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芯片设计者来说,14nm和7nm有什么区别?

钟灵毓秀54341501


我目前微电子研究生在读,偏工艺方向的,其实设计主要考虑的性能方面,而14nm和7nm芯片能否实现主要是在工艺上是否能够实现,而在工艺上能否实现,主要靠的是光刻机等设备。顺便普及一下14nm和7nm指的是什么:

28nm以上芯片的元器件(MOSFET)

28nm以上芯片的元器件主要是MOSFET(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MOSFET主要有source(S,源极),drain(D,漏极),gate(G,栅极),工作原理是,通过栅极施加电压,从而能够使得源极与漏极之间能够导通,导通就可以工作,就能够利用电子的电荷传输信息,所以这个阈值电压是源漏极之间能否导通的关键。28nm以上的器件用的下图的结构,这个28nm是指沟道AB的距离。下图是准二维的沟道

28nm以下芯片的元器件(FinFET)

28nm以下芯片的元器件主要是FinFET(鳍式场效应晶体管),其实这个FinFET也是属于MOSFET,只不过是这个沟道是多个面的,这样有效面积不变的情况下,可以将沟道之间的距离缩小到28nm以下,下图的沟道(14nm或者7nm)是黄色的区域。

芯片设计的阵列

而芯片设计,主要是阵列设计器件性能,这阵列上的一个个点就是上面说的元器件。


以上就是关于芯片的一些基本知识,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物理微电子前沿科普


前言

很多人把芯片生产想象成了打印一张图画,那么打印成A3大小还是打印成A4大小似乎和图片设计者没有关系,只需要更改打印机(即生产工艺)即可。其实这是选择对比参照物的错误,如果要更能精确类比,芯片设计和生产更像是房屋设计和建造。

芯片更换制程之后会带了新的问题

所谓流片就是先试生产一些芯片用于设计后的测试工作。就拿更换制程来说,更换制程后,因为芯片物理特性发生变化,发热、电子迁移等现象会和之前不同。就像原来房子设计图纸是200平米,现在缩小成100平米之后床缩小了,睡不了觉了。厕所缩小了,进不去人一样。芯片发热点更加聚集了,电路更近了,电子偏离现象更严重了。流片就是测试这一类的问题,并进行调整和改善。经常流片的花费都是几亿。

更换制程本身花费巨大不如同时做功能加强更划算

芯片制程变了,计算速度会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之前本来不存在瓶颈的地方会出现,而以前设计芯片时一些研发的新技术,新解决方案到改进制程时已经成熟。加上对于终端市场来说,新技术带来的溢价效应(反过来说新技术的研发得不到应用,就无法分摊研发成本)这也是在升级制程过程中必须考虑的,毕竟对于芯片开发来说,落后就要挨打。

结尾

以前愚人节的时候出过一篇“科普文”,说的是用石墨烯做芯片,速度提高1000被我,能耗降低1000倍。做为电子发烧友的我无比兴奋,想着人人拿着超级计算机性能相当的手机。结果被事实无情的打脸。后来认识到技术从来不是单个方面的进步而进步的,人类整体科技的提升往往都是多行业多学科共同进步的结合。再看到什么突然出现某项技术单独可以概念人类命运的时候,我都会拿起小手默默的点击举报按钮。


救赎者vlog


目前芯片厂商有三类:IDM、Fabless、Foundry。

IDM(集成器件制造商)指 Intel、IBM、三星这种拥有自己的晶圆厂,集芯片设计、制造、封装、测试、投向消费者市场五个环节的厂商,一般还拥有下游整机生产。


Fabless(无厂半导体公司)则是指有能力设计芯片架构,但本身无厂,需要找代工厂代为生产的厂商,知名的有 ARM、NVIDIA、高通、苹果。


Foundry(代工厂)则指台积电和 GlobalFoundries,拥有工艺技术代工生产别家设计的芯片的厂商。我们常见到三星有自己研发的猎户座芯片,同时也会代工苹果 A 系列和高通骁龙的芯片系列,而台积电无自家芯片,主要接单替苹果和华为代工生产。


制程

14nm、7nm 这些芯片制程工艺的具体数值是性能关键指标。制程工艺的每一次提升,带来的都是性能的增强和功耗的降低。

骁龙 835 用上了的 10nm 制程, 在集成了超过 30 亿个晶体管的情况下,体积比骁龙 820 还要小了 35%,整体功耗降低了 40%,性能却大涨 27%。


这些数值怎么计算出来的?

