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嵛山遊記

舊文。美好回憶。2012年8月25日遊昆嵛山,時間一天。遊覽主要景點有煙霞洞,泰礡頂。一天遊覽兩處,很累。當時導航不太普及,故需時常下車問路。

1、崑崙山——昆嵛山。

昆嵛山遊記

遠望昆嵛山

“在山東崑崙山一帶,到處是連綿的山巒,一眼望去,象鋸齒牙,又象海洋裡起伏不平的波浪。山上長滿了各種各樣繁茂稠密的草木,人走進去,連影兒也看不見。”
馮德英的小說《苦菜花》是這樣開頭的。作者寫的崑崙山,其實就是昆嵛山。至於為什麼將昆嵛山改成崑崙山,我想,主要的原因應該是取崑崙山的象徵意義。換句話講,作者看中的正是崑崙山在漢語詞彙中所具有的深邃而博大的意味。

但我瞭解昆嵛山,不是從馮德英的小說《苦菜花》中得來。雖然《苦菜花》在當年的名氣,要比昆嵛山大的多。《苦菜花》小說在十多歲時看過,當時小說難得,書早被別人翻舊,還殘缺不全。看得也潦草,印象淺。又因為看得早,當時主要讀故事。發生地的背景,印象早已經漫漶。這次在泰礡頂景區看見路邊樹立的一塊“《山菊花》外景拍攝地”,其中提到馮德英的苦菜花系列小說就是以昆嵛山為背景的。但冥思苦想了一會,除了想起《苦菜花》中那位滿面愁容的大娘,還有一位漢奸——這還是電影的功勞,別的實在想不起什麼。

2010年我在一處小學支教。辦公室裡一位姓辛的老師手裡有一本山東出版社(哪個出版社忘記了)在上世紀六十代出版的一本《山東省藥用植物圖譜》(書名大致是這樣,前言介紹說是為鄉村醫生的普及讀本)。大三十二開。我常常遺憾自己在面對繽紛多姿的植物時所表現出的無知。因為你跟一棵樹或者一株草或者一棵菜覿面相見不相識,心裡覺得欠了花草一塊情似的。不論其他,僅僅因為花草樹木愉悅了你的心目,你卻不能對他們有一點點的瞭解,甚至不能夠打一個招呼,就足以讓人覺得愧對大自然的靈秀。想起古人說讀詩(詩經)可以“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更覺得這本書十分有用。書中介紹了許多可以藥用的植物,配線描黑白插圖。每種植物,除介紹性狀,還講採摘地。我因而認識了許多植物——當然只是紙上的知識,也認識到每一種植物,不管是被人認為的如何卑微低賤,其實都是獨一無二的珍品。也順便跟昆嵛山打過照面。因為昆嵛山在書中頻頻出現。我想這肯定是一處植物資源極為豐富的山。這又肯定是一座十分包容的山。因為有那麼多面目不同,性情各異的植物在山上生生息息。是它們使得昆嵛山山上處處洋溢著一種勃勃生機和難以言說的靈動悠遠的氣韻。

昆嵛山吸引了我。

2、好事多磨

準備去昆嵛山。

24日早四點半上南村立交,走上青新高速不遠,車供不上油,熄火。只好下來推車。幸運的是離下一個出口——移風店出口僅二三里光景,一路推出高速,在入口處停下。年打電話叫來本村一位修車師傅,發現電瓶沒電。在移風重新更換電瓶,又發現是車上的電機壞掉,不能給電瓶充電。這時已經七點半。只好原路返回,回鎮,更換新電機。議定明天早晨四點再去。

25日早晨四點出發。走南線。這裡有一個插曲。遊玩回來後,我在網上用百度地圖查詢線路,發現從南村走南線仍然是最省時間的。感謝度娘,網上提供的資料很翔實。但當初查線路的時候,偏偏沒有使用百度地圖,而是參考了半島都市報上的廣告。昆嵛山風景區管委會在半島都市報上打了不少廣告,這對一直想去昆嵛山的我來說頗有影響。結果我們就按照報紙上提供的線路行車。在高速上行車有一個特點,過立交的時候,一旦看路牌馬虎,立馬會南轅北轍。這次我們也犯了差錯。到即墨普東立交的時候,本應該到威海方向,不知怎麼竟拐向青島方向了。路好,車少,年開得飛快。一會他看到一路牌:黑龍江路。疑惑地說,這怎麼有黑龍江路?我說是不是即墨的馬路?年無語,又向前痴跑。這時天色放亮,路邊漸漸顯出迤邐青山,櫛比高樓,氣象雍容,繁華,不類縣城的氣度。我忽然覺得這景色面熟,又看迎面一路牌:李滄區。當時醒悟過來,大叫,錯錯,咱這不跑到青島來了嗎?沒辦法,只好跑到下一個出口,下高速,左轉彎,接著再上高速,從城陽南立交下,走214省道,北行到即墨華山鎮路口再上威青高速。這一錯,耽誤一個小時左右。

