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稱帝后,“四爺黨”成員結局如何?

王事情


雍正以皇四子的身份,從太子黨和八爺黨的廝殺衝,突出重圍,繼承皇位!除了自身原因,也離不開支持他的黨羽!

對待自己的部下賞罰分明:

那些曾經支持他的人也在雍正稱帝后,得到了應有的賞賜!

首先就是一直站在他身後一直支持他的的老十三允祥,雍正對其是十分感激和看重,冊封他為和碩怡親王,還賜了“鐵帽子王”資格,爵位世襲。那是非常大的榮譽,因為在此之前也沒有幾位得到此等殊榮!



而雍正還評價他為:“自古無此公忠體國之賢王”,而碩怡親王為人十分低調本分,沒有做出過分事情。因而得到善終!

而支持他的大臣中不得不說的兩人就是隆科多和年羹堯啦!


說起隆科多,就不得不提一下康熙的皇后佟佳氏,她曾是雍正的養母同時也是隆科多的姐姐。因而就有了雍正舅舅這一身份!

而作為舅舅的隆科多,為了自己以後的仕途自然是支持雍正,為雍正登基做了不少事情。所以雍正登基後,自然要提拔舅舅,而此時的隆科多也盡職盡責,為雍正帝辦成了不少事。

但是功成名就的隆科多,在有了一定的權力之後,也逐漸被權力迷失自我,變得驕傲狂妄,甚至威脅到雍正皇帝的朝政,因此雍正皇帝也對他非常失望。而隆科多最終的結局也讓人無比唏噓,從曾盛極一時最終卻落得一個被抄家的結局,自己也被囚禁在監牢裡幽禁終身,鬱郁而死。而他有這樣的結局也算是咎由自取!



而年羹堯算是雍正帝這一方在軍方的支持者啦!在雍正皇帝登基後,就擔任起了將軍一職位,掌握了充足的兵權。但是年羹堯的野心過於膨脹,使得雍正也逐漸對他起了戒備之心。最終,年羹堯卻變本加厲地做僭越之事,貪汙腐敗,無一不做,而被雍正定了死罪。

縱觀以上三人的結局,不難發現雍正皇帝是個恩怨分明,殺伐果斷的人!而也正是因為他的這些性格成就了其帝王之位!同時,也是因為他的積累使得清朝開創中國封建時代最後一個盛世“康乾盛世”!

我是講歷史的倉鼠洋,喜歡點個關注唄!謝謝!


講歷史的倉鼠洋


四爺黨主要核心!

皇十三子胤祥、步軍統領隆科多、川陝總督年羹堯、雍正府邸幕僚戴鐸。

還有一些重要成員!

十六阿哥胤祿、十七阿哥胤禮、大學士兼戶部尚書馬齊、吏部左侍郎張廷玉

皇十三子胤祥是雍正最忠實追隨者,也是雍正皇帝十三弟,雍正繼位,對胤祥評價:柱石賢弟!冊封和碩親王,議政大臣!後追封大清歷史第九個鐵帽子王!後病逝!

年羹堯在雍正大統之前對雍正帝忠心耿耿,立下赫赫戰功!後期有點功高蓋主目中無人,最實際體現在其部下見雍正不跪,見年羹堯下跪!通過這件事雍正也萌生了殺他的念頭!後被誅殺!

隆科多下場也和年羹堯一樣異常淒涼!作為雍正的親舅舅,雍正登基後也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稱之為舅舅!本該一生榮華富貴的隆科多收受賄賂,結黨營私!被雍正帝砍了腦袋!

戴鐸

戴鐸最失敗的就是知道雍正的秘密太多,雖然沒有功高蓋主,但是康熙是留不得他了,登基前戴鐸是個忠心的謀士,出了很多計策,雍正也大部分採用了!登基後戴鐸就像個夜壺,遭到了嫌棄,知道雍正太多秘密,雍正不得不冠以貪汙的罪名殺了他!

《清實錄雍正朝實錄》記載:“與行止妄亂之沈竹、戴鐸,結黨懷欺,煽惑眾聽!

其餘四爺黨的重要成員均得善終!年羹堯隆科多是自作孽不可活!戴鐸也應正了那句話,秘密知道的太多隻有死!



海納維京


“四爺黨”的主要成員,無非就是十三爺胤祥、田文鏡、年羹堯、李衛、隆科多這幾人。他們當中,大部分人都有好結局,唯獨兩位武將以悲劇收場。

歷史上,雍正素有“冷麵王”的稱號,是著名的鐵腕皇帝。雍正對待自己的政敵向來是毫不手軟的,哪怕是自己的親兄弟也絕不留情。因此,雍正的兄弟們,除了鐵桿哥們十三爺胤祥之外,其他人基本上都沒啥好下場,不是削爵、就是圈禁!

但雍正也並非完全冷血無情,實際上他即位後,對擁護自己的“四爺黨”主要成員,也都加以重用和厚待。可以說,如果他們不作死,基本上也都不會死,都能有好的結局。

比如十三爺胤祥,作為雍正最鐵桿、也是最具分量的追隨者,胤祥被封為和碩怡親王,是清朝歷史上第九位鐵帽子王。在雍正年間,胤祥出任議政大臣等要職,輔助雍正處理重要政務。胤祥於雍正八年病逝,時年45歲。

胤祥死後,雍正給予他最高級別的哀榮,讓其配享太廟,上諡號為“賢”,特賜匾額“忠敬誠直勤慎廉明”冠於諡前。此外,雍正還特許其將名“允祥”的“允”字改回“胤”字,無需避諱,使胤祥成為有清一代,臣子中不避皇帝諱的唯一特例!可以說,胤祥是“四爺黨”主要成員中,結局最好的一個。

接著來看看雍正的兩個親信文官田文鏡和李衛,這兩人都是雍正的忠實追隨者,在雍正即位後,都獲得重用,並在任官期間大力貫徹和推進雍正的各項改革。因此,雍正對兩人都是加以厚待的,哪怕犯錯也都獲得雍正的包容。所以,兩人的結局也都很好,死後都享受哀榮。田文鏡病逝於雍正十年,享年七十二歲,死後諡端肅;李衛病逝於乾隆三年,享年五十一歲,死後諡敏達。

