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春的長春工程學院怎麼樣?

婁本帥


長春工程學院是2000年由三所具有50年辦學歷史的全國示範性高等工程專科重點建設學校-長春建築高等專科學校、長春工業高等專科學校、長春水利電力高等專科學校合併組建的一所以工為主,工、管、文、理、藝術等學科協調發展的多科性普通本科大學,隸屬於吉林省人民政府。

截至2018年6月,學校現有湖東校區和湖西校區兩個校區,佔地總面積45.8萬㎡;各類校舍總建築面積46.3萬㎡;運動場地總面積7.8萬㎡;固定資產總值8.7億元,其中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3.3億元;圖書館館藏文獻總量277萬冊,中外文紙質期刊1119種、電子期刊17842種。


小軒10270


簡介:  長春工程學院是2000年由三所具有50年辦學歷史的全國示範性高等工程專科重點建設學校(原長春建築高等專科學校、長春工業高等專科學校、長春水利電力高等專科學校)合併組建的一所以工為主,工、管、文、理等學科協調發展的多科性普通本科大學,隸屬於吉林省人民政府。   一、歷史沿革   學校的辦學歷史可追溯至新中國建立初期。早在1951年9月到1953年7月,為在短時期迅速恢復和建立國家基礎工業體系,經東北人民政府、中央人民政府燃料工業部籌劃和批准,分別成立了長春土木建築高級職業學校、長春測量地質技術學校和長春水力發電工程學校。   上世紀80年代中期以前,三所學校均幾經易名,隸屬關係和辦學層次多次變更,主要歸屬原冶金工業部和水利電力部管理,為冶金建築、冶金地質和水利水電行業培養一線專門技術人才。   50年代末,原長春水利電力專科學校升格為吉林水利水電學院,舉辦本科教育,招收培養河川樞紐與水電站建築和農田水利工程等專業的本科生。   1984年到1985年,經教育部批准,三所學校分別升格為長春建築專科學校、長春地質專科學校和東北水利水電專科學校。在此後十多年的辦學歷程中,三所學校在教育教學改革中為推動我國高等工程專科教育發展,積累和提供了許多寶貴經驗,有4項教學改革成果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教務處曾兩次被教育部評選為“全國普通高校優秀教務處”;1997年,三校均被教育部遴選確定為全國示範性高等工程專科重點建設學校,在當時全國高等專科教育改革和建設中發揮了帶頭和示範作用。   1996年開始,三所學校陸續招收並培養建築工程等16個專業本科生。   2000年3月,教育部正式批准三校合併組建長春工程學院。合校以來,學校辦學規模得到擴大,教育事業快速發展,辦學水平不斷提高,綜合實力明顯增強,建成了以建築、地質、水利、電力、機械、電氣工程等工科專業為主,工學、管理學、文學和理學等學科門類交叉共存的人才培養結構和具有應用型教育特色的教學型大學。學校曾多次被吉林省政府、長春市政府授予“模範單位”、“文明單位標兵”等稱號,學校黨委被長春市委授予先進黨委稱號。2007年2月,經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和教育部批准,學校成為具有國防生招生資格的百所大學之一。   二、辦學條件   學校現有西校區(寬平大路)、東校區(同志街)和南校區(前進大街)等三個校區,佔地總面積52.50萬㎡;各類校舍總建築面積47.94萬㎡;運動場地總面積10.37萬㎡;固定資產總值4.25億元,其中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1.31億元;圖書館館藏印刷型圖書121萬冊,電子圖書32萬種;校園網覆蓋全校;建有計算機基礎訓練中心、工程訓練中心、先進製造技術實踐教學基地、電力系統仿真實踐教學基地、土木工程施工工藝實踐教學基地、岩土工程與鑽探實踐教學基地、電廠仿真實踐教學基地、服裝工藝實踐教學基地、現代商務模擬實踐教學基地和管理工程實踐教學基地等10個校內實習實訓基地,建有124個校外實習基地,其中相對穩定的基地84個。   學校有1個吉林省重點學科、1個吉林省高等學校工程研究中心和1個吉林省重點建設實驗教學中心。   三、師資隊伍   學校現有教職工1614人,教學科研人員總數為813人,其中教授(或相當專業技術職務者)86人、副教授(或相當專業技術職務者)334人,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78人,具有碩士學位的教師429人,具有碩士學位以上的教師佔教學科研人數的62.4%。