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章為何不扶持年輕的光緒帝反而效忠於慈禧呢?

shoujiweitu2961


李鴻章為什麼要拋開慈禧去站光緒的隊?光緒能給李鴻章什麼?

雖然李鴻章自詡是清朝的“裱糊匠”,哪裡破了補哪裡,可是,只要好好看看他的所作所為便能夠知道他不是清朝的“裱糊匠”,只是慈禧一人的“裱糊匠”罷了。

慈禧為了給自己辦壽辰,置國家於不顧,所謂“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即便是李鴻章也不能免俗地將自己幾乎所有的精力花在瞭如何在慈禧60歲生日上討她的歡心,最終竟然糊塗到讓北洋艦隊鑽入了威海衛這個死衚衕,讓日本人將北洋艦隊給一鍋端了。

李鴻章怎麼也是馳騁沙場幾十年的老將,難道看不出來北洋艦隊鑽入威海衛的危險?即便看不出來,也是因為他沒有花心思去看。

甲午一戰,清朝丟了面子,又丟了裡子,說丟人丟到家了也絕不為過。

慈禧一聲“嬌呼”,李鴻章便屁顛屁顛去了馬關,被人打了一槍,仍然咬牙堅持簽訂了《馬關條約》,為慈禧免了後顧之憂。

慈禧突然發了瘋一般地向11國宣戰,想給洋人一點教訓,想給自己找回面子和裡子,結果北洋人打得倉皇西逃,為了讓自己的老臉不那麼難堪,竟然厚著臉皮說自己是“西狩”。

當時,她將宣戰詔書發到各省之後,東南的督撫們竟然甩開她,唱了一出“東南互保”,她的寵臣李鴻章也被裹挾著回了一句:“此亂命也,粵不奉詔。”

張之洞的反應更讓她吐血:“坐擁東南,死不奉詔!”

慈禧逃到了西安,離開了那座象徵著皇權的紫禁城,她渾身不舒坦,所以她又是一聲“嬌呼”,讓李鴻章去和洋人談判,說是談判,實則不過是花錢從洋人的手裡贖回北京罷了。

李鴻章對此什麼態度?籤!讓人抬著去也要籤!結果《辛丑條約》一簽完,他便一口老血吐了出來,沒過多久,便一命嗚呼了。

李鴻章為什麼會為了慈禧這麼拼命?

因為他知道他的身份地位,他的權勢,他的榮華富貴,統統是慈禧給他的,他對此心知肚明。

1861年,即咸豐在被洋人嚇得逃到熱河後的第二年,咸豐被洋人給活活嚇死了,慈禧趁機發動了“辛酉政變”,從此掌控了國柄。

此時的李鴻章也不過剛剛從曾國藩幕下回到安徽,奉曾國藩之命組建了湘軍,遠沒有成為慈禧之寵臣、清朝之權臣。

後來,曾國藩打趴了太平天國,據說不少人“勸進”,可是曾國藩一心想給清朝當個忠臣,所以為了不讓慈禧忌憚,解散了湘軍,然後將李鴻章和淮軍推了上去。

梁啟超曾經說過:“故有曾國藩,然後有李鴻章。”這話說的不錯,李鴻章的迅速崛起絕對少不了曾國藩在背後推動,所以李鴻章可以說是踩著曾國藩的肩膀上位的,當然,是曾國藩主動讓他踩的。

不過,李鴻章的崛起雖然離不開曾國藩的推動,可是,真正給李鴻章機會的說到底還是慈禧這個女人。

慈禧此時已經基本上掌控了朝政,同治皇帝這個小娃娃也只能躲在後宮裡玩泥巴,她的一句話便能夠決定李鴻章的去留。

所以,李鴻章從一開始便站了慈禧的隊,站了慈禧的隊自然便意味著他站到了皇帝的對立面。

李鴻章心中或許也有過糾結,究竟是效忠慈禧,還是效忠皇帝?

可是,赤裸裸的政治利益讓他迅速做出了選擇——他已經獲得了慈禧的信任和賞識,只要效忠慈禧,他便能夠穩穩當當地往上爬,可如果效忠皇帝的話,皇帝可不一定會信任他,更不用說重用他了。

對同治皇帝,李鴻章是如此,到了光緒皇帝,他更沒有了退路,只能一條路走到底。

李鴻章實際上應該很瞭解慈禧,她太貪權了,即便是對自己的親兒子,也捨不得放棄手中的權力,更遑論一個過繼的光緒?

