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聲界的收徒拜師,你怎麼看?

新華弘一


一、從師徒關係講

我聽馬未都談過這個事,他說的還是很有道理的,他是拿郭德綱和他徒弟舉例子。相聲界的拜師收徒不像我們上學,老師是教知識、學問,相聲界師傅教給徒弟的是傍身之技,是直接可以拿來謀生的手段。馬未都說,你如果在學校學習,老師傳授你知識,你交學費,這就不存在誰對不起誰。相聲界,徒弟一般都要跟師傅一起生活,要學習和模仿師傅,師傅一般來講等於半個家長,所以作為徒弟不能說我交了學費了,所以我不欠師傅什麼。

二、從技藝傳承講

這種拜師收徒還遵守傳統,比較有江湖氣。在相聲曲藝界很注重論資排輩,郭德綱早年吃盡了相聲界陋習的苦頭,所以才能說出:那些不明白情況就勸你向善的人,離他遠點,因為他遭雷劈的時候可能會連累到你。現實中我們很多人也有這種感受。比如早些年傳聞的印小天打女演員事件,作為好朋友的杜淳倒是高姿態了,插了兄弟兩刀,導致印小天的演藝事業蒙受巨大打擊,被業界口誅筆伐。事後真相清楚了,可是那些“仗義執言”的君子烈女又有誰出來道歉,又有誰還印小天一個公道,又有誰能夠彌補印小天所蒙受的屈辱、損失和痛苦!

相聲界的大佬多成為了豢養的御用文人,所以很多人看不慣郭德綱的“俗”。論資排輩下來,有才華也未必有機會施展,只要前輩大佬看不慣,抱團收拾你、給你穿小鞋,讓你永無出頭之日。人紅是非多,郭德綱不紅前誰計較他師承?師傅品行不行,還指責郭德綱另投它門。本來自己揭不開鍋,藉著郭德綱也成了風雲人物。

無論是不是相聲界,尊師重教是通理,可“父慈”也是每個師傅得必修課,不能一味要求“子孝”。至於因為利益分配不均而師徒反目,另當別論。不過話說回來,曹金的私人生活我們不過多解讀,到從他後來的行事,比如感情,也多少可以窺探他的人品。說多了可能被噴,畢竟人家的家事,我們說多了不好,到此為止。

三、從文化傳承角度

郭德綱的德雲社已經和過去的“家教”相聲有很大區別,類似於將相聲從“官學”轉向“私學”,不可否認在相聲界是具有承上啟下的重要意義。這使得相聲重新回到群眾中去,不再過分強調“雅”和追逐“政治風向”,使相聲再次紮根市井,重溯本源,也使得相聲迎來了又一個發展的高潮期。

在今天,這種拜師收徒有存在的價值,尤其是原來的秩序被打破,新的秩序和核心價值觀尚未建立,信仰和追求混亂的今天。這種拜師收徒就像一面鏡子,在提醒我們從傳統中尋找舊例的同時要結合時代要求,實事求是的籌建新的核心價值體系。


久住青山Lee


大家好,我來回答“相聲界的收徒拜師,你怎麼看?”

拜師學徒是中國的文化傳統,由於時代的變遷,很多行業已經不需要拜師學徒了,但相聲界一直保留著這個傳統。我認為是一件好事。下面我從拜師學徒和相聲界拜師學徒淵源給談一談。


拜師的傳統,很悠久,應當尊重。

就拿過去戲曲界來說,拜師情況大體可以分為三類:科班收徒、帶藝投師和手把徒弟:

“科班收徒”,類似今天的戲校,但屬私有制,拜師拜的是班主,如入京劇“富連成社”的學生都拜社長葉春善為師。

“帶藝投師”,是出科(畢業)後為繼續深造而拜師,如馬連良拜師孫菊仙、李世芳拜師梅蘭芳。

“手把徒弟”,是有一定名望的戲曲演員收未成年的少年為徒。手把徒弟一般學藝五到七年出徒,出徒後,手把徒弟(也包括科班的徒弟)要在師父家或科班裡接著幹兩到三年,演出所得歸師父所有,這叫“效力”。徒弟“效力”年限過後,演出所得就歸自己支配了。一句話:徒弟的身份終身制,徒弟的經濟收入、人身自由,不是一輩子都讓師傅管著的。


