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弘六十岁出仕,享禄二十载而以丞相位终,有什么启示?

三更霸陵雪


汉武帝时期,丞相是一个高危职业,很多人都在丞相这个位置上翻车,甚至于丧命。

公孙弘能在丞相之位善终也算是万幸了。

公孙弘的仕途之路

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即位之初,公孙弘以六十岁高龄被征召为博士。他出使匈奴后,回朝后做的汇报得不到汉武帝的认可惹得汉武帝老大不高兴,于是他告病回家。

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公孙弘再次被菑川国推荐,他推辞不受,无奈国人执意推荐他,在太常对策时,公孙弘被列为下等,但是他的对策得到汉武帝的赏识,提拔他为上等。公孙弘再次被授为博士,金马门待诏,成为汉武帝的顾问团队成员之一。

元光六年(公元前134年),公孙弘被擢升为左内史。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接替张欧为御史大夫。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丞相薛泽被免职,公孙弘被封平津侯,继任丞相。

元狩二年(前121年),公孙弘病逝。

公孙弘的能善终的原因

第一:汉武帝相中的儒家人才

公孙弘四十岁学儒,他能被提拔首先是他的儒家思想,适合汉武帝的胃口。他给汉武帝的印象是“容貌甚丽“。招聘中,印象分是第一位的。

第二:公孙弘主张儒家思想之国

元朔五年( 前124 年) 六月, 公孙弘与太常、博士一起上书汉武帝, 提出兴学、置博士弟子、任儒生为官的建议。

这与汉武帝以儒家治国的理念相同。

第三:公孙弘是处事圆滑

面对权力欲望极强的汉武帝,在朝会上,他只负责提出建议,决定权抛给汉武帝。

每朝会议,开陈其端,使人主自择,不肯面折庭争。於是上察其行慎厚,辩论有馀,习文法吏事,缘饰以儒术,上说之,一岁中至左内史。

汉武帝时期被处死的丞相

窦婴、田蚡死于外戚之权斗,庄青翟死于酷吏政治,公孙贺、刘屈氂死于巫蛊,这些事件说到底都涉及汉武帝的集权,以公孙弘的圆滑程度来看,他绝对不会去触及这些禁区,所以他能善终。


抱影无眠夜归人


是金子总发光。6o岁55岁退休有些浪费劳力享乐之嫌。6o岁脑力劳动者正是一生最成熟的时侯,用于管理最佳的时候。即使三日不睡也不会太累,稍微休息又可精力旺盛。且老人做事不会冒险。但早日退居二线非常可取,可吸取高知精英替补大面积文化较低的领导层。对于科学高速发展的今天,文化低只会拖累国家发展。


梦奇115


公孙弘是汉武帝时期一位宰相。他的人生经历可谓大气晚成。从基层做起,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台阶,万丈高楼平地起,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基层的磨练,社会问题的广泛涉猎,让一位书生千击万磨,终成大业。这无论如何,对后人都是一种启迪和鞭策!

但时过境迁,对于当今社会的六十岁才入仕,哪简直就是痴人说梦了!虽然如此,六十岁还能拼搏启始,固然有其历史的渊源,但不乏功名利禄的个人追求在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所以,无论任何时候,个人的前途永远都与国家民族发展息息相关。

再者,公孙弘一生忠于国家,忠于事业,忠贞始终。但公孙弘的嫉妒狭隘的性格,即便是做了宰相,也难免落得个宰相肚里撑不了船的感觉。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矣!


避暑山庄来客


人生必须要树立坚定的信念,不断的朝着自己的追求的信念去努力,去奋斗,最终你将会获得成功。只是有的人获得成功早些,即少年得志,事业有成。有的人获得成功晚些,大器晚成罢了。公孙弘就是大器晚成的范例,值得我们效仿学习,学习他那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毅力,不为国家干一番事业不罢休的胸怀。


用户3426035722819


是金子总是会发光的。实力加运气加天命。[祈祷][祈祷][祈祷]



