功难;成功易,守功难;守功易,全功难。为君者施恩易,当恩难;当恩易,保恩难;保恩易,全恩难。若倚功造过,必至返恩为仇,此从来人情常有者。尔等功臣,一赖人主防微杜渐,不令至于危地;二在尔等相时见机,不肯蹈其险辙;三须大小臣工避嫌远疑,不送尔等至于绝路。三者缺一不可,而其枢要在尔功臣自招感也。我君臣期勉之,慎之。”这里的警告之意已经很是明显了。可惜年羹尧并没有听进去。

其二,受宠但作威跋扈

年羹尧自恃功高,骄横跋扈,气势凌人,引得官场同僚众多不满。赠送给属下官员物件,“令北向叩头谢恩”;发给总督、将军的文书,本属平行公文,却擅称“令谕”,把同官视为下属;甚至蒙古扎萨克郡王额附阿宝见他,也要行跪拜礼。年羹尧被贬杭州将军后,众大臣纷纷上奏弹劾他,直隶总督李维钧尽数其罪:“挟威势而作威福,招权纳贿,排异党同,冒滥军功,侵吞国帑,杀戮无辜,残害良民。”他得得罪多少人!

其三,君臣不分,结党营私,威胁皇权

这才是最重要的一条。

按照清制,凡上谕到达地方,地方大员必须行三跪九叩大礼迎诏,跪请圣安,但年羹尧竟“不行宣读晓谕”。年羹尧被宣进京,在雍正面前以皇帝亲戚自居,“箕坐,无人臣礼”。这是对皇权的挑衅。

如果无君臣之礼雍正尚可容忍的话,结党营私,图谋篡位,则是找死了。因为受雍正宠信,虽然远在边关,但能够参与朝政,如此厚待,也引来了众多官员的阿谀奉承。年羹尧不但没有对这些事表现出警惕,还变本加厉。铨选官吏,只要是年羹尧推荐的人员,吏部和兵部一律优先录用,号称“年选”。年羹尧的这种行为使得各种钻营官场之徒竞走门庭,带坏了官场风气不说,年羹尧的势力也越加庞大,肆无忌惮,甚至逼死现有官员而换仁自己亲信。随着势力的膨胀,胆子也就大了,逐渐有了篡夺皇权之心,据《清代轶闻》记载,年羹尧被夺兵权后,“其幕客有劝其叛者,年默然久之,夜观天象,浩然长叹曰:不谐矣。始改就臣节”。虽然这是轶闻记录,但不排除雍正作为一个皇帝的猜忌之心。

清代学者赵尔巽曾这样评价年羹尧:“雍正初,隆科多以贵戚,年羹尧以战多,内外夹辅为重臣。乃不旋踵,幽囚诛夷,亡也忽诸。当其贵盛侈汰,隆科多恃元舅之亲,受顾命之重;羹尧自代充为大将军,师所向有功。方且凭借权势,无复顾忌,即于复灭而不自怵。臣罔作威福,古圣所诫,可不谨欤!”


人文中国


雍正皇帝可以说是史上最悲惨的皇帝,皇帝一般自称为是寡人,但是真正成为寡人的皇帝不多,雍正就是其中一个,面对朝臣大部分都是八爷党的时候,手下只有李卫,十三弟等人是自己的嫡系。其他人皆不是自己人。雍正上台后面对两大烂摊子,第一就是康熙晚年留下的各种土地兼并问题,导致朝廷税收每年都在减少。雍正想推行自己的新政,阻力重重。

第二就是西北的军事,西北问题在康熙时期没有完全解决,雍正时期成为大患,雍正想派人去平定西北,但是看遍朝廷也不知道该用谁,十三弟倒是可以大战,但是他是和雍正最贴心的兄弟,多次在雍正危机之时救雍正于水火。雍正是离不开他的,而且十三弟此时已经病入膏肓了,连站立都无法。