一路東行。路面很平坦,坡路很少——回程走北線,棲霞以東,丘陵地形,坡路很多。路上車也不多,有時甚至感覺這麼寬大的一條馬路就我們一個車在跑。按照報紙上提示的路線是在乳山下高速。其實如果再往東從澤頭路口下,往北走205省道更好。因為後來的事實證明,那些省道都非常好走。

3、初識東殿後村

昆嵛山遊記

在乳山路口下車,北行,沿207省道,過午極鎮劉家夼北右拐上s304,過水道鎮左拐上s206,經過玉林店鎮北行一公里左右左拐上立交橋東行s303——報紙上說九公里,但我們走了差不多兩個九公里,才到昆嵛山主景區門口。期間,在乳山市裡問路一次,在水道鎮問路一次,過玉林店鎮又問路一次。每次問路,當地居民都熱情回應,心情很好。感覺,圖上的距離永遠當不得真,腳下的路不親自走一走,只在紙上量來畫去,沒有用。

昆嵛山腳下公路邊有不少擺攤的商販。出售的全是當地土產。蘋果,山木耳,蘑菇,靈芝。靠山吃山,這話真不假。攤子上的靈芝不少。這東西名氣很大,在這兒好像尋常物件似的。山蘑菇,我們在山上也碰到不少。但蘑菇這種山珍,魚龍混雜,沒有足夠的眼力,還真不敢輕易下手。在水簾洞景區有一位賣蘑菇的婦女,十元一斤。蘑菇是現採摘的,還帶著新鮮的泥土,混著草葉。我感覺昆嵛山的商販心態都比較好。也許身在連綿雍容的大山中,心情容易平靜,至少沒有表現出那種熱辣辣的市井氣息。遊客愛買就買,不買拉倒。東殿後村在昆嵛山北,村子不大,界面也不算繁華。小剛看到一面牆上畫著一幅宣傳漫畫,也忍不住拍了下來。漫畫的內容是勸人生病要到醫院去,別搞封建迷信,燒香燒紙,耽誤治病。看到這兒,禁不住是“於我心有慼慼焉”。以我自己的經驗來看,生活中還就是有些病醫院治不好卻被燒香燒紙治好了。膠東地區有深厚的狐仙崇拜傳統,農村裡會頂香看事的人很多。不熟悉的讀者可以到“天涯社區,蓮蓬鬼話”中看一點相關的帖子,雖然是鬼話,姑妄言之姑妄聽之,也算先接受一點鬼神思想的普及。這也不難理解何以山東會產生《聊齋志異》這樣的皇皇鉅著。同時我們從村子裡牆上的這幅漫畫中,可以揣測,當地的巫覡還是很有市場的。

從東殿後村往南,遊覽的第一個景點是神清觀,也就是煙霞洞景區。山下樹立大牌子,有賣票的小屋。小屋外還有一個人在一小塊地上鬆土,裡面種了一些花。我們下車,決定稍作休息,吃點東西,先看煙霞洞。我去買票,票價三十元。之前我看到廣告上說學生憑證可以七五折優惠,我們有一張學生證。但賣票的姐姐堅決否認有優惠,作罷。等要進山的時候,看看錶,九點多一點。

