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派徐福東渡去了哪裡,三千童男童女下落何處?

《史記》中的《秦始皇本紀》、《淮南衡山列傳》和《封禪書》提及:秦始皇東巡琅邪,“遣徐市(徐福)發童男女數千人,入海求仙人”,並稱“徐福得平原廣澤,止王不來。於是百姓悲痛相思”。沒有講明徐福到了何處。爾後西晉陳壽《三國志·吳書》說,徐福到達的是亶洲,“亶洲在海中,長老傳言秦始皇遷方士徐福將童男童女數千人入海,求蓬萊神山及仙藥,止此洲不還,世相承有數萬家;其上人民時有至會稽貨布。會稽東縣入海行,亦有遭風流移至亶洲者。所在絕遠,卒不可得至”。那麼,這裡的亶洲,極有可能就是日本。東晉葛洪《枕中記》認為亶洲在“對東海之東北岸”,顯然這個位置就是日本。

秦始皇派徐福東渡去了哪裡,三千童男童女下落何處?

唐宋時,中日交往即以頻繁,到中國來交流的日本和尚就說徐福率童男童女到日本,從五代後周義楚和尚《義楚六帖》中即有所記:“日本國亦名倭國,在東海中。秦時,徐福將五百童男、五百童女止此國,今人物一如長安。……徐福至此,謂蓬萊,至今子孫皆曰秦氏。”

北宋歐陽修《日本刀歌》:“傳聞其國居大島,土壤肥沃風俗好。其先徐福詐秦民,採藥淹留童老。百工五種與之居,至今玩器皆精巧。前朝貢獻屢往來,士人往往工詞藻。徐福行時書未焚,逸書百篇今尚存。令嚴不許傳中國,舉世無人識古文。”明初日本空海和尚到南京,嚮明太祖獻詩,提到“熊野峰前徐福祠”。清末黎庶昌、黃遵憲駐節日本,都參觀了徐福墓,並詩文題記。若干年後,原來淹沒多時的徐福舊事,成為研究中日關係一個專題,有人撰寫了《徐福東渡的故事》、《訪徐福墓記》等多篇。看來,日本人也認為徐福到了日本。日本前首相羽田孜,自稱是徐福後代,他曾帶隊來浙江慈溪三北一帶尋根,日方友好人士與中方合資建有徐福記念館,為中日兩國的傳統友誼續寫了佳話。

本世紀初,中日學者對秦漢史和海上交通史作了大量研究,人們根據史料旁徵博引,對徐福有否其人,大致作了肯定,以為司馬遷所說是可靠的。但對徐福有否到達日本,史學家們還是持不同意見。

秦始皇派徐福東渡去了哪裡,三千童男童女下落何處?

日本學者神田秀夫的《日本的中國文化》一書,已經注意到了中國古代難民東渡問題。據他考察,早在中國春秋末年和戰國時期,隨著越王勾踐滅吳和楚威王滅越事件的發生,就有大量難民乘船東渡,雖然當時的航海技術和造船技術都很落後,但在這些難民中,就已經有一部分人到達了日本的九州。

秦皇朝的苛政和秦末戰亂導致了一次大規模的移民浪潮,即所謂“秦民走海東”、“秦民東渡”。秦末大起義時,從秦、燕、齊地避難朝鮮的秦民多達數萬口。由此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當時秦民入海到日本避難的,也一定為數不少。日本典籍如《古事記》、《日本書紀》、《新撰姓氏錄》和《古語拾遺》等,都對當時的秦民東渡以及一些移民情況作了記載。

這樣看來,徐福是有極大的可能到達了日本,而其第二次出海的目的,我們可以大膽的猜測:其實不是為了給秦始皇尋找長生不老仙藥,因為他自己明白找不到長生不老藥是要掉腦袋的,至少通過第一齣海尋找,他已經知道根本不可能在海上找到什麼仙山,尋到什麼仙藥,所以才策劃再次出海尋找仙藥,實際是逃跑,以便不被秦始皇問罪,所以秦始皇再也沒有等到徐福的歸來。但不管徐福是否到達了日本,在秦時,肯定有不少中國人逃到了日本生存發展,也許是李福、趙福、張福而已。這樣說來,現在的日本人,其實有不少就是中國人的後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