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三修:修心、修性、修行。最重要的是修什么?

梓丞宝贝Baby


人生修心,修性,修行,但最主要的是修自己的深度宽度厚者广度与博度与对人事物觉知因果智慧。

修心你修的在好,你遇事还会生气,遇到不公平的待遇,心里还会难受难过的。

修性你修的在好,你的肉身还是个人,不可能脱离尘世苦恼与各种社会规则的约束的,既使你能象老子写道德经一样智慧,孟子的忠厚仁义宽厚大度,庄子的逍遥自在,但你还得受有身和社会秩序与法律的道德的约束。

修行你修的在好,你还是个人,不可能坐在虚空不吃不喝满天飞吧?

你即使修成大德与大学问家和大知识分子,你也得遵守社会这个自然法定运行的程序与秩序吧?

所谓的真正自由与灵性灵感,那只是一个人思想与灵感的觉悟为觉识。

心底平和,善良,理性,觉知,致大善。

也就是王阳明先生和朱熹的理性大善良的格物致知。

我们能修,所修,所学,所善良的是心的觉知与警惕和敬畏。

佛家叫觉,道家叫道,儒家叫礼。

只有你觉知觉悟了万事万物的因缘因果的关系,与这件事的成因与结果,你才可能遇事不惊,心无涟漪,八风吹不动。

老子《道德经》第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殆。”

意思是:“当我们因修心修性修身静坐到万物虚极的时候,我们心里那个善良厚实结实的德性不造作的很平静理性和平的清静心智慧心一定要守住,万物才能都并作茂盛的成长生存,我以此观察事物能够赋于回归自然旺盛成长不衰的道理,原来众多事物运动不休的根源是因为事物回到了事物本原天性上静字上,因静性德修就回到了事物的本性上,就知道了本物能够长久生存的本源,而就不会乱造作,而不知道事物的本源,就会乱作为有危险,知道了事物的本源与生存能存活的生命真实的原因,就会处事公正,因你处事公正就象王一样,因王能处事公正善良德性理性智慧明鉴包容一切,就象天一样大公无私,因天大公无私能运行日月而使雨水滋味万物能自然生长生死,就是道,因道公平正直善良德性无私是宇宙万物的主体运行规则的本源,因道其品德高尚智慧无我没有自己而能长久的与万物生存运行,就没有什么危险和伤害。”

所以,我们从老子的道德经中读知:知常曰明,复命曰常,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佛家也讲正觉,慈悲,清静,智慧,善良,无我,大肚,包容,一切有情皆在觉知觉醒与自我向善圆满的自性觉知观照上而成修行的大觉者。

儒家也讲诚意正身,修身齐家,格物致知,齐礼平天下,致善良和内省。

知识分子也就是理性,精神,平和,尚见,觉知。

所以,我们真正能修行的东西是我们自己的觉知与觉悟和对万事万物的觉醒与观照。

叫修心修性修身修我修万物都可以的。

我之所以无我,是因为我有能观时观察自己起心动念的那个“觉知”。

所以,我无我。

世事洞明皆学文,人情练达即文章。

般若能观世间事,知识可当度人船。

理性和平心起念,全在当下一念知。

一江一帆一渔舟,一个渔翁一钓钩。

一俯一仰一场笑,一江明月一江秋。

风动帆动皆心动,前年生起后念断。

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切摄。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谷得一以盈,神得一以灵,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天为天正。

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

无非就是个“《觉》”字。

能修的也是这个《觉》字。

心若无《觉》,修也白修。

性若无《觉》,悟也白悟。

行若无《觉》,行也白行。

“大道无形,生育天地。”

“大道无情,运行日月。”

“大道无名,长养万物。”