4、嶄新的和恆久的

昆嵛山遊記

昆嵛山遊記

煙霞洞景區山上的神清觀

遊覽煙霞洞,必然繞不過一個人去,這就是王重陽。 王重陽(1112年—1170年),原名中孚,字允卿,又名世雄,字德威,入道後改王重陽

名王喆,字知明,道號重陽子,故稱王重陽。北宋末京兆咸陽(今陝西咸陽)大魏村人。

中國宋代道士。出生於庶族地主家庭。幼好讀書,後入府學,中進士,系京兆學籍。金天眷元年(1138),應武略,中甲科,遂易名世雄。年47 ,深感“天遣文武之進兩無成焉”,憤然辭職,慨然入道,隱棲山林。金正隆四年(1159),棄家外遊,自稱於甘河鎮遇異人授以內煉真訣,悟道出家。金大定元年(1161),在南時村挖穴墓,取名“活死人墓”,又號“行菆”,自居其中,潛心修持2年。三年,功成丹圓,遷居劉蔣村。七年,獨自乞食,東出潼關,前往山東佈教,建立全真道。其善於隨機施教,尤長於以詩詞歌曲勸誘士人,以神奇詭異驚世駭俗。在山東寧海等地宣講教法。同時,先後收馬鈺、孫不二、譚處端、劉處玄、丘處機、郝大通、王處一為弟子,遂後建立全真教團。收弟子7人,後世稱全真教七真人。十年攜弟子馬鈺、譚處端、劉處玄、丘處機4人返歸關中,途中卒於大梁(開封)。葬於終南劉蔣村故庵(今陝西戶縣祖庵鎮)。

這段介紹王重陽的文字,是我直接從百度粘過來的。老實講,在煙霞洞景區,王重陽的遺蹟已經很少。沿山路上去不多遠,半山中赫然露出一座廟宇。遠遠望去,器宇軒昂,透著一股喜洋洋的精氣神。一般山中的廟宇,選址都比較深。深山藏古寺,藏,這個詞很準確。當然可以有一進山門就見到古寺的情形。但一般寺廟,如果建在山裡,遊人沒有一番尋尋覓覓的功夫,還真不容易找到。在山腳下望神清觀,只見隱隱的寺影在扶疏的山木和崚嶒的岩石中。但神清觀藏得不算深,在山上走不多遠就望見了。又加上近幾年才重建——寺中有一塊玄色大理石碑,記錄了重修神清觀的緣由。落款是煙臺市宗教局、牟平區和昆嵛山林場等單位。時間是2007年。就感覺不到古樸滄桑的時間流淌過的痕跡。時間是不能夠漫過去的。嶄新的神清觀,渾身上下閃著一種耀眼的賊光。因為缺少歲月的磨礪,雖然繃著面孔裝出一副老成的架勢,可是寺觀上下磚瓦木石間卻撲面而來一股遒勁的精幹青春的氣息,無論如何也掩飾不住。

順石階上到神清觀。石級兩側一面一蹲石獅子。石獅子風化嚴重,用玻璃罩住,這大約是神清觀的故物,所以寶貝似的呵護著。小年心生歡喜,在獅子前大照其相。我想,俗諺謂,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其實,跟巍巍的大山比起來,有什麼建築能比一座山更恆久?

觀前臺階上坐著兩個道士。煙霞洞遊客不多,香火也不太盛。但兩個道士很淡然。一位靜坐在窗前石級上,望山望樹望流雲。一位坐在門左,嘴裡含著一隻菸斗。儘管普通如我,對僧道並沒有多少了解。但我覺得,土生土長的道家可能更貼近百姓的精神生活。道士蓄髮留須,巾褐裙帔,既滿含世俗生活的煙火氣,又有一種超然物外的恬淡。

5、一個人的修行

昆嵛山遊記

煙霞洞景區一處野山山頂。小年登頂而呼

 
從神清觀院子右拐上去,眼前豁然開朗,出現一片平整的小廣場。這即是山上著名的觀景臺。觀景臺確實是山中一處勝地。位置在大半山腰,眺北望東觀南方,視點很好。站在觀景臺上,山風拂面,涼爽怡人;峰巒翠綠,似乎在眼前晃漾。觀景臺上放了一排藤椅,整潔乾淨,登臨的遊客可以坐下休息,順便在山上顧盼一回。有兩位老者,不知是遊客還是山上的管理人員,安閒地坐在一邊,喁喁而語。聽語音,不類本地。唐代詩人李涉《題鶴林寺壁》雲:“終日錯錯碎夢間,忽聞春盡強登山。因過竹院逢僧話,偷得浮生半日閒。”李涉因宦海失意,心情晦暗,常常跑到青山綠水中來尋求慰藉。我們是夏天已盡,初秋登山,滿心歡喜,用不著勉強上山。道士倒是遇見兩個,不過我們跟他們就像莊子寓言中的魚一樣,不如相忘於江湖。又想到,人生也如登山,走一走,停一停,才是正道。觀景臺修在半山,正是承上啟下的地方。臺子東邊山頂上置一涼亭。當天多雲,遠望在山頂上飄搖的白雲,如同從連綿青山頂上飄逸而出。

