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清河穿流而过,带不走北园的传说


小清河穿流而过,带不走北园的传说


大明湖北望,现在早已是一片片的高楼林立。十多年前,这里最高的建筑还是明湖饭店。二十年前,高楼大厦的前身,还是一片片北国江南的田园风光。这里就是北园,一幅江南美景的济南北园。


小清河穿流而过,带不走北园的传说

(拆除之前的明湖大酒店)


“北园”一名,最早可见于《二十四泉草堂集·北园晓行》一诗,1955年,济南市郊二区更名为北园区,北园一名沿用至今。儿时的北园,狭窄的北园大街穿境而过,清亮的小清河似玉带般绕辖区北部。一块块的水田,好似玉牌一块接一块的镶嵌在这片肥沃的大地之上。春风微抚过,稻香阵阵,沁人心脾,夏日荷花开放,红的彤红、粉的鲜嫩、白的无暇,是炎炎夏日不可多得的避暑胜地。北园多水田,河流也多,再热的夏季,总有丝丝清凉。可是如今,北国江南的风光早已成为往事,只留下这斑斑古迹,在述说着老北园的风光。


小清河穿流而过,带不走北园的传说

(50年代的北园地区)


北园,存在着大量的文物与古迹。柳云社区,老百姓嘴中俗称的张公坟,因辖区内有元代张养浩坟墓及其家族墓地而得名。张公坟前,现存的一方池塘,也可能是大厦林立的北园中,仅有的一小块了。儿时,张公坟还没有现在修的这样大气整洁,高高的土堆,是我们那时难得的娱乐场所。一片安逸的林子,一片安逸的童年,油亮的赑屃,早已被我们当成童年不可抹去的玩具记忆。现在再经过张公坟,心里产生的更多的是一种敬畏,可能是学习了张养浩先生的《潼关怀古》吧,微风拂过池塘,张公好像从未走远。


小清河穿流而过,带不走北园的传说

(张养浩墓)


沿柳云社区北行,尽头就是小清河,河中现有五柳岛公园,这是北园地域知名的河运码头。旧时,济南市区和南部山区的产品在这里被装上货船,沿小清河水道被运往淄博、滨州、潍坊,再在羊口入海,被远销世界各地,同样,沿海的盐、海鲜,也是通过这条黄金水道运至济南。黄台盐运码头、工商河码头、五柳岛码头,为济南旧时的发展做出了不可抹去的贡献。现在的五柳岛早已失去了码头的功能,更多的是饭后休闲的公园,古老的镇水兽,默默地伫立在闸口两侧,好像依旧等着远航的货船,为沿河而居的人们守护着一方平安。


小清河穿流而过,带不走北园的传说

(五柳岛码头遗址)


沿柳云社区东往,过西泺河,便是水屯村。其村的历史可追溯到明时,明朝诗人许邦才曾在济南城北水村(现今的水屯村)仿效西汉梁孝王的梁园修建别墅,亦名“梁园”。他在一首写水村的诗中,便直接称这里为“北渚”:“放来北渚北风急,打头雪花大如笠”。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历城县志·地域考》载“水屯”。该村建于清雍正年间(1723~1735年),因地势低洼,四周环水,村内又有一石星(陨石),俗称“十屯九星”。故取村名“水屯”,其村以朱、杨两姓为主。村东有北园中学,现更名为明湖小学西校区,校园内有毛泽东主席石质塑像一尊。1958年8月9日,毛泽东主席视察北园水屯村,提出“还是办人民公社好”的号召,同年9月20日,全省第一个人民公社——北园人民公社成立,这也是全国成立的最早的人民公社之一。毛泽东主席的到来,为贫下中农送来了党中央最为真挚的关怀。1970年8月9号,毛泽东主席视察北园12周年之际,在水屯村东侧广场为毛主席立象以资纪念。现存毛主席塑像,人民公社影壁墙,幸福槐,幸福井等遗迹。


小清河穿流而过,带不走北园的传说

(北园毛主席塑像)


二十二平方公里的北园,14.6万人的北园,新的时代又担负起新的时代使命。1990年,山东省人民政府授予北园镇“明星乡镇”。1991年,其经济实力成为“山东第一镇”。悠远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在北园这片土地上开花结果。不仅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莅临北园,北园这片大地上还遗存着诸如:济南市乡师旧址、五柳岛革命遗址等红色印记。


小清河穿流而过,带不走北园的传说

(济南市委重建地纪念雕塑)


北园是美丽济南的一扇窗户,历史的风吹来,花开、鸟语、莺啼。遗风诉说着大美北园。


本文原载于“明府城”,经作者同意刊发



小清河穿流而过,带不走北园的传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