这需要从芯片的组成单位晶体管说起。得益于摩尔定律的预测,走到今天,比拇指还小的芯片里集成了上亿个晶体管。苹果 A10 Fusion 芯片上,用的是台积电 16nm 的制造工艺,集成了大约 33 亿个晶体管。

而一个晶体管结构大致如下:

图中的晶体管结构中,电流从 Source(源极)流入 Drain(漏级),Gate(栅极)相当于闸门,主要负责控制两端源极和漏级的通断。电流会损耗,而栅极的宽度则决定了电流通过时的损耗,表现出来就是手机常见的发热和功耗,宽度越窄,功耗越低。而栅极的最小宽度(栅长),就是市场上常说到 XX nm 工艺中的数值。


对于芯片制造商而言,主要就要不断升级技术,力求栅极宽度越窄越好。不过当宽度逼近 20nm 时,栅极对电流控制能力急剧下降,会出现 “电流泄露” 问题。这是因为为了在 CPU 上集成更多的晶体管,二氧化硅绝缘层会变得更薄,容易导致电流泄漏。


一方面,电流泄露将直接增加芯片的功耗,为晶体管带来额外的发热量;另一方面,电流泄露导致电路错误,信号模糊。为了解决信号模糊问题,芯片又不得不提高核心电压,功耗增加,陷入死循环。

因此,漏电率如果不能降低,CPU 整体性能和功耗控制将十分不理想。


当晶体管的尺寸缩小到一定程度(业内认为小于 10nm)时会产生量子效应,这时晶体管的特性将很难控制,芯片的生产难度就会成倍增长。骁龙 835 用上了 10nm 的制程,制造成本相比 14nm 增加接近 5 成。大厂需要持续而巨大的资金投入是 10nm 芯片量产的必经之路。


FinFET

除了制程,还有工艺技术。


FinFET 是什么?

业界主流芯片还停留在 20/22nm 工艺节点上的时候,Intel 就率先引入了 3D FinFET 这种技术。后来三星和台积电在 14/16nm 节点上也大范围用上了类似的 FinFET 技术。下面我们统称为 FinFET。

FinFET(Fin Field-Effect Transistor)称为鳍式场效应晶体管,是一种新的晶体管。具体一点就是把芯片内部平面的结构变成了 3D,把栅极形状改制,增大接触面积,减少栅极宽度的同时降低漏电率,而晶体管空间利用率大大增加。

因为优势明显,目前已经被大规模应用到手机芯片上。

经历了 14/16nm 工艺节点后,FinFET 也历经升级,但这种升级是存在瓶颈的。目前,大厂们正研究新的 FD-SOI(全耗尽绝缘体硅)工艺、硅光子技术、3D 堆叠技术等,斥资寻求技术突破,为日后 7nm、甚至 5nm 工艺领先布局。


LPE/LPP/LPC/LPU 又是什么?

在工艺分类上,芯片主要分两大类:

  • HP(High Performance):主打高性能应用范畴;
  • LP(Low Power):主打低功耗应用范畴。

满足不同客户需求,HP 内部再细分 HPL、HPC、HPC+、HP 和 HPM 五种。

HP 和 LP 之间最重要区别就在性能和漏电率上,HP 在主打性能,漏电率能够控制在很低水平,芯片成本高;LP 则更适合中低端处理器使用,因为成本低。

所以,芯片除了在制程上寻求突破,工艺上也会逐步升级。

2014 年底,三星宣布了世界首个 14nm FinFET 3D 晶体管进入量产,标志着半导体晶体管进入 3D 时代。发展到今天,三星拥有了四代 14nm 工艺:

第一代是苹果 A9 上面的 FinFET LPE(Low Power Early)

第二代则是用在猎户座 8890、骁龙 820 和骁龙 625 上面的 FinFET LPP(Low Power Plus)

第三代是 FinFET LPC

第四代则是目前的 FinFET LPU。

至于 10nm 工艺,三星则更新到了第三代(LPE/LPP/LPC)。


英特尔的7nm工艺是基于极紫外光刻(EUV)的独立的制程。在这一工艺的采用时间方面还是落后于台积电和三星,为苹果、华为等公司代工芯片的台积电,在2018年就已率先量产7nm芯片,今年已是7nm投产的第三个年头,更先进的5nm工艺也即将量产。台积电的 5 纳米制程 (N5) 已进入风险试产阶段,其良率高达 50%,而且其月产能可达 8 万片的规模。