相聲界拜師淵源

要說相聲界拜師來歷,還需從相聲祖師朱少文說起。朱少文生活的時代正值清末民初,那時候社會上青紅幫很流行,朱少文為討生活跑碼頭,來掙錢養家餬口!那時候每個碼頭上都有青紅幫盤踞,如果你想討飯吃,就必須和正幫人打交道,甚至要加入青紅幫。相聲祖師朱少文,創立相聲師承時,極有可能是借鑑青紅幫裡的規矩。

相聲行拜師還有個特殊的地方,要先認引、保、代三師,引師負責介紹師父,保師是雙方保證人,代師則可替師授業,教授基本功、小段活路之類。保師一般由外行充任,引、代二師就必須是相聲藝人了。這只是拜師前的準備,拜師時要有飯局,要向長輩磕頭!

相聲界沒有拜師就不能說相聲,如果說相聲就會被相聲界人雜場子,民國時有位相聲演員叫戴少甫,從北京到天津說相聲,因為不是相聲門裡出身,沒有內行師父,根本不許登臺。


小結:

拜師學藝是中華名族傳統,我個人認為應該繼承,讓後人也懂得尊師重教,有一顆感恩的心,知道自身手藝來自哪裡。但是也反對沒有師承就 不能從事某個行業,或者被收到排擠的行業“潛規則”。

純屬個人見解。倉促成文,有不當之處,歡迎評論區請指教。


劉三缺


一行有一行的規矩,在相聲界拜師便是頭等大事。相聲界極其重視師承,今天就聊聊相聲界拜師收徒這些事兒。

上崗證

解放前,在相聲界徒弟拜師是要籤賣身契的,師傅也因此被寫成師父。徒弟其實分為兩種,即拜門和授業徒弟。拜門徒弟是帶藝投師,只是為了取得上崗證,一般一年業滿。授業徒弟則要從頭開始學,三年才能出師,出師後還要替師父效力一年,沒有任何的報酬。

相聲界沒有拜師就不能說相聲,如果說相聲就會被相聲界人雜場子,民國時有位相聲演員叫戴少甫,從北京到天津說相聲,因為不是相聲門裡出身,沒有內行師父,根本不許登臺。後來後臺管事的出面說合聯繫拜師,又讓他拜輩份較低的小蘑菇(常寶堃,常連安之子)為師,算“徒孫”。後來多方疏通總算約定拜小蘑菇的師父張壽臣為師,擺下入門宴席,小蘑菇、趙佩茹都到場認了師弟,一場風波才告平息。還有為什麼長馬三爺一歲的閻笑儒要拜馬三爺為師的原因之一。

找靠山

解放後,相聲界的拜師傳統存在過一段時間,但師父剝削徒弟的事不再被允許。後來,乾脆連拜師儀式也不讓辦了,師徒只能以師生相稱。改革開放後,第一個收徒弟的應該是馬季。他收的這些徒弟,很多人在拜師前都已經紅遍了全國。礙於當時的大氣候,收徒時並沒擺知。1990年,中央廣播說唱團在蘇州辦了場謝師會,算是昭告天下,等於擺知。

如今,相聲演員拜不拜師跟能不能說相聲早就沒有任何的關係,也就是說上崗證被取消了。相聲演員之所以熱衷於拜師,就是尋找靠山,渴望早日成名。正因為如此,一旦遇到更大的腕,跳門(改換門庭)也就變得順理成章。

相聲家譜

當然,也有人拜師是為了能進相聲家譜。

相聲家譜,又叫海底,是相聲界收徒的憑證之一。相聲作為傳統的曲藝門類,在藝術傳承方面至今仍然保留著非常傳統的規矩,極為重視師承關係。相聲行業內的人都知道,相聲家譜就是相聲演員的“身份證”,互相不認識的相聲藝人,通過“你師傅是誰”這種師承脈絡問題,就可以迅速排出輩分。沒有師承的人,相聲說得再好,在相聲行業裡也不被認可,郭德綱曾在節目中說過,“不管你多大的腕兒,沒有師傅,你也不是幹這個的!”說得就是這個道理。

