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掉堯舜禹"禪讓制"的外衣,暴露出的卻是"權力鬥爭"

對於我們中國人來說,"禪讓制"這三個字一定不會陌生,尤其是它又是上古時期的堯舜禹所傳承的制度,與此同時還伴隨著許多可歌可泣的神話傳說——比如孫悟空所使用的如意金箍棒,其實就是大禹治水之後留下的"定海神針",比如大禹為了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禪讓制"這種大公無私代表了"仁義之道"的傳承製度更是被後人所讚揚傳頌。可是,歷史上君主之間的更迭真的是這樣安靜和平的完成的嗎,在禪讓制的背後有什麼不為人知的秘密呢。今天小編就來帶大家一探究竟。

脫掉堯舜禹

堯舜禹三位皇帝其實很可能是早期氏族部落的首領,但被大肆讚頌和渲染變成了"半人半神"式人物,"禪讓制"更是被捧上了天,讓許多讀書人都充滿了憧憬和仰慕,這裡面也包括太史公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中記載:"帝堯者,放勳。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雲。富而不驕,貴而不舒。黃收純衣,彤車乘白馬。能明馴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便章百姓。百姓昭明,合和萬國。

脫掉堯舜禹

在當時,禪讓制的大致內容是:君主老了即將退位之時,不一定要將王位傳給自己的子嗣,而是由各部族首領推舉出一個才德雙兼的人來,由他來擔任下一任君王。而在這之前,這個人需要先作為"代理首領"用十幾年的時間來接受考驗,在獲得了大家的認可後才能成為君主。但禪讓後的實際情況是怎樣呢?我們從實際上看,舜,在"代理首領"的位置上苦幹了數十年獲得了堯的認可後,他就將堯——也是他的"雙妃岳父",囚禁放逐。他還將堯的兒子放逐,使他們父子天涯兩隔。 "舜葬蒼梧,二妃不從"。這一些列動作使得舜死了後,二妃都不願與他同葬。

脫掉堯舜禹

那麼大禹呢?禹的最大功勞就是治理洪水,他的父親鯀之前是堯的下屬,也曾治理過洪水,採用的是"堵"的方式——多年治理毫無效果,而後他的兒子禹採用了"疏"的方式,頗有成效,得到堯舜的賞識。然而,禹登上大位後也逞露內心陰暗,幹了壞事。舜曾進言堯"殛鯀(流放禹的父親鯀)於羽山","天下皆以舜之誅為是(天下人都認為是舜殺了禹的父親)"。禹又流放舜於蒼梧,"崩於蒼梧之野",死前情狀很慘,舜也算是得到了報應。

舜禹後表現出的行為並不仁義,真實面目也暴露出來。足以說明,一旦一個人手中掌握了至高權力,大概率會為所欲為幹出壞事,權力有多大壞事就可能幹多大。這世上從來就沒有什麼完美的東西,包括禪讓制在內,"完美"本身其實就是一種不完美,用老子的辯證觀來說,物極必反,事物一旦完美就要開始向壞的方向轉化了。後世的儒家文人為了維護統治穩定,不斷美化禪讓制,使得百姓信服於帝王,認為皇帝是從遠古時期一代代傳下來的,而後世也有不少智者對於三位聖王和禪讓製表示了質疑,例如戰國時期法家韓非子等人。

實際上,在當時禪讓制也並不適用——人性本來就是自私的,讓統治者把權力讓給一個毫無關係的人,而不是自己的子孫,這無疑是違揹人性的,而且肯定會引起無數的糾紛——畢竟賢不賢沒有絕對的衡量標準,不少人都認為自己很優秀,那豈不是要更加混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