最後說說雍正的兩個親信武將年羹堯和隆科多,這兩人都沒有什麼好下場,不過倒不是因為雍正過橋拆板,而是因為這兩位武將恃寵而驕,自己作死罷了。先說隆科多,他最後因結黨營私,並私藏玉牒,而被逮捕,譴返回京,最後被抄家,死於禁所。

再說年羹堯,他可是雍正朝的名將,同時也是“四爺黨”中的作死代表。由於年羹堯一向備受雍正寵信,而後又在平定青海羅卜藏丹津的戰爭中,立下赫赫戰功。因此,後期的年羹堯就可是越發驕橫,變得恃寵而驕。他不僅生活極度奢華腐化,而且還結黨營私、大肆貪斂財富。

於是,雍正就從對他的寵信迅速轉變為憎恨,對年羹堯一貶在貶。最終,朝臣們也看清了皇帝對年羹堯的態度,開始不斷網羅他的罪狀,開列出九十二款大罪,被賜在獄中自裁,悽慘的結束了自己的一生!


本文作者:小賤賤

這些歷史要讀


很多人受《雍正王朝》的影響,可能認為雍正的“四爺黨”成員只有年羹堯、李衛、隆科多、皇十三子胤祥這四人,但是其實雍正的黨羽絕不止這四人。



康熙晚期,最讓史學界津津樂道的宮廷事件,就是“九子奪嫡”。1708年,隨著太子胤礽被康熙以“不法祖德,不遵朕訓,惟肆惡虐眾,暴戾淫亂”的理由被廢黜,康熙諸皇子開始長達數十年的奪嫡之戰。

此時皇長子胤禔、皇次子胤礽、皇三子胤祉、皇四子胤禛、皇八子胤禩、皇九子胤禟、皇十子胤䄉、皇十三子胤祥和皇十四子胤禵等九子相繼加入到奪嫡的行列中,他們各自組成大爺黨、太子黨、三爺黨、四爺黨、八爺黨這五個政治集團,其中初期太子黨實力最強,不久太子被廢后,八爺黨躍居其上,成為實力最強的存在,而後就是四爺黨。



四爺黨的主要成員包括皇十三子胤祥、皇十六子胤祿、皇十七子胤禮、肅親王衍璜、張廷玉、年羹堯、戴鐸、鄂爾泰、隆科多、李衛、田文鏡等11人。

那這11人最後的結局都是如何的呢?且聽我詳細到來。

皇十三子胤祥

胤祥,這人大家肯定熟悉,人稱“義王”的十三爺。他可以說是雍正的“死黨”,是諸皇子中與雍正最親近,對雍正的忠臣的康熙之子,當然雍正對他也是非尋常。



憑藉著這等“至死不渝”的擁立之功,胤祥在雍正登基後,就被重用,待遇更是天下的獨一份。雍正一繼位,胤祥就被晉升為和碩怡親王,並被任命為總理事務大臣,及總管會考府、造辦處、戶部三庫。

因胤祥的從旁協助,雍正得以在極短的時間內穩定了自己對於天下的統治。因此,胤祥因病去世後,雍正不但賜予他王爵“世襲罔替”的權利,成為清朝第九個鐵帽子王,並允許他將“允”改“胤”,而這也成為清一代臣子中不避皇帝諱的唯一事例。



從胤祥死後的待遇上,可以看出雍正對其的“真心實意”,他對胤祥真的是恩寵無比,厚待有加。當然,胤祥能得到這等待遇,這與他自己的才能是分不開的,雍正每次吩咐他辦的事情,他都能很好的完成,且每次都很得雍正的心,為此雍正曾盛讚“朕實賴王翼贊昇平,王實能佐朕治平天下。”。

皇十六子胤祿

胤祿,是康熙諸皇子中除胤祥外,第二個支持雍正的皇子。胤祿的出生並不好,他的母妃雖是旗人,但卻是漢軍旗人,而且他的外祖父也只是一個小小的知縣,可以說無權無勢。



不過胤祿在康熙晚年還是較得寵的,他曾執掌內務府,負責掌管宮廷事務。雍正元年,因莊親王博果鐸無子,胤祿被過繼,然後繼承鐵帽子王莊親王的爵位。

此後,胤祿在雍正年間歷任正藍旗漢軍都統、鑲白旗滿洲都統、正藍旗滿洲都統。雍正去世後將他選為四輔政大臣之一,與胤禮、鄂爾泰、張廷玉一起輔佐少年皇帝乾隆。



乾隆元年,任總理事務大臣,兼管工部,並賜食親王雙俸。乾隆二年,因政績突出,被乾隆加封鎮國公爵位。乾隆三年,兼理藩院尚書。乾隆四年,因與胤礽之子理親王弘皙往來“詭秘”,被乾隆停雙俸,罷都統。乾隆七年,被命總理樂部事,乾隆十八年授議政大臣。

乾隆三十二年去世,享年73歲,賜諡號“恪”。

皇十七子胤禮

胤禮,這個皇子聽名字可能很多人都不認識,其實他就是前幾年非常火的電視劇《甄嬛傳》中的果郡王。



胤禮的出生比胤祿還低,他的母妃連旗人都不是,而是一個實實在在的漢人,而且還是宮女出生,因此這等身份註定是受不到康熙的重視的,所以康熙時期他始終都只是個皇子。

不過因他眼光獨道,“九子奪嫡”時,他牢牢跟著雍正,所以雍正繼位後,他開始被重用。雍正元年,胤禮先是被冊封為果郡王,同時又兼管理藩院。雍正七年,進封和碩果親王,同時一人身兼正黃旗蒙古都統、鑲紅旗滿洲都統、鑲藍旗漢軍都統和鑲藍旗蒙古都統四職。次年兼管工部,八年總理戶部三庫,十一年又兼管戶部。雍正去世後,他被雍正任命為輔佐大臣,輔佐乾隆處理朝政。



