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渊在位发生“玄武门之变”,为什么“靖难之役”发生在朱元璋死后?

大马哈鱼12


历代王朝在面对天命与丛林时,都不免会产生潜藏于这神圣权力背后的隐性焦虑。在中国历史上,靠兵强马壮打下江山,登上天子宝座的人不在少数。然而,如项羽、王莽、王世充、李自成等等在登上宝座之后,又瞬间失去的也大有人在。正如五代十国,在五十多年的时间里产生了几十位皇帝,却都只是历史长河里的昙花一现,终归尘土。

在玄武门之变中胜出的唐太宗李世民与在靖难之变中登上皇位的明成祖朱棣,可谓是将这种的焦虑与“民心”相结合,开创了时代的典型。

在李世民的皇冠上永远无法抹掉李建成和李元吉的血迹。因此,有着这一黑历史的唐太宗必须要做得更加出色,才能赢得“民心”的口碑,也才能打破正统的天命所带来的焦虑。于是,李世民一方面发展国家经济,力求治理出一个经济繁荣,政治宽容,社会开放的内部环境;另一方面则努力开疆拓土,力求以强大的军事力量打造出一个幅员万里,四夷臣服,八方来朝的外部环境。当然,李世民在一帮贞观名臣的辅佐之下,实现了这一目标,成就了“贞观之治”的历史功绩。即便如此,玄武门上的刀光剑影依然无法消散,成为了此后整个大唐王朝权力更迭的制高点。

与唐太宗有着相似经历的明成祖也同样面临着来自正统天命的焦虑。与李世民力求打造宽容开放的内部环境所不同的是,朱棣在对内政策上却采取了严格管控的治理方式,而这种方式在日后给大明王朝带来了严重的后果。在对外方面,朱棣则面临着两个方面的焦虑:一是来自北元蒙古政权的威胁;二是他的侄子建文帝下落不明。于是,朱棣一面亲征蒙古,一面派三宝太监郑和远赴西洋。尽管,朱棣在对内控制与对外征服中都成就了自己的功绩,但其解决焦虑与“民心”的方式却让未来的明朝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其实李世民和朱棣颇为想像,都是跟随自己的父亲打下来江山,功劳很大。但他们也有很多不同,李世民玄武门之变是不流血的夺位,而朱棣则是打下了江山。这其实也怪朱元璋在太子朱标死后直接将皇位传给了孙子朱允炆,朱允炆崇文,听信大臣削藩,成了朱棣起兵的导火索,而朱棣也是个狠人,最终导致了靖难之役。

文章仅代表个人理解与观点





阿辉看历史


这是个很有趣的对比。

首先,必须看到事物发展的迫切性是不一样的。

秦王李世民为唐室江山的创建南征北战,东挡西杀,立下了赫赫战功,而他却不幸碰上一个奇葩老爹李渊偏听偏信,宠信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不断猜忌李世民,对李世民严加防范。平日间太子和齐王针对秦王的明枪暗箭一而再,再而三,屡次妄图致秦王于死地,早已没有了骨肉之情。

玄武门之变的前一日,李渊召李世民进宫质问是否意图篡位,咄咄逼人。幸亏李世民伶牙俐齿,反咬太子和齐王秽乱宫闱,李渊一时失去方寸,只得答应李世民第二天再进宫与太子和齐王当面对质,李世民才得以脱身回到秦王府。此时对李世民来说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否则便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了。

在秦王府文臣武将的鼓动下,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建成和元吉,一举消灭太子和齐王势力,逼迫李渊改立李世民为太子。李渊两个月后黯然退位,李世民登基称帝。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玄武门之变是李渊这个糊涂老爹不能公正处理问题,一步步激化出来的。试想若是当天建成和元吉抢占了先机,秦王府众人就得尸横遍地了。

(朱棣剧照,源自网络)

而对照明朝的情况则大大的不同,太祖朱元璋出身草莽,一刀一枪打下得江山,对敌人狠,对自己人也狠,功臣豪强说杀就杀,御下颐指气使,一言九鼎。传说燕王朱棣的生母碽妃就是被朱元璋以酷刑处死,朱棣由马皇后抚养长大。