有2人入選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才和教育部新世紀人才支持計劃,2人遴選為吉林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業技術人才,1人被遴選為吉林省高級專家,3人被遴選為吉林省拔尖創新人才,6人被遴選為吉林省省級主講教授、教學名師和中青年骨幹教師,1個教學團隊被評為吉林省優秀教學團隊;11人獲寶鋼教育基金優秀教師獎;16人曾獲得過國務院特殊津貼;2人被中國科學院和吉林大學聘為博士研究生導師,28人被吉林大學、長春工業大學、東北電力大學等高校聘為碩士研究生導師。   四、人才培養   學校辦學以本科教育為主,面向全國招生。現有全日制在校學生13919人,其中本科生11724人,專科生、高職生2195人。   學校設有機電工程學院、電氣與信息工程學院、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土木工程學院、水利與環境工程學院、勘查與測繪工程學院、建築與設計學院、管理學院、理學院、外語系、軟件職業技術學院、人文社科部、體育部、計算中心、工程訓練中心、繼續教育學院和國防教育學院等17個教學單位。設有土木工程、水利水電工程、資源勘查工程、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工程管理等31個本科專業和9個專科專業。   在長期辦學歷程中,學校不斷傳承篤行務實、艱苦奮鬥、開拓進取、敬業奉獻的光榮傳統,發揚“重教崇實、和諧創新”的優良校風,始終將人才培養質量視為辦學的生命線;始終堅持“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知識、能力、素質綜合提高”的育人理念;始終堅持以應用能力和工程素質培養為主線,積極推進各項教學建設與改革,專心致力於培養“安心基層、基礎紮實、實踐能力強、綜合素質好、具有創新精神的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教育教學質量持續提升。半個多世紀以來,學校為國家培養和輸送了近九萬名專業技術人才,他們中的大多數常年奮戰在工程技術一線,為發展我國建築、地質、水利、電力等基礎工業做出了突出貢獻。在中國的大地上,凡有大型建築工地、金屬礦山、水電工程和電力工業的地方,就有長春工程學院畢業生的身影和業績。   五、教研與科研   學校高度重視教學研究與改革對教學工作的先導和促進作用。“十五”以來,全校教師和教學管理人員主持或參加了408項各級各類教研教改課題,其中省部級課題123項;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2項,吉林省教學成果獎9項;獲省級以上(含省級)現代教育技術優秀成果獎28項;出版教材和專著210部;建成省級精品課程4門和省級優秀課程32門。   學校堅持產學研互動發展,積極推進科學研究、技術開發和成果轉化工作,努力為吉林經濟社會發展和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做貢獻。近五年,我校教師主持和承擔各級各類科研課題459項,其中包括國家級課題9項、省部級課題139項;獲得省部級科技成果獎11項,吉林省高等學校科學技術研究優秀成果獎7項;授權專利35項;共發表學術論文1835餘篇,被SCI、EI、ISTP三大檢索收錄147篇。在節能建築、汙水處理、供熱通風、配電技術、勘查技術、機電技術等領域的應用研究有所建樹。   六、對外交流與合作   學校堅持開放辦學,先後與德國奧爾登堡應用科學大學、俄羅斯南部國立技術大學、韓國蓮庵工業大學、英國佩思利大學、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大學等國外高等院校建立了校際聯繫和學術交流關係,互派專家、學者、留學人員進行學術交流,開展科研合作。學校設立了中青年教師出國進修專項經費,選派中青年教師出國進修。近五年,共選派50餘人次教師赴美國、日本、俄羅斯、英國、德國、荷蘭等國外高校進行短期訪問、交流或進修。   學校十分重視保持和加深與冶金、有色金屬、建築、水利、電力等行業企業的傳統聯繫和友誼,不斷鞏固和擴大產學研合作教育領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