为什么会是年羹尧呢?年羹尧此人本来是四川的提督,后来投靠雍正,之后在雍正和八爷争夺皇帝帝位的时候,年羹尧又投靠了八爷,此事让雍正和老十三十分恼火。

此时雍正手里无人可用,只能任用年羹尧,年羹尧此人用老十三的话说此人是吃白肉的狼崽子,不可用,但是雍正已经是到了无人可用的时候了,所以不得不任用年羹尧,年羹尧一举成为60万军队的大将军。而且雍正也让八爷掌管户部,也就是管理钱粮的地方。

此举让老十三十分不解,甚至十三弟跪下来求雍正,不可用他们,并且表示自己可以亲自去西北把年羹尧换掉,被雍正否决,雍正说道,整个朝廷都是老八他们的,让老八掌管户部,让年羹尧掌管军队,他们有什么能耐就使用出来吧。

雍正此举有很大盘算,在八爷说道,无法给前线凑齐军粮的时候,表示国库空虚的时候,雍正此时成立军机处,彻底掌握对前线的军队和粮草供应。之后又用岳钟琪将军担任年羹尧的副将。为年羹尧的最后下场埋下伏笔。


太原微事儿


只要是看过连续剧《雍正王朝》的网友,都会对影视剧中的年羹尧留下了很深印象。战功显赫、威镇四方的大将军,满朝的文武都佩服他的神勇,雍正皇帝也是对其特别恩宠,可谓一时间叱咤风云、风光无限。然而,世事难料风云突变,弹劾年羹尧的奏章接连不断,各种罪行接踵而至,最后却落得个削官夺爵,自裁而死。是什么原因让雍正帝非要除掉这个曾经的宠臣呢?

关于雍正帝杀年羹尧的原因,争议一直存在史学界中。一种观点认为:年羹尧是想造反;另一种观点认为:年羹尧参与了当年雍正和兄弟的皇位之争。无论是哪种原因,雍正都是为了杀人灭口,消灭证据。

我们先来分析一下第一种观点:  

在封建社会,君臣之间不能乱了名分,为臣子的必须恪守为臣之道,万不可做非本分之事。 

年羹尧不仅身处高位权大,而且还自恃功高,妄自尊大,做一些违法乱纪不臣之事,朝中大臣无不侧目。在官场上也是盛气凌人:赠送与属物品,“令其北向叩头,谢恩”;发给总督将军之文书,本是平行公文,却称其为“令谕”;视同官为下属,蒙古国扎萨克郡王额附阿宝都要向他行跪拜之礼。按大清例律,凡上谕到达地方之时,地方官员必须迎诏,行三跪九叩之礼,并跪请圣安,可是,雍正帝的恩诏两次到达西宁时,年羹尧竟然“不行宣读晓谕”。对朝廷派来的御前侍卫,年羹尧本应该优待,但是,年羹尧却把他们留于身边作奴仆使用。


年羹尧的这些所做所为,是雍正帝所不能容忍的,也是雍正帝最痛恨之事,最终引起了雍正皇帝的极度不满与种种猜忌。于是,雍正便开始了一步步整治年羹尧的计划,而年羹尧不仅没有反抗,甚至还没人任何防范措施,只是幻想着雍正帝可以看在往日的功劳能够法外开恩。所以,说年羹尧图谋造反,只是罗织的罪名而已。年羹尧一直忠于雍正,即使是到了最后接到自裁的谕令,仍幻想着雍正帝会下旨赦免,于是迟迟没有自裁。

我个人觉得,认为年羹尧之死是因为他想要造反,自立为皇帝的说法,理由不够充分。因为,对于一个想造反的大臣,怎么可能还会对皇帝有如此不切实际的幻想呢?

接下来,我们分析一下第二种观点:

不仅是稗官野史中有这种观点,有些学者也支持这种说法。据说,康熙本是传位于皇十四子,雍正矫诏才得以夺位,这过程中年羹尧也有参与。年羹尧受雍正帝帝指使,在四川拥兵威慑皇十四,使其无法兴兵东进进京争位。也有人认为,雍正继位的时候,年羹尧的人远在西北,并不知晓内情,也不可能参与矫诏夺位之事。 