海青

“海青”是相聲界行話,是說演員在行內沒有門戶、沒有師承關係在曲藝界,特別是相聲門兒裡,就十分看重演員的輩份和師承關係,一般把沒有正式拜師入門的相聲演員稱為“海青”,屬於業餘玩票。

相聲名家李文華先生就是個純粹的“海青”,說相聲很多年,甚至成為了“十大笑星”也沒有正式的師承關係。他一直想拜馬三立,但據說相聲圈很多人堅決反對,因為輩兒太大了。直到馬三立去世五年後,在姜昆的推動下,2008年11月,李文華帶著氧氣瓶在馬三立蠟像前拜師,了卻了多年的心願。由於馬三立及其大弟子都已去世,其子馬志明代父收徒。

引保代

相聲行拜師還有個特殊的地方,要先認引、保、代三師,引師負責介紹師父,保師是雙方保證人,代師則可替師授業,教授基本功、小段活路之類。保師一般由外行充任,引、代二師就必須是相聲藝人了。這只是拜師前的準備,拜師時要有飯局,要向長輩磕頭!

門長

相聲每一代都門長,“德”字輩是裕德隆,“壽”字輩的是張壽臣,“寶”字輩的是趙佩茹,“文”字輩的是趙心敏。為什麼要設立“門長”,很簡單,師傅不在時不但可以代替師傅教導師弟,還可以解決同輩間的糾紛!

代拉子

代師收徒,在相聲行裡代師傅收的師弟叫做“代拉子”師弟,比如常連安是張壽臣的“代拉子”師弟,馬志明是侯寶林的“代拉子”師弟,侯耀文是李伯祥“代拉子”師弟等等,這種規矩的既保護相聲演員的師承,又有助於擴大相聲人員的社會來源,同時也擴大了相聲的內容。

曾經,相聲名家收徒是件很嚴肅的事情,不僅需要通過多重考驗,還要經過圈內名家點頭認可。而現在,傳統藝術遭遇衝擊,相聲收徒門檻變低,有些人一收就是十幾位,很多都是有名無實。業內也不斷傳出拜師高收費的傳聞,相傳某著名相聲演員收一個徒弟就收幾十萬的拜師費,交了錢就是徒弟,至於學不學本事則另當別論了。奔著人多勢眾走似乎已成了相聲界“大師”收徒的一種定式。大腕需要多收門徒壯大聲勢,徒弟則想抱住一棵大樹,得到更多的機會快速站穩腳跟。但如果名家收徒不看業務,而是看人氣,相聲這門藝術還能走多遠……

怎麼看相聲界的收徒拜師,歡迎留言討論。


我是青鳥


這裡所說的收徒拜師是指哪種?如果是那種搞的特別轟轟烈烈,舉行三拜九叩儀式,收費特別高的一些“大師”的行為,筆者認為這是一種不正之風,是舊社會殘留的不良習氣,這在我們現在文藝為人民服務的社會是不雅觀的,對這種收徒拜師的方式人們普遍是批評否定的。如果是一般的收徒拜師,向老師學習藝術,那無可厚非。相聲界現在最有名的就是德雲社了,領頭人郭德綱為德雲社培養了一批優秀的人才,像岳雲鵬等,他們的相聲深受人們喜愛,而且聽說郭德綱收徒是不收費的,他本人也平易近人,他創建的德雲社使久違的相聲藝術重新活躍在觀眾面前,為相聲藝術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清潔的紅醋栗


相聲界的收徒拜師,可能是從古到今傳承下來的,一直到現在依然走的很好。

現在相聲界拜師或收徒無非幾種情況,

徒弟:

1. 家族傳承,需有師門。

2. 海清下海,需有靠山。

3. 不吃這碗飯,終身喜好,得嘗所願。

4. 老年演員,認祖歸宗。

5. 隨師學藝。

師父:

1. 代祖師爺傳道。

2. 走人情關係。

3. 賺錢。

4. 借徒弟的社會關係。

我不知道題主說的是哪種,但是,我覺得,只能說我覺得,無論如何,徒弟問師父活,師父都是會告訴的。拜師,也許最後互相圖的是行業認可和地位金錢,可師徒關係最基本不就是教和學的過程嗎,當然了,有句話,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入了這個門是跟師父學還是跟師孃學,在徒弟自己了。但我信一句老話,子不言父,徒不言師。不管各行各業,都是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一切都是靠自己。回答完畢,謝謝!





水靈兒芳芳


相聲界的收徒拜師,可以說是傳統文化遺留的一部分,雖然現在已經是信息社會,但是傳統的還是很有生命力。

講究儀式的同時讓人產生責任感,對天地君親師的一種敬畏,對傳統文化傳承的一種信念。

雖然現在經濟社會,人心浮躁,但是仍然有一部分在不斷的執著的堅持,做為中國人,就應該有這些堅持,這才是中國的脊樑。

當然,在講究儀式的時候不宜過繁,應適應社會的形勢變化,能簡則簡,主要的抓住傳承文化的實質,決不可因儀式而忘實質,也不可因儀式而捆綁手腳。



正氣恬淡


我對於相聲界的拜師說一下自己的看法!

首先拜師是一種習俗,是一種傳承和延續的基礎,裡面蘊含著傳統文化的尊師重道的精神,又有著很強的契約精神在裡面。這些當然應該鼓勵!但是它也有著很多糟粕!首先,講輩分,不管你藝術造詣高低先排輩分,輩分高的高高在上,說話有分量你得聽著!演出你得緊著人家來,所以又出現專找輩分高的拜師不管活好不好!而有的輩分太高的又不敢收徒,比如說少馬爺馬志明就不敢收徒,為什麼呢!他徒弟一出來好多七八十歲的都得管他叫點什麼!少馬爺怕捱罵呀!

不過我認為現今相聲界也有了很大的變化,由於德雲社的火爆直接影響了大眾對相聲的關注度,也有更多的相聲社團興起,他們已經讓那些陳規陋習慢慢淡化了!


城南老蘇


相聲界是十分講究輩分和門派的,未成名的演員們希望拜師,學到更好的本領,而那些小有名氣的演員則希望通過拜師得庇護,在圈內能有更好的發展,因此相聲界拜師便成為了一種傳統,可最近這些年,拜師卻變了樣!

郭德綱講這些年收徒就是收錢,高達2、3十萬!但是郭德綱就十分看不慣這種行為,他收徒一分錢不要,而且還管衣食住行!

其實就應該這樣,演員本來就沒錢,都沒賺到錢,拜師能給的起嗎?

拜師是傳統行為,是一種美德,把好的東西傳給後代,來保護咱中國的一些美好的東西!而不是把拜師當成商場、交易所。


方向7129


更行各業都有各的規矩,常言道“無規矩不成方圓”,相聲延續的收徒拜師有自己的文化內涵,有自己的儀式,我認為應該得以延續。

隨著社會進步,各行各業慢慢也開始變化,比如廚師收徒,美髮師收徒,企業老師傅代新徒弟,現在這些都少了以前收徒拜師儀式,取而代之的是商業培訓,這樣讓很多學到藝、技的人丟掉了德、義。

希望在發展技藝的同時保留中國傳統文化的延續!


六炫墨客


這是一種文化傳承,值得讚揚。在中國古代,新生入學不僅有隆重的“開學儀式”,而且備受重視,“入學禮”被視為人生的四大禮之一,與成人禮、婚禮、葬禮相提並論。古代的兒童一般四至七歲入私塾讀書,稱之為“開書”、“破學”或“破蒙”,根據《禮記》和《弟子規》而流傳下來的“開學儀式”則歷經千年未改。通常的“開學儀式”包括正衣冠、行拜師禮、淨手淨心、硃砂開智等內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