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学派是从何而来?孔子为什么会成为“万世师表”的儒家思想创始人?

Rockan1974


首先,儒家学派这个词并不是孔子发明的提出的,不是孔子哪天一高兴突然宣布“啊,我今天高兴,我要创立个学派,叫儒家学派”不是啊,不是这样的,这个词是汉代开始至以后,后人对孔子提出的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的一种称呼。

其次,为什么他是创始人?废话,这些思想是他提出的,他不是创始人谁是创始人。

中国文化可以说是以儒学为主体的文化,并且是唯一从未中断,延续至今的文化。

而儒学又是以孔子思想为主体。孔子的思想:

在政治上,以'仁'和'礼'为核心,治国上他主张'为政以德'。

在经济上,主张'见利思义'和'富民'思想。

在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认为任何人都享有受教育的权利。

在美学上,以'美'和'善'为核心,主张把文学艺术和政治道德结合起来。


吉人无咎


儒家学派从何而来?是由孔子首创,在他弟子和再传弟子,根据孔子生前与弟子之间的相互提问和言论,以及他的思想内容,编写出《论语》,《大学》,《中庸》,《诗》、《书》、《礼》、《易》、《乐》、《春秋》,儒家学派正式形成,并有其重大的影响而广为流传。后来孟子在孔子的基础上,把儒家更进一步地更新和发展。孟子的《孟子》并列为四书之一,成为儒家文化重要经典,从此儒家学派更加发扬光大,走向当时社会的各个领域,并流传两千多年,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

孔子为什么会成为“万世师表”的儒家思想创始人?孔子是举世公认的“万世师表”,但并不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他只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孔子是在自己所学到的儒家思想之后,创立了儒家学派。孔子的思想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儒家思想的一部份。真正的儒家思想是孔子和他的弟子再传弟子,后来的孟子,以及历朝历代不断的更新和完善凝聚而成。

在孔子之前的黄帝时代,就有着儒家思想的初形。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在他的部落之内,让百姓实施农耕生产,安居乐业。为民众亲力亲为,广施仁政,初现出儒家思想的萌芽。在黄帝之后的尧,舜,禹,更是以民为本,以德服人,社会稳定而有序地发展。

当历史的车轮进入夏、商、周,三朝圣贤君王,将人类的文明推向到一个全新的阶段,各种思想文化基本形成。尤其是周公的以德从政,以仁得民心,以礼治天下,让西周的政治,文化,经济,农业各方面,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繁荣,大发展。儒家思想的“仁”和“德”,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得到了普遍的崇尚和提倡。

春秋末期,天下大乱,孔子致力于“克己复礼”,以恢复周礼达到天下大治。与此同时,他将前人各种所形成所积累的儒家思想,将那些零碎片的内容,进行全面的搜集和整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有创造性地吸收和更新,形成了他独有的思想体系。在诸子百家中,独树一帜,标新立异。

在当时的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折时期,孔子根据自已的思想,结合当时社会的国情,在各个方面作出了精辟的论述。既是民众的修身齐家,又是政治上的治国安帮平天下。从而开创出他的儒家学派,也让他的儒家思想影响中国和世界历史两千多年。





朱八戒CC


儒家的名称是逐渐演化而来的。

孔子带着一群和他一样异想天开的弟子周游列国,推销克己复礼的理论,却没有一个国君理睬。可穷困潦倒的一群落莫书生要生活啊,怎么办?于是他们沿途摆地摊,吹嘘自己的理论可以建立清平社会,解决社会一切矛盾,也忽悠到一些钱,勉强支撑到回到鲁国。

孔子死后,他的弟子们继续摆地摊,但收入太低,而且讲的内容太少,听了一次的人就不再来了。于是他合计,整理出了《论语》等书藉,变成卖书的了。

可这种书太抽象,有文化的人都没兴趣看。于是,他们又想出一招,开办系列培训班,高价招收学员。他们很清楚这是一套适合地主、官僚、权贵等上等人对付老百姓的学问,是迷魂汤学问。而且他们也真需要,于是打出的招牌是:满足您的需要,管理好下人的学问!一下子爆棚,大火。

但是,培训班越开越多,开始向中原发展,出现了各种广告词,非常混乱。为了统一学派,形成声势,于是所有办班的人开会,统一了只用”人需”,合为一个字”儒”。儒家学派由此得名。