应该说燕王朱棣作为塞王对朝廷还是兢兢业业的,多次领兵出征塞外,打击蒙元残余势力,功绩卓著,朱元璋特意授权朱棣可以节制边塞的军队,在诸位亲王中可谓地位尊崇。如果太子朱标没有早逝,而是顺利继承大位,朱棣恐怕不会觊觎大哥的皇位。老朱家只会继续兄友弟恭,其乐融融。

其次,要看到同样身为皇子的李世民和朱棣所掌握的力量是大不相同的。

李世民为唐室江山功高盖世,被李渊封为“天策上将”,有自己独立指挥的天策军,并兼任司徒、尚书令、陕东道大行台等朝廷的实权官位,还在秦王府广置文臣武将,部属遍天下。说老实话,发动“玄武门之变”这事干了也就干了,需要的只是痛下决心。而之后就能看出其实力,李世民迅速控制了朝廷事态,全国各地州府未发生大的变故,只是万民恭贺新皇登基。

(朱棣剧照,源自网络)

而燕王朱棣绝无可能敢在朱元璋生前发动“靖难之役”,难以想象朱棣有勇气能够战战兢兢地面对那个令人恐惧的老爹,朱棣最多只敢腹诽老爹立侄子朱允炆为皇太孙,断了自己对皇位的念想。

燕王朱棣只是九位塞王之一,如果提前动起刀兵,朱元璋一声令下,不光是天下兵马要杀将过来,其他统兵的亲王们也要对他开战。朱棣所能掌握的只有燕京一地的军队,不是拿鸡蛋往石头上碰吗?心有权谋的朱棣终于隐忍到了朱元璋过世,皇太孙朱允炆登上皇位。

登基伊始,建文帝朱允炆便迫不及待地以激烈的手段开始削藩,先后把周王、齐王、湘王、代王、岷王等亲王废为庶人,湘王朱柏不堪受辱举家自焚。建文帝鬼使神差地把自己推到了众位藩王的对立面,藩王们早就等着能有个人替他们出头了。老四,我们看好你哦。

朱棣举起了“清君侧,靖国难”的旗帜,给“靖难之役”添加了大义的名分。而其他尚有军事实力的亲王们大都作壁上观,巴不得让燕王收拾朱允炆那小子一顿,反正都是老朱家自己人,燕王当皇帝也得照顾至亲骨肉吧。

(朱棣剧照,源自网络)

四年后,燕王朱棣得偿所愿坐上了龙椅,实现了自己的战略目的,而这一切注定只能发生在朱元璋的身后。


司空郊原


唐太宗和明成祖是两个很像的皇帝,明成祖朱棣也常把自己与唐太宗做比较,可能因为他们都是文治武功,威加之于海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二人都是篡位而成为的皇帝。至于为何李世民在李渊在位时发动玄武门之变,而朱棣则是在朱元璋死后才发动,我认为有如下原因:

1.所处形势不同

李渊一家本来就是贵族,见多了权利斗争下骨肉相残的情形。如果太子李建成当了皇帝,面对文才武略、功勋卓著的弟弟,很大概率是杀之而后快,至少也是囚禁至死。不如冒险一把,大不了还是一死。

而朱元璋一家是从底层平民的身份得到了天下,朱棣幼年的时候还没有完全得到天下,骨肉亲情很重要。朱元璋在位时,朱标也还没死,对于朱棣而言,皇位继承人朱标是对自己特别好的大哥,感情很深。自己只要不乱搞,至少没有性命之忧。是朱元璋死后,朱允炆削藩太操之过急又太过绝情才会丢失天下。

