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筍:山林鮮味數第一


春筍:山林鮮味數第一

“清明看筍出,穀雨見筍高。”在這萬物復甦的春天,在這充滿生機的土地,孕育了一冬的竹筍更具活力。正是“三月地回暖,沃土爭裂縫。翠竹育新芽,處處是春筍。”

春筍,主要是楠竹筍,將它連根挖出來,去殼,不管是炒吃還是燉吃,都別有一番風味,尤其是它的香脆,一直是人們飯桌上喜愛的菜餚之一。所以,挖春筍,也是山裡人一直喜愛的活動。


春筍:山林鮮味數第一

我像一隻歸巢的燕子,飛回故鄉,我要完成每年的必修課-----挖春筍。一路鳥兒也在嘰嘰喳喳,繞著青枝綠葉重溫著陳年舊事;路邊沉睡一冬的小草探出腦袋張望,那些不知名的野花,紅黃紫白開得搖曳多姿,遍地金黃的油菜花,招蜂引蝶,嗡嗡飛舞,揉碎了一波春水。讓我感嘆,五彩斑斕的春天真是收不住筆的畫卷。

屋後一大片楠竹婀娜多姿的隨著柔柔的春風,盪漾著綿綿的深情,它們清秀、儒雅,就像一個個謙謙君子在靜靜地向我們張開著歡迎的臂膀。春雨過後,道路是溼的,竹林中的空氣也是溼的,因此,空氣顯得特別清新。

我貪婪地呼吸著,想把平時吸進肺部的汙濁之氣全部擠掉。竹林裡十分幽靜,蟲子們在淺唱低吟,幾隻鳥兒盡情地歌唱舞蹈。如果能長期在這種環境裡修身養性,一定會變得高雅起來。自古以來,很多文人雅士都喜歡竹,喜歡在有竹的地方居住,愛竹的虛心,愛竹的有節,愛它不怕烈日,愛它不懼嚴寒,很多人寫過它,畫過它,歌頌過它,對他們來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春筍:山林鮮味數第一

竹林


“荒林春雨足,新筍迸龍雛。”有的竹筍還在媽媽的懷裡睡覺;有的臃懶地探出它們的頭,就像出殼的小雞一樣全都探出了腦袋,急切地張望著這個迷人的世界;有的如一把寶劍,威武極了,又彷彿是林立的小寶塔,它的頂部黑中帶綠,筍外面有一層毛茸茸的細毛,所以人們也叫它毛筍。竹筍有頑強的生命力,不管上面壓著多重的石塊,幾十斤、幾百斤,筍都能掀翻他們。