詹顺清书法


公孙弘六十岁出仕,还算早的。姜子牙八十遇文王而入相。统领千军万马,协助周文王统一天下,消除一切害人虫,除妖恶安天下,为万民造福。人世间有学问的人才不在少数,低调生活,尤其在和平年代,多少高人都在放射着他的光,只是没出名号。世间有的能人志士,做事为人并不是为了出名,大多文人志士选默默无闻地发挥着其才华,而悄然人世而快乐地生存着,做到无愧人生。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中老一代革命人物中数不胜数。人外有人,天外有天,高人在人间。历史说明了这些。


李书沛


心中只要有梦,不管年龄几何,孜孜以求不懈努力奋斗终将有成。公孙弘大器晚成,就是我们生活中活生生的一个鲜例。在人生的长河中,自己不要受年龄的限制,有理想有奋斗目标就一定要紧紧咬住,狠下一条心,再苦再累再难都要持之以恒坚持下去永不放弃,就一定会成功。


金帝玉仁


武帝即位后,举贤良方正之士,公孙弘已六十岁,以贤良被征为博士。公孙弘气宇恢宏,博识多见,而且他认为做一个君主必须心胸广阔;做臣子的必须谨慎节俭。他的生活也跟他所说的一样,棉被用麻布做,饮食不重肉类,后母死亦尊礼服三年之久。每次开宫廷会议,公孙弘只提出大旨,由武帝自己做结论, 不肯当面跟君主辩驳,这和汲黯相当不同。这就是公孙能享禄二十载的重要原因。


悠然46319


公孙弘六十岁才入仕,是西汉“察举制”逐渐走向成熟的典型事件,是“独尊儒术”的具体体现,更是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下的产物。汉武帝时期的丞相,结局往往比较凄惨,而布衣出身的公孙弘,唯唯诺诺,却最终80岁时死在丞相位上,暴露的是汉武帝内心对丞相的真实态度。

西汉“察举制”逐渐走向成熟

在汉武帝之前,“察举制”虽然也是西汉一种选拔人才的方式,但无定期亦无定额。西汉早期的官员选拔,往往是从皇帝的侍卫“郎官”里面选取。

但这样的“郎官”,却不是任何人都有机会担任的。而是那些二千石以上的高官,才有权力把自家子弟送入皇宫当侍卫。这些子弟在皇帝面前服务几年,遇到官员空缺时,便从里面挑选分发。

如此一来,虽然选拔的权力掌控在朝廷手中,但选拔的人却几乎都是高官子弟。这些高官往往还是功臣的后代,势力盘根错节,政治上、军事上都掌握了大量的资源。长此以往,自然对王朝的统治不利。

汉武帝正是看到了这个趋势,所以把原先无定期、无定额的“察举制”重视起来。规定太守每年必须要推举一个孝子、一个廉吏,是为“举孝廉”。

这些“孝廉”被推举给朝廷后,往往便被安排做郎官。汉武帝其实用一种比较温和的手段,把做官的权力从原先的功臣集团中逐步接管过来,这也避免了功臣集团大的反弹或者暴动。从汉武帝后,“举孝廉”每年一次,逐渐形成固定制度。

建元元年,天子(武帝)初即位,招贤良文学之士。时时弘年六十,征以贤良为博士。

汉武帝的这个举动,逐渐使得“举孝廉”成为入仕的唯一正途。原先功臣集团、军人集团把持的做官权力,就此被逐渐打破。“察举制”的成熟,使得底层人民也有了做官的机会。只要在学识上有过人之处,而不论血统上和皇帝或者其他大官有什么关系。

这是政治制度上的一大变动,也是汉武帝“独尊儒术”的具体体现。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具体体现

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只要具备“茂才”、“贤良文学”、“明经”等科目中的一条,经过皇帝考察后,便可授予相应的官职。此外,汉武帝还大力兴办儒学教育,在建元五年办太学,设置五经博士。

后来,汉武帝更是为博士官置弟子50人,免其役。太常选择18岁以上品貌端庄者,为博士弟子。这些弟子如果在太学成绩优异,便可为吏或者为官。学而优则仕,尊读孔经、学习儒学的风气便兴盛起来。

(公孙弘)家贫,牧豕海上。年四十余,乃学《春秋》杂说。养后母孝谨。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家贫的公孙弘,40岁才开始学习《春秋》,但在60岁的时候仍旧可以被任命为博士。虽然不久后因其出使匈奴不利,被汉武帝罢免,但仍然是儒学兴盛的一个具体体现。“自此以来,公卿大夫士吏彬彬多文学之士矣”。

