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菜花》裡的馮大娘為何將子女都送上戰場「向“半邊天”致敬」

“苦菜花兒開滿地黃,烏雲當頭遮太陽,鬼子漢奸似虎狼,受苦人何時得解放?”

多少年來,經常會情不自禁地哼起這首電影插曲,腦海裡同時浮現出那個善良忠厚、膽小怕事的普通農村婦女——馮大娘,最後手持獵槍打死敵人的場景。

《苦菜花》裡的馮大娘為何將子女都送上戰場「向“半邊天”致敬」

電影《苦菜花》是由山東作家馮德英創作的小說改編而來的,影片中的“馮大娘”就是解放前山東千千萬萬貧苦婦女的縮影,她們祖祖輩輩深受“三座大山”的壓迫和剝削。當她們懂得了只有跟著共產黨才能過上好日子以後,於是她們就把自己所有的一切都奉獻出來了。

《苦菜花》裡的馮大娘為何將子女都送上戰場「向“半邊天”致敬」

上了年紀的人一般都看過舞劇《沂蒙頌》,劇中的主人公紅嫂生活原型是這樣的:明德英(1911-1995) ,山東省沂南縣人。1941年冬,大批日偽軍包圍了駐沂南馬牧池村的八路軍山東縱隊司令部。11月4日,一名八路軍戰士在反“掃蕩”突圍中身負重傷,被正在挖野菜的明德英機智救下,併為他包紮傷口。當搜捕的日軍走後,傷員因失血過多缺水休克,在周圍沒有水源的情況下,正在哺乳期的明德英毅然用乳汁救活了傷員。隨後,她又和丈夫李開田傾其所有,調養傷員半個多月,使其康復歸隊。

《苦菜花》裡的馮大娘為何將子女都送上戰場「向“半邊天”致敬」

和紅嫂相似的女人還有很多:方蘭亭(1889—1964) ,蒼山縣(今蘭陵縣)月莊人,1938年2月入黨。翌年,其任地下交通員的丈夫周振蒼(費縣人)遭日軍殺害後,她接替丈夫,擔起送情報的任務。1940年,方蘭亭家裡住了八路軍一個班的戰士。當時糧食不夠吃,她不忍心看戰士們捱餓。於是,她便偷偷地把自己5歲的女兒小蘭賣給人家做童養媳,換回20斤穀子。當夜,她把穀子磨成粉,摻點糠菜烙成餅,分給戰士們吃了。過了幾天,戰士們發現方大娘的女兒小蘭不見了。平常這個小姑娘總纏著八路軍叔叔們學唱歌,很討人喜歡。方蘭亭忍住眼淚,說女兒走親戚去了。過了一段時間,戰士們還不見小蘭回來,便向連首長報告,指導員立即派人查訪。知道真相後,全班戰士一個個跪在方大娘面前失聲痛哭……

《苦菜花》裡的馮大娘為何將子女都送上戰場「向“半邊天”致敬」

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人們,在影視作品裡看到的都是戰場上槍林彈雨、血肉橫飛的血腥場面,很難體會到戰場背後那種骨肉分離、白髮人送黑髮人的痛苦場景。那些看似默默無聞,實則深明大義的山東婦女,只要組織上需要,便會積極動員兒子、丈夫、兄弟等參軍參戰,各縣各村隨處可見母親送兒去參軍,妻子送郎上戰場的動人景象。

《苦菜花》裡的馮大娘為何將子女都送上戰場「向“半邊天”致敬」

王步榮 ,沂水縣小滑石溝村人。抗戰之初,她就送二兒彭潤水參加了沂水抗日遊擊隊。後來,彭潤水在攻打鬼子碉堡中犧牲了,她又送三兒彭潤田參加了沂水抗日遊擊隊。她說:“俺家老二犧牲了,俺再把老三交給你們,讓他多殺鬼子,給老二和犧牲的同志報仇!”在1942年抗戰最艱苦的歲月中,她又送剛滿14歲的四兒彭潤河到山東縱隊當兵,還說服女兒彭潤彩和本村兩名姑娘參加了魯中軍區青年幹部學校。1945年的大參軍運動中,她又動員留在身邊養老,剛結婚的大兒子彭潤山第一個報名參了軍。在她的帶動和影響下,全村報名參軍的共達42人。