觀景臺向上有一個石砌的拱門。過拱門,向山上走,還有小蓬萊、飛來泉、丹井、孫不二修道遺址,還有就是大名鼎鼎的煙霞洞。飛來泉正臨路邊。所謂飛來泉者,山岩中一股細細清泉也。泉邊立兩根石柱,上面架石質護簷。這麼不起眼的泉水,卻得到管理者的精心呵護。似乎有點小題大做似的。但漫步山路,除了雜花野樹,飛鳥昆蟲(走獸見不到)之外,如果沒有一點人工的點綴,遊客不免會感覺有點單調。飛來泉不過是如同我們信步閒庭中的偶然而值的情趣。從我單純的經驗來看,風景名勝區本色質樸固然是最大的美麗,如果在合適的地方適當添加人工的智慧,也可以錦上添花。昆嵛山本色當行,是吸引遊人的重要因素。但山路上故事不多——這一點在攀登泰礡頂的路途表現最為明顯。不過又想,素面朝天,不是一般的山能做到的,沒有天生麗質的底子,素面站在遊人面前,山也許會扭捏作態的吧。昆嵛山千山萬壑,萬千美麗在一身。正是清水芙蓉一般,也許本不需要過多描畫。

孫不二修道遺址在山路右邊。前面看景區樹立的一塊指示牌,上面用漢語、英語,還有韓語三種語言介紹。孫不二的名字,英語翻成“sun not two”。同來的一個上高中的同學看後不禁莞爾。我英語不好,也覺得這個翻譯實在有趣。不過說實話,漢語中許多說法,翻成英文,肯定是非常彆扭的——這可能是沒有辦法的事。佛家人說,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一種語言的韻味只能自己體會。孫不二在金庸的小說中是一個龍套人物。在百度中是這樣介紹:孫不二(公元1119--1182年)孫姓,名富春,法名不二,號清靜散人,或稱孫仙姑。金代寧海(今山東牟平)人。馬丹陽之妻,生三子。金大定七年,王重陽住其家,以“分梨”為喻點化孫不二與馬丹陽。金大定九年(公元1169年),孫不二於金蓮堂出家。王重陽授之以天符雲篆秘訣。後修道於洛陽鳳仙姑洞,六、七年丹成。————山上立牌,也有文字介紹,其中有這樣幾句話:“按照過去的傳統習慣,男女兩性是不能在一起練功的,這裡便是孫不二修煉的地方。”我不懷疑孫不二在這座山上修煉過,但我實在不能相信孫女俠平時就在這樣逼仄的山路邊修心養性。孫不二受王重陽“點化”(或者是忽悠)出家,發願修行。將自己的青春消磨在爛漫而荒寂的青山中。最後大定二十二年於洛陽飛昇——去世。普普通通的一個家庭婦女,因緣際會,最後修成仙姑——在百姓口中;修成女俠——在金庸的小說中;修成“清靜淵真順德真人”——在朝廷的公文裡。也算是風風火火,不枉來天地間走一遭。

煙霞洞算是山上最後一處景點。金大定七年(1167)全真鼻祖王重陽從陝西咸陽到昆嵛山,聚徒(丘處機、馬鈺、譚處端、王處等北七真人)講道煙霞洞中,創立了全真教。煙霞洞洞中最多十個平方,裡面供奉全真七子塑像。每個來到煙霞洞的遊客都不自覺地會走進洞中看一看全真七子的上課場所。但恐怕都會失望。洞中空間侷促,陰溼昏暗。我估計王重陽師徒在洞中避避山雨倒有可能。在洞中講經修道?對於十分看重養生的道家子來說,不是好地方。

 
煙霞洞景區與泰礡頂一樣,還有一些地方正在規劃設計中。小年諸人登頂的地方,本來是讓遊人止步的。但好多遊人就是止不住步,偏要向上爬去。其實山上已經有遊人走出的一條路,只不過沒有整修,是真正的山路。所以一般遊客大多不會向上再爬了。我們遊興正濃,沿野路向山頂爬去。小年諸人三攀兩登,竟然爬上悄然聳立的山頂巨石上,並且學陶靖節先生,登東皋以舒嘯。在上面得意地嘯吼起來。