2.势力、实力不同

李世民作为将领冲锋陷阵,直接参与到了逐鹿中原的战场,建立了不朽奇功,在军队中有很大威望。天下最杰出的英才有许多都在自己阵营。如瓦岗寨的众多人才。

朱棣只是一个藩王,和他同等的藩王都有秦王、晋王,于朝廷军事和经济实力都不可同日而语。

3.功勋不同,心态不同

李世民可以说是建立唐朝的最大功臣,而李建成由于是世子主要只是承担了守卫大后方的责任,没有亲自攻营拔寨。不朽之功却不是他来做皇帝,心态不平衡,而且他具备实力。


明朝的建立朱棣并没有起到太关键的作用。不会心理不平衡。

4.胜算不同

对于李世民而言,只要把李建成和李元吉除掉,就算自己现在得不到权,继承人也非自己莫属。

朱棣则不然,就算造反成功还有其他藩王等着他。


坐井谈天阔


李世民战功赫赫,身边有很多的将领都依附于李世民。

引起了太子李建成的猜忌和不安。曾三番五次陷害李世民置于死地。

随着李渊的年纪越来越大,身体也越来越差。李渊活着李建成对付李世民还有很多顾忌,只能通过陷害栽赃的手段。

等李渊一死,李建成当了皇帝情况就不一样了,那时候李世民就是板上肉了。

李世民之所以赶在李渊没死之前发动政变,一来是为了自保,二来是趁李渊没死李建成还是太子,不是皇帝,天下未定,杀了太子自己就是皇帝。

朱棣之所以在朱元璋死了以后发动靖难之役,因为朱棣在朱元璋活着的时候,手里没有可实际控制的军队,实力不行。

朱元璋手下的将领没有人听朱棣的,和李世民的情况大不相同。李世民那时候什么都有,要兵有兵,要将有将,要军师有军师。

当时朱标是太子,太子仁慈宽厚,深得百官的爱戴。朱元璋又很强势,权利把握的相当牢固。

朱棣要是在朱元璋活着的时候就发动政变,那是打着灯笼拾粪~找屎。朱元璋会把他送往精神病医院,因为朱棣疯了


孔孟之乡礼仪之邦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事变和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有实际上的不同,李世民是主动造反,而朱棣是被迫造反。

李世民从他建立卓著战功之后,就一直有取太子而代之的野心。而他之所以敢在李渊在位时就发动玄武门事变有很多的偶然因素,但其中最重要的是李世民有足够的实力,以及他的战功卓著,在朝中有一定的威望。可以说他和太子是势力相当的。在发动玄武门事变成功后,他也有足够的实力把李渊逼下位。

而朱棣不一样,可以说他虽然不赞同朱元璋立朱允炆为帝,但是他从一开始并无谋反之心,至于后来他发动靖难之役,完全是被朱允炆逼迫无奈,当时已经有很多藩王要么被逼自杀,要么就被朱允炆杀了,如果他不反,他也没有活路。再者从宗法和实力上来说,他是朱元璋的四子,以及他在北平的军事力量,就算不立朱允炆为帝,也不可能轮到他朱棣。更别提朱元璋在世的时候了,可以说如果朱棣在朱元璋在世的时候造反,那他必是死路一条。




你离开了南通


你好,我是无忧历史,很高兴能够探讨这个问题。

自古以来,几千年的封建王朝中,皇帝宝座永远都是权力的巅峰,多少皇世成员为了争夺皇位争得你死我活。李世民和朱棣是不多的夺位成功的王爷,虽有相同之处却也不尽相同。

这两位“造反王爷”经常被拿来比较,很多人疑惑为什么李世民敢于在李渊在位时发动“玄武门政变”,而朱棣也只能在朱元璋去世后发动“靖难之役”?下面我们就分析一下。

首先,作为开国皇帝的儿子,这两人对帝国建立的功劳不同。

李世民

李世民在唐朝统一战争中居功至伟,虽然后世可以夸大的李世民的功绩,仿佛李渊、李建成等都是草包,但李世民的功劳确实不小,足以让李渊头疼接班人的问题,虽然定了李建成太子之位,但是却封李世民为“天策上将”,允许在洛阳开府治事。