“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老君清静经上的原话》。

人真正能修行的物质也只有自己的思想上与心灵上的思维觉醒,和心灵对自身与万物宇宙和事物本来面目的觉知观察观照的那个《无我的觉照的《觉》而以。》

其它都是身外修行,没有实际修自我观照察性省悟内心的意义。

禅和道只讲明心见性和开悟与觉醒觉照与修己身致大善与格物致知致善良的觉知。

也就是人类精神与思想上最高级的:“《大道自然。》”

苏东坡的《定风波》。

莫听竹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仗芒鞋轻胜子,谁怕?一衰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叙阳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惟见于空,观空亦空。

空无所空,无无亦无。

湛然常寂。

就开悟了。











知足常乐桃花飞雨


修心,修性,修行。主要是修心,心修正了,那么性和行自然就正了。那么修心从哪里开始呢?就要先戒自身不正的习惯。比如身戒,"杀盗淫妄酒"这"五戒",意戒,"贪嗔痴慢疑"这五戒。在生活中这十戒是正常的行为,而修行人要以佛祖留下的经书为准,放下了,就是戒掉了,不在执着哪些不为正法的习性。戒掉了心就净了,其实心性行主宰在心,指挥也在心。心性行是贯通的,是一致的,修行要有定力,皈依三宝就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了就是心入了佛家了,就要以佛法约束自己,不管是出家还是在家,只有精进,不可以退转。真正的发心修行或者你的精进或者退步都有感应。祝心想事成,一切随愿。



莲花华盖


主要是修心。

心行章

  夫心有四,所谓迷心、悟心、修心、证心。迷心有十,迷事、迷理、迷教、迷境、迷气、迷身、迷神、迷仙、迷真、迷圣也。迷事者,谓於一切有为之事若善若恶,俱不能分别了达,而生颠倒滞惑之心,为无智慧用性而拣择取舍,致有轮回生死,不到真源。《西昇经》云:道探甚奥,虚无之渊。《老子》云:渊乎似万物之宗。迷理者,所谓於虚极妙体、自然实性上无所闻见,悟修证了等,故云迷理心也。迷教心者,圣人意欲令众生反俗归真,逆而成顺,注云道尚无为,人尚有为,道本无情无欲,人尚有欲有情。谓不遇明师智友导引开心,启发指示三乘玉清灵宝洞神之教法也。圣人教法妙义,纵遇不生爱乐,勤求修习,观诠察理,求出离之心,存若亡。《老子》云:道法本自然。者能得,闻者能言。言者不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迷境心者有二,迷真境心,迷妄境心。真境则大道妙本自然之体性也,被妄隔真源、尘染断绝也。上经云: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激。妄心者,则烦恼六根三业十不善行也,虚妄分别,驰逐有为也。经云:不见可欲,使心不乱。《西昇经》云:积恶者恶气至,积善者善气至。积善神明辅成,天道犹佑於善人也。迷气心者,人禀中和之气,其气有清有浊,禀清气者智人,禀浊气者愚人。《定观经》云:延数千岁,名日仙人;链形为气,名日真人;链气成神,名日神人;链神合道,名曰圣人。人迷元和正性,而不能养神爱气也。故《广义》曰:道者无也,形者有也,有故有逝,无故长存。世人修道,外固其形以宝其有,内存其神以宗其无,契无合道,以至长生。以形为阴魄也,以神为阳魂也。凡人有少阳气在,不至於,有少阴气在,不至於仙。阴气既,即阶仙品,仙者纯阳也。阳气灭即为鬼,鬼〔者〕阴气也。经云: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阳气内充,守一有德,有德必能有国,有国必能有道,有道必能理化,理化必能安民,民安则国安,国安自然泰平也。经云:爱民理国,能无为乎。迷身者,不知身中有气、有神、有识,可链仙行得仙果,链真行得真果,链圣行得圣果。《西昇经》云:圣人常安,与天地俱安,而鬼神通;众人皆安其所安,其所不安,即不安矣。又迷身者,身虚·万物,至心之虚,而和气归善。养身者藏身於身而不出,藏人於人而不见,是以圣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知身为患本,故日迷身。迷神者,神者阴阳不测,妙用无方,隐显变通,不可穷极,谓之神。在天曰神,在地曰只,在人日鬼。众生身内神识精灵,不能链神合道,而登圣果。《庄子》云:万物任自然,而各得其生。迷仙者,不修仙行。迷真者,不修真行。迷圣者,不修圣行。悟心者,悟道之心也。修心者,修道之心也。证心者,证道之心也。心绝缘虑,意绝妄想,智绝分别。是则真见无不见,邪见有不见;真闻无不闻,邪闻有不闻;真觉无不觉,邪觉有不觉;真知无不知,邪知有不知。若真邪双泯,知觉两忘,则达乎忘心忘境也。心境俱忘,冥合道矣。《内观经》云:夫心者,非青非赤、非白非黄、非长非短、非圆非方,大包天地,细入毫芒,制之则止,放之则狂,清静则生,浊躁则亡,明照八表,暗迷一方。人之难伏,惟在於心,。。。(≧∇≦)/所以教人修道即修心也,教人修心即修道也。(≧∇≦)/。。。心不可息,念道以息之。心不可见,因道以明之。善恶二趣,一切世法,因心而灭,因心而生。习道之士灭心则契道,世俗之士纵心则危身。心生则乱,心灭则理。所以天子制官僚、明法度、置刑赏、悬吉凶以劝人者,皆为心之难理也。无心者,令不有也。定心者,令不惑也。息心者,令不为也。制心者,令不乱也。正心者,令不邪也。冷心者,令不染也。虚心者,令不着也。明此七者,可与言道,可与言修心矣。