乾隆元年,胤禮任總理事務大臣,兼管刑部及宗人府事務,並賜親王雙俸。乾隆三年,因病去世,享年42歲,而後乾隆命皇長子永璜前往守孝,並加祭一次,賜諡號“毅”。

肅親王衍璜

衍璜可以說是支持雍正中身份最高的皇族中人。他是肅武親王豪格的曾孫,也是皇太極的嫡系子孫,可以說他是雍正在皇族中最大的依仗,其作用毋庸置疑。



雍正繼位後,在第八年,衍璜被任命負責管理雍正潛邸所居之處雍和宮事務。乾隆二年,總管鑲白旗覺羅學。乾隆三十六年因病去世,享年81歲,賜諡號“謹”。

張廷玉

如果說衍璜是雍正在皇族中的最大倚仗,那張廷玉就是雍正在朝堂上最大的倚仗之一。

張廷玉,康熙三十九年的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康熙四十二年,授翰林院檢討。康熙四十三年,入值南書房。康熙五十五年授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康熙五十九年授刑部左侍郎,康熙六十年調吏部左侍郎。



1722年十二月,雍正一即位,張廷玉就被雍正特授為禮部尚書,自此躋身於中樞之列。

雍正元年,雍正先是讓他擔任順天府鄉試主考官,而後加封他為太子太保。同年8月,署理都察院事,兼管翰林院掌院學士,九月又從禮部調任戶部,任尚書。雍正六年,晉保和殿大學士,又兼管吏部事務。雍正七年,雍正初設軍機處,張廷玉同胤祥、蔣廷錫入軍機處,總理軍機處事務。



雍正十三年,雍正駕崩,張廷玉以漢官身份被任命為輔政大臣,同胤祿、胤禮、鄂爾泰一起輔佐少年乾隆。乾隆元年,兼管翰林院事務,次年升任總理事務大臣,特命進三等伯爵,同年掌以大學士掌機要。

可以說在乾隆初期,張廷玉作為漢臣一時恩寵無兩,每次乾隆巡幸江南時,張廷玉總是留京總理事務,且還能夜宿紫禁城,並典試科舉。



不過到了乾隆中期,張廷玉逐漸失寵,當時晚年的張廷玉一直要求乾隆答應雍正曾給予張廷玉的承諾,那就是死後配享太廟,因此讓乾隆越發的厭惡於他,所以逐漸失寵。最終在乾隆十五年,乾隆罷張廷玉配享,後又因四川學政編修朱筌坐罪,張廷玉又被收回所有御賜之物。



乾隆二十年,張廷玉因病去世,享年84歲。當然在他死後,乾隆憐憫他生前的功績,遂重新讓他陪享太廟。

隆科多

隆科多,雍正得以繼位的最關鍵的人物。當年就是隆科多代替康熙宣讀立他為帝的遺詔,而後也是因他藉著自己執掌九門提督的權力,替雍正穩定了初登基時的不安定的因素。



因此憑藉著這等功勞,雍正登基初期對他可是厚待,不僅給予他高官厚祿,讓他總理朝政,執掌吏部,還允許他可以不經奏請,任意任免官吏,同時還當著文武百官的面公開稱他為“舅舅”。

可是隆科多並不知道珍惜,他開始恃寵而驕,開始仗著恩寵胡作非為。1727年,隆科多因於結黨營私,並私藏玉牒,被雍正定四十一條大罪,幽禁於暢春園。次年,六月隆科多死於禁所。

年羹堯

年羹堯,是雍正麾下少有的文武全才。康熙三十九年進士及第,之後用了不到九年的時間就從庶吉士做到四川巡撫一職,成為了地方上顯赫一時的封疆大吏,這個時候年羹堯30歲。



康熙六十年,升川陝總督,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地方權臣。雍正登基後,年羹堯被雍正所倚重,1723年5月,雍正賦予年羹堯總攬四川、陝西、貴州、雲南等數省一切事務,雲、貴、川等官員,不論是總督,還是知縣都要聽命於年羹堯。10月,青海發生羅卜藏丹津叛亂,年羹堯被任命為撫遠大將軍,負責平叛事宜。

1724年,青海叛亂平定,年羹堯因功升為一等公,位列異姓爵位之首。



當然年羹堯也犯了跟隆科多一樣的毛病,驕橫跋扈,恃寵而驕,因此在1725年,被雍正開列九十二款大罪,然後在獄中自裁而死。

戴鐸

戴鐸,他就是電視劇《雍正王朝》中鄔思道的原型,劇中鄔思道出的很多的點子其實都是戴鐸所出。

他教會了雍正很多帝王之道,在奪嫡的過程中,也是他教會了雍正很多明哲保身之道。不過也正是如此,他知道雍正太多的秘密,也知道雍正太多的黑暗面,所以雍正登基不久,戴鐸就被雍正以貪汙罪處死。

鄂爾泰

鄂爾泰,雍正心腹中的心腹,他曾藉助著在內務府當差的機會,為雍正秘密提供了許多宮廷的秘事,雍正因此在屢次在奪嫡過程中先行一步。因此,雍正登基後,鄂爾泰就開始了飛黃騰達的一生。



雍正元年,他被越級提拔為江蘇布政使,成為地方大員。雍正三年,晉升為廣西巡撫,但還沒赴任,雍正覺得他還可大用,遂調為雲南巡撫,兼管雲南、貴州、廣西三省。次年,鄂爾泰升任雲貴總督,並加兵部尚書銜。

雍正六年,鄂爾泰調雲南廣西三省總督,次年加銜少保。雍正十年,晉升保和殿大學士,成為了百官之首。雍正十三年,雍正去世,遺詔鄂爾泰為輔政大臣。乾隆元年,鄂爾泰兼軍機大臣,領侍衛內大臣,議政大臣職,並加太傅銜,自此成為了清廷地位最高的大臣。



