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蟄,篆香消盡蟄夢醒


節氣香事 | 驚蟄,篆香消盡蟄夢醒

題圖製作:蔡嵩麟


在吟詠驚蟄節氣的古詩詞中,最常被引用的是唐代詩人韋應物“微雨眾卉新,一雷驚蟄始”,和宋人陳棣“雨催驚蟄候,風作勒花開”這兩句。其中,陳棣這首“雨催驚蟄候,風作勒花開”後兩句是“日永消香篆,愁濃逼酒船。”詩句中的“香篆”是一種沿襲至今的焚香方式,今日驚蟄,我們就聊一聊香篆。


節氣香事 | 驚蟄,篆香消盡蟄夢醒

古詩文中“香篆”、“篆香”、“香印”、“印香”、“香拓”所指皆是同一種焚香方式,即印篆之香。就如題圖香爐中,在白色香灰上,香粉壓印成的回紋篆字“壽”,回紋篆是被稱為富貴不斷頭的一筆字篆書字體,點燃上方起筆處任一端,香粉緩緩燃盡,香灰仍保留篆字之形,這就是篆香。據江南傳統文人香事非遺傳承人吳清先生所著《廿四香箋》中的觀點,印篆之香最遲在唐代已是較為流行的焚香方式。明代周嘉胄所著《香乘》中,以兩卷篇幅收錄了歷代印篆諸香香方和各種香印圖案。在卷廿二中,錄有“五夜篆香圖”,即五日一候的節氣計時香印。


節氣香事 | 驚蟄,篆香消盡蟄夢醒

節氣香事 | 驚蟄,篆香消盡蟄夢醒

印篆之香兼具計時與賞玩等功能,焚燃需要專用的印篆香器具和熟練的操作技藝。宋代洪芻所著《香譜》中釋曰:“香篆,鏤木以為之,以範香塵為篆文,燃於飲席或佛像前,往往有至二三尺徑者。”現藏於日本相國寺的宋代畫家陸信忠所繪《十六羅漢·賓度囉跋羅惰闍尊者》軸畫中繪有一印香盤,可能是目前所見最早的印香使用圖畫,對比與畫中人物的比例,的確像《香譜》中所記載的尺寸大小。

節氣香事 | 驚蟄,篆香消盡蟄夢醒

宋代詩人蘇軾曾以一尊檀香觀音像及印香銀篆盤作為生日禮物,為其弟蘇轍賀壽,並賦詩為記:“一燈如螢起微焚,何時度驚繆篆紋。繚繞無窮合復分,綿綿浮空散氤氳。”此為篆香器具作為文人之間禮物相贈的記載。


節氣香事 | 驚蟄,篆香消盡蟄夢醒


清代南通文人丁月湖輯有《印香爐式譜》一冊,拓錄、繪製其創制各式印香爐蓋圖97幅,印香篆刻模圖44幅,印香爐式全形拓1幅。他在自序中闡述創制印香爐的心得道:“古人畫卦以分以截,今我制香合成一筆。兩儀四象,出自太極;剝復循環,不外乎易。道以悟明,理以參澈;貫翠竹心,吐青蓮舌。無障無礙,虛空禪寂;比佛前燈,常燃不滅。似隙中駒,健行不息;吐霧噴雲,不徐不疾。記刻按時,永朝永夕;伴我琴書,親我几席。或誦或弦,宜燻宜爇;妙自心聞,境由人闢。牗啟靈通,神清志逸;默古韜真,萬濾一滌。”此文貫通了丁月湖對古往今來華夏人文歷史的全部感悟,也由此將歷代印篆香器具工藝臻於至善。至今,江南銅爐匠人胡慶松仍以丁月湖印香爐式譜為規制,製作印香爐。


節氣香事 | 驚蟄,篆香消盡蟄夢醒

人會成長,技藝也在進步,但有個不變的東西,那就是這個文化的靈魂,守住了這個,既是對學問與技藝的勘驗印證,也是對文化傳承的擔當,香火傳續就有了載體。


節氣香事 | 驚蟄,篆香消盡蟄夢醒

驚蟄日,二月節,鳥鳴花綻蟄蟲啟的生旺之時,古人會以“壽”字為篆,焚燃一炷信靈香,虛邪驅散,福壽綿長。


節氣香事 | 驚蟄,篆香消盡蟄夢醒

節氣香事 | 驚蟄,篆香消盡蟄夢醒

節氣香事 | 驚蟄,篆香消盡蟄夢醒

江南傳統文人香事非遺課程上的香篆學習與考試

本文是作者為上海《新聞晨報》與《周到》APP物候日誌專欄撰稿原創文章,見報日同時在謙言益語頭條號、博客、百家號、微信公眾號德樂堂中推送全文未刪節版,未經許可請勿轉載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