秋宜声


任何一种思想或者学派,从来都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一种思想学派必然有自己的发源地。在我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同时也是世界文化史上的轴心时期,产生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在这个时期,产生的哲学学派,到现在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文化心理结构。特别在那个时期产生的儒家、道家、法家和墨家思想。在历史长河的大浪淘沙中,儒家和道家表现出了旺盛的生命力,儒家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而道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明或暗地成为影响社会文化结构的思想,成为中国人文化心理的另外一个侧面。

但是,如果我们探究道家和儒家思想的本源的话,我们会问,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到底从哪儿来?他是孔子和老子一夜之间就想出来的,就能够创造出来的吗?

完全不是!

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其实他的本源都是来自于周易。这本书是中国思想史的源头,他不是专业的算命的书,而是中国最早的哲学著作,是儒家和道家思想的源头,是群经之源。

今天我们主要来说说儒家思想的源头。

在孔子之前,其实有更为原始的儒家,他的创始人是周公。周公在辅佐文王武王建立周朝之后,在天人关系、社会秩序上有了更新的哲学思考。在天人关系上,周公和周朝的统治者认识到,天命与人命的关系,天并非是一切的主宰,真正起作用的是人,是人的努力和道德。在社会秩序的再造上,周公建立了一系列的规范,这个规范叫礼乐,也叫周礼,包含了孝悌之道等。第三,以血缘关系为主要维系手段的宗法制度,也是孔子儒家思想的根源所在。

孔子在恢复周礼梦想的影响下,建立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仁者爱人的思想。这个思想被称为儒家思想,而孔子本人也被尊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在孔子生前,孔子一点也风光,相反还很惨,政治理想屡屡碰壁,还被人称之为惶惶不可终日的丧家之犬。

在孔子去世以后的很多年中,特别是在西汉董仲舒倡议的独尊儒术的运动中,孔子的地位逐渐升高,最终成为至圣先师,成为万世师表,成为儒家学派中至高无上的圣人。那么,在孔子成为圣人的过程中,有哪些人起了重要的作用呢?

首先是他的弟子子贡。子贡是孔子的弟子中最有能力、最有财力、最雄辩的弟子,他在孔子成为圣人的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逢人就讲,说孔子是圣人,孔子很谦虚,说自己不是圣人,但子贡说,孔子学而不厌是智,诲人不倦是仁,仁且智就是圣人 ,孔子这不就是圣人了吗?

第二个是孟子。孟子是孔子的超级粉丝,在抬高孔子身价方面不遗余力,在孔子成为圣人的过程中,孟子的贡献最为重大。孔子把圣人的标准抬得抬高,认为必须是做过君主的人,又有崇高的道德修养,才能成为圣人。这样的话,符合条件的也只有尧舜禹等人。但孟子说这样太严格,那些没有做过的人也可以,比如伊尹、伯夷、叔齐、柳下惠等人,孔子也可以成为圣人,不仅是圣人,还是古今以来最厉害的圣人,是圣人的集大成者。

第三个人是董仲舒,他建议汉武帝去祭祀孔子,建议推行“推明孔氏,抑黜百家”,进言“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获得汉武帝的采纳,儒家学说从此上升为官方的意识形态,孔子也由此得到空前的尊崇。

在这之后,孔子的封号、头衔也多起来了!

西汉汉平帝下诏追谥孔子为“褒成宣尼公”。

北魏孝文帝谥孔子为“文圣尼父”。

唐初,立孔子庙堂于国学,以宣父孔子为“先圣”。唐玄宗时,追谥孔子为“文宣王”,封孔子后裔为“文宣公”。

宋真宗加谥孔子为“玄圣文宣王”,后又改谥为“至圣文宣王”。宋仁宗封孔子后嗣为“衍圣公”——这个封号一直沿袭到民国,至七十七代“衍圣公”孔德成为止。

这就是孔子成圣的过程。

另外,孔子创立的仁学思想,大同世界的理想,他所创造的君子人格,他所主张的仁义礼智等价值观,和他的中庸之道德哲学思想,在经过孟子等人的发扬光大之后,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这也就确立了孔子作为儒家学派创始人的崇高地位。


好玩的国学


儒家秦之前并不被人认可,到了西汉董仲舒推茬给汉武帝,灌输″天人合一",皇权神授,皇帝是天老爷的儿子,是万物主宰的独裁思想?被汉武帝采纳,并派董仲舒成立一个宠大的造假"秘书"写作团队,杜撰孔子儒家著作,并立其思想为国策,从此儒家成为主流?