乾隆十年,因病去世,享年66歲,賜諡號“文端”。

田文鏡

田文鏡在康熙朝並不受寵,在康熙朝用了二十餘年的時間也才做了內閣侍讀學士。

直至雍正登基後,作為雍正的親信田文鏡才開始被重用。雍正元年,先是被破格提拔為山西布政使,次年先調任河南布政使,後任河南巡撫。而在河南巡撫任上,田文鏡幫助雍正很好的完成了在山東所實施的攤丁入地、士紳一體當差納糧等新政策,因此備受恩寵。



雍正五年,被雍正譽為“模範疆吏”的田文鏡升任河南總督,並加兵部尚書銜。雍正六年,調任河南山東總督,次年加太子太保。雍正八年,兼北河總督。

雍正十年,因病去世,享年72歲,賜諡號“端肅”。

李衛

李衛,這人恐怕是雍正的嫡系中除十三爺,最讓人熟知的人物。當然正史中的李衛不同於《李衛當官》和《雍正王朝》所演的那樣,是個地痞流氓出身,反而在歷史中李衛的家境頗為富裕,因此在之後因科舉無望,他就用錢買了一個員外郎的官職。



之後在任戶部郎中的時候,被當時在查戶部賬目的雍正所看中,遂被雍正收為親信。雍正登基後,雍正先是任命他為雲南鹽驛道,雍正二年又升任布政使,主管全省財政賦稅,次年,因政績突出,李衛又被提拔為浙江巡撫。



雍正四年,李衛又兼任兩浙鹽政使,次年又升任浙江總督,併兼巡撫事,自此成為地方上顯赫一時的封疆大吏。雍正七年,因在任上實施的雍正新政有功,被加封兵部尚書銜,不久又加太子太傅銜。

雍正十年,出任直隸總督,成為了天下第一督,徹底的走向了人生的鼎峰。乾隆三年,因病去世,享年51歲,賜諡號“敏達”。



可以說雍正的親信結局都不差,除了隆科多、年羹堯這兩個自己作死的,其餘的都是善終,且生前也都是做到了一品的高官,可謂是高官厚祿,享之不盡,用之不竭。只能說,當官站隊很重要啊!賭對了,高官厚祿那是接踵而來,賭輸了,仕途也就差不多了。


澳古說歷史


帶兵的大臣全弄死,不帶兵的兄弟都善終。

雍正繼位後,根據他對兄弟大臣的封賞,可以確定他有五個盟友。這五個人根據重要性排序依次是:隆科多、年羹堯、十三阿哥胤祥、十六阿哥胤祿、十七阿哥胤禮。

一、隆科多→囚禁致死。(死因存疑)

不談小說和影視劇,只說歷史。歷史上的隆科多是雍正繼位的頭號功臣。因為康熙駕崩的前夕,是他第一個向康熙進言,勸康熙應立即確定皇位繼承人,爾後康熙准奏,才把繼承人的名字寫進去了密匣中。(具體是不是寫的老四的名字,現在還在爭論,但是如果康熙不寫這份傳位詔書,雍正也不可能名正言順的繼位)

雍正繼位後,隆科多下令全北京城戒嚴,讓步軍統領衙門的兵,封鎖了皇城,把京城與外省的書信來往全部阻斷,導致八爺黨與領兵在外的十四阿哥無法內外呼應。其後十四阿哥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雍正騙回了京城軟禁。雍正幾乎是不費吹灰之力就搞定了朝廷內部的不安定因素。

所以不恭維的說,雍正能順利繼位,隆科多居功至偉。後來雍正授隆科多一等公,以總理事務大臣的身份掌管吏部,並賜其雙眼花翎、四團龍補服、黃帶、紫轡,加封太保榮譽銜,即是對他的功勞的一種回饋。

不過也正是因為隆科多功勞太大的原因,雍正對他很忌憚,怕他對自己不利。並且隆科多愛吹牛,雍正繼位後,他曾多次與人吹噓自己當年派兵戒嚴,扶持雍正登基的那點爛事。在官場上的影響很不好。

古人云:國之神器不可示人,皇位繼承權具有不可置疑的正統性,不能被旁人議論。隆科多動輒就對別人吹噓他的擁立之功,這在雍正看來就是找死!(並且他總是提派兵戒嚴那點破事,這在別人聽來,會有一種雍正是靠篡位才上位的印象。而雍正最恨別人說他是篡位)

所以雍正後來就藉機找茬,以“大不敬”、“紊亂朝政”、“欺罔”、“黨奸”、“貪婪”等四十一條罪名將其罷官,並軟禁在了暢春園。而隆科多的妻子也被入辛者庫,終生為奴。

雍正六年六月,隆科多死在暢春園,具體死因不詳。可能是被害死的,也有可能是正常病死的。

二、年羹堯→賜死。

雍正繼位,年羹堯的作用僅次於隆科多。十四阿哥被騙回京城後,年羹堯在第一時間清洗了十四阿哥在西北的黨羽,控制了西北大營,保障了西北軍對雍正的忠誠。比如十四阿哥最信任的副將延信(愛新覺羅氏,皇太極曾孫,豪格的孫子),就是被年羹堯暗中搞倒的。

說到這裡,先替年羹堯證個明。年羹堯這個人在文學作品和影視劇裡面的形象,跟他的歷史形象反差很大。比如在影視劇中,年羹堯是雍正的包衣奴才,一手提拔的心腹,他能崛起是因為他沾了雍正的光。然而在歷史上,卻不是這麼一回事。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年羹堯不是雍正的包衣奴才。雍正繼位前,他跟年羹堯不存在所謂的主奴關係。

其次,年羹堯是個能力非常強的人,並且他是康熙一手提拔的封疆大吏,他的上位跟雍正沒什麼關係。

第三,雍正娶年羹堯的妹妹,是康熙親自為雍正指婚,意在拉攏年羹堯。也就是說,雍正和年羹堯是經康熙撮合,才變成聯姻關係的。並不是什麼年羹堯為了接近雍正,毫無廉恥的把將自己的妹妹嫁給了雍正。

所以說,歷史上的年羹堯和雍正,是典型的強強聯手。年羹堯並不欠雍正什麼人情,而雍正繼位前在年羹堯面前,也沒什麼主子威嚴,就是一般的皇子而已。

好了,說到這裡大致就能明白雍正為什麼要弄死年羹堯了。因為,年羹堯一直都不受雍正控制,不虧欠雍正人情。這樣的牛人,而且還是手握兵權,平滅了青海羅卜藏丹津叛亂的大牛人,雍正豈能容他?