6、只見水簾不見洞

昆嵛山遊記

煙霞洞景區神清觀觀景平臺

從煙霞洞景區下來,時間是十一點多。我們馬上向南,遊覽昆嵛山主景區——泰礡頂。 車子沿山路一直向上,到水簾洞景點,這兒有一處停車場。水簾洞是個有趣的名字。這兒有水簾,卻沒有洞。當然不能指望會有猴子從裡面跳出來。水簾洞其實就是將山澗流水用一道石壩攔住,形成一汪碧綠平靜的潭水,水漫過石壩,滾珠濺玉般跌下去,編製成一幅銀白的水簾。水塘面積大約有二畝多,水明如鑑,映帶藍天白雲,翠山綠樹,徘徊其中。水裡還養了各色錦鯉,三五成群,好像在“唼喋青藻,咀嚼菱藕。”(司馬相如《上林賦》)優哉遊哉,悠遊度日。想當年莊子與惠子辯論魚之樂的問題。現在看來,潭水中的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這樣說,也不算虛妄。小剛沿石階下去,在水邊撕麵包屑餵魚。眼前的魚,載沉載浮,歡快地爭食。有意思的是,原先聚在十多米外的一群鯉魚,好像收到吃食的信息似的,馬上散了聚會,魚貫而東,朝投食的地方揚首擺尾,紛紛聚攏來。

水簾洞再往上走,就是通往泰礡頂的山路。自水簾洞上行不遠,道左豎著一塊牌子:《山菊花》外景拍攝基地。馮德英的《苦菜花》系列,不用說,肯定是煙臺或者牟平人的驕傲。但一部小小的電視劇將昆嵛山作為外景,竟然讓景區的管理者感到莫大的驕傲,這實在有些本末倒置。雄渾巍峨博大深邃的昆嵛山何需一部電視劇為它張揚?或許昆嵛山人也覺得山上的故事太少,人文氣息不夠。所以一部電視劇就能讓它折腰了。

7、森林氧吧——神龜也罷工

昆嵛山遊記

昆嵛山遊記

昆嵛山森林氧吧

森林氧吧是昆嵛山的主要景點。這兒也是山上最大最後一處停車場。旅遊大巴都是直接從山下開到這兒。停車場對面的山體被層層疊疊的植被覆蓋,完全看不見山岩。森林氧吧是遊客休息的好地方。路邊陰翳的樹林裡安放了不少排椅,有的樹與樹間還綁著吊床。許多遊客在林子裡自在地靜坐著。孩子們在路邊的小小遊樂場裡玩耍,盪鞦韆,過獨木橋——一遍一遍地過,喧譁不已。
還有一塊大石頭,前面稍作雕琢,即成龜形,一邊朱漆丹書:五福石。其實不管幾福,只要有福,大家必定趨之若鶩。神龜嘴裡通山泉水,水質清冽甘甜——我嚐了幾口。同時,自然也不能免俗,在神龜身上摸了又摸。據說好處多多。旁邊牌子上並提到神龜的神奇:摸摸石龜頭,加官又封侯;摸摸石龜背,有福不受累;摸摸石龜臉,喜結好姻緣;摸摸石龜腚,長壽不生病。反正怎麼吉祥,怎麼順口,你就可以怎樣念咕。
我又想到,龜這種生靈,本來是很受中國人的待見的。《詩經》上說“爰始爰謀,爰契我龜”( 開始改易開始謀,改易相聚灼我龜)這是從神龜以卜吉兇,結果出來,“曰止曰時,築室於茲。”說這地適合居住,不用走了。而《詩經-魯頌-泮水》中一句“憬彼淮夷,來獻其琛,元龜象齒,大賂南金。”(如今淮夷有覺悟,獻來珍寶表誠心。既有大龜和象牙,還有南方特產金。)這是歌頌魯僖公能繼承祖先事業,整修泮宮,征服淮夷,建立文治武功。龜在這兒,是蠻夷之邦貢獻的珍貴禮品。

