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學國畫先學寫意呢還是先學工筆?都不是,正確的順序是這樣的

學習國畫是先學工筆畫還是先學寫意畫,也是一個眾說紛紜的話題。有人主張先學工筆畫,有人主張先學寫意畫。這樣的問題曾有很多朋友問過我,我的觀點與這兩種都不一樣。

學習國畫的最佳順序是這樣的,先學書法,其次是工緻畫,最後才是寫意畫,其間伴隨著傳統文化的學習。所以第一要素是真心想學,並且想學有所成。


初學國畫先學寫意呢還是先學工筆?都不是,正確的順序是這樣的

陳洪綬國畫作品,《眉壽萬年》

為什麼首先要學習書法呢?因為國畫的基礎是線條,書法,也可以說“骨法用筆”是判定書畫品質的六大要素之一。

國畫區別與其他畫種的一大特點是書法線條。國畫的造型是靠線條的排布來實現的,而傳神又是通過造型來實現的。所以無論要表達搖曳生姿的狀態,還是平靜安詳的狀態都需要靠造型來實現。更確切地說每條線都包含著特殊地抽象意義,這也是書法線條不同於其他線條地地方。

國畫的創作中,任何的造型都是通過線條的不同組織方式來完成的。


初學國畫先學寫意呢還是先學工筆?都不是,正確的順序是這樣的

線描畫

其中有一個畫種“白描”也叫“白畫”,是完全用線表達的物體狀態,只用墨線的不同組織方式,不填色,也不用明暗。所以又叫“線描”

白描中的線條長短、粗細、方圓、曲直、前後、疏密、虛實、濃淡都代表獨特的含義,甚至線條上體現的用筆的輕重、轉折、頓挫、剛柔、節奏都是獨特的藝術表現方式。也因此有很多的線條以固定的技法形式流傳下來,“十八描”、“曹衣出水”、“吳帶當風”這些經典的線描手法,都形象的體現了白描中線具備的藝術表現力和感染力。

這些線的形式被運用到其他畫種上,運用到一定的程度,都能打造出一代大家。比如明朱瞻基的《武侯高臥圖》。人物用釘頭鼠尾法描繪,線條洗練流暢。


初學國畫先學寫意呢還是先學工筆?都不是,正確的順序是這樣的

工筆畫

工筆畫其實也講究線條,不管是“黃家富貴”還是“徐熙野逸”都是先用線條勾出墨線輪廓,再填色渲染。這裡的線就是書法線條。工筆畫中的線是整幅畫的靈魂,線稿就是白描圖,依靠線本身的變化來表現物象。一般中鋒用筆,對線的要求比較高。鍛鍊線條能力是一個工筆畫家必過的一關。

“黃家富貴”是用淡墨勾出形象的輪廓,然後著色,要求色沿著輪廓線的外緣染成,即“以色壓墨”。再用較重的墨線或色線勾勒出各部分的構成形象的線條,這種線條不單單代表形象的外輪廓,還要表達出花葉、翎毛、山石、服飾的質感,使得形象更生動明快。

勾花瓣的線條,薄的花瓣要用極細的遊絲抱墨的光滑的、柔性的線條來表現花瓣的嬌嫩。同樣蠟質花瓣,要表現出它的厚度和挺託,就要用厚重淳樸的篆籀線條。表現山石或樹木的粗糙,就用到了“飛白”、側鋒,不一而足。


初學國畫先學寫意呢還是先學工筆?都不是,正確的順序是這樣的

黃荃《珍禽圖》

“徐熙野逸”則是,以寫生提煉出的線條,用較濃重的墨線,通過墨色的變化雙勾出形象。這種線條是通過觀察,根據形象的質感運用軟硬不同,粗細各異的線條,通過用“書寫”的方法,強調寫的“筆墨韻味”,然後再填色,這種方法叫“勾填法”。

至於寫意畫的用筆,則用側鋒和中鋒交替表現物象的質地特點。花瓣和寬葉,用不同程度的側鋒,表現葉子的反正偃仰。幹筆側鋒表現主幹的質地,中鋒篆籀表現藤的狀態。以上這些都表明了書法在國畫上的重要性。


