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尉氏千年古城之魂!兼谈东湖的开发和利用

尉氏县自秦始皇三年(公元前219年)置县以来,至今已有2239年历史。两千余年来,这块土地上的主政者多如繁星,甚至很多人没有留下名讳。在这些“百姓父母”之中,不乏明代崇祯时期慷慨殉国、大义捐躯,如畅一鹏一样的铁血忠臣;清代乾隆年间安土乐民、爱民如子,如张大鼎一样的清官廉吏;道光时期重视文教、经民济世,如刘厚滋一样的治世能臣。也有民国后期鱼肉百姓、祸害一方、臭名彰著的如曹十一(原名曹志生)一样的土匪县长。

民国三年(1915年)五月,安徽庐江人郑陈琦来尉氏任职。他在尉氏任职时间不长,仅一年零九个月,如流星过眼,而他却干了几件化育群黎、造福一方的漂亮活儿。

东湖,位于尉氏县城东,东城墙内侧,与阮籍啸台相邻,地迥台高,湖光潋滟。这个百姓眼中的大水坑,原来也有一个很儒雅的名字——哲湖。而它的得名就与郑陈琦有关。

查阅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尉氏县志编纂底稿》第一册《职官表》,郑陈琦,字临川,安徽庐江县廪贡,于民国三年五月任尉氏县知事(县长)。《职官志》又载:“郑陈琦,字临川。民国四年春重修文庙、啸台、钟楼。秋,疏濬(同浚,疏通)贾鲁、康沟、大沟三河,以励文化而兴水利,碑记均在。”

东湖,尉氏千年古城之魂!兼谈东湖的开发和利用

郑陈琦应该是一个受前清吏治文明影响较深,既励精图治又喜好风雅的封建传统式文人官吏,《尉氏县志编纂底稿》多处收录了他亲自撰写的碑文。如第十九册、金石《重修尉氏县文庙碑记》:“尉氏文庙在城东南隅,甲寅(民国三年,1914年)夏五(月),琦宰是邑。……地本卑下,于西南数十武,筑土为壩,而后引水为湖,名其湖曰哲,有文明之义焉。(文)庙前之水由西而东,复由东而西,曲水横波。中植菡萏,又于庙之内外前后湖之四围杂树柏柳桐榆若干株。将来树色湖光,与万仞红墙争相掩映,不几是邑之大观也欤!……(碑存戟门西间)。”

东湖,尉氏千年古城之魂!兼谈东湖的开发和利用

今天,我们唯一能见到的这位郑县长之手笔,就是嵌在尉氏县政府大门东侧钟楼上的“钟楼”两字刻石一方,就是民国四年在他主持下重修钟楼后的工程纪念标志。

位于阮籍啸台旁的这一池深水,明清之际,其名未考,起码民国四年这位郑县长取“文明”之义,将它命名为哲湖是一定的,这在《尉氏县志》第十册首页手绘的《尉氏县城池图》中得以印证。他希望自己主政下的这方土地人杰地灵,文运昌盛。

东湖,尉氏千年古城之魂!兼谈东湖的开发和利用

尉氏这方古老的土地正如这位庐江才子期许的一样,钟灵毓秀,人才倍出。而寄托着先贤美好愿望的“哲湖”,东与阮籍啸台、太平兴国寺塔为邻,西与刘青霞故居、紫铜钟楼相伴,它就是尉氏这座千年古城的城市之眼。

当前,尉氏县城轰轰烈烈的旧城改造工程已经开始,尉氏东湖(含南湖)又将向世人充分展示“美目盼兮”的动人秋波。笔者建议在旧城改造过程中,不要遗忘这颗千年明珠。既要做好东湖污水处理,净化水质,打通南北两湖水系工程,还要深入发掘它得天独厚的文化内涵,真正实现“以文化城”的战略目标,造福于民,让尉氏再一次显露出宜居宜人的“北方水城”魅力。

最好,再次恢复它“哲湖”的美名,以告慰前贤!

东湖,尉氏千年古城之魂!兼谈东湖的开发和利用

图文:马现锋、王广成、王石亮 、曹志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