对于雍正篡改遗诏夺取皇位之事,在许多著作中都有描述,只是各家说法不一,莫衷一是。但雍正帝继位之事的确有很多疑点。并且在他即位之后,先后处置了年羹尧、隆科多,这都是昔日的得力干将啊!这不禁让人怀疑他的动机,杀人灭口。当然,这些只能算是推测,并无真凭实据。  

但无论如何,对年羹尧自己来说,他的死,的确是咎由自取。因为自己的自恃功高,作威作福,不知谦逊自保;不守为臣之道,结党营私,贪赃受贿,为舆论所不容,为国法所不容,也是雍正帝所忌恨的。叱咤一时的年大将军,最终是身败名裂,家破人亡。


小史坑


开国皇帝杀功臣,自古有之!究其根本原因,不是当事皇帝嗜杀,而是其为稳固皇权,稳固自己的帝位所采取的一种手段!当然,有的人被杀是冤枉的,但更多的人被杀是必然的。这里不多加枉述,单说,老年是否该杀这个问题上来。本人认为,雍正杀老年实属无奈之举(老年被一贬再贬,最后不得己而杀之,就可以看出雍正帝的纠结心理。之至最后恩旨自裁!)深究其意,雍正本不想老年死,想要保全其性命甚至保全其荣华富贵~~才有了一贬再贬!最后赐死老年,这样一个不好的后果,不能把黑锅让雍正一个人扛!笔者认为有三方面的原因才招致老年的杀身之祸!第一,老年行事乖张,不计后果,招致太多的非议。第二,老年自认功高,渺视皇权,背逆恩主!侍主傲慢!(这一点是雍正最不能容忍的)。第三,雍正继位前,势单力薄!心腹甚少,老年算是不多中的一位姣姣者!所以其他势力为了削弱雍正的力量,断其手足,推波助澜坑害老年也是老年被杀的一个重要推手!所以老年之死的根本原因是死在自作,死在政党之争!


秦军明1


提起雍正王朝的事儿,必然绕不开“九王夺嫡”和杀年羹尧两大事件。前者是雍正帝为坐上皇位,与众兄弟之间斗法;后者则是雍正帝为维护帝王统治和尊严,与自己寄予厚望的心腹重臣年羹尧之间纷争。

那么,雍正帝为何一定要杀了忠心耿耿的年羹尧?



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年大将军


年羹尧年大将军,功劳赫赫,立下多次平定西北叛乱的不世之功,辉煌时拥有节制西北四省的军政大权,一人统管四省,地位已远超大清所有地方督抚之上,又兼任西北大军三军统帅大将军,已然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

年羹尧是雍正帝坐上皇位的拥立功臣,也是雍正帝坐稳皇位的心腹干将,深受雍正帝倚重和专宠,甚至雍正帝与作为臣子的年羹尧常常“推心置腹”,视为心腹中的心腹,曾言要和年羹尧“做一对千古君臣典范”。

雍正帝因年羹尧之功不断的给年羹尧加权,很多朝政大事都会征求年羹尧的意见,又娶了年羹尧的妹妹为年妃,结为皇亲国戚,雍正帝对这位有本事有能耐的“大舅哥”的信任和宠爱程度,有雍正一朝,似已无出其右了,可谓无以复加。

可是,一切都只是雍正帝的一厢情愿罢了。建立功勋后的年羹尧,他的所作所为,让皇帝雍正彻底失望了,最终痛下杀手,不得不上演了一出“兔死狗烹”的血腥结局。

雍正帝之所以,一定要杀年羹尧,主要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 1、恃宠而骄,功高震主

  • 2、结党擅权,触犯帝忌
  • 3、贪污军饷,权大树敌
  • 4、帝要面子,臣忠死节

雍正上台,爬上人生最巅峰



清朝康熙年间,西北地区骚乱涌起,屡次遭受准噶尔的侵扰,领土的统一与稳定日渐成为康熙帝的一块心病,而此时的年羹尧年纪尚轻未满三十,就已经骁勇善战,尽显军事才能。


进士出身的他,为人聪慧,文武双全,受到康熙赏识,迁至四川巡抚,遂步入封疆大吏行列。

1723年,雍正帝扥登基后,年羹尧奉命掌管西部一切军务大权,西部官员均听命于他,实权已大过其它一切地方督抚。这一年,年羹尧奉命平定罗卜藏丹津动乱,战争持续二年,年羹尧巧妙战术横扫全场,大获全胜,于是声名四起。