初學國畫先學寫意呢還是先學工筆?都不是,正確的順序是這樣的

徐熙《玉堂富貴》

學習國畫的人學書法,主要學些什麼呢?以國畫為主的學習者,不要抱著書法是次要的這種心態去學習。很隨意地寫,就不會體會書法入畫的意義。書法入畫是個不爭的真理,但是入什麼,怎麼入,往往不被關注。書法線條的質量,也包括不同表意的線條,安排到相應的位置上,就會產生不同的效果。這就要求認真研習所有書法種類,運用篆隸,下筆就有古意;運用行草,氣韻就會靈動;運用楷書,畫面就會變化多端。掌握不同的書體和不同法帖,創作出的書畫作品就有不同的風格表現。

不管是工筆也好,寫意也好,要想畫好都要有對筆的絕對控制能力,這也是先學書法的一個重要原因。書法的練習,其實就是練習的控筆能力和運筆習慣。臨帖就是在前人的墨跡中找到用筆的規律。

初學國畫先學寫意呢還是先學工筆?都不是,正確的順序是這樣的

近與工寫之間

再說工筆和寫意,為什麼工筆被放在前面?注意一下我前面提到工筆畫的時候用的“工緻畫”這三個字。也就是說工筆是非常工整嚴謹的,表現手法的多樣,工序的細膩,造型的直觀化,都是工筆畫法的特徵。工緻畫改叫工筆畫也就是近百十年的事情,現在的工筆畫大多數被玩壞了,什麼都不講究了,像極了孩子們的填色遊戲畫。

其實,工緻畫裡包含了所有的東方繪畫技巧,學足了工筆畫,等於學會了所有繪畫技巧,足以引起人們的重視。更何況,所謂的“寫意畫”也是從工緻畫中的“沒骨畫”一路發展起來的,其實應該屬於工緻畫的一個分支。從這個角度可以說工筆畫是寫意畫的基礎,工筆畫學紮實,寫意畫才好掌握。

工筆畫法從造型入手,通過寫生的方法得到造型,近似於寫實。但工筆畫的寫實要經過美化等特殊的藝術加工,與西畫、攝像等的寫實是不一樣的。這種造型方法在做藝術處理的同時進行不同程度的誇張,就是小寫意到大寫意的過程。


初學國畫先學寫意呢還是先學工筆?都不是,正確的順序是這樣的

貞素創作中的國畫作品

工筆畫的賦色,從黃荃的勾勒法,勾——填——勒,到徐熙的勾填法,勾——填,其實就是簡化工序。刪繁就簡的同時有點誇張地突出某個部分,以達到藝術創作的需求。再到沒骨不用勾線,直接用色染出形象的姿態和意蘊。

刪繁就簡,才有清新脫俗;要求準確精緻才能“骨氣風神冠古今”。至今“沒骨畫”依舊歸類於工筆畫之列。

寫意畫太側重表義,筆墨非常概括,沒有一定的書畫功底和傳統文化藝術修養是畫不好的。照葫蘆畫瓢,形也沒有意也沒有,只以“太像則媚俗”遮掩,大行欺騙之行為。工筆則是把形與意高度完美統一了,寫意的意也要通過形來實現。形為皮,意則為毛,“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形為物質基礎,意為上層建築。


初學國畫先學寫意呢還是先學工筆?都不是,正確的順序是這樣的

陳半丁的梅花

寫意畫,看似寫意,其實並不隨意。好的寫意畫,形不必歷歷具足,甚謹甚細,但不能脫形。形有出入,而整體則要生動逼真,這個形的練習可以通過工筆畫法的造型和寫生來鍛鍊。

寫意畫的形不是隨意的,要通過對圓形的精準掌握來作藝術處理。單純的沒有規矩地不精確地練習造型,達不到想要的效果。因為沒有標準化,都是隨機,對筆地控制要求就會相應地降低了。得不到規範鍛鍊的筆,怎麼能在需要的時候精準的表達呢?要達到這種精準度離不開書法和工筆造型的持續鍛鍊。

初學國畫先學寫意呢還是先學工筆?都不是,正確的順序是這樣的

八大的梅花

寫意的用色和工筆的用色不同,工筆顯然更細膩,而寫意的用色則相對的豪放一些。寫意的用色多來自於對工筆用色的提煉,工筆的撞色,勾勒表現物象邊緣材質的方法,在寫意畫中都得到了很好的應用。

最後說一說應該貫穿國畫學習整個過程的學養的積累。學習國畫一定要學習傳統文化,詩詞歌賦之類,提高自己的情調。還要學習金石文物歷史等,來豐富自己的內涵。還有要讀書法史和中國繪畫史,加強對書畫的認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