《詩經》中龜字出現凡五次,除了一次作為地名——龜蒙(魯國的龜山和蒙山),其餘都是說這種慢騰騰的生靈在國家政治生活裡的重要性。其餘兩次,一次是歌頌文王遷豐武王遷鎬而周興——考卜維王,宅是鎬京,維龜正之,武王成之。也是依靠神龜占卜——當然用的是龜甲,決定在哪兒安居興業。龜在周人的生活中如此重要(商周都是如此)。另一次很有趣。當時的人是小大之事,悉以諮之。大概問的多了,神龜也不免會懈怠,一走神,預測的結果可能就不準了。《詩經·小雅·小旻》:“我龜既厭,不我告猶。謀父孔多,是用不集。”(猶,策謀;集,成就。)——這句詩後來衍生出一個成語,龜厭不告。龜靈厭惡,不再以吉凶告人。你把人家用的太過分了,過度開發,神龜也罷工。

但不知始於何時,龜的形象在中國人的文化語意裡開始遭受顛覆。我的感覺是,自兩宋時,在文人的筆下,龜的形象才慢慢地難堪起來。如北宋末、南宋初年的傑出詩人陳與義兩句詩,“從今謝百事,請作龜頭縮。”(次韻謝天寧老見貽),“一春不雨但多風,家家買龜問豐兇。”(送秘典座勝侍者乞麥),大致可以看出神龜在兩宋人心中正在逐漸轉變。前句貶斥意味極濃。後一句抒寫風俗,看出當時普通人家還是迷信龜的占卜功能的。但隨著社會生活的日益複雜化,同時伴隨市民經濟的興起,神龜也從神壇走向平常百姓的生活中,並很快地被世俗化低俗化。當然,神龜也實在擔當不了替人分憂解難的重任。這也許慢慢導致了龜在人們生活中地位的萎縮。

森林氧吧的神龜當然不需厭惡工作量的繁重,遊人不過是摸而自求多福,求福祿,求平安,求姻緣。不會埋怨神龜的靈驗與否。而且,昆嵛山的神龜也不必受火灼刀鍥的優遇。自在青山綠林中沐浴清風朗月,只需長著一副憨敦敦的臉迎著遊人一遍一遍溫情的撫摸。

8、登山中的成功學

一般的遊客,攀登泰礡頂,都是從森林氧吧起步。森林氧吧景區立著一塊指示牌,提示遊客說,從這兒到泰礡頂大約有3000千米路程,登頂需要1.5小時。沒想到這3000米山路真不是容易走的,而這1.5小時,對於大部分遊客來說,根本是個無意義的數字。我感覺我們走得不算慢,用了將近三個小時,還是隔著一處山頭遙望泰礡頂,如果到頂的話,還要近一個小時。因為時間已晚,只好放棄登頂的努力。所以說,如果你不是打算在山頂宿營,那麼最好從上午八九點鐘開始走,時間才會從容一些。 因為上午遊覽了煙霞洞景點,大家都有些累。小剛和另一位同學,本來決定在水簾洞等我們。但在我們還在森林氧吧遊玩的時候,他們又從後面攆上來。大家一起向山上登去。路上不斷遇見從山上下來的遊客,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熱氣蒸麵,薄汗透衣,疲憊得很。但也有一路向山上走的遊客。有一位小姑娘,八九歲,跟著媽媽,盤桓而上。妻子看了很羨慕,自己卻走不動,想放棄,回山下。我說,你還能連個小孩子也趕不上?你看人家孩子都走得比咱快。結果是鼓一鼓勁,走幾級臺階。等到山路上出現一座木質涼亭,大家高興地坐進去休息。又想自己已經走不少路程了,離山頂應該差不多。正碰見從山上下來的幾個青年,便問到山頂還有多遠。一人看了看我們一行人滿含期待的眼神,說,到這兒這才走了四分之一。妻子一聽,立刻有些灰心。但看到山路上來來往往的行人,有人上山,有人下山。各個奔著自己的目的而去,又加上我的鼓動,關鍵是,來一次不容易,如果不能到山頂,豈不要留下遺憾?這樣,走幾級臺階,休息一會,又登了百十級臺階。最後妻子實在支持不住,說我不上了,說啥也爬不山上去。正好繼承的孩子腳上有傷,他的妻子也不願再向上走。於是他們三人慢慢向山下去了。剩下我們五個人,繼續向前走。這是我們一行人第一次掉隊的。