在清代康熙、雍正年间,官位一路飙升,从四川巡抚到四川总督、 川陕总督、 抚远大将军,还被加封太保、一等公。特别是在雍正帝上位后,年羹尧地位达到了人臣巅峰。


功高震主,危机重重



然而,年羹尧像古往今来的许多重臣一样,犯了一个毛病:恃宠而骄。圣眷隆盛的年大将军,开始飘了。仗着皇帝的宠信,忘乎所以了,他把骄奢淫逸、飞扬跋扈之风演绎到淋漓尽致的地步。

年羹尧来往出行,都有王公大臣跪地迎送,而年大将军傲视而过,连正眼都不屑正瞧他们一眼。年羹尧住宅奢华铺张,大量美女陪侍,车马仪仗前呼后拥,所到之处无论官员还是百姓,统统避让,甚至比厉行节俭的皇帝雍正还要气派。

年羹尧功高震主,权势熏天,却不知收敛锋芒、权大遭嫉,屡屡招摇于市,早已遭到了很多大臣的嫉恨。不仅如此,年羹尧的手爪也伸的很长,竟大肆插手其他省份的官员任免,分了专属皇帝的天下官员任免权,并借此扶植亲信、广植党羽势力,时称“年选”。

结党专权,拉帮结派搞成自己一股党羽势力,事事唯你马首是瞻,这历来都是犯帝王大忌的,甚至比贪点拿点更严重,因为这已经威胁到了皇帝的统权根本。皇帝历来是天下一人,最高皇权独揽,皇权是独享的、排他性的,敢分皇帝至高无上大权的,历来都没有几个有好下场。

年羹尧擅作威福,甚至后来发展到,年羹尧在雍正帝君前奏事,君前无状,跋扈之态昭然若揭,竟无人臣之礼。这令“极好面子”的雍正帝颜面丧失,帝王尊严和权威受到了严重的伤害和挑衅。


跌下深渊,身死名灭



随着,年羹尧的结党擅权、贪污军饷等事,陆续被爆出,加之跋扈的年羹尧权大树敌,遭人嫉恨眼红非议,大臣们纷纷弹劾年羹尧,最后居然被人举报说要谋反。这一下,雍正帝忍无可忍,年羹尧最终把自己作死了。

公元1725年(雍正三年)十二月,于上年入京的年羹尧,被雍正帝削官夺爵,列大罪九十二条,于公元1726年(雍正四年)赐自尽。

从年羹尧来看,其实一直是忠于雍正帝的,甚至到了最后关头也一直对雍正抱有很大幻想。当然,雍正帝也未必真相信年会谋反,他也知道只是罗织的一项罪名罢了。


从雍正帝将年羹尧从抚远大将军,贬官为杭州将军这一举动,至少可以推测出一点:雍正帝一开始并没有想对年羹尧痛下杀手,置年羹尧于死地。


毕竟,二人久共患难、知遇多年,感情自然是有的,又曾是雍正帝的臂膀心腹,还是雍正帝的大舅哥,他们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君臣关系。


要不然,上来直接赐死不就完了,何必还要来个贬官(以观后效)呢?雍正帝对这个昔日君臣知遇的年羹尧,又何尝不是也抱有一丝幻想呢。

只是后来,形势所迫,彼此幻想都破灭了。千条万条皆表面,本质还是触动到皇权了。



峰子奇观


年羹尧不杀,不足以为雍正正名。

所以对于雍正来说,年羹尧是必须要死的一个悲剧人物。他的死亡,恰恰正好是和他的功劳有关。

为什么说年羹尧不死,不足以为雍正正名呢?