光緒皇帝即位時不過4歲,他即便即位了,皇權不也仍然在慈禧的手中?讓他突然背叛慈禧,然後去效忠一個牙牙學語的小屁孩?除非他瘋了,除非他想死。

即便後來光緒皇帝親政了,可是,李鴻章在官場上沉浮了幾十年,也伺候了慈禧幾十年,他能看不出來慈禧的用意?慈禧始終掌控著清朝的國柄,從沒撒過手!讓光緒親政,不過是一個幌子,為了堵住悠悠眾口罷了。

即便此時光緒皇帝已經成年,已經懂事,已經知道試圖通過政變奪回皇權,可是,李鴻章仍然不可能“跳槽”。

他身上的烙印太深了——他是慈禧的人,也效忠了慈禧幾十年,這一點,他永遠洗不掉。

所以,縱使他“跳槽”去效忠光緒皇帝,光緒皇帝也不可能對他放心,絕對會對他留一手——光緒皇帝很可能會利用他對付慈禧,當成功從慈禧手中奪回皇權之後,再打壓他,甚至是找藉口砍了他!

李鴻章會傻到去冒這個險?他不會,他也不敢去賭光緒皇帝會在成功不秋後算賬,即便不會砍了他,光緒皇帝也絕不可能像慈禧一樣信任和重用他。

所以,他沒有任何理由去背叛慈禧,因為只要慈禧掌權,只要慈禧信任他,他便能繼續享受榮華富貴。

可是,如果他支持光緒的話,結果已經註定——穩賠不賺!

所以,他只能乖乖地給慈禧當“裱糊匠”,不讓慈禧從權力的巔峰跌下來,維護慈禧的權力和政治利益,便是維護他自己的權力和政治利益。

說白了,李鴻章和慈禧才是一個利益共同體,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他們這些人讀書人嘴裡的所謂“忠君”,實則沒有幾個人會真正忠於皇帝,他們所忠於的更多的是自己的政治利益,不是什麼朝廷,更不是什麼皇帝。


流浪的侯爵


李鴻章是國之棟樑,慈禧最為倚重的臣子,一定程度上來說,晚清的政壇,就是李鴻章和慈禧兩個人支撐起來的。

整個朝廷的局勢,對於李鴻章來說,沒有比他更加清楚的了。

他知道當今雖然有天子光緒,但是,光緒最多也就是一個傀儡。

國家的大事,所有的軍政大權,都是在人家慈禧的手裡的。李鴻章若是想要保住榮華富貴,他就必須要依附於慈禧。

所以,他只能為能給他帶來榮華富貴的人來服務了。

再說了反正大清,就是他們愛新覺羅的天下,誰當皇帝,誰掌權,這是人家愛新覺羅家的家務事。

都說清官難斷家務事,李鴻章這樣英明的外人,還是漢人臣子。他才不會管到底是誰當家誰做主呢?

反正不管是誰,只要能給自己升遷開綠燈,並且說話算數的人,就是他依附的對象。

因此,李鴻章就成為了慈禧最為信任的人。

大家都知道,清朝尤其是慈禧執政的時候,她和外國列強簽訂了很多條約。這些條件具體就是李鴻章來辦的。

一定程度上,李鴻章這個大臣,他的威望在老外的眼裡,甚至都超過了當朝的皇帝光緒。

連老外都懂的光緒是傀儡,他隨時是有被慈禧給廢掉的可能的,所以,這樣的光緒,李鴻章當然是能離他多遠就離他多遠了。

再說了光緒也沒有那麼大的能力,說白了他連一個庸才都不算,畢竟,他這個名正言順的皇帝,三十多年來,連一個慈禧都對付不了。這樣的光緒是在不是做大事的人,他一直都是一個沒有長大的孩子。

你說,誰敢來依附於他呢?

