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孫弘六十歲出仕,享祿二十載而以丞相位終,有什麼啟示?

三更霸陵雪


漢武帝時期,丞相是一個高危職業,很多人都在丞相這個位置上翻車,甚至於喪命。

公孫弘能在丞相之位善終也算是萬幸了。

公孫弘的仕途之路

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漢武帝即位之初,公孫弘以六十歲高齡被徵召為博士。他出使匈奴後,回朝後做的彙報得不到漢武帝的認可惹得漢武帝老大不高興,於是他告病回家。

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公孫弘再次被菑川國推薦,他推辭不受,無奈國人執意推薦他,在太常對策時,公孫弘被列為下等,但是他的對策得到漢武帝的賞識,提拔他為上等。公孫弘再次被授為博士,金馬門待詔,成為漢武帝的顧問團隊成員之一。

元光六年(公元前134年),公孫弘被擢升為左內史。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接替張歐為御史大夫。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丞相薛澤被免職,公孫弘被封平津侯,繼任丞相。

元狩二年(前121年),公孫弘病逝。

公孫弘的能善終的原因

第一:漢武帝相中的儒家人才

公孫弘四十歲學儒,他能被提拔首先是他的儒家思想,適合漢武帝的胃口。他給漢武帝的印象是“容貌甚麗“。招聘中,印象分是第一位的。

第二:公孫弘主張儒家思想之國

元朔五年( 前124 年) 六月, 公孫弘與太常、博士一起上書漢武帝, 提出興學、置博士弟子、任儒生為官的建議。

這與漢武帝以儒家治國的理念相同。

第三:公孫弘是處事圓滑

面對權力慾望極強的漢武帝,在朝會上,他只負責提出建議,決定權拋給漢武帝。

每朝會議,開陳其端,使人主自擇,不肯面折庭爭。於是上察其行慎厚,辯論有餘,習文法吏事,緣飾以儒術,上說之,一歲中至左內史。

漢武帝時期被處死的丞相

竇嬰、田蚡死於外戚之權鬥,莊青翟死於酷吏政治,公孫賀、劉屈氂死於巫蠱,這些事件說到底都涉及漢武帝的集權,以公孫弘的圓滑程度來看,他絕對不會去觸及這些禁區,所以他能善終。


抱影無眠夜歸人


是金子總髮光。6o歲55歲退休有些浪費勞力享樂之嫌。6o歲腦力勞動者正是一生最成熟的時侯,用於管理最佳的時候。即使三日不睡也不會太累,稍微休息又可精力旺盛。且老人做事不會冒險。但早日退居二線非常可取,可吸取高知精英替補大面積文化較低的領導層。對於科學高速發展的今天,文化低只會拖累國家發展。


夢奇115


公孫弘是漢武帝時期一位宰相。他的人生經歷可謂大氣晚成。從基層做起,一步一個腳印,一步一個臺階,萬丈高樓平地起,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基層的磨練,社會問題的廣泛涉獵,讓一位書生千擊萬磨,終成大業。這無論如何,對後人都是一種啟迪和鞭策!

但時過境遷,對於當今社會的六十歲才入仕,哪簡直就是痴人說夢了!雖然如此,六十歲還能拼搏啟始,固然有其歷史的淵源,但不乏功名利祿的個人追求在發揮著積極的作用。所以,無論任何時候,個人的前途永遠都與國家民族發展息息相關。

再者,公孫弘一生忠於國家,忠於事業,忠貞始終。但公孫弘的嫉妒狹隘的性格,即便是做了宰相,也難免落得個宰相肚裡撐不了船的感覺。金無足赤,人無完人矣!


避暑山莊來客


人生必須要樹立堅定的信念,不斷的朝著自己的追求的信念去努力,去奮鬥,最終你將會獲得成功。只是有的人獲得成功早些,即少年得志,事業有成。有的人獲得成功晚些,大器晚成罷了。公孫弘就是大器晚成的範例,值得我們效仿學習,學習他那種不達目的不罷休的毅力,不為國家幹一番事業不罷休的胸懷。


用戶3426035722819


是金子總是會發光的。實力加運氣加天命。[祈禱][祈禱][祈禱]



