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界的收徒拜师,你怎么看?

新华弘一


一、从师徒关系讲

我听马未都谈过这个事,他说的还是很有道理的,他是拿郭德纲和他徒弟举例子。相声界的拜师收徒不像我们上学,老师是教知识、学问,相声界师傅教给徒弟的是傍身之技,是直接可以拿来谋生的手段。马未都说,你如果在学校学习,老师传授你知识,你交学费,这就不存在谁对不起谁。相声界,徒弟一般都要跟师傅一起生活,要学习和模仿师傅,师傅一般来讲等于半个家长,所以作为徒弟不能说我交了学费了,所以我不欠师傅什么。

二、从技艺传承讲

这种拜师收徒还遵守传统,比较有江湖气。在相声曲艺界很注重论资排辈,郭德纲早年吃尽了相声界陋习的苦头,所以才能说出:那些不明白情况就劝你向善的人,离他远点,因为他遭雷劈的时候可能会连累到你。现实中我们很多人也有这种感受。比如早些年传闻的印小天打女演员事件,作为好朋友的杜淳倒是高姿态了,插了兄弟两刀,导致印小天的演艺事业蒙受巨大打击,被业界口诛笔伐。事后真相清楚了,可是那些“仗义执言”的君子烈女又有谁出来道歉,又有谁还印小天一个公道,又有谁能够弥补印小天所蒙受的屈辱、损失和痛苦!

相声界的大佬多成为了豢养的御用文人,所以很多人看不惯郭德纲的“俗”。论资排辈下来,有才华也未必有机会施展,只要前辈大佬看不惯,抱团收拾你、给你穿小鞋,让你永无出头之日。人红是非多,郭德纲不红前谁计较他师承?师傅品行不行,还指责郭德纲另投它门。本来自己揭不开锅,借着郭德纲也成了风云人物。

无论是不是相声界,尊师重教是通理,可“父慈”也是每个师傅得必修课,不能一味要求“子孝”。至于因为利益分配不均而师徒反目,另当别论。不过话说回来,曹金的私人生活我们不过多解读,到从他后来的行事,比如感情,也多少可以窥探他的人品。说多了可能被喷,毕竟人家的家事,我们说多了不好,到此为止。

三、从文化传承角度

郭德纲的德云社已经和过去的“家教”相声有很大区别,类似于将相声从“官学”转向“私学”,不可否认在相声界是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意义。这使得相声重新回到群众中去,不再过分强调“雅”和追逐“政治风向”,使相声再次扎根市井,重溯本源,也使得相声迎来了又一个发展的高潮期。

在今天,这种拜师收徒有存在的价值,尤其是原来的秩序被打破,新的秩序和核心价值观尚未建立,信仰和追求混乱的今天。这种拜师收徒就像一面镜子,在提醒我们从传统中寻找旧例的同时要结合时代要求,实事求是的筹建新的核心价值体系。


久住青山Lee


大家好,我来回答“相声界的收徒拜师,你怎么看?”

拜师学徒是中国的文化传统,由于时代的变迁,很多行业已经不需要拜师学徒了,但相声界一直保留着这个传统。我认为是一件好事。下面我从拜师学徒和相声界拜师学徒渊源给谈一谈。


拜师的传统,很悠久,应当尊重。

就拿过去戏曲界来说,拜师情况大体可以分为三类:科班收徒、带艺投师和手把徒弟:

“科班收徒”,类似今天的戏校,但属私有制,拜师拜的是班主,如入京剧“富连成社”的学生都拜社长叶春善为师。

“带艺投师”,是出科(毕业)后为继续深造而拜师,如马连良拜师孙菊仙、李世芳拜师梅兰芳。

“手把徒弟”,是有一定名望的戏曲演员收未成年的少年为徒。手把徒弟一般学艺五到七年出徒,出徒后,手把徒弟(也包括科班的徒弟)要在师父家或科班里接着干两到三年,演出所得归师父所有,这叫“效力”。徒弟“效力”年限过后,演出所得就归自己支配了。一句话:徒弟的身份终身制,徒弟的经济收入、人身自由,不是一辈子都让师傅管着的。


相声界拜师渊源

要说相声界拜师来历,还需从相声祖师朱少文说起。朱少文生活的时代正值清末民初,那时候社会上青红帮很流行,朱少文为讨生活跑码头,来挣钱养家糊口!那时候每个码头上都有青红帮盘踞,如果你想讨饭吃,就必须和正帮人打交道,甚至要加入青红帮。相声祖师朱少文,创立相声师承时,极有可能是借鉴青红帮里的规矩。

相声行拜师还有个特殊的地方,要先认引、保、代三师,引师负责介绍师父,保师是双方保证人,代师则可替师授业,教授基本功、小段活路之类。保师一般由外行充任,引、代二师就必须是相声艺人了。这只是拜师前的准备,拜师时要有饭局,要向长辈磕头!