等到公孙弘第二次举荐,汉武帝把公孙弘列入策士第一名,仍旧拜为博士。

元光五年,有诏征文学,菑川国复推上公孙弘。弘让,谢国人曰:“臣已尝西应命,以不能罢归,愿更推选。”国人固推弘,弘至太常。太常令所征儒士各对策,百余人,弘第居下。策奏,天子擢弘对为第一。召入见,状貌甚丽,拜为博士。

公孙弘的对策本来名次靠后,但汉武帝却破格选为第一,其中自然有推崇儒学之意。把年迈的公孙弘列为标杆,让天下读书人都看到这个榜样,更快地把人们的思想统一到儒家思想上来。

等到后来,汉武帝更是把公孙弘任命为丞相,成为百官之首。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削弱丞相权力的努力

汉承秦制,实行三公九卿制。作为百官之首的丞相,更是权势煊赫。丞相“掌丞天子,助理万机”,“入则参对而议政,出则监察而董是非”。

汉初的丞相是握有实权的,皇帝的主张只有通过丞相才能贯彻执行。所以,相权对皇权形成制约。而汉高祖刘邦,更是有“非功不侯,非侯不相”的规定。因此,丞相便多由功臣列侯担任,地位尊崇。

等到汉武帝即位,雄才大略的汉武帝自然不甘心事事受制于丞相,而想着能独断专行。在这种背景下,布衣出身的公孙弘担任丞相,便在汉武帝的考虑之内。因为公孙弘没有功臣列侯的权势背景,自然也就无法对自己形成制约。

(汉武帝)卒以弘为丞相,封平津侯。

汉武帝起用公孙弘为丞相,但并没有打破刘邦“非侯不相”的规定。而是在此之前先封公孙弘为平津侯,食邑六百五十户。

汉武帝的这个举动,固然有为天下儒生树立榜样的原因,同时也是用人制度上的一大突破,但汉武帝的本意,却在于不满丞相总揽天下庶政的传统,不愿皇帝受到掣肘,所以任用布衣公孙弘为相。

元狩二年,弘病,竟以丞相终。

除了起用布衣为丞相外,汉武帝还任用自己心腹,组成“中朝”,以分丞相之权。后来设置的大司马大将军、大司马骠骑将军,也是出于同样的目的。通过这样一步步地削弱丞相的地位和职权,使得统治大权进一步集中到皇帝手中。

而家贫、四十岁才学习《春秋》的公孙弘,正赶上了汉武帝的好时代,否则不会六十还能出仕,享禄二十载而以相位终。汉武帝时期,“察举制”的成熟、“独尊儒术”地位的确立以及汉武帝削弱丞相的种种努力,正好让公孙弘都赶上了。

所以,虽然公孙弘虽然尸位素餐,丞相无事可做,甚至后来被大司马夺去权势,相府沦为马厩、车库或者奴婢宿舍,但这正是汉武帝所追求的结果。

“今臣弘罢驽之质,无汗马之劳,陛下过意擢臣弘卒伍之中,封为列侯,致位三公……愿归侯印,乞骸骨,避贤者路。”天子报曰:“古者赏有功,褒有德……君不幸罹霜露之病,何恙不已,乃上书乞骸骨,是章朕之不德也。今事少间,君其省思虑,一精神,辅以医药。”因赐告牛酒杂帛。

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公孙弘对自己能力有清醒的认识,且对汉武帝破格提拔他的原因也是心知肚明,所以才能最终在丞相位上去世。而对汉武帝来说,公孙弘是自己所有主张的最好摆设,自然不舍得放他走:“你好好养足精神,朕还需要你继续担任丞相呢!你现在辞职走人,是‘章朕之不德’!”

公孙弘是因缘际会,正好符合汉武帝的各项改革的期许,符合汉武帝中央集权的预期。所以,公孙弘能享受二十年高官厚禄,最终老死在丞相位上,便不难理解了。


飞熊说历史


这些人是传说,教育后人要虚心学习的启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