雍正三年十二月十一日,雍正以“大逆”、“欺罔”、“僭越”、“狂悖”、“專擅”等九十二條大罪,將年羹堯賜死。



三、胤祥→善終,子孫世襲罔替。

十三阿哥胤祥跟年羹堯一樣,也是影視形象與歷史形象反差最大的一個人。

電視劇中,胤祥是雍正登基的頭號功臣,是他帶著豐臺大營的兵馬趕到暢春園,確保了雍正能順利登基。同時也是他及時識破了八爺黨的逼宮計劃,帶著京郊大營的兵馬勤王護駕,保障了雍正的新政改革。

但是,以上都是文學虛構的內容。歷史上真實的十三阿哥,並沒有帶過兵,只是一個偏文官的形象。他能得到雍正的重用,完全是因為他總是在關鍵時刻支持雍正。

比如,胤詳爭儲失利後,暗中培植勢力,並在雍正登基後,第一時間投靠了雍正。由於他擁立有功,所以雍正也投桃報李,在康熙帝去世的第二天,便任命胤祥為總理事務大臣,同日晉封為和碩怡親王。(胤祥在此之前沒有任何爵位,他是連跳數級,直接從沒爵位的光頭阿哥提升為親王)

還比如,雍正決心實行新政後,滿朝文武都暗中反對,只有胤詳等少數幾人是雍正改革最堅定的支持者。胤祥的存在,對鞏固雍正統治有很大的幫助。就拿雍正元年清算國庫虧空一案來說,這個案子就是胤祥辦的。他在辦案期間鐵面無私,十二阿哥胤裪還不上欠款,他就逼胤裪賣家產還錢。事後胤詳自己把不近人情的汙名擔了,沒影響到雍正的主君聖名。

試問,有這樣的好兄弟,而且還一直沒有摸過兵權,對雍正不夠成威脅,雍正怎麼可能不給他高額回報呢?

雍正八年五月初四,胤祥病故。他死後,雍正對滿朝文武說,要保證十三弟子子孫孫都享受榮華富貴。這個許諾,實際上就等於賜給胤詳一族一頂鐵帽子了。



四、胤祿→善終,子孫世襲罔替。

十六阿哥支持雍正奪嫡的史料記載不多,不過根據兩項證據可以證明,他肯定也是雍正的心腹黨羽。

證據一:康熙駕崩的當晚,雍正擔心有大臣或者皇子會造反,就讓胤祿負責皇宮內的警衛工作。這個任命是很詭異的。因為雍正憑什麼信任胤祿?他擔心別人造反,難道就不擔心胤祿會造反嗎?

證據二、雍正封了老十三總理大臣和親王爵位後,第二個就是封胤祿。並且由於當時莊親王博果鐸(皇太極孫)去世,雍正將莊親王的爵位封給了胤祿。而由於莊親王是鐵帽子王,所以胤祿跟胤詳一樣,也是鐵帽子親王。(另外胤祿跟胤祥一樣,也是爵位連跳數級,由光頭阿哥直接提拔為親王的)

所以,胤祿應該是雍正的潛在支持者。雖然史料記載不多,但他肯定是雍正的心腹。否則雍正不會把皇宮的安保工作和大內管家的事務交託給他,更不會讓他白撿一個鐵帽子王的大便宜。

雍正在位時期,胤祿歷任正藍旗都統、鑲白旗都統、正黃旗都統。乾隆元年,任總理事務大臣,兼管工部事務,食親王雙俸。

乾隆三十二年二月二十一日,胤俸病死,死時七十有三。

他是雍正兄弟當中,最好命的一個人。功勞沒多大,就是會站隊。一輩子榮華富貴,還給子孫撈了一個鐵帽子王。

五、胤禮→善終,由於其無子而終,乾隆將其弟弘曕過繼給他承嗣爵位。(果親王爵位不是世襲罔替,但三代都未降爵)

十七阿哥胤禮在小說中是雍正的死黨,雍正繼位的當晚,他跟胤詳分別帶了西山大營和豐臺大營的兵勤王,保證了雍正繼位。另外在《甄嬛傳》中,胤禮泡了四嫂,最終被雍正賜死。


不過這些都是虛構的。歷史上的胤禮,功勞貌似不怎麼大,雍正對他有一點戒心,曾經想要他的命。所幸是十三阿哥幫胤禮幫他做保,雍正才沒有殺胤禮。

由於有胤詳的擔保,後來雍正對胤禮就非常倚重了。比如雍正元年四月,胤禮由光頭阿哥冊封為郡王(低胤詳、胤祿一等),雍正二年八月,雍正發上諭給宗人府,准許胤禮以郡王的身份,享受親王的待遇。

雖然他的待遇不如胤詳、胤祿,但雍正對他的提拔也是火箭速度了,這在當時是比較少見的情況。因此,可以肯定的是,胤禮八成也是雍正心腹成員之一。否則就解釋不了雍正對他為何如此的恩寵。只不過他的功勞可能沒有胤祥和胤祿大,所以雍正對他的恩寵也不如給胤祥和胤祿那麼多。

不過,雍正臨死前,胤禮是雍正委任的兩個託孤大臣之一(另一個是胤祿)。

乾隆親政後,為了收回權力,乾隆就故意打壓了胤祿和胤禮。受打壓期間,胤禮一病不起,病死了。乾隆以為是自己的打壓造成了十七叔的死,心裡還破感內疚,不僅哭的稀里嘩啦,而且還把弟弟弘曕過繼了胤禮當兒子,承嗣果親王爵位。