所以說,那時候不是李鴻章一個人不扶持光緒,是所有的臣子,都效忠於慈禧。只有那些見不到慈禧,被邊緣化的人員,才會打光緒的主意。

比如說當時有一個叫康有為的,他就想打光緒的主意,主要是想通過維新變法,來改變當時清朝的政局。

但是,最終他們不也是失敗了嗎?

戊戌六君子被送到菜市口殺了頭,康有為逃到了日本不敢回來了。

所以說,當時的李鴻章,也只有效忠於慈禧,他才能夠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才能夠在大清有所作為。

若是他扶持光緒的話,恐怕早就被殺頭了吧,總之,人為財死,鳥為食亡這是永恆不變的真理。


漢史趣聞


光緒就是一個頭腦簡單,毫無政治智慧的皇帝。李鴻章縱橫政壇幾十年,他心裡清楚的很:光緒靠不住,大清這條破船,當時也只有慈禧也撐的下去。


光緒重振大清的願望,其實也並非慈禧和李鴻章這些朝廷重臣不支持,實在是光緒所託非人,另外手段也太過激進。

慈禧能獨掌大清政權幾十年,還是有一些政治智慧和能力的。對於大清腐敗墮落的現狀她很清楚,她也想變革。

所以她才重用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等這些能臣,也支持他們搞洋務運動,只不過她所提倡的變革是在不損害自己利益的基礎上,所以革新並不徹底,也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

光緒開始準備搞維新變法的時候,慈禧是支持的,但變法在實際落地的時候太不靠譜了,其最終失敗也是必然的。


首先,以康有為為首的維新派根本不靠譜,只是一些紙上談兵的書生,在變法之前也沒有一套完善的革新計劃。甚至其所謂的“公車上書”都是無稽之談。據史料記載,軍機處和光緒都沒收到過這份材料。

其次,變法的手段太過激進,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裁減老臣,重用新人。光緒聽從康有為的建議,變法伊始,就將翁同龢、李鴻章等這些朝廷重臣革職,其他各個衙門僅京城下崗的官員高達一萬多人。

而填補空缺的都是一些毫無從政經驗的書生,這自然引起了朝廷上下的不滿,變法也就得不到大家的支持。對慈禧來說,這是動搖了大清政壇的根基,所以她肯定不能不管。

另外,就康有為本人而言,從變法過程中和變法失敗後的表現來看,他變法目的不單純。他並不是以國家利益為重。而是借“變法”之名謀取個人私利。


康有為鼓動光緒邀請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甲午戰爭的罪魁禍首)擔任變法顧問,這不是與虎謀皮嗎?這種行為不僅慈禧不會答應,大清的百姓也不會答應。

當慈禧干預變法時,康有為又慫恿光緒誅殺慈禧,光緒頭腦簡單,聽從了建議,結果可想而知。1898年9月19日,被激怒的慈禧發動了“戊戌政變”,囚禁了光緒。而康有為20日凌晨就倉皇而逃,流亡到日本。

一場轟轟烈烈的變法鬧劇就這樣結束了。康有為是逃跑了,但這場變法改變了光緒的命運,也對大清未來的政治格局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香港大學博士區仲桃認為:“早在康有為跟光緒策劃百日維新前,慈禧與光緒、李鴻章等洋務派已逐步推行改革,康有為的出現某程度上“破壞”了原本改革的進程。康有為提出改革的背後有個人的考慮,而且手法激進。”

雖然大清的滅亡是不可逆轉的歷史趨勢,但光緒、康有為主導的戊戌變法太過兒戲,所以對李鴻章來說,不支持光緒是一個正確的選擇。


花木童說史


李鴻章是晚清四大名臣之一,其地位甚至可以說是四大名臣之首。歷史上的李鴻章簽了很多不平等協議,因而被看作歷史罪人。事實上,大清病入膏肓,根子上已經腐爛,這哪裡又是李鴻章一人之過呢?只不過李是在替人受過,把自己的名字鐫刻在恥辱柱上罷了。

洋務運動中,李鴻章是洋務運動的領軍人物,親自創辦了很多現代企業,且力主向西方學習,並多次考察洋務,對西方先進技很熟也很欣賞。可以說,他是實業救國的扛鼎人物。同時,李鴻章也是老陳持重之人,做事妥帖,張弛有道,因而很得慈禧賞識。

反觀光緒支持的維新派呢?他們的政治主張更為深刻,手段更超切,訴求過於理想,來勢洶洶,但卻沒有縝密的施政計劃,更無駕馭局面手腕和能力。一百天時間內,一連下了幾十道實行新政的命令,從政治、經濟、文化多個領域掀起改革的巨潮,更關鍵的是,他們急不可待地動了以慈禧為代表的保守勢力的奶酪。這就給維新樹立不可戰勝的敵人,焉得不敗?