反观朱棣,年幼时朱元璋已经夺得天下,十岁受封燕王,成年后付北京就藩,虽然担负着抵御北元的重任,也曾经深入大漠作战,但其功劳与李世民相比不可比拟,充其量也就是一名王爷将军罢了。

其次,同为王爷,两个人的势力大小天壤之别。

朱棣

李世民早年鼓动父亲李渊起兵造反,并且统帅三军,攻入长安,在灭隋大业上居功至伟,大唐建立后又四方征战,功名日盛。李世民在建功立业过程中有了自己的班底,招揽一大批忠心耿耿的文臣武将,并且在朝中势力极大,足以和太子抗衡。

再看看朱棣这边,朱元璋在位时,二十几个儿子全部分封王爷,有兵权的王爷不在少数,朱棣只是其一。除此之外,明朝王爷分封也有诸多限制,除了三卫兵马护卫外,并没有什么别的军队,朱棣所在北京城依然有朝廷任命的指挥使和布政史,管理军事和政史,只有战时朱棣在诏书旨意下才能节制藩国内的一切军政大事,平时只是名义上的北平城最高首领。

差距之大可见一般李世民早已有了争夺权力的能力,而朱棣别说去造反了,可能连北京城都打不出去,就算打出去了,还有一干功勋名将等着他。“靖难之役”如果不是朱允炆太傻,给了朱棣时间准备,又有张信告密,朱棣的造反大业也可能被扼杀在北京城内。

再者,同为皇子,皇帝对他们的感觉不同。

李渊

先说李渊,对李世民可能很复杂的感情,骄傲、愧疚以及有点嫉妒。他这个儿子很优秀,各方面都很厉害,但是长子李建成也不错,定为太子也合情合理。为了弥补李世民,李渊这个皇帝老爸给了李世民很大的权力,允许他开衙建府,允许他有自己的文臣武将,李世民俨然成立了一个小朝廷,李渊也没有放在心上。

朱棣就不同了,从一出生,皇位就与他无关,太子朱标是在朱元璋自称吴王时就立的世子,朱棣只是老四,上面三个哥哥都比他有优势,太子朱标宅心仁厚,深得朱元璋喜爱和大臣的拥护,在老朱那甚至都没有考虑过别人,一心想要培养朱标为帝国接班人。

朱标去世后,朱棣对朱元璋选择朱标儿子朱允炆作为继承人可能会心有不满,但是我觉得这种非分之想也仅仅会闪现而过,因为他哥哥做了皇帝,百年后也会是他的侄子做,和现在没有不同,更重要的是这个决定是杀伐决断的父皇朱元璋定了,朱棣自然不会违背。

我们说了李渊和朱元璋对李世民和朱棣的感情不一样,同样的李世民和朱棣对他们父皇的感情也不同,特别是朱棣,对朱元璋除了敬爱外更有一种惧怕,他无兵无权,更不敢去造他老子的反。

最后,同为皇弟,如果造反,下场不同。

朱元璋

我们经常想“玄武门政变”杀的是太子李建成、李元吉一伙,实际上造的是李渊的反,因为李渊百年后会降大位传给李建成。李建成与李世民虽为亲兄弟,但两派势力已经势如水火,势必要挣个你死我活,太子上位后,李世民下场只有被杀,他的势力覆亡,所以为了自己,为了聚在身边人的前途,他必须提前下手,杀死李建成,逼迫李渊将皇位传于自己。

朱棣在朱元璋在世时毫无任何胜算不说,其根本也不在明朝权力的中心,这也是为什么建文朝时期,朱允炆削其藩时,考虑的不是能不能的问题,而是怎么削藩面子好看,能够堵住天天悠悠众口。

朱棣不会想到他老子朱元璋死后,他那孱弱的带点书生气质的侄子敢去学法,而且心狠手辣,想治这些叔父们于死地,所以他也是为了自保才敢反叛。那如果朱元璋要削藩呢,我觉得朱棣肯定乖乖的交出一切,因为他的一切都是父皇给的,去南京做个潇洒王爷也不错。朱棣在朱元璋在世时是绝对不敢造反的。