總的來說,雍正的支持者就是兩個下場,帶兵的外臣,尤其是在雍正繼位前就已經享有極高地位的隆科多和年羹堯,雍正在大權在握後都處理掉了。而不代兵的兄弟,如老十三、十六阿哥、十七阿哥,雍正都給與了他們極高的政治地位,並且都是善終。


Mer86


公元1675年,清康熙皇帝立二阿哥胤礽為皇太子,並寄予厚望,希望能夠繼承自己的萬里江山。然而這個二阿哥胤礽卻不爭氣,妄圖篡位,導致身敗名裂,太子之位也被康熙廢黜。從此,清王朝內部上演了一場由權力引起的大型爭鬥事件——“九子奪嫡”。

“四爺黨”的由來

在參與該事件的九個兒子中,除了廢太子胤礽,最大的兩股勢力分別是:以四阿哥胤禛為首的“四爺黨”和八阿哥胤祀為主的“八爺黨”。這兩股勢力明爭暗鬥十幾年,最終以四阿哥胤禛獲勝而告終,是為清雍正皇帝。

中國有句老話:“飛鳥盡,良弓藏”,那麼“四爺黨”成員在雍正登基後,又分別是怎樣的一個結局?

十三阿哥胤祥

“四爺黨”除了雍正皇帝以外,最有影響力的莫過於雍正的兄弟十三爺胤祥。這位雍正最大的左膀右臂,其最終結局也算不錯:雍正登基之後,胤祥就被升為和碩怡親王兼四位總理大臣之首,協助雍正處理軍國大事,是正兒八經的心腹大臣。但長久以來的勤政務實,讓這位怡親王積勞成疾,最終在1730年病逝,年僅44歲。

左膀右臂:隆科多和年羹堯

“四爺黨”的第二號人物當屬佟佳·隆科多,這個人本來仕途崎嶇,後來經他老爹佟國維的保舉,一步登天當上了步軍統領,康熙駕崩前又讓隆科多臨危受命,輔佐雍正登基,官至太保兼總理大臣,可以說是雍正登基的大功臣之一。如果隆科多能就此本本分分的忠君體國,必定官運亨通,結果這小子不地道,不禁自己的兒子、家人犯法作亂,就連自己也是結黨營私,勾結外賊。雍正龍顏大怒,將隆科多囚禁到了暢春園,不久後死在園中。

“四爺黨”的最後一位便是清朝名將年羹堯。從四川巡撫到撫遠大將軍,年羹堯的一生除了赫赫戰功還是赫赫戰功。平西藏,定青海,一度成為了康熙晚年和雍正早期的第一武將,但這個人和隆科多一樣,有些居功自傲、不知收斂,身處太平天下的雍正皇帝逐漸對年羹堯產生了不滿,並在奏章一事中借題發揮,將其革職查辦,最終賜死在了獄中。

飛鳥盡,良弓藏

老話說的沒錯:“狡兔死,良狗烹;飛鳥盡,良弓藏。”雍正皇帝的“四爺黨”成員除了十三阿哥胤祥以外,其他兩位股肱人物同樣也難逃一死,這大概是封建社會的標誌性產物了罷,換做誰都一樣。但做人做事,還是切忌居功自傲,否則必定飛來橫禍,最終身敗名裂!


與狼共舞的歷史和旅行


雍正可謂是清朝最為勤奮的一位皇帝。對待政務兢兢業業,每天的奏摺都會親自批閱,且數量龐大。據說,雍正為了批奏摺,每天只睡4個小時。雍正皇帝之所以少子,正是因為他把大量的時間都用在處理政務上,故而忽視了後宮的妃嬪。

雖然雍正帝的政績優越,但他繼位的過程可謂是掀起了一場腥風血雨的鬥爭,當年九子奪嫡何其的慘烈和無情。雍正可謂是一路踩著他兄弟的屍體繼位,這份權力來之不易。而雍正帝之所以能夠順利登基,除了他自身的權謀和智慧,也離不開那些忠心跟隨他的“四爺黨。”那麼忠心跟隨雍正帝的都有誰,他們又落得一個怎樣的結局呢?

首先,雍正最核心的一位支持者便是允祥,他是康熙的第十三子,也是忠心跟隨雍正的好兄弟。雍正順利登基後,第一時間就將允祥封為和碩怡親王。後來,允祥還光榮成為了“鐵帽子王”,得到這個權利的皇室子弟可不多,此前也只有8位親王而已。

允祥能得到如此殊榮,足見雍正對他的重視。其餘支撐他的皇子雖然不是關鍵人物,但也得到了相應的爵位和職務,比如允祿和允禮等人,尤其是允禮,和雍正相處也十分融洽,還成為了顧命大臣。

除卻皇子之外,便是雍正的一些親信或是大臣。比如隆科多和年羹堯,在關於雍正的影視劇中,都有涉及到這些關鍵人物。康熙的皇后佟佳氏,曾是雍正的養母。而她的弟弟隆科多,便是雍正的舅舅了。作為舅舅,隆科多定然是支持雍正的。雍正登基後,自然也不忘提拔舅舅,隆科多也盡職盡責,為雍正帝辦成了不少事。

但是功成名就的隆科多,在有了一定的權力之後,也逐漸變得驕傲狂妄,雍正也對他感到失望。隆科多的結局也可謂無比唏噓,曾盛極一時的他卻落得一個被抄家的結局,自己也在監牢裡幽禁終身,鬱郁而死。

而年羹堯也是站在雍正帝這一方的,後來擔任了將軍一職位,掌握了兵權。但是年羹堯 的野心過於膨脹,雍正也逐漸對他起了戒備之心。年羹堯卻變本加厲地做僭越之事,貪汙腐敗,無一不做,最終被雍正定了死罪。

還有一位關鍵人物便是戴鐸,但是他為人處分低調,所以在歷史上並不奪目。但戴鐸卻相當於是雍正奪嫡之路的“軍師”,像一個謀士一般為雍正制定好了奪嫡的一切計劃。不過,由於戴鐸的策略在細節方面還有不足,雍正並未過於重視他,只是讓他做了年羹堯的手下,最後還受了年羹堯的牽連。同時還有一位漢臣也是雍正的支持者,他便是歷史上有名大臣張廷玉,算是結局比較完滿的一個人,還輔佐了乾隆皇帝,一生活了84歲。