儒家独裁,愚民思想的建立初始,就应合了统治阶级的胃口,如获至宝?受到了统治阶级的极力推捧,为其独裁以"礼"杀人,诛异己,扫清障碍,为愚民,疲民起到了洗脑的強力功效?

历代统治阶级,为更好的奴化民众,为其统治服务,荒涎无耻的追封统治阶级的代言人,儒家的孔子为″圣人",又被封为奴化民众的"万代师表"?这是中华民族灾难的开始和延续,,,


鑫挺83563181


孔子所提倡的道义理性,是象征人类最早见识到基于道德观念成为人类行为的重要性和永恒性。而且人生的道德始终是支配人们人生的生命力量和永恒的精神性的意义和价值。而不是人们满足世上一切客观所存在的物欲,来支配人们无知满足人性的放纵私欲的无止境的膨胀和贪婪。于是这种思想成为古封建的等级森严的礼制和封建农耕时代的所相应产生出来的道德基础,而所存在有限性的价值和意义。于是这种不完全的道德观念始终不能培养出能出人头地的哲学思想和人类优良的品质。于是始终作为一种虚伪的道德的假说。因而不具备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理性力量。不过作为中国几千年的知识分子的功利主义的所谓万般皆下品,唯一读书高。所谓读书识礼的修身,齐家,平天下的经天纬地的礼制统治的才能和意志。于是成为中国几千年被禁锢在这种没有发展意义和价值的文化而麻木知识界存在创新和发展意义的思想观念和文化。因为基于人性所谓人之初,性本善依然是人们历史荒唐的认识原理。而人类发展史始终脱离不了人性私欲的本性。正如几千年中国所存在的酒醉淫荒的封建的帝王,在他们所提倡和所建立的礼仪之邦的国度。而自己一直沉醉在荒唐的而且毫无精神价值的花天酒地的生活中,而且延续到家天下而不断改朝换代的帝王家中成为封建社会秩序的规律。西方所开发和研究圣经的理论和方法而成为整个西方唯心主义有系统的完整性的体系,而且体现在西方整个逻辑发展史。而且创造了西方科学辉煌的工业史和自然科学。而且在国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的发展开发神的真理的国家概念。而且这种支配人性的神性,神性的人性成为人类最高的道德观念是人类任何民族所存在精神性的意义和价值是不可与他所能比拟的至高的道德观念和人格。因为人性原罪始终为人类灵魂存在的本质。而且这种灵魂的实质存在继续在人类社会发展的现实规定性中依然运动。而最终被人们所公认认识神的真理的基本原理。于是成为这种人类本质的永恒性。尽管现在还不被人类所公认和被西方唯心主义哲学家的自我意识的襁褓中被解放。于是孔子道义观念依然是虚伪的观念,而且创造不出永恒意义的价值和力量。认识神的观念才是支配人生灵魂实质的生命力量和永恒观念。同时也存在开发哲学智慧和方法。


陈武魁


春秋战国时期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虽说百家,能列出来的也就10家左右,而被称之为显学的就两大家:儒家和墨家。

有人通过研究认为,儒墨两家的本源是道家。

孔子学说吸收老子见解,但摒弃无为逍遥。

儒家思想被认为是传统文化的内核,现在来看,这个说法不完全准确,向上溯源,道家追求科学的一面不见了;向下发展,现在所讲的儒学已不是最初孔夫子的独家学说,揉进了许多其他学派思想。

儒学在历史上获得崇高地位,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理论基础。儒家思想、君主专制构成中国古代政治史两大主体内容。

说孔子是儒学创始人没有任何争议,称为万世师表则有一定偶然。汉独尊儒,唐却奉道教,真正将儒学捧向圣坛的是宋朝,所谓程朱理学,借助孔子,完成了封建社会的思想体系建设。而将孔子称为“万世师表”的是康熙帝,与清王朝以汉治汉有极大关系。

孔子年迈时曾说:“吾十五而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大体可以看出从幼稚到有想法,到形成体系,到学说成熟的心路历程。