光緒敵在整個這件事上是受害者也是始作俑者。他在權力並未穩固的情況下急於維新,手段過於簡單粗暴,理想很豐滿,現實太骨感,總的來說太年輕,政治智慧低下。

慈禧並非天生反對維新,她並不笨,維新的好處她當然知道,所以前期支持光緒去改,但前提是不要動自己的利益。

李鴻章這樣的老江湖當然能夠洞察朝局,徐徐圖之才是他心底的可行之道,所以他自然不會跟著光緒一起起舞了。



週週說古今


光緒除了年輕之外,請問還有其他可以超越慈禧的地方嗎?答案真的是沒有。因此李鴻章是斷然不會跟光緒站在一個陣營的。

李文忠公那是什麼人物,在官場馳騁數十年,韜光養晦,什麼大事小情沒經歷過,看待事物和人世絕對一目瞭然。光緒年輕不假,有抱負不假,但是太嫩了,實在難以與其共事。因此李鴻章選擇了良禽擇木而棲,毅然而然站在慈禧一邊。

光緒其實與李鴻章之間是有隔閡的,這其中除了光緒對李鴻章有個人看法之外,另外就是帝師翁同龢的從中挑撥。翁同龢這些自譽清流人物之人斷然不會與李鴻章為伍,因此翁同龢旁敲側擊的在光緒面前打擊李鴻章。李鴻章也知道這些,因此敬而遠之。單從甲午戰爭之事上,就看出翁同龢的“壞”和光緒的“不成熟”,以及李鴻章的“無奈”。

光緒一味開戰,認為大清國面子不能丟,但卻低估了日本人的實力,而李鴻章最怕的就是開戰,只要一開打,就能讓日本國找到口實訛詐大清,另外自己辛辛苦苦建立的北洋艦隊也將付之一炬。因此,李鴻章苦苦哀求不要開戰,暫且避開事端,等到自己做大做強之後,再與之抗衡為時未晚。

但光緒死活不肯,就是一個字“打”。結果正中日本人下懷,最終結果跟李鴻章所料想的一模一樣。可戰敗之後呢?責任全一股腦推到李鴻章身上,還要讓老李拖著老邁之軀親自前往日本求人家少要些銀子。試問,這樣的君主如何能與之為伍。

另外就“戊戌變法”一事開看,光緒又走了自己“憤青”的路線,不管不顧的冒進策略最終讓變法變成一場空,六君子遇難菜市口不說,光緒本人也被囚禁瀛臺,至此再無作為。

反觀慈禧,雖然在噴子口中慈禧不是個反面角色,但是在晚清動盪的時局之中,慈禧起著關鍵作用。不要總把那些壞的事物強加在慈禧身上,要從側面看看她的好的一面,辦洋務、辦學堂、開貿易、興工業等等,那一條不是慈禧親批的。一個從少女時期就入宮,26歲就垂簾的女子難道不如一個20幾歲的後生,慈禧為何遲遲不肯退居幕後,那是因為光緒實在是挑不起大梁。慈禧曾結束垂簾,將大權交給光緒,可光緒又是怎麼做的呢?弄得整個朝廷怨聲載道,跟幾個同屬憤青的文人書生玩起來變法。

變法固然是好,但是要結合本國實際情況,一位效仿東洋,是百分百實施不下去的。可光緒偏偏不掛不顧,一味變法圖強,最終圖強沒有成功,自己先身陷囹圄了。正應了“書生造反,三年不成,反累其主”這句老話,已經退居幕後的慈禧不得不出來給他收拾爛攤子。

李鴻章正是看到要想真正圖強必依靠慈禧才可,若依靠光緒,自己這條老命估計就提前交待了。所謂成大事者不糾結,這事上李鴻章從不糾結,站在太后一邊才有肉肉吃,若站在光緒一邊,能喝口熱湯就算造化了!