可見,雍正帝還是恩怨分明的,那些站在他對立面的人都被趕盡殺絕,而幫助他的人,只要不做過分僭越的事,結局還是比較完滿的。


大琦子


其實歷史上並無“四爺黨”之說,康熙晚年及其排斥黨政,所以朋黨之說一般都在地下進行,放到檯面上的,也就只有八阿哥胤禩的“八爺黨”。因為大阿哥胤禔知道自己奪嫡無望以後,就開始向康熙舉薦,由自己母親撫養長大的八阿哥胤禩,並且曝光了張明德相面說“八阿哥必大貴”的事情,康熙意識到了大阿哥和八阿哥結黨,尤其在二廢太子以後,朝廷百官,紛紛舉薦八阿哥胤禩,“八爺黨”的勢力讓康熙震驚。因為有“八爺黨”的存在,所以後來就把對雍正奪嫡幫助比較大的幾位都歸到了“四爺黨”裡邊。


首先要說的就是十三阿哥胤祥,在歷史記載中胤祥在康熙後幾年身染疾病,不被康熙喜愛,但是一直與四阿哥胤禛關係密切。雍正八年胤祥去世的時候,雍正在給他的追悼中曾寫道:

少時曾親自教胤祥算法,晨曦相處。

可見兩人關係之密切。雍正登基以後,直接任命印象為四大總理王大臣之一,同日並加封為和碩怡親王,並且老十三成為大清朝第9位鐵帽子王,世襲罔替。雍正三年,胤祥達到了頂峰他除了總管戶部外還要作為議政大臣,管理八旗禁軍,協管軍需,參與西北政務運籌,代雍正祭祀,辦理雍正家務,所以很多人說老十三是被累死的。雍正也無不感慨的說:


王實能佐朕治平天下。鹹謂聖王賢臣之相遇數千百載而一見。

雍正登基的時候為了避諱,把自己兄弟們的名字中的“胤”改成了“允”,只有老十三在死後又恢復成“胤”,不用避諱。

再來就說說雍正的左膀右臂隆科多,年羹堯

隆科多作為九門提督,步軍統領是幫助雍正登基的關鍵人物。所以雍正在登基以後,仍以“舅舅”來稱呼隆科多。雍正的養母孝懿仁皇后是隆科多姐姐,所以兩人是舅舅外甥的關係。隆科多在康熙末年,深得康熙寵幸,不僅總理京師防務,還要替康熙監視廢太子的日常。了,可以說如日中天。雍正在此時為雍親王表面上自詡“天下第一閒人”,私下卻與隆科多交情深厚。


雍正登基就是隆科多宣讀的,所以在民間就有隆科多將“傳位十四阿哥”改成“傳位於四阿哥”的說法,雍正登基以後,隆科多對京師穩固做出了重要貢獻。但是隆科多並沒有好的下場,居功自傲,不知收斂的他被大清開國功臣范文程之孫範時捷所參,被雍正囚禁,不久鬱鬱而終。

年羹堯在康熙朝受到康熙重視,勝任到了川陝總督的位置,緊緊把握住送往西北的糧道咽喉。據說十四阿哥胤禵擔任大將軍王,在雍正登基以後能高枕無憂就是年羹堯限制了十四阿哥西北大軍的糧食供給。雍正剛剛登基,年羹堯便接手西北大將軍的位置,並且多次平叛有功。自恃功高的年羹堯,在西北囂張跋扈,有他推薦的官員甚至都不用過審就可以直接上任,當時稱“年選”。年羹堯的跋扈惹怒了雍正,雍正三年的時候開始削減年羹堯職務,失寵的年羹堯遭到百官彈劾,據說列出了九十二條罪狀,其中三十多條夠賜死。為了避免留下“兔死狗烹”的名聲,雍正賜年羹堯自盡。


紅雨說歷史


大家好,我是你們的新朋友洋洋。

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說起雍正皇帝,就不得不提起“九子奪嫡”,在許多影視作品裡都有不同程度的表達。

那麼歷史上真的有麼?

是的,歷史確有其事。

康熙皇帝在位61年,生育能力極強,歷史上記載35個兒子,20位女兒(寫進宗譜的有24個兒子,11位女兒),其中9個皇子參與了皇位角逐,先後形成了五大“朋黨”:太子黨、大千歲黨、三爺黨、四爺黨和八爺黨。最終四阿哥雍親王胤禛勝出,入承大統。


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雍正能夠即位,除了自身以外,離不開“四爺黨”的鼎力支持。

四爺黨的核心成員,包括胤祥、胤祿、胤禮、隆科多、年羹堯、戴鐸、馬齊、張廷玉。

下面簡述四爺黨的結局。


胤祥,皇十三子,和碩怡親王。與雍正關係最親密,雍正即位後,出任議政大臣,總理戶部,輔佐雍正。雍正對其十分信任。因功勞比較大,被封“鐵帽子王”,世襲罔替。雍正八年去世,享年四十四,令享太廟,諡號“賢”。

胤祿,皇十六子,和碩莊親王。康熙末年執掌內務府,依附於胤禛。雍正即位後,過繼給博果鐸,承襲“鐵帽子王”爵位,出任正黃旗旗主。雍正死後,為顧命大臣之一,乾隆三十二年去世,享年七十三,諡號“恪”。

胤禮,皇十七子,和碩果親王。自幼隨在康熙身邊,後來成為雍正的心腹之一,雍正臨終,為顧命大臣,乾隆三年去世,享年四十二歲,諡號“毅”。


隆科多,佟佳氏,皇親國戚,佟國維次子,雍正的舅舅,是康熙、雍正皇權交替之際最關鍵的核心人物。理藩院尚書、步軍統領衙門都統、康熙臨終時唯一的顧命大臣。雍正即位後,因擁戴之功,備受寵信,命與馬齊總理事務,授吏部尚書、襲一等公。但是,隆科多逐漸驕傲狂妄、專橫跋扈,後因結黨營私被抄家,雍正六年,死於監牢。