解读:

我简单看了一下,这一章非常重要,用的是排除法,把错误的修道(修道即修心)方法论证了一遍,你我可以对号入座,然后给我们指明了方向。

正文解读开始:

  夫心有四,所谓迷心、悟心、修心、证心。

解:夫心有四种,就是所谓的迷心、悟心、修心、证心。

-

迷心有十,迷事、迷理、迷教、迷境、迷气、迷身、迷神、迷仙、迷真、迷圣也。

解:迷心有十种,迷事、迷理、迷教、迷境、迷气、迷身、迷神、迷仙、迷真、迷圣也。然后下文逐一作了论述。

迷事者,谓於一切有为之事若善若恶,俱不能分别了达,而生颠倒滞惑之心,为无智慧用性而拣择取舍,致有轮回生死,不到真源。《西昇经》云:道探甚奥,虚无之渊。《老子》云:渊乎似万物之宗。

解:那么什么是迷事者呢?就是于一切有为的事或善或恶,不能分别和区分,通俗一点就是瞎混、盲从于人情事事,到处是疑惑所以迷,不用智慧去悟得真理而用,所以导致对对错错,颠倒轮回,悟不到真源真理。这是一种解释。还有一种是,对有为于事,就像一个瞎子摸象,摸到那是什么就是什么,这样肯定会颠倒理论。这其实是见小信小而不得真。《西昇经》云:道甚奥妙,虚无的体。《老子》云:道是万物之宗。迷事者,不求根本,从于事而迷于事。

迷理者,所谓於虚极妙体、自然实性上无所闻见,悟修证了等,故云迷理心也。

解:迷理者呢?所谓于大道之虚无妙体,实性上并无所闻见,也从事实上不得以证实,所以这迷于理者,就是执着于理,就是固执的非得看得见不见,非得计算的出来不可,这样的人固执,就像只相信物质世界一样固执,不相信无的东西,只相信有的理论。所以这是迷于理。