詹順清書法


公孫弘六十歲出仕,還算早的。姜子牙八十遇文王而入相。統領千軍萬馬,協助周文王統一天下,消除一切害人蟲,除妖惡安天下,為萬民造福。人世間有學問的人才不在少數,低調生活,尤其在和平年代,多少高人都在放射著他的光,只是沒出名號。世間有的能人志士,做事為人並不是為了出名,大多文人志士選默默無聞地發揮著其才華,而悄然人世而快樂地生存著,做到無愧人生。在我們的社會主義社會中老一代革命人物中數不勝數。人外有人,天外有天,高人在人間。歷史說明了這些。


李書沛


心中只要有夢,不管年齡幾何,孜孜以求不懈努力奮鬥終將有成。公孫弘大器晚成,就是我們生活中活生生的一個鮮例。在人生的長河中,自己不要受年齡的限制,有理想有奮鬥目標就一定要緊緊咬住,狠下一條心,再苦再累再難都要持之以恆堅持下去永不放棄,就一定會成功。


金帝玉仁


武帝即位後,舉賢良方正之士,公孫弘已六十歲,以賢良被徵為博士。公孫弘氣宇恢宏,博識多見,而且他認為做一個君主必須心胸廣闊;做臣子的必須謹慎節儉。他的生活也跟他所說的一樣,棉被用麻布做,飲食不重肉類,後母死亦尊禮服三年之久。每次開宮廷會議,公孫弘只提出大旨,由武帝自己做結論, 不肯當面跟君主辯駁,這和汲黯相當不同。這就是公孫能享祿二十載的重要原因。


悠然46319


公孫弘六十歲才入仕,是西漢“察舉制”逐漸走向成熟的典型事件,是“獨尊儒術”的具體體現,更是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下的產物。漢武帝時期的丞相,結局往往比較悽慘,而布衣出身的公孫弘,唯唯諾諾,卻最終80歲時死在丞相位上,暴露的是漢武帝內心對丞相的真實態度。

西漢“察舉制”逐漸走向成熟

在漢武帝之前,“察舉制”雖然也是西漢一種選拔人才的方式,但無定期亦無定額。西漢早期的官員選拔,往往是從皇帝的侍衛“郎官”裡面選取。

但這樣的“郎官”,卻不是任何人都有機會擔任的。而是那些二千石以上的高官,才有權力把自家子弟送入皇宮當侍衛。這些子弟在皇帝面前服務幾年,遇到官員空缺時,便從裡面挑選分發。

如此一來,雖然選拔的權力掌控在朝廷手中,但選拔的人卻幾乎都是高官子弟。這些高官往往還是功臣的後代,勢力盤根錯節,政治上、軍事上都掌握了大量的資源。長此以往,自然對王朝的統治不利。

漢武帝正是看到了這個趨勢,所以把原先無定期、無定額的“察舉制”重視起來。規定太守每年必須要推舉一個孝子、一個廉吏,是為“舉孝廉”。

這些“孝廉”被推舉給朝廷後,往往便被安排做郎官。漢武帝其實用一種比較溫和的手段,把做官的權力從原先的功臣集團中逐步接管過來,這也避免了功臣集團大的反彈或者暴動。從漢武帝后,“舉孝廉”每年一次,逐漸形成固定制度。

建元元年,天子(武帝)初即位,招賢良文學之士。時時弘年六十,徵以賢良為博士。

漢武帝的這個舉動,逐漸使得“舉孝廉”成為入仕的唯一正途。原先功臣集團、軍人集團把持的做官權力,就此被逐漸打破。“察舉制”的成熟,使得底層人民也有了做官的機會。只要在學識上有過人之處,而不論血統上和皇帝或者其他大官有什麼關係。

這是政治制度上的一大變動,也是漢武帝“獨尊儒術”的具體體現。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具體體現

漢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只要具備“茂才”、“賢良文學”、“明經”等科目中的一條,經過皇帝考察後,便可授予相應的官職。此外,漢武帝還大力興辦儒學教育,在建元五年辦太學,設置五經博士。

後來,漢武帝更是為博士官置弟子50人,免其役。太常選擇18歲以上品貌端莊者,為博士弟子。這些弟子如果在太學成績優異,便可為吏或者為官。學而優則仕,尊讀孔經、學習儒學的風氣便興盛起來。