大獅


慈禧聯絡上不被咸豐帝信任的六皇叔恭親王,發動了辛酋政變,他們聯手之後幾乎不費吹灰之力就將八大臣一網打盡,將肅順處死。從此,大清國的政治權力就落入這對叔嫂手中。懿貴妃此時已被尊稱為皇太后,成為大清朝最有權勢的女人,擁有最終權力。鬼子六奕訢以議政王身份兼管軍機處,掌握著大清國日常事務的實際權力。

1881年慈安太后去世,1884年慈禧發動“甲申易樞”罷免恭親王,開始獨掌大權。成為帝國的實際掌權人。1898年,戊戌變法中帝黨密謀圍園殺後,慈禧發動戊戌政變,囚禁光緒帝,殺戊戌六君子,再度訓政;光緒只是名義上傀儡皇帝。



而李鴻章效忠的是清朝,效忠的是國家,並非個人。當了晚清,君王既社稷的觀念早已煙消雲散了。誰是最高領導人,誰手裡有實權,臣工便效忠誰。當時的光緒帝除了一個皇帝的名分,什麼都沒有,你好好的,慈禧就讓你在皇位上待著,反正也沒實權,誰做皇帝有啥兩樣,你如果不安分,慈禧不介意再換一個。如此呼之即來揮之即去的皇帝,李鴻章就算是效忠他也有限度。


如果李鴻章扶持光緒帝,光緒帝能帶給李鴻章什麼?光緒皇帝給不了李鴻章權力,給不了蔭庇。李鴻章要幹什麼,光緒也沒有資產資助他。 慈禧能夠隨意廢除皇帝,當時全國包括皇帝之內,都是奴才,皇帝都是奴才,李鴻章是誰?他會效忠一個奴才?


不書


我們可以從以下幾點來分析,為何支持慈禧太后,而不扶持堅持革新的光緒帝?
(李鴻章)


1、首先,也是最直接的,李鴻章、張之洞等洋務大臣的洋務運動,需要慈禧太后相互配合,相互支持。

慈禧太后在1861年與恭親王聯手發動政變,擊敗了8名朝中顧命大臣,奪取了清朝政權。為了打擊敵對勢力的老派勢力,她支持李鴻章的洋務運動,平衡朝中的勢力,鞏固其權利。

李鴻章和其他洋務團體需要慈禧太后的大力支持,以確保他們能夠得到更多的政治資本,以及雙方之間的合作已經好多年,所以李鴻章等人永遠不會繞過慈禧,而去支持一個傀儡光緒皇帝,這也會將遭受慈禧太后強有力的反擊。


2、李鴻章和慈禧合作始於1861年,光緒生於1871年。光緒皇帝出生時,雙方都已經合作十年了。光緒登基時只有5歲。李鴻章等人與慈禧的合作更加緊密。他們為什麼要重新花費精力支持光緒?

3、光緒皇帝上臺後,就火急火燎進行了改革,觸犯了慈禧太后背後的利益,這是光緒皇帝的一大失敗。

任何改革都需要力量。此時,光緒皇帝剛剛接班,正處於權力過渡時期。在他的屁股還坐熱之前,他就火急火燎地在和一些改革派人士討論改革,這是非常不明智的。

最終,它觸及了慈禧太后的利益,慈禧太后親自囚禁了光緒皇帝。由此可見,光緒皇帝是一個思想不成熟的年輕人。

正確的做法是進行持久戰。一方面,它會慢慢發展自己的力量;另一方面,光緒皇帝可以等待合適的時間,利用自己年輕的資本來耗死慈禧太后。


4、李鴻章最大的功績是鎮壓太平天國運動,後來投身洋務運動。可以說,他所有的成就都歸功於慈禧太后,所以李鴻章自願效忠慈禧太后。

回顧光緒皇帝,他在紫禁城長大,對外面的世界一無所知。所有的信息來源都是聽帝師口頭上說的。這實際上禁錮了他的遠見和智慧。李鴻章是個求真務實的官員,和帝師關係非常不好,所以光緒皇帝從心裡拒絕了李鴻章。