迷教心者,圣人意欲令众生反俗归真,逆而成顺,注云道尚无为,人尚有为,道本无情无欲,人尚有欲有情。谓不遇明师智友导引开心,启发指示三乘玉清灵宝洞神之教法也。圣人教法妙义,纵遇不生爱乐,勤求修习,观诠察理,求出离之心,存若亡。《老子》云:道法本自然。者能得,闻者能言。言者不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解:那么迷教者呢?尽信书不如无书,所谓迷教者,就是固执于圣人典籍,这圣人典籍是言之教,根本无以诠释圣人所有真理。而迷教者,尽信书言,尽信教化之传,固执!原文是这样说的:圣人的意欲是想让众生反俗归真,顺于大道,写经的时候呢,就说了“道可道,非常道”,就说了处无为事,写书的时候多是尚无为的,但人用书就想有为,道本来无情无欲的,是人有欲有情,所以自以为是。这就是未遇到明师智友的引导开化心灵,启发读者圣人真意也。圣人教化之法妙义,就算是比喻或举例子,也是不生爱乐的,是为了说明问题而已,是为了观诠察理,求出离之心,就是说比喻和例子都是反例,是为了让我们得到真理,靠近大道,出离俗观,存若亡,虽然有言有理,但是只是存在个比喻而已,存若亡,存在但不认实。《老子》云:道法本自然,听者能得,闻得能言。就是说道理真理你我若知了,可以比喻出很多种意象,可以用很多言论来证明和论述,可以用很多角度来诠释。但是所言非言,所言之理,只是一种说法,是有局限性的,不可以一代全。迷教就是固执有法。固执于所谓专家,那怎么能得到真意呢?那怎么能超越文字呢?!

迷境心者有二,迷真境心,迷妄境心。真境则大道妙本自然之体性也,被妄隔真源、尘染断绝也。上经云: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激。妄心者,则烦恼六根三业十不善行也,虚妄分别,驰逐有为也。经云:不见可欲,使心不乱。《西昇经》云:积恶者恶气至,积善者善气至。积善神明辅成,天道犹佑於善人也。

解:迷境心者有二种,迷于真境和迷于妄境。这真境就是合道之妙本自然,不受红尘染了,断绝红尘了。上经云:要常无,观其妙。要常有观其缴。也就是说,迷真境者,常无但不常有。妄心呢?就是要名要利,要事业成功,要有为。经说:不见可欲真心不乱。这是沉迷于有为也。见可欲与红尘染。《西昇经》云:积恶则得恶果,积善则得善果。积善的人神明帮助他,天道保佑他。这一段,有二个意思,一个意思是,处于无,是迷真境,是不对的。另一个意思是,处于无,迷于真境是对的。那么最后一句,是要积善,既然是积善,那么也要有为。所以,我个人偏向于第二种,即不迷真,也不迷妄,即要常无,也要常有。

迷气心者,人禀中和之气,其气有清有浊,禀清气者智人,禀浊气者愚人。《定观经》云:延数千岁,名日仙人;链形为气,名日真人;链气成神,名日神人;链神合道,名曰圣人。人迷元和正性,而不能养神爱气也。故《广义》曰:道者无也,形者有也,有故有逝,无故长存。世人修道,外固其形以宝其有,内存其神以宗其无,契无合道,以至长生。以形为阴魄也,以神为阳魂也。凡人有少阳气在,不至於,有少阴气在,不至於仙。阴气既,即阶仙品,仙者纯阳也。阳气灭即为鬼,鬼〔者〕阴气也。经云: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阳气内充,守一有德,有德必能有国,有国必能有道,有道必能理化,理化必能安民,民安则国安,国安自然泰平也。经云:爱民理国,能无为乎。