(公孫弘)家貧,牧豕海上。年四十餘,乃學《春秋》雜說。養後母孝謹。

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家貧的公孫弘,40歲才開始學習《春秋》,但在60歲的時候仍舊可以被任命為博士。雖然不久後因其出使匈奴不利,被漢武帝罷免,但仍然是儒學興盛的一個具體體現。“自此以來,公卿大夫士吏彬彬多文學之士矣”。

等到公孫弘第二次舉薦,漢武帝把公孫弘列入策士第一名,仍舊拜為博士。

元光五年,有詔徵文學,菑川國復推上公孫弘。弘讓,謝國人曰:“臣已嘗西應命,以不能罷歸,願更推選。”國人固推弘,弘至太常。太常令所徵儒士各對策,百餘人,弘第居下。策奏,天子擢弘對為第一。召入見,狀貌甚麗,拜為博士。

公孫弘的對策本來名次靠後,但漢武帝卻破格選為第一,其中自然有推崇儒學之意。把年邁的公孫弘列為標杆,讓天下讀書人都看到這個榜樣,更快地把人們的思想統一到儒家思想上來。

等到後來,漢武帝更是把公孫弘任命為丞相,成為百官之首。

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削弱丞相權力的努力

漢承秦制,實行三公九卿制。作為百官之首的丞相,更是權勢煊赫。丞相“掌丞天子,助理萬機”,“入則參對而議政,出則監察而董是非”。

漢初的丞相是握有實權的,皇帝的主張只有通過丞相才能貫徹執行。所以,相權對皇權形成制約。而漢高祖劉邦,更是有“非功不侯,非侯不相”的規定。因此,丞相便多由功臣列侯擔任,地位尊崇。

等到漢武帝即位,雄才大略的漢武帝自然不甘心事事受制於丞相,而想著能獨斷專行。在這種背景下,布衣出身的公孫弘擔任丞相,便在漢武帝的考慮之內。因為公孫弘沒有功臣列侯的權勢背景,自然也就無法對自己形成制約。

(漢武帝)卒以弘為丞相,封平津侯。

漢武帝起用公孫弘為丞相,但並沒有打破劉邦“非侯不相”的規定。而是在此之前先封公孫弘為平津侯,食邑六百五十戶。

漢武帝的這個舉動,固然有為天下儒生樹立榜樣的原因,同時也是用人制度上的一大突破,但漢武帝的本意,卻在於不滿丞相總攬天下庶政的傳統,不願皇帝受到掣肘,所以任用布衣公孫弘為相。

元狩二年,弘病,竟以丞相終。

除了起用布衣為丞相外,漢武帝還任用自己心腹,組成“中朝”,以分丞相之權。後來設置的大司馬大將軍、大司馬驃騎將軍,也是出於同樣的目的。通過這樣一步步地削弱丞相的地位和職權,使得統治大權進一步集中到皇帝手中。

而家貧、四十歲才學習《春秋》的公孫弘,正趕上了漢武帝的好時代,否則不會六十還能出仕,享祿二十載而以相位終。漢武帝時期,“察舉制”的成熟、“獨尊儒術”地位的確立以及漢武帝削弱丞相的種種努力,正好讓公孫弘都趕上了。

所以,雖然公孫弘雖然尸位素餐,丞相無事可做,甚至後來被大司馬奪去權勢,相府淪為馬廄、車庫或者奴婢宿舍,但這正是漢武帝所追求的結果。

“今臣弘罷駑之質,無汗馬之勞,陛下過意擢臣弘卒伍之中,封為列侯,致位三公……願歸侯印,乞骸骨,避賢者路。”天子報曰:“古者賞有功,褒有德……君不幸罹霜露之病,何恙不已,乃上書乞骸骨,是章朕之不德也。今事少間,君其省思慮,一精神,輔以醫藥。”因賜告牛酒雜帛。

從這裡我們也可以看出,公孫弘對自己能力有清醒的認識,且對漢武帝破格提拔他的原因也是心知肚明,所以才能最終在丞相位上去世。而對漢武帝來說,公孫弘是自己所有主張的最好擺設,自然不捨得放他走:“你好好養足精神,朕還需要你繼續擔任丞相呢!你現在辭職走人,是‘章朕之不德’!”

公孫弘是因緣際會,正好符合漢武帝的各項改革的期許,符合漢武帝中央集權的預期。所以,公孫弘能享受二十年高官厚祿,最終老死在丞相位上,便不難理解了。


飛熊說歷史


這些人是傳說,教育後人要虛心學習的啟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