李鴻章是一個江湖老人,他的思想和行動都是建立在全局的基礎上的。慈禧太后和光緒交戰時,他知道如何保護大局,更知道如何保護自己,所以他支持慈禧太后,自願加入後黨。換句話說,李鴻章懂得識時務者為俊傑的道理。


搞史人


李鴻章實際上是沒機會直接扶持光緒皇帝的。光緒幼年登基,實權仍然掌握在慈安慈禧這兩宮太后手裡。等到光緒長大親政後最倚重的是“帝師”翁同龢,翁同龢跟李鴻章又有私仇舊怨,只恨沒變著法兒的踩死李鴻章。好嘛,1894年清國敗於甲午戰爭,李鴻章的實力勢力基本上沒有了,苦心經營的北洋海軍全軍覆沒,陸軍一敗塗地從平壤一直潰敗到丟了旅順口。李鴻章奉清廷旨意去日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身負萬世罵名坐冷板凳去了。直到1898年光緒發動“戊戌變法”失敗,慈禧想廢掉光緒,想知道外國列強的態度,又起用擅長跟外國人打交道的李鴻章為兩廣總督,各國公使和外交官員前往祝賀,李鴻章趁機試探外國人對廢光緒的態度,得到的回覆是外國人認為這是清國內政,不好干預。李鴻章由此得知外國人是反對廢光緒的,如實報告了慈禧,慈禧只好作罷。這算不算李鴻章扶持了光緒?不過李鴻章是晚清少有的明白人,以實幹為中國近代化作出了巨大的貢獻。而光緒太不成熟,甲午對日宣戰沒錯,可是根本沒有充分的動員和準備,無視清國和日本為戰爭投入資源的懸殊差距。“戊戌變法”又急功近利毫無章法,個人覺得,李鴻章就是扶持光緒,這君臣二人都不在一條道兒上


立志成蟲


慈禧、光緒、李鴻章三人都是晚清時期中國政治舞臺上的領袖人物,他們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一個小算盤,只是光緒的數學不太好,算盤打的不響,因而成了他們的配角。

光緒的皇位完全是慈禧一手安排的,如果沒有慈禧,光緒是不可能坐上皇位的,因為他年齡太小,在個人能力方面是沒有任何優勢的,在慈禧看來就是因為他年齡小,為了自己能夠更長久的掌權,所以才立了光緒做皇帝。光緒從小就生活在慈禧的淫威之下,其心中對慈禧的恐懼效應是貫穿其一生的,無論何時何地他都拿不出血拼慈禧的勇氣,因為他已經習慣了。光緒有野心,有抱負,想成就一番豐功偉業,成為大清的中興之主,但是其個人資質真的很一般,跟著慈禧這樣的女強人身邊幾十年,竟然沒有學到其精髓,這一點真的很遺憾,從光緒一手操持的戊戌變法就可以看出,其政治能力真的太一般了。

權力是相對性的,不是絕對性的,包括皇權,光緒一生都沒有領悟出這個道理,所以他的一生註定是悲哀的一生。

慈禧,咸豐皇帝的懿貴妃,為咸豐生下了唯一的兒子,也就是後來的同治皇帝,咸豐在熱河病逝之後,本來安排了肅順等八人作為新皇帝的輔政大臣的,但是新太后慈禧不滿意,當時年僅二十六歲的慈禧,聯合自己的小叔子恭親王奕訢,發動了辛酉政變,輕而易舉的就把肅順這些政壇老手給幹掉了,這不能不說慈禧的彪悍,其真的是天生的政治家,這也難怪其只要活著一天,其就是大清帝國的無冕之帝。光緒一直都想絆倒慈禧,做一回真正的皇帝,但其恐怕還未行動,慈禧就已經憑藉其敏銳的政治嗅覺,就能立馬做出應對措施。

李鴻章,晚清時期政壇上超一流高手,對於國內外大勢看的一清二楚,他非常清楚光緒和慈禧的綜合實力,作為帝國名義上的皇帝光緒只是一個擺設而已,就是三個光緒綁在一起,那也不是慈禧的對手,李鴻章他不單單為了自己來站隊,還要為自己的整個家族命運考慮,因為一旦他選擇錯誤,自己生死是小,整個家族的命運才是關鍵,所以他是不會為了一個只有野心沒有能力的皇帝去效命的,因為風險係數太大,本來慈禧太后就能給到他,所想要的一切,那又何必去冒巨大的風險和慈禧對著幹呢?


