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才华横溢的北大校长,谁最能代表北大的气质和高度?

北京大学在中国人心中的位置,大概是任何一所大学都无法比拟的。这不仅是因为北大不仅在今天依然和清华坐享中国龙头高校的位置,更因为北大在120多年的发展历史中,对于中国社会发展进程的推进、思想的升华,以及人才的培养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

因此,北大的一举一动,都会牵动国人的神经。而作为北大的掌门人,北大校长也时常被置于聚光灯下,受到国人的瞩目和检阅。要成为这样一所顶级学府的校长,必定需要在很多方面都具备极高的才能,学术修为高,管理能力强,更要有果敢的魄力。

确实,北大至今出现过34任校长,个个都才华横溢。那么,这些校长,谁最能代表北大的气质和高度呢?


那些才华横溢的北大校长,谁最能代表北大的气质和高度?

北大西校门


北大校长的风采

大家知道,北大的前身,是在1898年戊戌变法中诞生的京师大学堂,为近代中国第一所国立大学。谁能执掌北大,一直是决策者慎之又慎的问题。

2018年10月,具有120多年历史的北京大学,迎来了第三十四任校长——郝平。这位曾经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担任大会主席的学者,再次被寄予厚望。他曾说过:“作为一校之长,需要创新,需要勇气,也需要智慧,更需要一种坚韧不拔的毅力。”其实,在他之前北大的33任校长,又何尝不是具有具有创新、勇气、之后和毅力的能人呢?

戊戌变法之后,京师大学堂成立,为了将这所新式学堂顺利发展下去,光绪帝希望找到一个既有才学又有实干能力的人担此重任,于是吏部尚书孙家鼐受命出任出任京师大学堂管学大臣,即第一任校长。这位孙家鼐为咸丰年间状元,曾与辅导光绪帝,被称为“一代帝师”,不管是学问还是治理能力,自然都不在话下。后来,他还奋力挽救,在戊戌变法失败之后保住了京师大学堂。

辛亥革命之后,北大正式易名为“国立北京大学”,严复出任新校长。这位首先向中国人传达“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观点的人,站在时代的前列,具有世界眼光,到任之后便对北大进行改革,重新整合学科,增设了外语和西学,同时提出了“兼收并蓄,广纳众流”的办学方针,对后来蔡元培的主张做好了宣导。

当然,对北大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是由蔡元培完成的。这位人称“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奇才,对教育有深刻的理解,在北大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才使得北大摆脱了当时低迷的困境,并逐渐发展成为国内新文化运动的阵地,蔡元培也因此被誉为“北大之父”。


那些才华横溢的北大校长,谁最能代表北大的气质和高度?

北大蔡元培雕像


在北大,有一句话流传甚广,“蔡元培奠基,蒋梦麟造房,胡适封顶”。在蔡元培之后,蒋梦麟在北大建立了“教授治学、学生求学、职员治事、校长治校”的体制,实现了高等教育正规化,而胡适则大力主张学术自由,教育独立,真正将北大变成一个有精神的大学。

北大校长,才华横溢,他们或如严复眼界敞亮,或如傅斯年直谏敢言,或如马寅初实事求是,或如周培源推陈创新,或如丁石孙实干近人。这些风范,都是为人所津津乐道的。

备受瞩目的北大校长

为什么北京大学的校长会受到国人的瞩目?这其中,当然离不开“北大”这个招牌的影响。北大“上承太学正统,下立大学祖庭”,在中国教育史上,乃至整个近代史上都有独特的地位。随着“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精神逐渐在北大建立起来,这个中国最高学府,也逐渐发展成为学术百家争鸣,思想火花闪耀,极富现代文明色彩的教育圣地。每一任掌门人,都肩负神圣的使命。

由于北大是教育圣地,能够成为北大校长的人,无不才高八斗,在自己的研究领域中有很高的建树。除了胡适、蔡元培、蒋梦麟等这些大名鼎鼎的大师之外,经济学家吴树青、国学大师汤用彤、人口学家马寅初等,都是彻彻底底的大学问家。我们从他们身上看到的,不仅是一个大学一把手的管理才能,也同样会为他们的才学所折服。


那些才华横溢的北大校长,谁最能代表北大的气质和高度?

北大百年讲堂


同时,作为北大校长,他们往往也是改革的旗手,他们的治学理念,和在北大所采取的制度改革,深刻地反映了时代的变迁,很多时候甚至影响了社会的进程。不管是早起蔡元培等人对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还是后来陈佳洱对“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主张,无疑都对中国高等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这样的北大,这样的北大校长,如何能叫人不关注?也许是期许太高,所以我们难以容忍北大校长所犯下的错误。或许这也是前校长林建华在北大120周年校庆上将“鸿鹄”念成“鸿浩”后引发热议,甚至遭到不少人口诛笔伐的原因吧。

北大校长的气质与高度

很多时候,我都在想,北大校长的气质,应该是与北大一脉相承的,北大校长的高度,也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北大的高度。北大与北大校长的那些气质与高度,在历史的光阴中熠熠生辉,至今依然令我们仰视。

第一,严复的开眼看世界与北大的时代先锋。

20世纪初的中国,风雨飘摇,面对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中国人开始苏醒,严复等人带来了许多新思想,在北大开花结果。从那以后,北大就一直站在时代的前列,不管是冲刺在学术的前沿,还是顶尖人才的培养,抑或是新思想的诞生和传播,北大当仁不让都是时代的先锋。

第二,蔡元培的思潮改革与北大的兼容并包。蔡元培曾经留学德国,接受了西方的思想和诸多学说,深得教育体制改革的精妙。因此,当他看到当时一片灰暗的北大时,深知只要一场彻底的改革还能改变此番景象。历史证明,“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理念是正确的,教育独立、民主管理的体制也是深远的,它们不仅成就了北大,也为塑造了中国顶尖大学的模样,从那以后中国的大学有了更明确的前进方向。

第三,马寅初的实事求是与北大的真理至上。建国之后,作为人口学家的马寅初看到国内超高的生育率和人口增长速度过快,早已预料到将来会产生的影响,直言不讳地向当时的领导人提出了“节制生育”的主张。虽然后来遭到了批判和打压,他依然没有丝毫退缩。不管是做学问还是做人,都必须实事求是,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困难,也阻挡不了北大人向真理迈进的征程。

第四,吴树青的科学主张与北大的科技创新。作为国内的龙头高校,北大不仅是教书育人的圣地,也是学术研究的殿堂,同时也是科研成果产业化的阵地。吴树青担任北大校长期间,主张把科研和产业化紧密结合,直接催生了“北大方正”等高科技项目,他还拆除了北大南围墙,这里后来建成了中关村,成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人才辈出的北大,也在继续引领国内科技创新发展。


那些才华横溢的北大校长,谁最能代表北大的气质和高度?

北大未名湖


当然,还有更多北大校长,他们用自己的聪明才干,在不同时期滋养着北大和北大人的成长。不仅仅是校长,还有更多北大人,都用自己的血汗浇灌成今天的北大。

我们无法确定,哪一位校长最能代表北大的气质和高度,因为他们从不同侧面的气质,象征不同领域的高度;但我们可以确定的是,我们感谢那些成就了北大精神的人,因为他们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中国人的精神。

希望在未来,我们能看到一个更有气质,更有高度的北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