无忧历史


唐朝初年的“玄武门之变”的发动者是秦王李世民,明朝初年的“靖难之役”发动者是燕王朱棣。秦王李世民在隨末农民战争和各豪强地主武装集团之间的兼并战争中为唐王朝的建立立下了卓越功绩,具有极高的政治威望,同时也积聚了雄厚的军队实力。秦王李世民与唐高祖李渊之间虽是父子但更是君臣,综合实力上,呈现“主弱臣强”的态势,因此,随着唐王朝皇族内部矛盾的激化,作为臣子的秦王李世民就有实力发动“玄武门之变”并最终夺取了皇位。李渊是贵族出身,平生比较谨慎,连是否起义,什么时候起义,都是儿子们和属下的鼓动。他个性还温和,不爱出头,不粗暴,行军打仗大都儿子们和属下去规划,只是让他权衡而已,即使是皇帝,亦是如此,还有,当时李世民已树大根深,他太了解自已老爸,所以敢发动玄武之变!

所处形势不同

李渊一家本来就是贵族,见多了权利斗争下骨肉相残的情形。如果太子李建成当了皇帝,面对文才武略、功勋卓著的弟弟,很大概率是杀之而后快,至少也是囚禁至死。不如冒险一把,大不了还是一死。

而朱元璋一家是从底层平民的身份得到了天下,朱棣幼年的时候还没有完全得到天下,骨肉亲情很重要。朱元璋在位时,朱标也还没死,对于朱棣而言,皇位继承人朱标是对自己特别好的大哥,感情很深。自己只要不乱搞,至少没有性命之忧。是朱元璋死后,朱允炆削藩太操之过急又太过绝情才会丢失天下。

李世民权势滔天而朱棣仅限自己的封地。

我们来看李世民在朝中的官职地位:

其他的待遇还有:

封邑三万户:唐制,王爵食邑一万户,李世民有三万户。

禁中骑马:古代在宫禁中除了皇帝外严禁其他人等骑马,但李渊允许李世民骑马。

赞拜不名:臣子朝拜皇帝时,赞礼官吏只能称呼有一殊荣的大臣官职,而不能呼其名。三国时曹操也是如此。

从这里可以看出,李世民不但有名,获得了高于其他亲王的地位待遇,也有实权,掌握了京畿和部分禁军兵权,还有着自己的文武官员班底。实际权利已经超过了太子。

在这种条件下,李世民在大唐帝国的心脏位子发动一击,取得政权是很容易的事。

大明朝乃是朱元璋一步步打下来的天下!真真正正的开国之君!其在位时权力集中,甚至为了稳固皇位,不惜编织罪名杀害开国元勋!所以

当时无人可以撼动其位置!

也正因为如此,朱元璋大封王位 ,儿子们全部赐予封地甚至可以自建军队!

朱棣因此才有能力发动靖难之役!



孤人自嘲ing


公元626年7月2日,大唐武德九年6月初四,秦王李世民在长安宫城玄武门发动政变,一举杀死自己的哥哥太子李建成和弟弟齐王李元吉,逼迫自己父亲李渊退为太上皇,自己继承皇帝位,成为了千古一帝唐太宗。

700多年后,又一位开国皇帝的儿子一举推翻先皇所钦定继承人,自己当上了皇帝,也成为了一位充满争议性而又公认成就甚大的皇帝——他就是发动“靖难之役”推翻了自己侄子建文皇帝的明成祖朱棣。

从古代君臣尊卑的角度来看,李世民与朱棣的行为基本属于“谋逆”。对李世民来说,其虽然也是唐高祖儿子,但爵位最高只是秦王,而太子是国家储君,地位仅次于皇帝,对李世民而言是君。在皇帝并未废黜李建成的太子之位的前提下,李世民便杀死了太子,这就是以臣弑君,并且事后逼迫自己父亲成为太上皇,而自己强行即皇帝位,更是在千百年来为人诟病。

而朱棣则是赤裸裸地起兵造反,经过3年战争,直接把明太祖朱元璋确立的明代第二任皇帝推下了龙椅。

同样都是“谋逆”,李世民是在开国皇帝在位期间成功干掉法定继承人上位,而朱棣则是在自己老爹朱元璋去世之后方才举兵造反,是不是朱棣的胆量气魄不如李世民呢?