清史宴


李鴻章,晚清時期存在感最強的名臣、重臣、權臣,幾乎憑一己之力支撐了晚清時期長達數十年的艱難統治。

這個被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評價為“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的“東方俾斯麥”,在光緒二十七年病逝後,慈禧太后淚水直下,稱其為“再造玄黃之人”。

這個晚清政權的最高統治者,在得到李鴻章病逝的消息後,甚至當著朝臣的面,說出了可能是其一生中最顯無奈的一句話:

“大局未定,倘有不測,再也沒有人分擔了。”

《清史稿·列傳一百九十八》給予了李鴻章至高的評價:

鴻章既平大難,獨主國事數十年,內政外交,常以一身當其衝,國家倚為重輕,名滿全球,中外震仰,近世所未有也。生平以天下為己任,忍辱負重,庶不愧社稷之臣。

可就這樣一位“中興名臣”,為何始終堅定支持慈禧太后,而非年輕的光緒皇帝呢?

對於一個熟讀經史,出身官宦之家,久被儒家思想薰陶、影響的傳統文人,入仕為官、於仕途升遷至“位極人臣”的崇高地位,乃系李鴻章這類讀書人的終極夢想。

在李鴻章所做組詩作品《入都》中,有一首詩作,能夠將李鴻章“入仕封侯”的追求,予以明確表現:

丈夫隻手把吳鉤,意氣高於百尺樓。

一萬年來誰著史? 三千里外慾封侯。

而滿足了李鴻章這個終極追求的人,就只有慈禧太后。

《清史稿·列傳一百八十九》有載:

鴻章,道光二十七年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咸豐三年,累功,用道員,賞花翎。同治元年,旋詔署江蘇巡撫;十二月,授江蘇巡撫。

道光二十七年以進士身份進入仕途的李鴻章,在咸豐朝只做到了正四品的道員,基本相當於現在略高於正廳級的行政級別,這與李鴻章“入仕封侯”的夢想追求,相差甚遠。

而一跨入同治朝,在慈禧太后成為晚清政權的最高統治者以後,李鴻章在曾國藩的舉薦下,立馬被越級提拔,從正四品升為從二品的江蘇巡撫,一方封疆大吏,地位顯赫。

但這還只是李鴻章在同治朝官職升遷的開端,慈禧太后對李鴻章的恩遇還只是開始。

八年二月,兼署湖北巡撫。九年七月,剿平北山土匪。值天津教堂滋事,命移軍北上。案結,調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事務大臣。十二年五月,授大學士,仍留總督任。六月,授武英殿大學士。十三年,調文華殿大學士。

同治十三年,李鴻章成為了文華殿大學士,成為了“三殿三閣”大學士中的第二等。但因為保和殿大學士自乾隆朝便不再實授,李鴻章擔任的文華殿大學士已經是步入了清朝文官的最高等級,當屬內閣首輔。

也就是說,在同治皇帝當政,但實權掌握在慈禧太后的同治朝,李鴻章在行政級別上達到了頂點,成為了正國級幹部,而且行政排位居於第一。

更重要的是,同治三年五月,剿滅太平天國有功的李鴻章,被晉封一等肅毅伯,賞戴雙眼花翎,在其“入仕封侯”的追求中,跨出了堅實的一步。

《清史稿·列傳一百九十八》有載:

光緒二十七年,積勞嘔血薨,年七十有九。事聞,兩宮震悼,錫祭葬,贈太傅,晉封一等侯,諡文忠。入祀賢良祠。

李鴻章在病逝之後,終於完成了“封侯”的終極夢想,而這一殊榮正是在慈禧太后直接恩賞的!

說到底,李鴻章之所以在數十年間堅定的支持和擁護慈禧太后,正是因為這個女人擁有著晚清政權的絕對權力,擁有著完成李鴻章終極追求的絕對權力。而對於光緒皇帝乃至同治皇帝而言,李鴻章想要的一切,他們都無法給予。

參考文獻:《清史稿·列傳一百九十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