相声界没有拜师就不能说相声,如果说相声就会被相声界人杂场子,民国时有位相声演员叫戴少甫,从北京到天津说相声,因为不是相声门里出身,没有内行师父,根本不许登台。


小结:

拜师学艺是中华名族传统,我个人认为应该继承,让后人也懂得尊师重教,有一颗感恩的心,知道自身手艺来自哪里。但是也反对没有师承就 不能从事某个行业,或者被收到排挤的行业“潜规则”。

纯属个人见解。仓促成文,有不当之处,欢迎评论区请指教。


刘三缺


一行有一行的规矩,在相声界拜师便是头等大事。相声界极其重视师承,今天就聊聊相声界拜师收徒这些事儿。

上岗证

解放前,在相声界徒弟拜师是要签卖身契的,师傅也因此被写成师父。徒弟其实分为两种,即拜门和授业徒弟。拜门徒弟是带艺投师,只是为了取得上岗证,一般一年业满。授业徒弟则要从头开始学,三年才能出师,出师后还要替师父效力一年,没有任何的报酬。

相声界没有拜师就不能说相声,如果说相声就会被相声界人杂场子,民国时有位相声演员叫戴少甫,从北京到天津说相声,因为不是相声门里出身,没有内行师父,根本不许登台。后来后台管事的出面说合联系拜师,又让他拜辈份较低的小蘑菇(常宝堃,常连安之子)为师,算“徒孙”。后来多方疏通总算约定拜小蘑菇的师父张寿臣为师,摆下入门宴席,小蘑菇、赵佩茹都到场认了师弟,一场风波才告平息。还有为什么长马三爷一岁的阎笑儒要拜马三爷为师的原因之一。

找靠山

解放后,相声界的拜师传统存在过一段时间,但师父剥削徒弟的事不再被允许。后来,干脆连拜师仪式也不让办了,师徒只能以师生相称。改革开放后,第一个收徒弟的应该是马季。他收的这些徒弟,很多人在拜师前都已经红遍了全国。碍于当时的大气候,收徒时并没摆知。1990年,中央广播说唱团在苏州办了场谢师会,算是昭告天下,等于摆知。

如今,相声演员拜不拜师跟能不能说相声早就没有任何的关系,也就是说上岗证被取消了。相声演员之所以热衷于拜师,就是寻找靠山,渴望早日成名。正因为如此,一旦遇到更大的腕,跳门(改换门庭)也就变得顺理成章。

相声家谱

当然,也有人拜师是为了能进相声家谱。

相声家谱,又叫海底,是相声界收徒的凭证之一。相声作为传统的曲艺门类,在艺术传承方面至今仍然保留着非常传统的规矩,极为重视师承关系。相声行业内的人都知道,相声家谱就是相声演员的“身份证”,互相不认识的相声艺人,通过“你师傅是谁”这种师承脉络问题,就可以迅速排出辈分。没有师承的人,相声说得再好,在相声行业里也不被认可,郭德纲曾在节目中说过,“不管你多大的腕儿,没有师傅,你也不是干这个的!”说得就是这个道理。

海青

“海青”是相声界行话,是说演员在行内没有门户、没有师承关系在曲艺界,特别是相声门儿里,就十分看重演员的辈份和师承关系,一般把没有正式拜师入门的相声演员称为“海青”,属于业余玩票。

相声名家李文华先生就是个纯粹的“海青”,说相声很多年,甚至成为了“十大笑星”也没有正式的师承关系。他一直想拜马三立,但据说相声圈很多人坚决反对,因为辈儿太大了。直到马三立去世五年后,在姜昆的推动下,2008年11月,李文华带着氧气瓶在马三立蜡像前拜师,了却了多年的心愿。由于马三立及其大弟子都已去世,其子马志明代父收徒。

引保代

相声行拜师还有个特殊的地方,要先认引、保、代三师,引师负责介绍师父,保师是双方保证人,代师则可替师授业,教授基本功、小段活路之类。保师一般由外行充任,引、代二师就必须是相声艺人了。这只是拜师前的准备,拜师时要有饭局,要向长辈磕头!

门长

相声每一代都门长,“德”字辈是裕德隆,“寿”字辈的是张寿臣,“宝”字辈的是赵佩茹,“文”字辈的是赵心敏。为什么要设立“门长”,很简单,师傅不在时不但可以代替师傅教导师弟,还可以解决同辈间的纠纷!

代拉子

代师收徒,在相声行里代师傅收的师弟叫做“代拉子”师弟,比如常连安是张寿臣的“代拉子”师弟,马志明是侯宝林的“代拉子”师弟,侯耀文是李伯祥“代拉子”师弟等等,这种规矩的既保护相声演员的师承,又有助于扩大相声人员的社会来源,同时也扩大了相声的内容。

曾经,相声名家收徒是件很严肃的事情,不仅需要通过多重考验,还要经过圈内名家点头认可。而现在,传统艺术遭遇冲击,相声收徒门槛变低,有些人一收就是十几位,很多都是有名无实。业内也不断传出拜师高收费的传闻,相传某著名相声演员收一个徒弟就收几十万的拜师费,交了钱就是徒弟,至于学不学本事则另当别论了。奔着人多势众走似乎已成了相声界“大师”收徒的一种定式。大腕需要多收门徒壮大声势,徒弟则想抱住一棵大树,得到更多的机会快速站稳脚跟。但如果名家收徒不看业务,而是看人气,相声这门艺术还能走多远……