但我们从当时二人的身份处境来看,就知道这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一、李世民权势滔天而朱棣影响仅限于燕地

我们来看玄武门事变前,李世民在朝廷中的官职地位:

其他的待遇还有:

邑户至三万:唐制,王爵食邑一万户,李世民的秦王单独增加到三万户。

禁中骑马:古时宫禁中除皇帝外严禁其他人等骑马,但唐高祖允许李世民可以这样做。

剑履上殿:臣子上殿参拜皇帝时,要先于殿外解下佩剑并脱鞋,但李世民可以不用脱鞋直接带剑上殿。三国时曹操也有这个待遇。

赞拜不名:臣子朝拜皇帝时,赞礼官吏只称呼有这一殊荣的大臣官职,而不直呼其名。三国时曹操也如此。

从这里可以看出,当时李世民不但有名,获得了高于其他亲王的地位待遇,也有实,掌握了京畿周边和部分禁军兵权,还有着自己的文武官员班底。实际权力已经超过了太子。

在这种条件下,李世民在大唐帝国的心脏位置发动一击,取得政权是轻而易举的事。李世民作为长期领军征战的杰出将领,胆子自然不小,有了这等便利条件,自然就敢在老爹眼皮子地下杀死哥哥弟弟,再逼迫老爹退休。

而朱棣就没有这么幸运了,虽然他就藩燕王时手握重兵以抵御北方异族,但他毕竟是臣子的身份,朱元璋是其君父,又极有手段。与李世民控制了长安周边及部分禁军的强权不同,朱棣仅仅只能掌握属于他名下的燕军,在南京朝廷也没有很大的影响力。在建文帝实行削藩政策时,朱棣甚至不得不装病来逃避朝廷官员的监管,“靖难之役”更是打了三年,多次差点让朝廷军队取了性命去。朱棣在建文帝时期造反都如此困难,更不要提在朱元璋在世的时候造这位手段狠辣的老爹的反了。

二、李渊和朱元璋对于局势的掌控能力也高下分明

李渊和朱元璋这两位老爷子虽然都是开国皇帝,但两人对局势的掌控能力显然不在一个水平上,李渊对于自己儿子们的管理能力大大不如朱元璋。

李渊从太原留守而成为唐朝开国皇帝,政治手段不能说没有,但他的起事,更多的是李世民和刘文静等人的促成,多少有些为形势所迫的意思,在政治眼光和胆魄手段上显然有所不足。成为皇帝后,不管是出于对太子的制衡还是真心实意想要封赏李世民,他对李世民权力的一再加封,使得李世民在实权上远远超过了李建成,也助长了李世民的政治野心。从这一点上,李渊作为皇帝,在两个儿子的地位和权力管理上做得很不成功,也是李世民敢于在老爹在世的时候就弑兄杀弟逼迫老爹的重要原因之一。

朱元璋在世时,对于自己的众多儿子也采取了分封亲王的方式,但与秦王李世民和齐王李元吉等人都在京师不同,朱元璋的儿子们都被要求到自己的封地去就藩,有能力的秦、晋、燕、宁诸王并不在南京,也就无法从中枢上发动行动,直接威胁皇帝的地位。并且,朱元璋心狠手辣,对局势的掌控能力极强,对功臣的屠戮也使得自己的儿子们不敢有异动。

不过,朱元璋在世时,为了让自己的儿子们抵御异族入侵,让许多藩王拥有自己的军队,还不听叶伯巨的“节其都邑之制,减其卫兵,限其疆土”限制藩王势力的谏言,以至于他去世后,藩王们拥兵自重,尾大不掉,逼迫建文帝不得不实行削藩,也加速了朱棣的反心。这也是朱元璋政策中的隐患。

