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探源:驚蟄時節話蟄字

《庚子驚蟄》

驚蟄時節天氣寒,

新冠病毒仍逞頑。

萬眾一心齊抗疫,

早日除魔展笑顏。

  今天是2020年3月5日,農曆庚子年二月十二。根據我國傳統曆法測算,10點56分44秒開始進入驚蟄節氣。

漢字探源:驚蟄時節話蟄字


  首先,我們看看蟄是什麼意思:

  蟄,形聲兼會意字,繁體字寫作蟄,讀作zhé。本義動物被捆住動彈不得。

漢字探源:驚蟄時節話蟄字

蟄字的演變《字源》

  蟄字由執和蟲構成。執的繁體字寫作執。甲骨文是左右結構,左為把雙手束縛住的刑具,右為伸出雙手被刑拘的人。執簡化為執,是草書楷化的結果。本義刑拘犯人。

漢字探源:驚蟄時節話蟄字

執字演變

  遠古人發現,大部分昆蟲和一部分動物入冬之後就不見了,以為昆蟲是被某種力量拘押在地下,就像人雙手被束縛,動彈不得,便比照刑拘犯人,創造了“蟄(蟄)”字。後來,蟄引申為藏匿。蟄,就是動物藏起來不見。

  其次,我們看看古人如何劃分二十四節氣。古人採用定氣法劃分節氣,把黃道360度圓周劃分成24等份,每等份15度,每15度為一個節氣,全年共二十四個節氣。二十四節氣驚蟄時,太陽黃經度數為345度。

  黃道是天文學術語。古人從地球上看到,太陽慢慢在星空背景上移動,一年正好移動一圈,回到原位,就把太陽如此“走”過的路線叫做“黃道”。

  從冬至開始,地球北半球日照時間越來越長,地溫和氣溫越來越高。每年春季,尤其是驚蟄以後,明顯增強的暖溼空氣與冷空氣相遇,引發強烈的空氣垂直對流運動。當潮溼的暖空氣上升到一定高度時,就會形成高大的積雨雲,雲中強烈的電場使正負電荷發生碰撞而放電,形成雷電。

  正是在天氣回暖、春雷始鳴的這個時間點上,冬眠的動物甦醒過來,萬物恢復生機。因此,古人把這個節氣稱為啟蟄。啟有開始之意。啟蟄就是蟄伏的動物逐漸甦醒,恢復正常活動。日本至今還在使用啟蟄這一說法。

  啟蟄改為驚蟄是因為避諱漢景帝劉啟。雖說唐朝時恢復為啟蟄,但人們已經習慣驚蟄的叫法,驚蟄便約定俗成至今。

  有驚蟄就要有入蟄,即一些動物在冬季來臨之前,鑽進洞穴或土裡,不食不動,以熬過寒冷季節。這些動物包括絕大部分昆蟲、冷血動物和哺乳動物,如蛙、蛇、刺蝟,甚至熊。入蟄的現代叫法是冬眠。昆蟲入蟄的方式比其他動物要多:有的把卵產在土裡越冬,有的選擇讓幼蟲或蛹躲在土裡越冬,有的則是成蟲鑽進土裡越冬。

  蟄字裡的蟲字,不光指昆蟲,也包括其他動物。如,蛇稱為長蟲,老虎稱為大蟲,連人都稱為人蟲。

  最後,我們看看古人是怎樣借驚蟄寫詩,抒發情懷的。

  東晉·陶淵明《擬古》中寫道:“仲春遘時雨,始雷發東隅。眾蟄各潛駭,草木縱橫舒。”

  唐·孟浩然《初年樂城館中臥疾懷歸作》中有“臘月聞雷震,東風感歲和。蟄蟲驚戶穴,巢鵲眄庭柯。”

  唐·元稹《詠二四氣詩·驚蟄二月節》“陽氣初驚蟄,韶光大地周。”

  唐·韋應物《觀田家》“微雨眾卉新,一雷驚蟄始。”

  宋·趙蕃《聞蛙》“驚蟄已數日,聞蛙初此時。能如喜風月,不必問官私。”

  宋·陸游《春晴泛舟》“雷動風行驚蟄戶,天開地闢轉鴻鈞。”

  宋·陳允平《山房》“一陣催花雨,數聲驚蟄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