怎么看相声界的收徒拜师,欢迎留言讨论。


我是青鸟


这里所说的收徒拜师是指哪种?如果是那种搞的特别轰轰烈烈,举行三拜九叩仪式,收费特别高的一些“大师”的行为,笔者认为这是一种不正之风,是旧社会残留的不良习气,这在我们现在文艺为人民服务的社会是不雅观的,对这种收徒拜师的方式人们普遍是批评否定的。如果是一般的收徒拜师,向老师学习艺术,那无可厚非。相声界现在最有名的就是德云社了,领头人郭德纲为德云社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人才,像岳云鹏等,他们的相声深受人们喜爱,而且听说郭德纲收徒是不收费的,他本人也平易近人,他创建的德云社使久违的相声艺术重新活跃在观众面前,为相声艺术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清洁的红醋栗


相声界的收徒拜师,可能是从古到今传承下来的,一直到现在依然走的很好。

现在相声界拜师或收徒无非几种情况,

徒弟:

1. 家族传承,需有师门。

2. 海清下海,需有靠山。

3. 不吃这碗饭,终身喜好,得尝所愿。

4. 老年演员,认祖归宗。

5. 随师学艺。

师父:

1. 代祖师爷传道。

2. 走人情关系。

3. 赚钱。

4. 借徒弟的社会关系。

我不知道题主说的是哪种,但是,我觉得,只能说我觉得,无论如何,徒弟问师父活,师父都是会告诉的。拜师,也许最后互相图的是行业认可和地位金钱,可师徒关系最基本不就是教和学的过程吗,当然了,有句话,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入了这个门是跟师父学还是跟师娘学,在徒弟自己了。但我信一句老话,子不言父,徒不言师。不管各行各业,都是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一切都是靠自己。回答完毕,谢谢!





水灵儿芳芳


相声界的收徒拜师,可以说是传统文化遗留的一部分,虽然现在已经是信息社会,但是传统的还是很有生命力。

讲究仪式的同时让人产生责任感,对天地君亲师的一种敬畏,对传统文化传承的一种信念。

虽然现在经济社会,人心浮躁,但是仍然有一部分在不断的执着的坚持,做为中国人,就应该有这些坚持,这才是中国的脊梁。

当然,在讲究仪式的时候不宜过繁,应适应社会的形势变化,能简则简,主要的抓住传承文化的实质,决不可因仪式而忘实质,也不可因仪式而捆绑手脚。



正气恬淡


我对于相声界的拜师说一下自己的看法!

首先拜师是一种习俗,是一种传承和延续的基础,里面蕴含着传统文化的尊师重道的精神,又有着很强的契约精神在里面。这些当然应该鼓励!但是它也有着很多糟粕!首先,讲辈分,不管你艺术造诣高低先排辈分,辈分高的高高在上,说话有分量你得听着!演出你得紧着人家来,所以又出现专找辈分高的拜师不管活好不好!而有的辈分太高的又不敢收徒,比如说少马爷马志明就不敢收徒,为什么呢!他徒弟一出来好多七八十岁的都得管他叫点什么!少马爷怕挨骂呀!

不过我认为现今相声界也有了很大的变化,由于德云社的火爆直接影响了大众对相声的关注度,也有更多的相声社团兴起,他们已经让那些陈规陋习慢慢淡化了!


城南老苏


相声界是十分讲究辈分和门派的,未成名的演员们希望拜师,学到更好的本领,而那些小有名气的演员则希望通过拜师得庇护,在圈内能有更好的发展,因此相声界拜师便成为了一种传统,可最近这些年,拜师却变了样!

郭德纲讲这些年收徒就是收钱,高达2、3十万!但是郭德纲就十分看不惯这种行为,他收徒一分钱不要,而且还管衣食住行!

其实就应该这样,演员本来就没钱,都没赚到钱,拜师能给的起吗?

拜师是传统行为,是一种美德,把好的东西传给后代,来保护咱中国的一些美好的东西!而不是把拜师当成商场、交易所。


方向7129


更行各业都有各的规矩,常言道“无规矩不成方圆”,相声延续的收徒拜师有自己的文化内涵,有自己的仪式,我认为应该得以延续。

随着社会进步,各行各业慢慢也开始变化,比如厨师收徒,美发师收徒,企业老师傅代新徒弟,现在这些都少了以前收徒拜师仪式,取而代之的是商业培训,这样让很多学到艺、技的人丢掉了德、义。

希望在发展技艺的同时保留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


六炫墨客


这是一种文化传承,值得赞扬。在中国古代,新生入学不仅有隆重的“开学仪式”,而且备受重视,“入学礼”被视为人生的四大礼之一,与成人礼、婚礼、葬礼相提并论。古代的儿童一般四至七岁入私塾读书,称之为“开书”、“破学”或“破蒙”,根据《礼记》和《弟子规》而流传下来的“开学仪式”则历经千年未改。通常的“开学仪式”包括正衣冠、行拜师礼、净手净心、朱砂开智等内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