大家都知道,雍正之所以能当上皇帝,还有他在当皇帝的过程中,之所以没有出现大的乱子,这都是和年羹尧的力保有关。

一定程度上来说,没有年羹尧就没有雍正的皇位。

这个是当时所有人的共识,雍正当然对年羹尧也是另眼相看了,一定程度上,他们之间的亲密性,犹如恋人一般。

可见,两个人的亲密程度真的是到了令人大跌眼镜的地步。

但是,所有的事情,从年羹尧平叛青海之后,嘎然而止了。

本来年羹尧能够为雍正平叛外乱,这是让雍正最为高兴的一件事了。但是,同时雍正的烦恼也随之而来了。

大家都知道,雍正的继位一直都是一个谜。他当时当上皇帝,也是处于别人的猜疑与议论之中的。

尤其是他的兄弟们对他的不满,所以,这时候就出现了很多针对于雍正不利的言论。其中要数八爷党对雍正造成的危害最大。

八爷党借着年羹尧和雍正不同寻常的关系,大肆的宣扬,雍正其实就是年羹尧的傀儡,雍正看上去,表面上是在当皇帝。但是,背地里所有的事情都是年羹尧在操控。

也就是说,雍正现在就是年羹尧的傀儡。

你说雍正面对这样的指控,他能不害怕吗?

他当然害怕了,因为天下是大清爱新觉罗家的。若是天下成了年羹尧的,那清室的皇族们,恐怕一个人都不会支持雍正了吧。

最主要的是,雍正根本无力反驳。他还真的是对年羹尧完全对相信,并且放权让他做任何事。

我们通过几件事来看,八爷党对雍正的指控,其实并不是捕风捉影,他还是能举出一些实例来的。

年羹尧平定青海战乱的时候,他说要多少银子,雍正就给他多少,当年康熙朝剩下的八百万银两,几乎全部都被雍正送到了年羹尧打仗的前线。

年羹尧说要提拔谁当官,雍正就提拔谁,甚至都不用雍正审核,年羹尧就可以直接提拔。

为此,雍正还弄了一个特殊的本子,只是为了来记录这些官员,都是年羹尧提拔的。

尤其是青海战乱平叛之后,年羹尧还提拔了自己的几个亲戚当官,雍正也是完全支持。对于年羹尧雍正从来没有说过不字。

所以,雍正的这种做法本来就容易被人抓住把柄,当作制作舆论的言论来指控他。这时候雍正似乎把自己立在了最不利的位置上。

当然了即使面对所有人的猜疑,形势对自己极其的不利,雍正也没有想要杀掉年羹尧,毕竟这种亲者痛,敌者庆的事情,他还是不想做的。

但是,年羹尧自从平等青海,来到朝中,拜见雍正的时候。

雍正对年羹尧有了新的看法,这时候雍正发现年羹尧对自己极其的不尊重,尤其是他和雍正坐在一起谈话的时候,年羹尧的两个腿放的一点规矩都没有,俨然一副不把雍正放在眼里的势头。

还有,从后来年羹尧和雍正的书信往来,我们也不难看出,年羹尧这次会见雍正,是惹了很大的事情的。他做了让雍正十分不满的事,而且年羹尧还一直给雍正道歉。

但是,年羹尧到底做了什么事?

因为信件里没有提及,我们就不好猜词了。反正雍正对年羹尧恨的要死,并且发誓以后再也不见他了。

真正导致年羹尧被杀,是来自年羹尧的谋士汪景祺的一本书。因为汪景祺写过很多议论康熙年间的事情,雍正觉得这是汪景祺对康熙的不敬。

还有就是在这本书里,汪景祺给年羹尧说过雍正当皇帝不会太久的话。雍正看来这些话,都是诅咒自己的言语。

总之,这就让雍正联想到了文字狱,然后,他就决定除掉年羹尧了。似乎,不处死年羹尧,自己就给不了天下人一个交代。

为了自己皇位的,为了那些无力反驳的言论。还是把年羹尧给杀了吧,即使雍正十分的不情愿。

但是,他还是对年羹尧举起来屠刀。

最终年羹尧事难逃一死,被雍正杀了头,他的全家也被发配到边疆做了奴隶。总之,年羹尧之所以会有如此悲惨的下场,肯定是和他的功高盖主有关,同时也和敌人攻击雍正和年羹尧的关系有关。

只要雍正举起屠刀来,杀了年羹尧,那么很多对雍正不利的言论,将会不攻自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