《苦菜花》裡的馮大娘為何將子女都送上戰場「向“半邊天”致敬」

李樹榮是當時沂北縣很有影響的動員參軍模範。日本侵略者侵佔山東後,經常到各地“掃蕩”。這使得李樹榮逐漸對日本侵略者產生了深仇大恨,她曾說:“不趕走日本鬼子咱沒有好日子過。”結婚後,她主動要求參加民兵,和男民兵一起扛槍站崗放哨,還加入了共產黨。後來,沂北縣開始大規模的動員參軍。李樹榮一心想站到八路軍的行列裡,但當時沒有徵集女兵的任務,她經過反覆考慮後,決心動員丈夫去參軍。丈夫牛樹勤也是一位明事理、識大體的青年,妻子把讓他當兵的想法一說,他就同意了。但牛樹勤擔心的是:妻子已懷孕,以後拉扯孩子、耕種田地、料理家務她一人承擔,能行嗎?李樹榮反反覆覆向丈夫講那幾句擲地有聲的話:“你去當兵全家光榮。你放心走,幾畝地我種好,老人我孝敬好,孩子我養活好。”丈夫參軍離家後,李樹榮拉扯著幼小的女兒還耕種著九畝地。她趕著牲口一天耕一畝四分地,她推獨輪車,能推三百多斤,村裡優待軍屬可以為她代耕,她一般也不用。丈夫犧牲的消息傳來後,李樹榮強忍悲痛,振作精神,堅強地生活,堅守著自己對丈夫的承諾。

《苦菜花》裡的馮大娘為何將子女都送上戰場「向“半邊天”致敬」

據統計:到解放戰爭基本結束的1949年12月,解放軍的兵力已達470萬人,其中大約有山東兵員170萬人。解放戰爭時期解放軍山東籍官兵犧牲了11.7萬人(居全國之首),傷殘復員約6萬餘人,減去以上18萬傷亡人員,山東兵仍在150萬人以上,佔當時全軍兵員總數的32%,也就是說全軍山東籍官兵在全國排名第一。

《苦菜花》裡的馮大娘為何將子女都送上戰場「向“半邊天”致敬」

男人在前線流血拼命,女人在家裡不僅要操持農活,扶老攜幼,還要為部隊提供給養,保障部隊行動。

為了趕走日本侵略者,打敗國民黨軍隊,老區婦女寧願自己忍飢挨餓,子女缺衣少鞋,也要把節省下來的東西支援部隊。山東廣大婦女不僅擔負著碾米、磨面、做飯的重任,還日夜不停地為部隊縫製被服和鞋襪。山東解放區的夜晚,是不眠的夜晚,許多農村婦女三人一組,五人一夥,聚攏在油燈下,飛針走線,據部分資料記載,在1948年至1949年的兩年中,山東解放區為前線做軍鞋760餘萬雙,軍襪220餘萬雙,軍衣近240萬套,軍被近180萬條。 為了保證部隊趕修工事,她們卸下自家的門板,伐掉自家的樹木,拿出自家的鍁、钁等生產工具送往前線。 每一場戰役打響,不知會湧現出多少位像電影《沂蒙六姐妹》那樣的巾幗英雄!


《苦菜花》裡的馮大娘為何將子女都送上戰場「向“半邊天”致敬」

1947年5月,在孟良崮戰役即將打響的13日傍晚,上級通知負責後方支援工作的艾山鄉婦女主任李桂芳,要抓緊組織人,找木料,在河上搭橋,二個小時後有部隊要通過。這時,各村青壯年都支前參戰去了。李桂芳找到夥伴劉曰梅商量:“這麼緊急,上哪裡找木料?又上哪裡弄橋墩?”於是急中生智,摘門板當橋板;人肩抬當橋墩。她們分別去各村動員了婦女夥伴,按四個人抬一扇門板,大家扛著八扇門板,到河灘上聚齊。先選好搭橋路徑,按高矮搭伴,再排好次序演練一遍,等待部隊到來。

暮春的夜晚,河水依然涼氣襲人,河水漫上了婦女們的腰部。剛開始,戰士們知道是人搭起的橋,都有意放輕了腳步,可當他們發現自己踏在婦女肩膀上時,說什麼也不肯過橋了,紛紛準備涉水過河。這時李桂芳亮開嗓門喊了起來:“同志們!時間就是生命!時間就是勝利!”喊聲過後,戰士們又重新踏上了“人橋”。就這樣,她們用自己的血肉之軀為部隊取得孟良崮戰役勝利贏得了寶貴的時間。


《苦菜花》裡的馮大娘為何將子女都送上戰場「向“半邊天”致敬」

孟良崮戰役勝利後,解放軍繳獲了上千匹騾馬,當時正是青黃不接的季節,山上光禿禿的,馬料十分緊缺。婦女們就下地去割剛拔節的麥苗用來餵馬,部隊指戰員發現後趕緊制止,後來又看到她們把房頂上遮風擋雨的麥秸扒下來餵馬。時任華東野戰軍一縱司令員兼政委葉飛說:“你們連家也不要了?”婦女們卻說:“為了打勝仗,俺豁上了!”


《苦菜花》裡的馮大娘為何將子女都送上戰場「向“半邊天”致敬」

“最後一碗糧做軍糧,最後一塊布做軍裝,最後一個兒子送戰場",這是一段歌詞,也是抗日、解放戰爭時期,山東革命老區婦女的真實寫照。共產黨能奪取天下,依靠的是百萬雄師,以及千千萬萬個“馮大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