解:那么迷气心者呢?气有清有浊,清则智,浊则愚,人是清浊都有的,禀中和之气的。《定观经》说:寿命到千岁了,叫仙人。把有形炼到气(若无),是真人。把气再炼到神了(近无),叫神人,把神与大道同性了,是圣人。人要吃饭,人要生存,所以清浊都得有,精神物质都得全啊,所以不能做到养神爱气。所以《广义》说:道是无的,形是有的,有必然会导致逝去,无,所以能长存。世人修道,要外固其形,保其有(人已经有了,这是不争的事实),内存其神以宗共无,内要合道之真性,以至长生,以形为阴,以神为阳,这是中和吧,这是天地之道。凡人因为少阳气在,有少阴气在,所以不成仙。(我们要知道少阳是什么?阴多阳少,不平衡的,是要变化的。少阴同理),阴气全消了,就是纯阳之体了,就成仙了。阳气灭了就成了纯阴之体了,就成了鬼了。这里,怎么说呢?这里说的纯阳,我个人认为,是相对的。其实,只要炼到纯阳了,那么必然有纯阴对应,二者是平衡的,所以单方面来说就是纯阳。一阴一阳是凡人,有阴无阳是鬼,有阳无阴是仙。经云:专气致极柔,能如婴儿乎?阳气内充,守阳一而得而存在,有阳气的保护,则国稳固,所以合道,有道则自然而安民(民即欲或心),民安则国安,国安自然泰平也。国就是我们的身体,外形,民就是心和欲望。国是外,民在内。这是一个比喻。经云:爱民理国,能无为乎?能合道乎?能合道真性乎?能自然乎?这是至高境界。所谓迷气,就是不执着于有,不执着于我们人,我们人有成仙的潜力。

迷身者,不知身中有气、有神、有识,可链仙行得仙果,链真行得真果,链圣行得圣果。《西昇经》云:圣人常安,与天地俱安,而鬼神通;众人皆安其所安,其所不安,即不安矣。又迷身者,身虚万物,至心之虚,而和气归善。养身者藏身於身而不出,藏人於人而不见,是以圣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知身为患本,故日迷身。

解:那么什么是迷身呢?迷身就是和西方医学不相信经络一样。迷于身体硬件之有,不相信有气有神有识,也就是说只相信有的东西,只相信物质的东西,不相信无的东西,精神的东西,虚无的东西。固执。这些无的东西,可以连接成仙的道路,可以通过修炼得到真果,可以连接圣神得到圣果。《西昇经》云:圣人常安,与天地同安,有无皆通,所以鬼神也通。是全面的接收信号的。众人呢?执着、自以为是的安,固执于自己的意识和见解,所以就屏蔽掉了无的东西,意识外的东西,见解外的东西,所以怎么能安呢?!再说这迷身者,以身虚也物,将和气归于善,养身者珍惜自己的身体,看重自己的身体,这是保身,因为有身,迷于身,所以再怎么珍惜,再怎么保护,也是时间长短的问题,算是重视养生吧,大不了多活几年,所以圣人说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把有形有质之物放在无的位置,或者说看无了它,才可以长存!这身,本身就是有患之因,有因必有果,所以叫做迷身。迷身者身亡必亡,不迷于身者,身亡不亡,所以不要固执于身。

迷神者,神者阴阳不测,妙用无方,隐显变通,不可穷极,谓之神。在天曰神,在地曰只,在人日鬼。众生身内神识精灵,不能链神合道,而登圣果。《庄子》云:万物任自然,而各得其生。

解:迷于神者,神者是无的,不可测的,妙用而无方的,隐而显或不显而变通的,不可以察的,不可究之,所以才叫做神。在天叫神,在地是物,在人如鬼一样(无)。众生身内的神识精灵,不能单独连神合道,而登圣果。也就是说,执着于自己的神是不全面的,是片面的,在天也有,在地也有,你我不可固执于自己的神,这样是不能成仙的。《庄子》云:万物任自然,而各得其生。大道生万物,万物皆有其有形与神,人作为万物的一种,也有阴阳,也有神和身,但不可执着于自己的有无,是片面的,是迷于自我的,是不全面的。

迷仙者,不修仙行。

解:迷于仙者,何须修仙。已到了。

迷真者,不修真行。

解:迷真者,何须修真?已在那了。

迷圣者,不修圣行。

解:是圣人了,达到圣人级了,不须要修了。在了。

-

-

悟心者,悟道之心也。

解:悟心者,就是悟道的心。(简单点行了。)