张强Beijing


我是电子及工控技术,我来回答这个问题。我是从事电子技术硬件应用的从业者,对于这个问题我来谈谈我的看法。

首先从电路硬件设计与应用来说,我们在设计电路时选择芯片主要考虑芯片的性能与价格、可靠性与外形封装形式等几个方面,对于芯片内部的制造则考虑的很少。

对于14nm(纳米)和7nm(纳米)是从芯片的制造工艺方面来说明的,对于两者来说肯定是7nm(纳米)技术制造出来的芯片其性能更优越,在相同的面积中所集成的晶体管越多芯片的各种性能就越高,比如以处理器为例,用7nm(纳米)技术制作的CPU肯定比14nm(纳米)技术制作的CPU在晶体管数量方面、处理速度方面、功耗方面以及温升等方面都会高出一个数量级。所以用7nm(纳米)制程制作的芯片在各个方面会全面“碾压”14nm(纳米)制程的芯片。以上是用7nm(纳米)技术比14nm(纳米)技术从芯片的各种性能得到提升做出的对比。

另一方面14nm(纳米)和7nm(纳米)的芯片在设计方法和所用的技术上也是有区别的。在制作难度上肯定7nm(纳米)技术要比14nm(纳米)技术难度更大;在制作费用上两者的差距也是有着很大区别的。比如芯片制造的核心设备光刻机就是一个很大的投资,7nm(纳米)光刻机要比14nm(纳米)光刻机在价格上要贵出许多,再加上设计规则与技术的不同都会增加其成本。

以上就是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欢迎朋友们参与讨论,敬请关注电子及工控技术,感谢点赞。


电子及工控技术


谢谢您的问题。芯片制程提升,是技术、成本、性能的综合考量。

芯片设计要考虑什么。第一步,芯片设计首先要定好规格,提出功能和性能要求。第二步,设计芯片的细节,但规划出芯片整体轮廓,再用硬件描述语言实现模块功能,形成代码。第三步,仿真测试检验代码的正确性,看是否能符合所有的规格要求。如果不符合,就要重新设计和编码。到这一步,很多半导体企业已经走不下去了。第四步,对时钟信号、普通信号,以及逻辑单元之间走线,分析信号的完整性。实际过程比上述描述复杂得多。


芯片制程升级的技术难度。在体积不断缩小的芯片里要放十几亿个晶体管,并且要保持性能和功耗,需要技术支持、创新。制程从14nm到7nm,芯片速率、功耗、集成度要做出均衡。目前80%以上的芯片都是10nm以上制程,从14nm到7nm,跨越到10nm以下,越进一步,难度越大。7nm将是一个长期存在的制程,功耗、性能、面积、成本能获得很好的平衡,再到5nm、3nm,平衡难度更大。


芯片制程升级的投入增加。制程提高一点,设计代价非常大,往往是数倍增长。14nm芯片设计研发成本约1亿美元,10nm芯片则是1.7亿美元,7nm约3亿美元,5nm就会超过5亿美元。如果要达到3nm的复杂芯片,设计成本可能高达15亿美元。所以,芯片设计者也是有门槛的,没有雄厚的资金实力,就不用介入了。


欢迎关注,批评指正。


追科技的风筝


N+1工艺和14nm相比,性能提升了20%,功耗降低了57%,逻辑面积缩小了63%,SoC面积减少了55%。

N+1之后还会有N+2,这两种工艺在功耗上表现差不多,区别在于 性能及成本,N+2显然是面向高性能的,成本也会增加。

中芯国际国内外的晶圆厂分布

中芯国际的N+1工艺相当于台积电的第一代7nm工艺,偏向低功耗一些,N+2工艺重点在提升性能,相当于台积电的7nm+工艺。


混子说463


要考虑了,设计出来无法生产有什么用,某种程度上说是台积电卡脖子。要按照人家的标准来。

另外7nm还有很多优势:

1. 单位面积上存储空间更大;

2.集成度更高,封装后面积更小,可节约空间给硬件设计和机构;

3.功耗更低,比如其他条件不变,电流通过1米的导线消耗的能量比通过2米的低;

4.更高的性能

5.更高的频率

6.综合成本应该低点,工艺成本可能提升了,但是其他方面成本降了

7.还有很多优势,比较专业,没太明白,比如纹理光栅等等。


三音60度


大体上就是7nm的单位面积晶体管数目更多,省电散热要求低,应用于手机上比较合适,而14nm有足够的散热空间一般适用于像智能电视与机顶盒又或者电脑的cpu


吾创万岁_万万岁


芯片体积越小,它的设计难度越大,对于设计者的要求也越高,尤其是芯片散热方面体积太小,散热就是最大问题。目前最小的是4纳米芯片。


义县游学电子科技


没有任何区别,画小一点就是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