孔子年轻时志向远大,但一生颇为周折,为了宣传自己的见解,周游列国,颠沛流离,历经磨难,还处处不受待见。《史记·孔子世家》云:孔子布衣,使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孔子,可谓至圣矣。

两千多年来孔子被历代统治者尊为圣人、至圣先师。称“万世师表”,也就是说可以成为所有人的老师,当然指个人修为方面。


布衣吴新建


严格来说,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很出名的教师,所谓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是后世把他捧起来。

       众所周知,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但在夏商周之际,这些文化却往往掌控在贵族手里,普通老百姓接触不到这种文化。在春秋战国之际,贵族腐化堕落,礼崩乐坏,文化即将面临断层的危险。在这样的情况下,孔子将夏商周三代形成的丰富的礼乐文化拿出来分享给原来没有资格接触到这些的平民阶层,并在其中加入了个人理解。可以说中国文化之所以不断层,孔子功不可没。史料记载孔子,孔子有名的弟子就有七十二位。这些人逐渐成为文化传承的力量。

礼治文化流传出去以后,启发了民智,逐渐形成了百家学说,引起了中国文化的大繁荣。主要有偏左的讲究以严密的社会形态控制社会的法家,和偏右的偏面强调个人绝对自由的道家。还有在批判儒家有差别的爱的基础上形成的无差别的爱(兼爱、非攻)的墨家。

孔子的核心思想主要是“正名主义”、“仁义礼”“忠恕之道”。正名主义其实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角色扮演,做父亲的应该像做父亲的样子,做儿子应该像做儿子的样子,社会上不同位置的人应当享受到不同的礼,应当尽到不同的责任,要不然整个社会就会乱套。“仁义礼”不用多说,大家在熟悉不过,仁可以理解为爱,义是应该,礼是仁爱的外在表现。何谓忠恕之道?“忠”是中人之心,对他人尽心竭力,对自己严格要求;“恕”是如人之心,推己及人,对他人宽宏大量。

换句话说,孔子论语的思想其实主要在于伦理学的范畴之内,上升到政治层面的是孟子的王道之学和荀子隆礼重法的思想。

孔子后来被尊为儒家文化的鼻祖。事实上道家却对孔子的地位捧得更高。用中国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的话说就是“新道家,尽管是道家,却认为孔子甚至比老子、庄子更伟大。他们认为,孔子没有说忘,因为他已经忘了忘;孔子也没有说无欲,因为他已经无欲于无欲。”


建安居士66663071


儒家学派的礼制学说,来源于周公旦所创立的封建专制的《周礼》。儒教的名字则是因为孔子之前的儒生,都是靠《周礼》中等级森严的丧礼,为权贵们主持丧礼为生的。如孔丘为了生存,十七岁时就成了鲁国有名的丧礼主持人了。但由于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都需要改革了。所以,春秋时代就礼崩乐坏天下大乱了。正因此,以孔丘为首的儒生们为了自身的生存与既得的利益,就拚命呼吁“克己复礼”,即主张复辟封建专制的礼制制度。于是他们这个学派就叫儒家学派了。又由于儒学的确能够帮助专制者们欺压百姓愚弄人民,所以就被历代的君主专制者们与儒教徒们所吹捧。而吹捧为“万世师表”则是清朝为了以汉治汉的统治者们。由此可见,儒学就是专制者们维稳的工具与阻碍社会文明进步的罪魁祸首。


有德司契


儒家文化是从尧舜时期就有的。孔子称自己是“祖述尧舜,宪章文武”“述而不作,述而好古”。推行仁道,希望能建立大同之治,“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养,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种理想是人类的共同理想。

到了春秋时期,天子的权利逐渐变弱,各诸侯国的实力在加强,所以各种各样的治国安邦的道理全出来了,形成了百家争鸣。儒家是其中的一支。其中著名的还有墨家,法家,道家等思想。

秦国采用的是法家思想,以法治国。使国家强大了起来,最后秦灭六国统一了全国。

到了汉朝,由董仲舒推荐给汉武帝,推崇以儒家的思想治国。就是以孝,以仁治国。这种儒家的思想就被一直使用下来。

儒家思想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统治,同时也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孔子不紧用儒家思想教育学生如何去做。同时自己也身体力行自己去实践。所以被尊为万世之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