-

修心者,修道之心也。

解:修心者,修正进阶之心。

-

证心者,证道之心也。

解:证心者,自我验证之心,证道之心。

-

这就是:夫心有四,所谓迷心、悟心、修心、证心。迷心篇幅最长,是反论。反论的过程就是悟、修、证。

-

心绝缘虑,意绝妄想,智绝分别。是则真见无不见,邪见有不见;真闻无不闻,邪闻有不闻;真觉无不觉,邪觉有不觉;真知无不知,邪知有不知。若真邪双泯,知觉两忘,则达乎忘心忘境也。心境俱忘,冥合道矣。

解:那么怎样才叫“合道”?心绝缘虑,意绝妄想,智绝分别。无思考,无幻想,无利害。则,真见自来,邪见不见,自知自知,邪知不知。如果无分别了,无真邪之分了,无了,双泯了,或者说是双双自转了,知觉二忘了,则达到了忘心忘境的境界,这个境界,就是合道了。我无,道来有,是完全合道。道之自然来我体。我非我,是名我,体非体,是名体。

《内观经》云:夫心者,非青非赤、非白非黄、非长非短、非圆非方,大包天地,细入毫芒,制之则止,放之则狂,清静则生,浊躁则亡,明照八表,暗迷一方。

解:这一段是上一段的延续和细解:《内观经》云:夫心者,非青非赤(若无若有)、非白非黄(若色若无色)、非长非短—(不可计量)、非圆非方(无形),大包天地,细入毫芒(无大无小,可大可小),制之则止,放之则狂(可动可静,不动不静),清静则生,浊躁则亡(无生无死,若生若亡),明照八表,暗迷一方(可明可暗,迷于一方,非迷,是暗迷。暗迷非迷,迷非迷)。

人之难伏,惟在於心,所以教人修道即修心也,教人修心即修道也。心不可息,念道以息之。心不可见,因道以明之。善恶二趣,一切世法,因心而灭,因心而生。习道之士灭心则契道,世俗之士纵心则危身。心生则乱,心灭则理。所以天子制官僚、明法度、置刑赏、悬吉凶以劝人者,皆为心之难理也。

解:人之难服,难以驯伏,主要在于心。所以教人修道其实就是修心,教人修心就是修道。心执着或固执,难以息停意识,通过修道,通过道来让心平息下来,心不可见,因修道而明心见真性。善恶二者,或者说一切的世界法则,皆是心所生,也因心所灭而灭。习道之人如果灭了心、忘了心、忘心亡心也,则契大道真性,世俗之人有为而放纵自己的心则危及其身。心生则因果轮回,心灭则合道。所以天子制定法律,制定刑赏、告诉我们那些事能做,那些事不能做,皆是为了管理人心,皆是因为人心难理。逼的,没办法的事。不合道的人太多了,妄为之人太多了,所以才出现刑罚和法律。如果人人合道,何须有为?!

无心者,令不有也。定心者,令不惑也。息心者,令不为也。制心者,令不乱也。正心者,令不邪也。冷心者,令不染也。虚心者,令不着也。明此七者,可与言道,可与言修心矣。

解:如如不动,已合道。所以,无心者,有欲而不为,或不命令而不有。定心的人,不欲。息心之人,不为。制心者,有令不乱。正心者,有令不邪。冷心者,有令不染。虚心的人,有事来了也不执着。明白了这七个心,可与这人讨论“道”,可以开始修道修心了。

-


用户97784099792


人生三修;修心、修性、修行。最重要修什么?

“[心]”良心、善心、爱心,好心,忠心、仁心、开心、动心、热心、关心、痛心、伤心、细心、小心、多心、放心、……等不一一列出。由此可见[心]之重要。

“性”《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性乃天生,三字经告诫《人之初,性本善》所以人性是善良的,只因环境、教育、欲望改变了初[伤心]。

“行”行为,一个人的行为体现一个人素质、修养,个人的素质、修养取决于个人[心]态。

本人认为“修[伤心]”最重要,“性由[心]起”“行因[心]生”心正人正,心好人好,心恶人恶。最后祝愿大家好[心]态,好[心]情。谢谢!




