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垃圾堆撿到的“國寶”--《寒切帖》

王羲之《寒切帖》

上一期我們說到從廢紙簍中發現的《清明上河圖》,今天我們再說一件從廢品收購站撿回來的“國寶”《寒切帖》

王羲之是東晉書法家,《寒切帖》被認為是王羲之章草神作,筆法簡淡,意境高遠。為王羲之中晚年所書寫。紙本墨跡,草書,5行,50字。唐代勾填摹本,先勾再填以淡墨。勾摹精細,筆鋒轉折分明,書風遒勁腴潤,沉著流動。墨色斑斕,筆意神采超逸,書風從容豐腴。卷尾有董其昌、婁堅題記,現藏於天津博物館。

十一月廿七日羲之報:得十四、十八日二書,知問為慰。寒切,比各佳不?念憂勞,久懸情。吾食至少,劣劣!力因謝司馬書,不具。羲之報。

釋義:

十一月二十七日王羲之答:得到十四、十八日兩封來信,為你的問候感到欣慰。天氣寒冷日深,近來各位都可好?心內憂傷辛勞,長久掛念懸心。我服食很少,不是很好。費力回應謝司馬書,不再多敘。羲之答。

這些國寶的失蹤和復得,都離不開一個敗家子的“皇帝”--溥儀,上世紀初,許多故宮原藏的文物,字畫偏多,都被溥儀以賞賜的名義,讓溥傑帶出宮,後來逃往東北建立滿洲國傀儡政權,二戰結束時,日本人倉皇逃竄,溥儀也被蘇聯紅軍俘虜,其所攜帶的許多珍寶,同樣散落民間,數十年間不知所蹤。而且溥儀去東北前曾住天津的靜園,所以它們多半在天津時就被末代皇帝出手了。

上世紀六十年代,開始破四舊,很多民間收藏書畫都匯聚到了廢品收購站,絕大多數要扔進攪拌爐裡化為紙漿。

說來也巧,作為文物部門當時的主要工作內容之一,就是要在廢品收購站尋找有價值的文物,在天津河西區太湖路一家廢品收購站,劉光啟看到一捆廢紙有點特別,那捲紙又黃又脆,他輕輕打開一看,竟是兩張落款“羲之”的書法作品!其一是《寒切帖》,另外一張是《乾嘔帖》,正是被溥儀弄丟的兩件唐摹王羲之書法珍品。當看到這幅字的時候也是興奮又哀嘆。想想如果錯過就會被打成紙漿,還真是心有餘悸,不寒而慄。

大陸現存王羲之書法墨跡(唐摹)只有六件,《蘭亭序》、《姨母帖》、《初月帖》、《上虞帖》、《寒切帖》和《乾嘔帖》,天津博物館獨佔三成,便藏了兩件,這不是偶然。這與劉光啟的功勞密不可分。


在垃圾堆撿到的“國寶”--《寒切帖》

想經常看到這樣的文章,請點擊關注,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