年羹堯,進士出身,精通軍武,四爺黨非常重要成員。康熙末年,任川陝總督、撫遠大將軍。雍正即位後,備受倚重,與隆科多並稱雍正的左膀右臂。他不負重望,平定青海叛亂。後來,他侍寵而嬌、野心膨脹、結黨營私、貪汙腐敗被削官奪爵,雍正四年賜自盡,時年四十八歲。

戴鐸,雍正府邸時期的重要謀士,奪嫡路上的軍師,《雍正王朝》裡“鄔思道”的原型。雍正即位後,指派到年羹堯處當差,後來,受年羹堯影響,被指為貪官,最後被處死。生卒年不詳。

馬齊,富察氏,最尊貴的鑲黃旗貴族,康熙時期保和殿大學士、太子太保銜兼戶部尚書,雍正即位後,任總理事務王大臣。雍正駕崩後,稱病隱退,乾隆四年去世,享年八十七,諡號“文穆”。

張廷玉,雍正老師張英之子,雍正即位前為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學士。雍正即位後,大加重用。官至保和殿大學士、軍機大臣。雍正死後,為顧命大臣之一。乾隆二十年去世,享年八十四,諡號“文和”,配享太廟。


彩民洋洋


眾所周知,康熙末年的“九子奪嫡”事件對滿清王朝的歷史發展走向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隨著太子胤礽被廢,大阿哥胤褆被圈禁,最終朝中形成了以八阿哥胤禩為首的“八爺黨”和以四阿哥胤禛為首的“四爺黨”爭奪大位的局面。

經過一番血雨腥風的明爭暗鬥後,最終四爺黨大獲全勝,胤禛繼承大統成為雍正皇帝。縱觀歷史,能在如此複雜險惡的鬥爭環境下順利得到皇位的從來都不會是一個人孤軍奮戰的結果,雍正亦是如此,在他的身邊就有這麼一群人在死心塌地的幫助他,毫無疑問,這些人才是雍正得以即位的最大功臣,其中最主要的四爺黨核心成員是—皇十三子胤祥,步軍統領隆科多,川陝總督年羹堯,雍親王府幕僚戴鐸。

皇十三子胤祥

他是眾皇子中與雍正最親密的,早年深受康熙喜愛,但晚年因“廢儲風波”遭禁,再加上他的腿部生了毒瘡,行動大不如從前,所以此後再也得不到康熙的重用與封賞。

但雍正即位後立即封他為和碩怡親王,任命他為總理事務大臣,總理戶部,協助雍正處理國事,而胤祥也沒有辜負雍正的厚望,協助雍正革除康熙晚年遺留下的各種弊端,使得朝政煥然一新。

由於胤祥政績斐然,頗得雍正信任,最終雍正下旨准許胤祥的王位可世襲罔替,由此“怡親王”成為大清第九位鐵帽子王。雍正八年,胤祥因病去世,雍正下令配享太廟,諡號為“賢”,並將其名“允祥”改回“胤祥”,不必避皇帝諱,這也是整個清朝歷史中的唯一一例。

步軍統領隆科多

康熙晚年被授予步軍統領一職,由此掌握了京師的警衛部隊,在“九子奪嫡”事件中是完全站在雍正這一邊的。雍正即位後任命他為總理事務大臣,承襲一等公,出任吏部尚書,參與朝政,可以說當時隆科多任免一些官員是不需要皇帝批准的。不久後與年羹堯一起加封太保,賞賜雙眼花翎,四團龍補服,黃帶,紫轡,作為人臣真是人生達到了巔峰。


除此之外,從血緣上講,隆科多還是雍正的舅舅,而雍正也從不避諱的叫他“舅舅”,甚至登基之後也未曾改變,這在我國曆史上也是非常罕見的。

然而好景不長,隨著雍正帝位的鞏固以及隆科多的日益驕橫,結黨營私,最終隆科多被雍正一步步的罷免所有官職,收回所有賞賜,抄家,下獄,圈禁,直至抑鬱而終。

川陝總督年羹堯

年羹堯自康熙晚年就領兵西北,為大清朝西北邊疆的穩定立下汗馬功勞,也因此康熙皇帝駕崩前任命他為川陝總督,領撫遠大將軍印,代替皇十四子,成為西北軍首領。

雍正即位後,與隆科多一起受封,成為雍正的左膀右臂,雍正即位之初帝位不穩,再加上青海發生叛亂,雍正正面臨著巨大的執政危機,在此情況下,年羹堯總督西北軍,坐鎮西寧指揮平叛,最終平定青海叛亂,解了雍正的內外交困的局面,無疑是雍正的“救命恩人”。

雍正也對此感恩戴德,不僅將整個西北的軍政交予年羹堯,還特許他參與朝政,在很多重要官員的任免上,雍正也時常聽取年羹堯的意見,雍正對年羹堯的寵信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

但與隆科多一樣,功高震主且不懂的謙遜低調的大臣註定下場會很慘,年羹堯也不例外,隨著雍正權利地位的鞏固,年羹堯恃寵而驕很快便受到了雍正的責罰,最終年羹堯被一貶再貶,最後自盡於獄中。

幕僚戴鐸

電視劇《雍正王朝》裡的鄔思道在歷史上是沒有的,但有原型,他就是戴鐸,戴鐸是雍正的智囊,曾是他的家奴,但何時開始被重用已不可考,不過可以確定的是,雍正在決定爭奪大位的過程中,戴鐸從中起到的作用不可忽視。

戴鐸做的最出名的一件事就是曾經給雍正連續寫過十封勸其爭奪皇位的建議信,在這十封信裡,戴鐸從各方面分析了雍正奪位的可行性與必要性,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詳細闡述自己的觀點並獻上了一整套自己的方法策略,這就是著名的“戴鐸十啟”。

然而戴鐸的這十封信對他自己來說也是十封送命信,雍正即位三年後斥責戴鐸行止妄亂,鑽營不堪,暗入黨羽等等,隨即將他處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