一复百印


相由心生,行随心想,性为心养。

人生三修,无疑修心最为重要。

人所之初,心为明。渐入尘世,自然有所蒙尘,掩盖本心,丧其志,恶其行,并迷失本性。

佛家:出家即是修心,了却凡尘,六根清净。

古往今来,被称之为圣人的本就不多。其中王阳明就是一个。被如此推崇,莫过于他的心学了。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这四句至理名言,很多人却是一生也参不透的。

什么是有理,只要格物致知来达到一颗没有私心物欲的心,心中的理其实也就是世间万物的理。天理不是靠空谈的,是靠格物致知。靠实践,靠自省 ,即“知行合一”。

王阳明认为,由于理存在于心中,因此“人人可以成尧舜”,“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即使不是读书人的平民百姓、也可以成为圣人。

看看修心的重要性,是修行和修心的成果远不可比的。

以上就是我对三修的一点看法,修心为上,希望能够帮助到你。


话说芸芸众生活


什么叫修?把人的不良习惯,坏脾气改掉。

什么是行?就是人的一言一行,所做所为。

什么是性?天性,禀性,习性。

什么是心?指人的心灵。

因为人有三性,天性(善),禀性(恶),习性(半善半恶)。

修性就是把天性修得更加完善,让念善,从善,行善,小善,大善,贤人,圣人。

修禀性,就是把恶念,邪念,坏念止住。

修习性,多看别人优点,多反省自己缺点,让好念,好心,好行进来,断恶修善。

修行就是认识自己的真性,把不好的脾气,不良的习惯改掉,修正人的一言一行。

修心就是让自己心静下来,依《十道善业》来做人,循《八正道》去做事。让自己修得的心与修得的行相合一,把禀性止住,把天性开掘出来,让小我变大我,让有我变无我;让小善变大善,让大善转普提。

当普提行深至般若波罗密多时,才能度一切苦厄,这就是修行的目的。


金鹤逸士


人生三修,修心,修性,修行。最重要的是修心。

心为君主,主神明。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所以人的善恶是靠后天的学习修养而成,有的人家风好,从小耳濡目染,

父母言传身教,继而后来的学校教育社会实践,终于成为心地善良,为国为民的栋梁之材。而有的人家风不正,从小受不良风气影响加上在学校没接受良好的思品教育,到社会上接触结交不良朋友,故而思想不端正恶习较多,而沦为社会滓孑。所以修心树人最为重要。

修性是在修心的基础上,养成良好性格和脾气,处世为人,谦恭有礼。

而修行则是在修心和修性的基础上身体力行,参加社会实钱活动,为社会创造财富,为人类社会进步作出贡献。

尽管三修的关系如上所述,但也是相辅相成的,我们一定要在社会实践中修心修性修行。


刘480909厚德载物


这三个其实是一个,"性"为体,"心"为相,"行"为用,也就是说,"性"是"心"的本质,"行"是"心"的作用,一个东西,三个角度,不同的名称。

苏东坡诗中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其实看来看去,只是同一个庐山而已!所以修心即使是修性,修性也即修行。

一个人在某个领域用"心"越多,就会引导他在这个领域进行更多的尝试,这就是"行",其实心理活动也是"行",真正行动上的尝试,只不过是把思考旳内容付诸实施罢了。

所以这三者,修一即使是修三,我们平时讲"修行",重点应该放在"心"上,因为"心"能导"行",同时也能冶"性",思维引导了行为,而行为又强化了思维,当"心"与"行"合而为一的时候,"性"自然也就随转变了。

比如我们如果时时叮嘱自己要心存敬畏,那么我们待人接物就会趋向规范,而规范的行为又会反过来强化敬畏之心,这样二者步调一致,时日既久,一切成自然,本性自然也就转化了。



澡雪堂主谈国学


筆者以为三者为一,心性行不可单独强调片面实行。从修行最终目的讲,是心灵的解脱与自在,心灵的一些信息分散在身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之中。如果身体健康出了问题,必然带动心理出问题,二者互为因果!