在千米滑道起點,遇見一位本地青年甲,自己說每週來爬一次山,每次用時間1.5小時。我們正躊躇要不要繼續走,他說,這是最難走的段,過了這一段,到山頂就好走了。經營滑道的老闆看看時間,說你們不要往上走了,爬不到頂了。青年甲說,沒事,你們跟著我走。再用一個多小時就上去了。繼承有點洩氣,幾次想回去。有一次甚至站在下面,不走了,看我們慢慢地往上爬。站一會,又不甘心地跟上來。我看本地那位爬山的青年,爬幾十級,就坐下稍微喘息一下。我們也學他的做法,果然很管用。山路上林木茂密,一路全是在林蔭中行路。遠望周邊的山頂,估量一下自己的位置,又知道泰礡頂是最高峰,明白離山頂還有很遠。小年走在前面,腿輕如風,便是曹子建筆下“狡捷過猴猿,勇剽若豹螭”的神勇形象。一路兜兜轉轉,終於攀上了一處山頂,本來以為這回離終點應該不遠了。沒想到,青年甲隨後上來,說,山頂就是上面有電視塔的那座。但我們站的位置,偏偏被叢叢的松樹遮掩,看不到有電視塔的山頭。繼承說,不爬了吧,反正山頂也就那麼回事,都是一樣。無非就是樹,草,花,石頭。爬到山頂去又能怎麼樣?小王表示認同,一時去意徊徨。我們一想有理,再一想似乎又無理。我看到東面山坡上一大塊光溜溜的岩石上,(在山上掉向了,自己感覺是東面)順勢鑿出淺淺的石階,有幾個人正從上面走下來。險峻有趣,我們決定爬上那一塊看看。結果就又到了一處山頂。這時候松風陣陣,空翠爽肌。群山怙恃,峰巒如聚。看到滿眼如畫的風景,只感覺上山路上吃得這點苦累十分值得。

這回看到泰礡頂了。遠遠的山頭上豎立著好多微波發射塔。腳下的位置,離泰礡頂還有三兩個山頭。再看那些山,都被重重疊地的樹木覆蓋。我們不禁有些發愁,如果照剛才那種走法,再有三個小時也過不去。青年甲從後面上來,說,往後的路好走多了,走吧。說完他沿著山頂上一條小路順勢下去,一會兒就消失在密密的樹林中。我們有些猶豫,因為下面的路全是真正的山路,不再有人工修築的臺階了。又想起,既然青年甲說好走,那就一定好走。為什麼不走一走試試?小年熱情很高,已經踏上山路,我隨後跟上,小剛殿後。繼承和小王開始猶疑不決,說我們在這兒等你們吧。等我們在林中穿行的一會的時候,卻發現他們兩人又遠遠地跟上來了。

路不能只看不走。不走永遠也不知道怎麼走,好不好走。攀登泰礡頂,有一個很大的感觸,就是遠遠望去使人感覺畏途巉巖不可攀的,反而未必有那麼困難。到泰礡頂的這一段天然的山路(當然肯定經過人工的整修)好像完全是旅人的腳踏出來的。大部分路段竟然比較平坦。即便上坡,也很緩,使人感覺不出費力。另外,山路完全被蓊鬱的林木掩翳,在別的山上根本看不到。昆嵛山上的植被覆蓋率極高,山上山土很厚,走在路上,竟然有一種走在鄉間土路上的感覺。

到了一處山頂。上面比較平坦,環顧群山擁翠,夕陽斜照。山底下東北面的龍灣水庫,碧綠如染,像是嵌在山間的一大塊翡翠。而夕陽照在群山的山峰一側,又把嚴肅的山岩潤滋成溫情的金黃色。我們在山頂碰見一群在山上採集植物標本的學生。在老師的帶領下,正三兩個一夥,下山。有的還不捨得似的,還在對著路邊的野花微距拍攝。向東北望去,泰礡頂兀自篤定地立在那兒。山路上有幾個遊人正在奮力攀爬。我們估量了一下,如要登頂,還需要一個小時才能登頂,體力沒有問題,但時間已經來不及了。沒有辦法,只好下山。下山的時候,繼承走在後面,撅了一根枯樹枝,拄著。他說向下走雖然省力,臺階比往上還難走。快到千米滑道的時候,卻見從下面慢慢地走上人來。兩個驢友揹著野營的大揹包,都領著老婆孩子。孩子也就七八歲。他們今晚是要在山上宿營的。再往下走,幾乎沒碰見別的遊客。林子裡光線也逐漸黯淡起來,樹上的蟬還在長一聲短一聲地嘶叫。我們加快速度,朝山下奔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