此外,李世民以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排挤迫害他为理由,强调自己是“正当防卫”,名义上并不反自己的老爹。而朱元璋在位时,对藩王们的权力也较为宽容,朱棣没有反自己老爹的理由。

从以上来看,李世民和朱棣虽然都以推翻法定皇帝继承人而上位,但两人当时不同的处境使得两人走了不同的道路。无论如何,李世民和朱棣的皇权之路都是一出骨肉相残的血腥惨剧,皇位面前,最是无情帝王家。


荒山野岭中的小草


1 先说说李渊,唐的天下其主力军是李世民领导的。像李靖,长孙无忌,尉迟恭,程咬金,房玄龄等人都在李世民麾下效力。而太子李建成主要跟随李渊在后方处理内政。兵权大都在李世民手上!李渊本身没有什么雄才大略,唐朝的建立主要是李世民在引导下发展的。李渊他是世袭门阀贵族。他的造反纯属偶然。玄武门之变的时候大多数将领是支持李世民的,因为他们在李渊和太子李建成那得不到相应的回报,再加上他们与李世民征战沙场。所以在尉迟恭,徐茂公,李靖的支持下杀了太子,逼李渊禅位李世民

2再看看明朝朱元璋。他本是一个乞丐出身,他打天下是他自己在领导。常遇春,徐达是他一块长大的伙伴,后面还有蓝玉,李善长,刘伯温都是跟着朱元璋打天下的。那时候朱棣也跟着他南征北战。朱元璋的威望绝对能镇住朱棣等将领。再说那时候太子朱标还活着。太子贤能,众人也比较臣服。但太子一死,朱元璋为了顺利传位太孙朱允炆,大杀元老。这也为后来的靖难之役埋下导火索。明朝问鼎中原后,为了对抗北面的元朝。把精锐之师留给朱棣镇守北方边境。在这期间朱棣得到很好的发展,一直在沙场征战。朱允炆即位后,威望不足以镇住众藩王及元老。其又优柔寡断,比较天真。立足未稳,就急于削藩。这给了朱棣可乘之机,便发生了靖难之役






轻松依旧


李世民与朱棣都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造反皇帝”,都是以非嫡长子的身份坐上了皇帝的宝座,同时通过武力征伐的当时逼迫皇帝退位或者消失。在两人的传奇之中,有一点略有不同,那便是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是在李渊在位发动的,而朱棣的“燕王扫北”确实在朱元璋死后。这其中究竟有什么奥妙呢?

一:事件诱因不同

李世民功劳卓著却备受猜忌,李建成、李元吉欲除之而后快,殊不知,他二人完全不是李世民的对手。

朱棣在三个兄弟去世之后,自己成为序齿最大的皇子。但是朱元璋竟然越级传给了皇太孙朱允炆。朱允炆即位之后,着手开始了削藩,从而触及到了朱棣的根本利益,最终引发了那场轰动华夏的“靖难之役”。

他两人最大的不同在于:李世民是先发制人,朱棣是置之死地而后生。

李建成与李元吉打李世民主意,李世民早已看透,最终在秘密策划之下先发制人。

朱棣是已经退无可退,被人拿着到架在脖子上,不得不反。可以说,如果朱元璋在位,是断然不会出现“燕王扫北”这样的事件。

二:当今皇上不同。

秦王时期的李世民,在位人是李渊,太子为李建成,但是两人都主政,不管军事。自从李渊太原起兵,夺下西安之后,军事指挥权就交给了李世民。

朱允炆时期则不同,燕王虽然有一些兵权,但是全国兵力还是由朱允炆统一调配。朱允炆在军事能力上有所欠缺,完全不是朱棣的对手。所以有一句话说:“朱允炆将朱元璋给他的一把好牌打得稀烂!”

若是朱元璋在位,而且破天荒的削藩,针对朱棣,就算是被父亲手刃,他也没有那个胆量造反。朱元璋为何许人也?且不说戎马一生,手下猛将如云,单凭朱元璋那一种盛气凌人的气势,朱棣也不敢造次。


【文 / 楚南青史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