挖筍是有訣竅的,先看後挖,父親挖筍很有有經驗的。

父親叫我別急,教我如何選筍:高過膝蓋的不要,太老,啃不動;剛露出地面的也不採,太短,去皮後沒有多少;專挑尺把高的,又嫩又脆。


春筍:山林鮮味數第一

挖春筍


父親瞧瞧竹子的枝葉,看看竹根的走向,就知道怎麼下鋤頭了。

父親說應挖去的是小徑筍、歪頭筍、小筍。

挖筍時不要傷害竹鞭、鞭根和鞭牙。

對於已經長成一人高正努力向竹子成長的筍不能去碰,更不能去搖動,不然會影響它的成長速度,還有可以會失去它的生命。

挖完筍後,要立即覆土填平筍穴,以便它來年繼續破土。一個多小時了,我們爺倆在歡聲笑語中收穫頗豐,堆放的竹筍小山似的。

我和父親開始剝去厚厚的筍衣,煞是惹人喜愛:有的春筍肥胖,筍肉淡黃而肥厚;有的春筍細長高挑,筍肉翠綠瑩薄;有的春筍穿著淺灰或淺紫的筍衣,它的筍肉則白嫩嫩的。


春筍:山林鮮味數第一


“客中常有八珍嘗,哪及山家野筍香。”竹筍自古被人們稱作“菜中珍品”。

據說,《詩經》裡即有“其籟伊何?惟筍及蒲”之類的吟哦,可見竹筍在民間食用的歷史極為悠久。

南宋著名詩人陸游曾在江西品嚐過“貓頭筍”,念念不忘珍品美味,寫下“色如玉版貓頭筍,味抵駝峰牛尾狸”,表達了他對春筍風味的極度喜愛。

清代大畫家吳昌碩在其繪的《竹筍圖》上稱讚:“客中雖有八珍嘗,哪及山家野筍香。”他把竹筍的美味置於八珍之上,可見其對竹筍的厚愛。


春筍:山林鮮味數第一

油燜春筍


竹筍製作可繁可簡。即便是簡簡單單地燒熟或用沸水煮一下,切片或拉絲,加點食鹽、麻油、醋、味精、辣椒、生薑、蔥段、蒜瓣,攪拌均勻即可,就這樣稍微加工一下,農家飯桌上的美味就誕生了。

記得母親健在的時候,吃不完的春筍還可以製成筍乾。

把筍兒剁根,去皮,削乾淨,放大鍋煮,煮好後撈出晾涼,擺在木板上,擺是很有講究的,一層層筍尖筍根的擺放有嚴格要求,不然會影筍的質量。上面壓木板,木板上放大石頭,巨大的壓力把筍壓扁。趁天放晴,卸去石塊木板,將壓扁的筍兒搬出,置於大篾席上,在太陽底下暴曬,並及時翻面,直至曬乾。

吃前泡開,燉吃最好,別有一番風味。一整年都可以品嚐春天的味道。


春筍:山林鮮味數第一

筍乾


我有位上海的朋友特愛吃筍。他說筍味道鮮美,又容易和別的食材百搭提鮮,所以很多上海人就好這一口。 上海本幫有道特色傳統菜,叫“醃篤鮮”。

很多人只知道上海人愛吃甜口,譬如炒青菜、番茄炒蛋都喜歡放點糖入味,卻不知道上海人也喜歡品鹹鮮。

醃篤鮮的基本食材有鮮肉、醃肉、筍、百葉結,大火燒開再小火煨,“篤”就是象聲詞,篤篤篤地水聲冒泡,把湯篤得濃香撲鼻。

考究點再放些火腿絲提鮮吊味,反正醃肉本身就有鹹度,這湯可以不用放鹽也不用放味精,就吃它的本味。有些家庭喜歡用骨頭湯或雞湯做湯底,這些反正是各人所愛,倒不是必須的。

總之醃篤鮮就是鹹鮮菜代表之一,上海人總是說:“鮮是鮮得來,眉毛都要掉了”。


春筍:山林鮮味數第一

醃篤鮮


竹筍也不完全是小家碧玉,它還上得了檯面,做成大菜。如竹筍排骨湯、竹筍香菇炒肉、竹筍蘑菇湯、鯽魚春筍湯、竹筍臘肉、竹筍燉雞、竹筍鴨,等等。據說周成王臨死前,命召公、畢公率領諸侯擁戴康王登基,便以筍席款待賓客。史書記載唐太宗很喜歡吃筍,每逢春筍上市,總要召集群臣大品“筍宴”,並以筍來象徵國事昌盛,比喻大唐天下人材輩出,猶如“雨後春筍”。

竹筍不但美味,而且醫用、營養價值極高。中醫認為,竹筍味甘、部分微苦,性寒,能化痰下氣,清熱除煩。《名醫別錄》裡說筍“主消渴,利水道,益氣,可久食”;《本草綱目拾遺》說它“利九竅,通血脈,化痰涎,消食脹”。

竹筍還具有低脂肪、低糖、多纖維的特點,食用竹筍不僅能促進腸道蠕動,幫助消化,去積食,防便秘,並有預防大腸癌的功效。養生學家認為,竹林叢生之地的人們多長壽,且極少患高血壓,這與經常吃竹筍有一定關係。


春筍:山林鮮味數第一


一份難以割捨的牽掛,一縷盪盪悠悠的鄉愁,如同陽春三月飄逸的清風,時常盪漾在我的內心深處。

(鄉土文苑,魏蘭蓉供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