即:

“练身不炼心,花叶虽茂没有根”。就象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一旦遭遇突发事件,倘若怒发冲冠,便会“怒火烧光功德林”。

“炼心不练身,枯木何处去逢春”。一如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一旦病来如山倒,则助人者成为要人助者,岂不后悔迟哉!

因此必须:

练身加炼心,鹤发童颜老寿星!道家高境界者如斯。

炼心以练身,炼就金刚不坏身!佛家高僧大德者亦是。

而行就是将两者合一,不分彼此的去实修实证!只有功夫上了身心,方为真修行!


RULAI3331


🌾回答之前,觉得有必要先把“修心”、“修性”、“修行”之含意概述一下。

💓“修心”:是指净化心灵,修养心性;

🌷“修性”:是指养性,涵养性情。

🏃“修行”:有六个方面之含意。一是指修养德行;二是指美好的品行;三是指操行;四是指遵行;五是指出家学佛或学道;六是指行善积德。

🌾接下来,再谈一谈“修心”、“修性“、“修行”的目的是什么。“三修”是一个长期的人类活动过程,可以说只要人还活着,尤其是欲求“真善美”、传承及弘扬正能量的人,会伴随着一生。反之,浑浑噩噩、破罐子破摔、“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则对“三修”不怎么感冒,甚至这种人有的越“修”越坏,越“修”越与社会背道而驰,越“修”越目无法纪,如被已经枪毙的云南孙小果。

📣目的:“三修”涵盖了人的思想活动、思维意识、心理状态、道德准则、行为规范、社会实践等等,目的是达到与现阶段相比境界更高、胸怀更广、视野更宽的个人修养水平,以及比现阶段更出色的行为表现。

🌾“三修”哪一“修”最重要呢?有一句话八个字,大家耳熟能详,也有许多人可以像“顺口溜”似的张口即来,此话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句很多人也都知道是出自《礼记•大学》。可是,往往有的人记得滚瓜烂熟,说出来也很容易,却往往忽略,或者没有深究此言有着极富哲理的缜密逻辑。

📣《礼记•大学》原话是:“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在这段话之后紧接着还有一段话是:“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通过以上所述,便可明白“修心”、“修性”、“修行”都重要,但并非最重要,最重要的也是原始的、最基础的、最根本的——诚意。诚意是动机,动机纯——心就正——修身(性)就不会邪——性不邪就身不邪——行(实践)就不会错……以此类推,直至人生落幕。

📣“三修”实际也是“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范畴,只要“三观”正而坚定,终会修有正果。否则,诚意(三观)歪歪斜斜、摇摇晃晃、掺了沙子,“三修”就会要么丈二和尚——摸不著头脑、要么竹篮子打水——一场空、要么小和尚打扰——无法无天。譬如有些被关进笼子里的大“老虎”、小“苍蝇”,不信马列信鬼神,是不是很可悲、可怜、可笑?

🌾结语:格物而后知至的大意就是通过明确自己的信念和目标,来让自己头脑清醒,是非曲直分明。正念分明后就要努力在待人处事的各方面做到“真诚”二字,努力断恶修善,久而久之自己的修养就起来了,有智慧了。这时就可以把自己的家庭经营好了。家庭是国家的缩影,把自己的家庭经营好了的人,才有可能把国家治理好。一个能把自己国家治理好的人,那么他也就能让世界充满和谐,天下太平。

💖忠诚是通向荣誉之路。——法国•爱弥尔•左拉。

🌻以阳光心态及真诚而修心、修性、修行吧,祝你的人生丰富而多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